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釜底抽薪

(漢語成語)

鎖定
釜底抽薪(拼音: fǔ dǐ chōu xī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東漢·班固漢書·枚乘傳》。 [1] 
釜底抽薪指把鍋底的柴火抽掉,使其無法加熱;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5] 
中文名
釜底抽薪
拼    音
fǔ dǐ chōu xīn
近義詞
抽薪止沸
反義詞
火上澆油
出    處
漢書·枚乘傳》
注音字母
ㄈㄨˇ ㄉㄧˇ ㄔㄡ ㄒㄧㄣ
語法結構
偏正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狀語

釜底抽薪成語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枚乘傳》:“欲湯之滄,一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釜底抽薪”。 [1] 

釜底抽薪成語故事

枚乘(約前210年-前138年?),字叔,淮陰人,西漢時期辭賦家,與鄒陽並稱“鄒枚”,與司馬相如並稱“枚馬”,與賈誼並稱“枚賈”。枚乘早年擔任吳王劉濞的文學侍從,因在七國之亂前後曾兩次勸諫劉濞而顯名於世,後離開劉濞而成為梁王劉武的門客,於漢景帝時被任為弘農郡都尉,在漢武帝劉徹即位後被以安車蒲輪徵召,於入京途中逝世,享年約七十三歲。 [2] 
枚乘曾經做過吳王劉濞掌管詔策文書的郎中官。枚乘在劉濞發動七國叛亂前,曾上書諫阻他起兵,叛亂中,又勸諫他罷兵,吳王均不聽從。後來,吳王的叛亂被平定,而枚乘也由此出名。 [1] 
在諫阻吳王劉濞叛亂的奏疏中,枚乘説:“有個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討厭自己的腳印,但是他反倒倒退着走,這樣一來腳印更加多而影子也更加明顯。他不知道依傍着陰處停駐不動,就會沒有影子和腳印。要想不讓別人聽道,不如自己不説;要想不讓別人知道,不如自己不做。想讓熱水變涼,假如一個人在燒火加熱,即使有一百個人從鍋裏舀起開水再倒回去,以制止水的沸滾而讓它變涼,也沒有用,還不如停柴止火有效果。不懂得從那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只在細枝末節處考慮,就根本沒有用處。”又説:“種植和養殖這樣的事情,雖然一時半會兒看不見種養的對象變高變大,但它總有變高變大的時候;積累美好的道德和品行,雖然一時半會兒看不見它的好處,但總有有用的時候;背棄信義和道理,雖然一時半會兒看不見它的壞處,但總有讓您滅亡的時候。我希望大王您三思而後行,這些都是千百年都不變的道理啊。”吳王沒有采納他的意見,枚乘就離開他,去了梁國。 [1] 

釜底抽薪成語寓意

做任何事情,首先是要認清、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成語告訴人們,“揚水”式的“止沸”,只是一種應急性的措施和手段,只是抓住了事物的次要矛盾,是治標不治本的。只有取走鍋底的柴火,斷了火的源頭,“沸”才能有效止住,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3] 

釜底抽薪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釜底抽薪”指把鍋底的柴火抽掉,使其無法加熱;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5] 
  • 運用示例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五回:“如今有個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只消央個人去把告狀的安撫住了,眾人遞個攔詞,便歇了。” [4] 
現代·葉聖陶《城中》:“不過,根本的對付方法,還在釜底抽薪。” [4] 
參考資料
  • 1.    王彤偉著. 傳統文化經典讀本 成語[M]. 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2018.01:62
  • 2.    王永宏等主編. 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語文教程[M]. 黑龍江大學出版社, 2018.08:402
  • 3.    文心,李廣主編. 邯鄲成語典故 故事大全集[M]. 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 2018.06:299
  • 4.    王濤主編. 中國成語大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4:336
  • 5.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成敗篇 1[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