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運昌

(清朝將領)

鎖定
金運昌(?—1886),清朝將領。字景亭。安徽盱眙人。少孤,受總兵郭寶昌之母撫養,從姓郭。從寶昌徵太平天國、捻軍,積功至遊擊。防河,平畿南,擢總兵。西捻平,遷提督,複姓金。同治八年(1869年),代郭寶昌領卓勝營,駐綏德,鎮壓西北迴民起義。次年,與馬化龍所部回民軍作戰,會攻金積堡,軍飢疲多病,至殺馬為食。駐纏金,鎮壓甘肅馬勝福回民軍。光緒三年(1877年),抵烏魯木齊,署提督,越二年,實授。十一年,因病迴歸。十二年死。 [1] 
別    名
郭運昌
景亭
所處時代
清朝
逝世日期
1886年
本    名
金運昌
祖    籍
清代安徽行省盱眙縣河稍橋

金運昌人物生平

金運昌,是清代安徽行省盱眙縣河稍橋(今江蘇省盱眙縣河橋鎮)人,原名金吾。母親江氏樂善好施,鄰里皆視為親朋。然而金吾幼值喪亂,父親早亡,家貧如洗。母親含辛茹苦,拉扯小金吾長大。可天有不測風雲,在金吾10歲時,母親江氏又因病故去,金吾成為孤兒,只好以乞討為生。
金吾天生穎悟睿智,晝夜苦讀,幾年下來學業大進。金吾懷揣先生的推薦信,一路奔至鳳陽府投奔郭寶昌總兵。郭寶昌看過先生的推薦信,即安排他到大營當名守備。這郭寶昌文武全才,義氣為重,忠孝雙全,兄弟五人,自己為長,老五已為國捐軀,為不讓瞎眼老母傷心,一直隱瞞。故求金吾冒頂老五,以期老母開心,金吾應之。到了郭家,金吾見郭母慈眉善目,與自己母親一般,便“撲咚”一聲跪在郭母面前,哭道:“娘呀!不孝兒子小五回來了。”郭母一聽五兒回來,驚喜交集,遂將金吾摟在懷中,老淚縱橫。從此,金吾便以郭母為母,成為郭寶昌之弟,易名郭運昌。
郭運昌不負眾望,因其機智過人,作戰勇猛,每每不辱使命,所向力敵,屢立戰功。咸豐十一年(1861年),運昌隨郭寶昌與捻軍戰於淮關,勝之。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隨郭寶昌圍攻捻軍根據地雉河、尹家崗,並追擊捻軍頭領張洛行至宿州擒獲。運昌有功,從守備升到遊擊。三年(1864年)九月,隨郭寶昌配合僧格林沁大軍,連攻捻軍數壘,破苗沛霖部。後又隨僧格林沁部戰於楚豫邊界。經郭寶昌的有心提拔和鼎力推薦,幾年間,運昌從遊擊升到副總兵,統卓勝軍前營,成了郭寶昌身邊最得力的一員戰將。六年(1867年),左宗棠調任陝甘總督,召寶昌、運昌入陝,便移師陝西,初戰即勝,克綏德城。又渡黃河追擊至山西,捻軍大敗,退守山東。運昌被破格晉升為參將,賞“勇號鏗僧額”,後又升為記名提督。
同治七年(1868年)春,運昌又隨郭寶昌揮師山東直隸,激戰之中,郭寶昌身負重傷,朝廷下詔以運昌暫權統其軍,攻擊屢勝,超擢總兵,賞換位“清字勇號”,論河防功,賜號勉勇巴圖魯。運昌吳橋、南皮之戰,嚴挫捻軍,直隸東部肅清。又詔以提督簡放。
郭寶昌奏本上疏,得以批覆,運昌複姓,易名金運昌。
