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錦棠

(中國晚清湘軍重要將領,首任甘肅新疆巡撫)

鎖定
劉錦棠(1844年6月16日-1894年 [59]  ),名顯謨,職名錦棠 [39]  ,字毅齋。湖南湘鄉人。中國晚清湘軍重要將領。 [68] 
劉錦棠十歲時,其父劉厚榮因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而喪生。咸豐九年(1859年)投入叔父劉松山所在的湘軍,隨同鎮壓太平軍和捻軍。同治九年(1870年),在劉松山陣亡後接統老湘軍,升署西寧道。光緒元年(1875年)起,被督辦新疆軍務的左宗棠薦為前敵指揮,總理行營事務。次年,依據左宗棠“緩進急戰、先北後南”的戰略方針,連復北疆諸城,至光緒三年(1877年)底定北疆。同年抵庫爾勒,急追白彥虎,再收東四城。迅即進佔喀什噶爾,收復南疆。因功進封二等男爵,旋授通政使。光緒六年(1880年),受命幫辦新疆軍務,配合左宗棠準備武力收復伊犁。左宗棠回京後,接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後,成為首任甘肅新疆巡撫,加兵部尚書銜。中法戰爭爆發後兩次請戰,未獲準允。 [26]  累加太子太保,晉封一等男爵。甲午戰爭前夕,劉錦棠應徵起復,未及成行而逝世,諡號“襄勤”。 [68] 
劉錦棠作為左宗棠西征軍的主將,相繼平定了同治回民起義和新疆亂局中阿古柏的繼承人伯克·胡裏勢力,有“飛將軍”“劉大闖”之稱,清廷賜號“法福靈阿巴圖魯 [37]  。他在新疆時,改革軍府制,規劃新疆邊防,對新疆的建設做出重大貢獻。翁同龢贊其為“齊名曾左無前績,開府疏勒第一人” [64]  。外人亦認為其收復新疆的成績,“可與西方國家統帥們最光輝燦爛的功績相比擬” [30]  。有《劉襄勤公奏稿》《劉錦棠疏稿》等傳世 [23-24] 
全    名
劉錦棠
別    名
劉顯謨
劉毅齋
劉大闖
飛將軍
劉襄勤 [56]  展開
別名
劉顯謨
劉毅齋
劉大闖
飛將軍
劉襄勤 [56] 
劉角帥 [66]  收起
毅齋
諡    號
襄勤
所處時代
晚清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湖南湘鄉
出生日期
1844年6月16日
逝世日期
1894年
主要成就
攻克金積堡、平定西寧 [1] 
收復新疆,推動新疆置省
任新疆首任巡撫,建設新疆
主要作品
《劉錦棠疏稿》
最高官職
甘肅新疆巡撫太子太保
爵    位
一等男爵

劉錦棠人物生平

劉錦棠復仇入伍

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初一日(1844年6月16日),劉錦棠(名顯謨,職名錦棠)出生於湖南湘鄉的一個農民家庭。 [1]  [59]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他的父親劉厚榮與弟弟劉松山投入湘軍王錱部。咸豐四年(1854年),劉厚榮在嶽州(今湖南嶽陽)與太平軍作戰時陣亡。年僅九歲的劉錦棠因家境貧困,只能與祖母陳氏相依為命。少年時期的劉錦棠,“好言兵,然不肯竟讀孫吳諸書”。正是這種不拘成規的性格,使他在日後的軍事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靈活多變的作戰風格。為了找到生活依靠,也為“報其父仇”,年僅十五歲的劉錦棠,來到江西,投入叔父劉松山所部,開始了軍旅生涯。 [59] 
劉錦棠在劉松山軍中“參畫方略,輒得其機要”,深得叔父的賞識。同治三年(1864年),劉錦棠在安徽,因保衞湘軍祁門大營有功,被兩江總督曾國藩保舉為知縣,並賞戴藍翎。太平天國被鎮壓後,又加同知銜,並賞換花翎。同治五年(1866年)至同治七年(1868年),劉錦棠隨劉松山赴河南、河北、陝西等省,圍剿捻軍,“大小十餘戰,所向克捷,錦棠無役不從” [1]  。欽差大臣、陝甘總督左宗棠因此保奏他以道員即選,並加按察使銜。 [59]  由此,劉錦棠成為老湘軍中後起的年青將領。