同治八年(1869年),左宗棠復又回陝,任陝甘總督,領以“五年平陝甘之亂”之命。復又召金運昌等入陝。左宗棠調金運昌駐防綏德,以制止回民叛亂。此時朝廷已將鳳陽淮勇楚勝軍改編為卓勝軍,交由金運昌統領。金運昌帶領兵馬前往,一路之上,看到戰火餘煙、斷垣殘壁,金運昌心感疼痛。到達綏德,曾國藩的湘軍已經開始進剿金積堡,金運昌日夜兼程,馳赴花馬池,居險扼守,確保糧道通暢,以配合湘軍作戰。十一月,進抵靈川,至吳忠堡,扼後路,協同劉松山部,攻下靈川。又攻克吳忠堡,阻回軍後路。此時回軍號稱十萬眾,且倚仗馬化龍為聲援,以十倍之敵意圖夾擊金運昌,將其孤立其間,每日都有幾次交鋒,一日未停。金運昌巧妙運籌,聲東擊西,阻擊回軍,確保疏通晉陝糧道。
至同治九年(1870年)正月,回軍集聚眾兵,圍困多日,運昌部被圍其中。給養不足,糧草告急,運昌只得殺馬為糧。回軍又掘水渠,以水衝淹運昌部,運昌與將士一起,立於水中,指揮戰鬥,鼓勵兵士,築堰阻水,奮力迎戰。運昌覺得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便集中優勢兵力,突襲回軍營帳,於一日間破回寨二十餘座,軍心大振,轉危為安。並打通花定間糧道。七月,金運昌攻佔蔡家橋,控制秦渠要地,亦採取水淹回營之措,佔領峽口,揮軍金積堡。九月,會湘軍攻金積堡,將金積堡外圍五百七十寨一一拿下。戰鬥中,金運昌腰中炮彈,仍堅持戰鬥、指揮若定,遂患咯血之症。圍攻之下,回將陳林自己用繩索捆綁,出寨投降。金運昌建議,對回民應以安撫為主,投降兵將可作再用,強壯者編入各部,老幼者發其錢糧,並用這些回民將士來做動員策反。左宗棠覺得很好,就採納了。金運昌便將這些回民兵將為先頭部隊,以陳林先頭將領,這些回民兵將感到自己得到重視,很是高興,故在所到之處,都宣傳天下回民是一家,宣傳郭運昌治軍如何好,宣傳採取善政安民,勸説不要互相殘殺,歸順免戰。因而沒有大的開戰,只是佯裝進攻,“少開戰,少殺人,以不戰而勝敵”,正是郭運昌的征戰宗旨。到十一月,金運昌大軍圍困金積堡,馬化龍因寡不敵眾,糧草已盡,加之宣傳策反,馬化龍勢窮出降,金積堡平。
金運昌便將回民安置在靈川附近,屯田歸農,安居樂業,平安大吉。只剩馬勝福部少量部隊頑固抵抗,北逃至內蒙境內,金運昌便率部移師纏金,一路追剿,並派回民陳林、馬化龍二將率先頭部隊前往追擊,至烏拉特旗圍之,輕鬆取勝,生擒馬勝福,回民叛亂得以平息。金積堡之戰,“不戰而屈人之兵者,善之善者也,”已將《孫子兵法》運用嫺熟,此戰可謂最高境界也。因這次是郭運昌請戰,朝廷上下十分關注,見金運昌很快平息回民之亂,同治皇帝十分高興,晉封金運昌頭品頂戴,官封卓勝大將軍,賞穿黃馬褂。移駐包頭。
同治十一年(1872年)秋天,金運昌率兵巡查,來到蒙古大漠上的狼山,寫下了一首塞外詩,並刻勒成“狼山將軍碑”,立於塞北大漠的狼山之上。