劉錦棠助定陝甘

承繼危局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在其影響下,陝西,甘肅等地回民相繼起事,屢敗清軍。同治六年(1867年),清廷命左宗棠率兵鎮壓回民軍。同治八年(1869年),在鎮壓陝西回民軍和漢族反清武裝的過程中,劉錦棠因降服董福祥張俊、李雙良等20萬眾,賞加布政使銜,並被賜予“法福靈阿巴圖魯”的榮譽稱號 [60]  [59] 
同年七月,劉錦棠隨劉松山取道花馬池(甘肅寧夏府境),攻打回民軍的重要基地甘肅金積堡(今寧夏金積),鎮壓由馬化龍領導的回民軍。由於回民軍積極防禦作戰,清軍糧運不繼,進展緩慢。到同治九年(1870年)正月,劉松山更在攻打金積堡的激戰中中炮身亡,清軍士氣大挫,回民軍趁勢反擊。為了應付危局,左宗棠起用劉錦棠代理統領。劉錦棠毅然以總理湘軍營務的身份,威服諸將,擺脱了被動局面。左宗棠對此非常讚賞,奏請清廷,給劉錦棠“賞加三品卿銜,接統劉松山舊部” [27]  的獎賞和任用。此時,左宗棠提出了“堅守”與“退屯”兩種方案供其選擇。劉錦棠審時度勢,認為“堅守”“退屯”均不可取,力主繼續進攻。他向左宗棠建議説:“吾軍深入乏食,不力戰,賊即乘我,靈州旦暮失,大局不可支矣”,“必戳力致死,而後軍可全。”這一意見得到了左宗棠的贊同。為了激勵士氣,劉錦棠召集部將,鼓勵其繼續作戰,又將劉松山的靈柩放在軍營之中,激起清軍復仇之心,繼續向金積堡進攻。 [2] 
《新疆歷史畫叢》中的劉錦棠 《新疆歷史畫叢》中的劉錦棠
為了抵禦劉錦棠的進攻,馬化龍挖壕築牆,修堡建壘,使金積堡內外牆壁縱橫,堡壘環列,渠水環復,易守難攻,還相繼掘開了秦渠、板橋堰和山水河,使清軍營地陷入一片水泊之中。面對這些困難,劉錦棠身先士卒,往來於爛泥之中,率領老湘軍逐次進攻,步步為營,苦戰數月,終於攻佔了金積堡外圍各堡寨,開始轉入對金積堡的進攻。金積堡修築得十分堅固,防守十分嚴密。劉錦棠則以深溝高壘圍困。他令清軍環堡挖了兩道深1丈寬3丈的長壕,壕邊築起高約丈餘的圍牆,切斷金積堡與外界的聯繫。與此同時,還築成幾座炮台,居高臨下,不斷向堡中轟擊。經過十個月反覆、激烈的爭戰,清軍到十一月十六日(1871年1月6日),終於將金積城外570多座堡寨大部攻破,迫使馬化龍和其子馬耀幫交出軍械,平毀剩餘堡寨,向他投降。左宗棠上奏稱讚劉錦棠,請求清廷予以破格錄用。清廷隨即下詔,賜封雲騎尉世職,賞穿黃馬褂 [3]  [59] 
劉錦棠遵照左宗棠的指示,在王家疃、通昌堡通貴堡被相繼攻取,馬化龍已失去利用價值的情況下,以從金積堡搜出洋槍1200杆為口實,盡殺馬化龍及其兄弟子侄以及親隨部眾1800多人,將打死劉松山的回民軍將領馬八條剖腹剜心,祭奠劉松山。然後,護送劉松山的靈柩回湖南,並在當地招募士兵。 [3]  [4]  [59] 
平定西寧
同治十一年(1872年)六月,劉錦棠帶着從湖南招募的湘勇回到甘肅。八月,他率領18營老湘軍進攻馬桂源、馬本源及白彥虎等人領導的西寧回民起義軍。由於回民軍從湟中大峽口到小峽口的八十餘里間設置堡壘、綿延不絕,作戰難度極大。劉錦棠率部斬關而進,前後兩個多月,血戰五十餘次,才攻佔峽口隘路,兵臨城下。十月,劉錦棠率軍進駐西寧。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進克向陽堡和大通縣城,斬叛官馬壽。白彥虎於向陽堡陷落時,率所部回民軍2000餘人,由永安、南山、草灘一帶,向西逃走。二月,馬桂源兄弟也於逃到巴燕戎格,於降清後在蘭州被處死。 [5] 
克復肅州
同治十二年(1873年)九月,左宗棠因久攻肅州(今甘肅酒泉)不下,檄調劉錦棠,率兵西向,配合徐佔彪金順、宋慶等人,攻取肅州。他一面發起猛烈攻擊,一面利用義軍降將喊話誘降,迫使守城義軍首領馬文祿開城投降。馬文祿與馬永福、馬照等8名首領和1573名部屬,一起被殺。白彥虎由此再向西奔,進入新疆。當晚,清軍各部入城縱火,對回民進行屠殺,其“槍轟矛刺,計土回五千四百餘名”,“即老弱婦女,亦頗不免”。自此,河西地區再也沒有形成回族聚居區 [61]  。隨着肅州被攻克,持續多年、蔓延數地的陝甘回民起義平定 [6]  。左宗棠歷數部將鎮壓陝甘回民起義軍的戰功,劉錦棠居首。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清廷依此擢升劉錦棠為署西寧兵備道 [7]  [59]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河州回民閔殿臣再次起事,劉錦棠會同諸軍於次月將之平定。 [8]  至此,陝甘境內大規模的回民起義基本上被全部鎮壓。 [59] 

劉錦棠收復新疆

  • 出關西征
光緒元年(1875年)三月,左宗棠被授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奉詔出兵驅逐外敵、收復新疆。他提出了“緩進急戰”“先北後南”的方針,並決定此次出征,只以劉錦棠所部老湘軍和自己的親兵衞隊為主力。隨後,左宗棠向清廷舉薦他認為“英鋭果敏、才氣無雙、志慮忠純”的劉錦棠總理行營營務,指揮西征各軍。 [59]  當左宗棠詢問劉錦棠出關作戰需要多少人馬時,劉錦棠豪邁的回答道:“勝兵萬人,足以橫行,不在多也”。左宗棠聽後,“偉其言”。 [62] 
同年夏,左宗棠在蘭州召開分統以上將領參加的軍事會議,商討作戰計劃。會上,劉錦棠提出“以緩行速戰為義”,左宗棠授予他在前線隨機應變之權。左宗棠的賞識和信任,使劉錦棠的軍事才能在戰爭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年底,劉錦棠再次來到蘭州,與左宗棠商討有關西征作戰事宜,二人取得了一致的意見。 [59] 
清軍進軍新疆與收復伊犁 清軍進軍新疆與收復伊犁 [25]
光緒二年(1876年)正月,老湘軍各部陸續從涼州向肅州集結。駐紮涼州期間,劉錦棠對所部進行精簡,整編為馬步25營(步隊17營旗,馬隊8營旗)。三月十三日(4月7日),左宗棠抵達肅州,劉錦棠與他再次進行磋商,決定以“先遲後速為穩者”。此時,先前出關各軍,因滯留已久,遷延不進,鋭氣銷磨,亟盼湘軍早日出關。劉錦棠與左宗棠妥議之後,即派部將漢中鎮總兵譚上連、寧夏鎮總兵譚拔萃、陝安鎮總兵餘虎恩等人,率部相繼從肅州出發。四月初三日,劉錦棠親提大軍從肅州起程。為了避免途中發生飲水和糧草供應不足問題,他命各部先在安西會合,然後再分批向哈密進發。不久後,譚上連部抵達巴里坤,分兵駐紮巴里坤以西的芨芨台、色畢口、大石頭和三個泉等地,以保證巴里坤和古城之間的運道的暢通。隨後,譚拔萃和餘虎恩也相繼率部到達。五月初,劉錦棠來到哈密,着手準備進軍事宜。他命令後續部隊把儲存在哈密的軍糧分起短運,先翻越天山,運抵巴里坤,再從巴里坤運到古城。同時,要求經過千里戈壁的各部務必於閏五月底全部到達指定位置,整裝待命。這樣,既解決了運力不足的問題,又使士兵得到了休整的時間。閏五月,劉錦棠從巴里坤抵達古城,分兵駐紮木壘河以東地區,決定在“新谷遍野、有糧可因”的新秋之際發起北疆作戰 [63]  。在對後方進行了周密、妥善的佈署之後,劉錦棠即率輕騎前往濟木薩(今新疆吉木薩爾)。 [59] 
  • 鏖戰北疆
光緒二年(1876年)閏五月二十日,劉錦棠親抵清軍與叛軍交戰的前哨陣地——濟木薩,與金順商討進兵方略。他在親臨三台、滋泥泉、阜康等地,瞭解了軍情之後,認為“白彥虎內結安集延,外連英、俄,復以危辭煽動土回,精騎十數萬,天山南北路,呼吸可以自致”,而清軍騎兵“十不當一”,如果決戰不勝,將陷入無路可退的絕境。加之考慮糧餉供給的問題,他認為平定北疆,應該先以阜康為儲糧屯兵之處,在此根據形勢相機而動,可進退有據。隨後他返回古城,開始準備進兵古牧地(今新疆米泉),以撤除迪化(今新疆烏魯木齊)的屏障。
防守烏魯本齊地區的有投降叛軍頭目阿古柏的馬人得、白彥虎等部2萬多人,其中6000多人駐守古牧地。從阜康到古牧地有兩條道路,一是途經戈壁、缺乏水源、無敵軍防守的大道,一是途經黃田,水源充足、但有重兵防守的小路。敵軍意在迫使清軍走大道,過戈壁,陷入人馬渴乏的困境。劉錦棠將計就計,8月8日,派出部隊掘井挖渠,開溝引水,擺出要走大道的架勢。10日夜晚,突然率領精鋭部隊,從小路進擊,當夜奪取黃田,第二天進圍古牧地。他令炮隊在城外修築炮台,用開花大炮把城牆轟塌了幾個缺口,令突擊隊從缺口搶攻入城,於17日佔領古牧地,全殲守敵。