光緒二年(1876年)三月,左宗棠一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金運昌亦奉調出關。原來,從同治三年(1864年)起,新疆起亂反清,各派之間互相爭鬥,形成五個領主爭奪割據,爭鬥之際,國外勢力乘機入侵。英軍在東南沿海進攻的同時,在西域也慫恿中亞細亞的安集延入侵新疆,盤踞新疆南路。俄羅斯也乘機派兵強佔了伊犁。新疆面臨被列強瓜分的局面。為此,清廷才下旨左宗棠進疆收拾局面。左宗棠便將金運昌調來,和自己一起,抬着棺材進疆,寧可戰死也要收復新疆。
左宗棠到達新疆後,立即攻克烏魯木齊,收復北疆。金運昌會同劉錦棠部,從烏魯木齊南下,攻克達坂城,並夾擊吐魯番,收復南疆大門。
光緒三年(1877年),金運昌代理烏魯木齊提督。四年(1878年),兼護都統。六年(1880年),署烏魯木齊提督。幾年下來,新疆之地大都收復,左宗棠準備用武力趕走沙俄,收復伊犁。於是計劃兵分三路,東路扼守精河一線,防沙俄東竄;西路取道烏什,越過冰嶺西側,直指伊犁;中路沿特克斯河西去,取道冰嶺,直趨伊犁。命金運昌率卓勝軍駐守精河,嚴加防範,待擊東竄之敵。正當羣情激奮之時,清廷卻在八國列強的威逼之下,遲疑不進,武力收復伊犁之舉未能成行。此時,哈薩克遊匪竄擾大河,金運昌扼守於精河,屢次擊敗遊匪,斬其匪首,使哈薩克遊匪不得敢入。七年(1881年)中俄談判,清廷作出諸多讓步,沙俄方同意交還伊犁。
伊犁收復後,金運昌回到烏魯木齊,看見西疆因長年戰爭,生民凋敝,一片蕭條,面目荒涼。想起養母的諄諄告誡,“百姓似水,官府似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官若愛民,民方能愛官;官為民利,民才能擁戴。吾乃窮苦人家,祖輩為民,以後若能做官,必為民想、尊民意、謀民利,若不能為之,非吾兒也!”於是,謹遵母言,金運昌至此便安撫百姓,收容難民,勸事農耕,還“割俸”購買籽種、農具,分發百姓,幫助大力發展生產;提議實行減租減息,幫助休養生息;興修水利,修築城垣,建造橋樑,修築道路,改善生產條件。由於當地貧窮,百姓一時拿不出錢來,郭運昌就從自己的年俸中抽出大半,加以扶持,並賑濟災民,扶貧濟困。不幾年,西疆的農牧業生產得以恢復,並迅速發展,西疆從此再無暴亂。九年(1883年)前後,戰事全無,兵事盡解,金運昌上疏朝廷,奏請將駐疆軍隊撤入關內,兵士遣散歸農。
金運昌故里情深,對家鄉的事業總是慷慨相助。對於家鄉盱眙修復文廟、試院、縣署、義倉等造福桑梓之舉,他都傾囊相助,毫不吝嗇。縣誌載,在修葺文廟時,“光緒三年丁丑,崇聖殿、尊經閣建戟門外東西官廳,邑人金運昌捐銀四百兩。”為解決諸生會試、鄉試之費用,“金運昌捐會試銀六百兩、鄉試銀一千四百兩”。在《邑人公立社倉碑記》寫道:“光緒七年建,惟烏魯木齊提督金軍門運昌捐銀二千兩”,又“捐谷四千二百九十六石零”,等等。如此一斑,亦可窺之,金運昌鄉情至深,感人肺腑。
光緒十一年(1885年),金運昌的咯血之症越發嚴重,在西域新疆,關外之地,氣候惡劣,運昌帶病之身難以堅持,故奏請朝廷,謝病歸鄉,得准奏,故千里迢迢,迴歸故里,來到盱眙津裏河稍橋。