攻取古牧地時,劉錦棠從繳獲的信中獲悉迪化防守乏人,南疆阿古柏援兵也難迅速到來。於是,立即決定乘虛蹈隙,除留兩營兵力防守古牧地外,大隊人馬星夜向迪化疾進。次日黎明,部隊抵達迪化外圍,炮隊在六道灣的山樑上架炮向城裏射擊。馬人得、白彥虎沒有料到清軍如此神速,炮聲一響,便棄城南逃。
收復迪化之後,劉錦棠令金順率部西攻昌吉呼圖壁和瑪納斯,自率老湘軍清剿殘敵,準備南進。不料瑪納斯南城之敵負隅頑抗,金順部清軍久攻不克。劉錦棠又派羅長祜率領11營老湘軍馳援。這時大雪開始封山,劉錦棠遵照左宗棠的意見,進行整軍備戰,準備來年春天舉兵南進。八月,劉錦棠因戰功獲得騎都尉世職。 [9] 
打開南疆
阿古柏得知迪化失守的消息後,從喀什噶爾(今新疆喀什)趕到托克遜部署防禦。他派心腹艾克木汗率步騎8500人和馬人得、白彥虎殘部,以及1萬民團守吐魯番,令其大總管愛伊德爾呼裏率步騎4400人守達坂城,並在東西天山隘口之間築起了一座新城;令其次子海古拉率步騎6000人守托克遜。三城互為犄角,妄圖阻止清軍南下。
光緒三年(1877年)4月上旬,劉錦棠按照左宗棠三路並進的部署,與張曜、徐佔彪約期進發。14日,劉錦棠率領31營人馬(新補充了炮騎各3營),從迪化南下,於16日夜晚包圍達坂城,直至次日凌晨城中守敵才發現。天亮後,劉錦棠環城偵察敵情,坐騎中彈倒地,他易馬而前。摸清城防概況後,命令各營環城挖壕築壘,嚴密鎖圍。同時構築炮台,準備強攻。當清軍兩次擊退海古拉派來的援兵之後,愛伊德爾呼裏盼援無望,便準備突圍南逃。劉錦棠命令夜間遍燃火把,密切監視。19日晚,城東炮台築成,他當即下令以開花炮向城內轟擊。由於彈藥庫中炮爆炸,加之大風驟起,烈火燃遍全城。守敵驚潰,四散奔逃。劉錦棠一面指揮各營截擊,一面發動喊話勸降,守敵頭目紛紛投降,愛伊德爾呼裏也被活捉。
對於大批俘虜,劉錦棠遵左宗棠之囑,實行寬待政策,凡是新疆平民,不論哪個民族,全部釋放回家,併發給衣糧。其他俘虜,願留者留,願走者走。在這一政策的感召下,愛伊德爾呼裏主動給阿古柏寫了勸降信。在整個進軍南疆的過程中,劉錦棠始終實行了寬待俘虜的政策,對分化瓦解敵人起了重要作用。 [10]  連俄國人都在報告中説,劉錦棠“非常明智地對待他抓到的俘虜……他給予這些人的待遇,可以預期會產生有利於漢人的良好影響”。 [52] 
攻佔達坂城後,劉錦棠分派羅長祜率步騎6營與張曜、徐佔彪兩路人馬於26日攻取了吐魯番。自率騎兵於同日趕到托克遜,截住準備南逃的敵軍。經過激戰,除海古拉率2000多人逃脱之外,殲敵4000餘人。至此,歷時不到半月,勝利地結束了攻佔三城的戰役。 [10] 
進軍南疆
佔領托克遜後,劉錦棠決定待秋糧採運充足之後再行南進。在此期間,敵情發生了重大變化。光緒三年(1877年)5月29日,阿古柏患中風而死(又有被部下打死、毒殺或服毒自盡等説 [10]  )。海古拉攜其屍南返時,被其長兄伯克胡裏所殺。艾克木汗在庫爾勒自稱為“汗”,又被伯克胡裏敗於阿克蘇,遂率殘部逃入俄境。伯克胡裏繼承了阿古柏的汗位後,除留部分人馬防守東四城外,自率主力退保西四城。