第二年(光緒十二年,1886年),金運昌病逝於家中。朝廷備加憂恤,賜葬河稍橋故土,按制入葬,墓葬在河橋西北兩裏左右的小金郢(現陰牌水庫)山上。原來佔地十畝,有神道,石人、石馬、石柱,石柱上刻有楹聯。墓前有一御賜墓碑,上有銘文“皇清誥封建威將軍顯考金太公諱永祿府君之墓”,落款“光緒十二年歲次丙戌六月中旬敬立”。當地百姓稱之為“金吾大人墓”。
清光緒帝詔以生平戰績宣付史館立傳,併入祀陝西金積堡、安徽臨淮卓勝軍昭忠祠。在盱眙縣城南,曾為金運昌的母親江氏建有“樂善好施坊”、為其妻所建有“節烈坊”兩道牌坊,俗稱“金家牌坊”。 [3] 

金運昌史料記載

《清史稿·卷四百五十五·列傳二百四十二》
金運昌,字景亭,安徽盱眙人。少孤,遭寇亂,總兵郭寶昌之母曹氏撫之,從姓郭。既長,入貲為守備。從寶昌徵發、捻,積勳至遊擊。論河防功,賜號勉勇巴圖魯。平畿南,擢總兵,晉勇號鏗僧額。西捻平,遷提督,複姓金氏。從寶昌卓勝軍還陝。同治八年,寶昌創發,運昌代領其眾,調防綏德。
時湘軍已剿金積堡,運昌自清澗至,分所部略其西北,毀長牆。馬化隆勢蹙,遣黨擾北山,冀斷湘軍糧運。一自河西道葉升堡,屬劉松山;一自山西道花定,屬運昌:並達靈州。回既陷定邊,運昌所部多南人,雜食青稞、高粱,患腹病。左宗棠調寶昌來援,以河防不能赴。是時,陝回陳林、禹彥祿等十三營,益以本地土回,號稱十餘萬,卓勝軍孤立其間,幾無日不戰。
明年正月,軍益飢疲,至殺馬為食。回且決渠灌我壘,會風濤大作,運昌晝夜立水中,激厲將士,列椿囊土御之,回不得逞。適劉錦棠等越渠橫出,回大潰。因議夾河築壘護餉道,兩日壘成,回至,運昌戰卻之。湘軍開溝築堤以防水,運昌壁近棗園。冰忽解,回乃憑秦渠設卡,運昌越渠擊之,回收入堡。越二日,堡回悉眾出,騎寇趨板橋,步寇決渠水南下。運昌軍阻水,錦棠分三路泅水與合,併力轟潰其眾。未幾,回覆運磚石築卡於北,環以長堤,欲引馬連水以困我。運昌亟令軍士攜鋤錨,夷其卡而還。四月,陳林率眾出花定掠食。運昌使提督王鳳鳴御之,敗之磚井鎮。同時葉升堡道亦通,軍威復振。七月,克馬家兩寨。值新麥熟,運昌與錦棠分刈,並糜粟割之。回來爭,輒敗走。遂築壘蔡家橋。橋跨秦渠,內設卡,外障水,馬化隆前所為阻遏官軍者也。至是決水反灌,破壘三、卡十有一,乘勢下秦壩關,逼東關。議掘壕築牆久困之,與錦棠分段興工。三日畢乃事,遣兵分守之,遂合金積圍。日咯血數次,戰不少休。陳林降,運昌以西林、河州未下,宜稍示寬大。強者編籍,弱者就糧,羣回多乞款。馬化隆勢蹙,亦束首歸命。於是寧、靈悉定,論功賞黃馬褂。
駐纏金,平甘回馬勝福亂,晉頭品服。徙駐包頭,數請於宗棠,願西征。光緒二年,宗棠請敕淮勇出關助剿,報可。明年夏,行抵烏魯木齊,命署提督,越二年,實授。口外經喪亂後,户口減耗。運昌興水利,課農桑,建橋樑,皆割俸自任之。其斥鉅款賑畿菑,實秉義母郭曹氏命。李鴻章為請於朝,特建坊旌異之。十一年,謝病歸。逾年卒,恤如制,入祀卓勝軍昭忠祠。妾王氏、馬氏、張氏,先後仰藥殉節,皆獲旌。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