依據南疆八城的地理和敵軍分佈情況,劉錦棠把進軍南疆的部隊分成兩個梯隊:以老湘軍為第一梯隊,專門“主戰”,以張曜部為第二梯隊,“且戰且防”。9月 27日,劉錦棠率領第一梯隊32營先期出發,10月2日進抵曲惠。為了消滅逃至庫爾勒觀望動靜的白彥虎,他兵分兩路,令餘虎恩,黃萬鵬率馬步14營,取道烏什塔拉,沿博斯騰湖南岸進攻庫爾勒側背;自率主力沿大路過開都河,從正面進搗庫爾勒。9日,兩路人馬會師庫爾勒時,白彥虎已西逃庫車。針對白彥虎長於流竄的特點,劉錦棠斷然決定親率精騎1000、健卒1500先行追擊,令羅長祜領大隊人馬隨後跟進。在劉錦棠的帶領下,先行部隊從庫爾勒啓程後,三晝夜疾馳400多里,15日追到布古爾(今輪台)時,擊潰敵騎千餘。18日追到庫車城外時,又斃敵千餘。22日終於在銅廠和木雜喇特河(今木扎提河)追上逃敵,經過激戰,消滅一部,餘敵繼續西逃。24日追到阿克蘇城外時,當地維吾爾族人民已自動佔領該城“以待官軍”。這時,白彥虎部經烏什逃向喀什噶爾,伯克胡裏留守東四城的殘部則逃向葉爾羌。
對於劉錦棠指揮的這一階段作戰,左宗棠十分滿意地讚揚説:“三旬之間,迅掃賊氛,窮追三千里,收復東四城,殲敵數千,追回難民數十萬,決機神速,古近以來,實罕其比。” [50] 
東四城克復之際,原來投降阿古柏的和闐頭目尼牙斯反正,主動率兵圍攻葉爾羌以策應清軍。叛國降敵的前喀什噶爾守備何步雲也反正,率領原部佔據了喀什噶爾漢城,因力單難支,派人到阿克蘇向劉錦棠乞援。在這種情況下,劉錦棠毅然決定改變原定首先攻佔葉爾羌的計劃,不待第二梯隊抵達阿克蘇,不顧長途追擊作戰的疲憊,馬上進軍喀什噶爾。他令餘虎恩率5營人馬取道巴爾楚克(今新疆巴楚東)、瑪納爾巴什,進攻喀什噶爾;令黃萬鵬率步騎9營取道布魯特人遊牧地,疾指喀什噶爾,自率主力進駐巴爾楚克,居中策應。12月17日晚,餘、黃兩部兵臨喀什噶爾城下,當晚將回城克復,伯克胡裏和白彥虎分率殘部逃入俄境。21日,劉錦棠進取葉爾羌,24日佔領英吉沙爾董福祥於次年(1878年)1月2日進佔和闐。一月之內,清軍馳驅2000多里,奪取西四城,勝利收復了南疆。
阿古柏在後方巢穴中的一些英國、土耳其教官和工匠,一夜之間成了俘虜。他們驚歎清軍行動的神速,稱劉錦棠為“飛將軍”。捷報傳到肅州大營,左宗棠稱讚劉錦棠的指揮道:“籌策之周,赴機之速,古今未嘗有也”,“大軍西征,如飛如翰,自秋徂冬,挈回疆全境還隸職方,即勞烈而論,已足光垂史牒。若夫功成迅速,則實古今罕見之事。” [51]  清廷也高度評價劉錦棠“智勇深沉,出奇制勝,用能功宣絕域”,將其晉為二等男爵 [11]  5月晉太常寺卿,8月授通政使司通政使
善後工作
新疆初復,城池殘破,官無衙署,民無居室,渠道淹廢,田園荒蕪。劉錦棠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目睹了這—慘景。他在新疆所做的 第—件事,就是設立善後局,處理善後事宜。
南疆的善後工作,都由劉錦棠一路收復,—路設局經理。當時軍隊裏幕僚人員很多,善後局主要由這些人來經辦。善後局的重要任務之一,便是招集流寓失所的農民,將被阿古柏匪徒脅行的人民遣返原籍,貸給籽種,使能夠迅速恢復生產。新疆乾旱少雨,農業生產全賴引水灌溉。為此,又仿行以工代賑的方法,每日發給口糧,組織剛剛返回原籍的農民修復渠道、坎兒井。清軍官兵也被派去參加興修農田設施的勞動。這些措施,保證了南疆各地農業生產的恢復。人們衣食有了着落,社會也就日趨安定了。
追擊漏網之魚
伯克胡裏和白彥虎漏網逃入俄境,劉錦棠“常引為大恨”。為此,他注重邊防卡倫建設,加強了對殘敵竄犯的戒備。
光緒四年(1878年)9月,白彥虎派其心腹金山率幾百人馬,侵入阿克蘇以西邊境。27日,劉錦棠率騎兵900,步兵300,從喀什噶爾出發,沿邊境急馳,截住該敵,活捉金山,全殲所部。
12月上旬,伯克胡裏派其親信頭目阿里達什率480餘人侵入喀什噶爾西部邊境。劉錦棠認為,阿古柏殘部屢次回竄,“名為該部尋仇,實由俄回嗾使”,“必大加懲創,方免頻來擾邊。”(《劉襄勤公奏稿》卷七)9日夜,劉錦棠親率騎兵900,步兵1100人,兵分三路,在當地布魯特人的協助下,全殲了這股敵軍,擊斃了阿里達什。 [12] 
光緒五年(1879年)初,艾克木汗勾結布魯特頭目阿布都勒哈瑪,聚集了2300多人來犯,侵擾到離喀什噶爾只有200多里的博斯塘特勒克一帶。劉錦棠出動4000多人馬,兵分三路,乘艾克木汗襲擊清軍營寨之機,設伏於博斯塘特勒克山谷內外,誘其入伏,四面包圍,除艾克木汗與阿布都勒哈瑪領100餘騎逃脱以外,其餘全部被殲。
9月上旬,艾克木汗和阿布都勒哈瑪又糾集2000多人馬,“聲言奉俄國號令,攻取喀,英各城”(《新疆圖志》卷九十七,《奏議》七),經喀什噶爾以西 700餘里的烏什恰提卡倫,兵臨色勒庫爾(今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城下,企圖先佔該城作為立足之地,劉錦棠聞訊,親率馬步軍2000人,攜帶乾糧,經英吉沙爾,取道荒無人跡的巖壑山路,晝夜兼程向色勒庫爾疾進。艾克木汗得知清軍大隊來援,便撤離色勒庫爾向北逃竄。劉錦棠立即改道向北,鑿冰為道,冒險翻越終年積冰的卡拉塔什達坂,以四晝夜馳800裏的速度,終於追上逃敵,將其全部殲滅。 [13] 
左宗棠評價劉錦棠殲滅竄犯殘敵的作戰指揮道:“用兵不越旬時,渠目幾無漏網,而內地各城,安堵如故,雞犬無驚者,則審機之明,赴機之速,有以致之。” [36] 
支持收復伊犁
新疆收復後,沙俄拒不交還伊犁。清廷派完顏崇厚出使沙俄,解決新疆問題。但完顏崇厚迫於俄國威脅,竟擅自簽訂了《里瓦幾亞條約》,伊犁問題仍懸而未決。當時,劉錦棠堅決主張用武力解決伊犁問題。為了落實武裝收復伊犁的計劃,劉錦棠立即派人在中俄邊界勘測,繪出一幅中俄邊界圖及草擬了進兵伊犁的計劃,一併寄給左宗棠。正是因為左宗棠、劉錦棠等人對《里瓦幾亞條約》的堅決反對和積極備戰,才使清廷改派駐英、法大臣曾紀澤重新赴俄談判。 [32] 
為了配合曾紀澤的談判,做好反抗俄國武裝侵略的準備,清廷應左宗棠之請,於光緒六年正月二十一日(1880年3月1日)任命劉錦棠為“幫辦新疆軍務” [37]  。接到這一任命之後,劉錦棠立即給清廷上了一道密摺,表示:在曾紀澤前往俄國談判期間,一定加緊做好反擊的準備,做到有備無患;如果俄國拒不交還伊犁,邊疆將士堅決合力圖之。劉錦棠還“奏請補新軍汰疲弱,逐日訓練,令士氣常新,天山南北有警,即分軍喀什噶爾,張深入俄境之勢”。僅隔半年之後的八月二十二日(9月26日),因左宗棠奉召回京,清廷上諭以劉錦棠署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這樣,整個新疆防務及以武力為後盾收復伊犁的重任就全部落到了劉錦棠的肩上。正是由於曾紀澤在談判桌上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外交鬥爭,以及劉錦棠等人在後方行之有效的武力準備,最後迫使俄國降低要求,改訂《中俄伊犁條約》,中國爭回了一部分主權。故時任湖廣總督的譚繼洵説:“卒使俄歸我伊犁者,公(指劉錦棠)之力也”。 [32]  [14] 

劉錦棠善後措置

新疆收復後,左宗棠與劉錦棠、張曜、金順等在疆官員“悉心商訂”新疆善後事務。劉錦棠以武將兼管文職,能不拘泥於成法,在新疆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善後措施,主要有:恢復屯田,興修水利,發展經濟;設立善後局,着手廢除南疆維吾爾族落後的伯克制;裁汰兵勇,節約軍費,鞏固邊防;在新疆逐步推行清朝律令。他敢作敢為,勇於負責,為以後的新疆建省、改郡縣做準備,其功不可沒。 [32] 
劉錦棠在新疆“現辦善後事宜,因地施治,寬猛得宜,吏畏民懷,已睹成效”,《光緒朝東華錄》稱讚其“洵一時傑出之才”,新疆各族軍民視其為保衞邊疆的“西北長城”。 [32] 

劉錦棠矢志報國

光緒八年(1882年),清朝正式收回伊犁,劉錦棠請求將新疆設為省,設巡撫、布政使,道、府、州、縣都比照內地予以設置。同時,他在新疆整修道路、城鎮,設置學校、驛傳,興修水利,廣興屯田。 [15] 
光緒九年(1883年),劉錦棠被擢升為兵部右侍郎,加尚書銜。 [16]  伊犁收復以後,劉錦棠多次以祖母老病和自己患腳疾為由,申請開缺回鄉。但當聽説法國侵略軍佔領越南襲擊諒山,威脅廣西、雲南的消息後,他“不禁積憤填胸”,乃於光緒十年(1884年)8月21日上了一道《請率師與法夷決戰折》,“請旨率師東下,與之決戰,以紆積憤”,並且表示,“臣之腳疾雖迄未痊,而當國家有急,當奮不顧身。”他在奏摺中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認為只要堅決抵抗,無論陸戰、海戰,都有取勝把握,要求準其自募6000人東下赴越,抗擊法寇。可惜清廷妥協方針已定,拒絕了劉錦棠的請求。9月13日,劉錦棠又上奏請戰,再次要求奔赴抗法前線,並且説明並非邀功請賞,只是為了報效國家。清廷又未準允。 [36] 
光緒十年(1884年)十月,新疆設省,劉錦棠任甘肅新疆巡撫 [43]  ,又授兵部尚書銜,仍擔任欽差之職。 [16]  在此期間,他改革新疆原軍府制。在建省過程中,將徵兵逐步改為防軍,規劃,建設了全疆的邊防,為鞏固西北邊疆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36] 

劉錦棠歸鄉就醫

此時,劉錦棠的祖母年邁多病,因此他多次請求解職省親,清廷均未允准。光緒十三年(1887年)三月,劉錦棠再度提出“解職省親就醫”的要求,清廷這才准假三月,允許他“在任調理” [44]  。回鄉之前,劉錦棠召集各部首領飲宴,飲罷出行。所經之處,老幼婦孺聞風而至,熱情迎送,常常數日不能前進。 [17] 
光緒十四年(1888年)正月,劉錦棠再度因病請求解職。清廷加以慰留,再賜其四個月的假日 [45] 
光緒十五年(1889年),劉錦棠獲加太子少保銜,翌年(1890年)初,晉為太子太保 [18]  [34]  。八月,回湘省親的劉錦棠上奏申請開缺養病。至光緒十七年(1891年)二月正式離任,由陶模接任新疆巡撫 [46]  。此後他一直在籍休養。 [36] 
光緒十八年(1892年)十二月,清廷召劉錦棠入京覲見。 [47] 

劉錦棠抱病而亡

光緒二十年(1894年)六月,劉錦棠晉封為一等男爵 [54]  。這時中日甲午戰爭一觸即發。清廷令湖廣總督張之洞前往湘鄉傳旨,令其召集舊部速赴遼東,並召劉錦棠入京。為了抗擊日寇,劉錦棠抱病啓程,剛到湘鄉縣城,忽患中風,左體偏癱,於八月己酉日溘然長逝 [36]  [48]  。據説其臨終前仍心繫中日戰事,“呼張俊、董福祥出戰” [57] 
劉錦棠死後,清廷下諭褒獎,並“著照巡撫例賜卹,準其於立功省分建立專祠”,於國史館立傳,賜諡號為“襄勤”。次年,清廷又以劉錦棠功在桑梓,命於湖南省城及劉錦棠原籍湘鄉縣各建專祠,地方官每於春秋致祭。 [38]  [19]  [39] 
新疆各族人民對劉錦棠堅決保衞新疆的歷史銘刻在心,當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俄國武裝侵佔新疆的帕米爾地區時,廣大軍民懷念説: “若前撫臣劉錦棠在任,斷不至此。” [36] 

劉錦棠主要影響

劉錦棠平阿古柏

在平定阿古伯叛亂、收復新疆的過程中,劉錦棠按照欽差大臣左宗棠關於“先取北路,後收南路”的作戰方針,逐個收復迪化、瑪納斯等北疆各城;攻克了阿古柏重點設防的勝金口、達坂城等天山隘口和吐魯番一帶;然後出兵南路,先後收復了喀喇沙爾(今焉膏)、庫車、阿克蘇、烏什等東四城;收復了葉爾羌(今莎車)、英吉沙爾、喀什噶爾(今喀什)、和田等西四城。阿古柏在庫爾勒服毒自盡,其子伯克胡裏在清軍收復喀什噶爾前夕率殘部逃回被沙俄佔領的浩罕。收復新疆之役,前後只經歷了一年半的時間,飽受蹂躪之苦的新疆各族人民積極支援和配合清軍作戰,使此次戰役出乎意料地順利。而劉錦棠信任並善於利用維吾爾等族人民提供的情報,善於分化瓦解、捕捉戰機、及時調整軍事部署,也是一些重要因素。
劉錦棠用兵,“善遇戰士,尤不嗜殺,故人樂為用”。所以,雖然他所率領的西征軍將十萬里長驅,每個營僅發4個月的鹽菜銀,也無一人為此而卻步。作戰中他牢牢掌握“緩進急戰”的作戰原則。在對敵軍發起攻擊之前,準備好充足的糧餉,必“親周視地形”,摸清敵情。進攻時注重奇襲,出敵不意,往往採用長途奔襲,深夜包圍的戰術,使敵人防不勝防。交戰中,他先以槍炮挫敵軍鋭氣,然後以優勢兵力全殲敵軍。正因如此,清軍在從庫爾勒開始,兩個月的追殲戰中,軍行“五千餘里,未嘗亡一裨將,兵威之盛,漢唐開邊之臣所未聞也”。劉錦棠指揮的清軍進軍之神速,使外國人也為之驚歎。包羅傑評論:“中國人的所有軍事行動都有他們的非凡的深謀遠慮的特點,這些行動表明中國將軍和他的副手們的非凡才幹,也表明他的士兵們的服從、勇敢和忍耐力。從曲惠向喀喇沙爾迅速的推進,從那裏向布古爾急行軍,佔領庫車、征服者對待平民的寬容,所有這些綜合起來使這一段戰爭對中國和它的將軍們,特別是對金順(應為劉錦棠)説來,是最值得欽佩的”。歐洲報紙也發表評論説,中國“用兵可謂神矣!”歐人“軍律亦無以過此。平時歐洲人輕料中國,謂中國人不能用兵,迨今觀中國之恢復回部,……足令吾歐洲一清醒也”。 [59] 

劉錦棠新疆建省

主詞條:新疆置省
劉錦棠《致月安信札一通》 劉錦棠《致月安信札一通》
歷代中央政權對新疆的統治,往往實行的是軍府制,中央政權派駐的官員多為武職,不直接過問當地的民政。新疆行政制度的不統一,不僅危及清廷在新疆統治地位的鞏固,而且阻礙了新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早在鴉片戰爭前,龔自珍魏源等人已經要求對新疆政制進行改革,實行郡縣制,進一步提出在西域建立行省的主張。 [32]  左宗棠率湘軍收復新疆的過程中,建省方案再次被提出。左宗棠設省方案的中心主旨是:督撫並設,將鎮迪道哈密從甘肅劃歸新疆管轄,設新疆總督於迪化(今新疆烏魯木齊),新疆巡撫阿克蘇道設伊犁、鎮迪、廣安、阿克蘇、喀什噶爾(今新疆喀什)5道以及5府,4直隸州,21廳縣;保留伊犁將軍,將軍率旗營駐紮伊犁,統伊、塔旗、綠各營。但清廷一再堅持“惟現在伊犁尚未收復,佈置一切,不無窒礙”,只是同意左宗棠“次第籌辦”。 [67]  左宗棠先後六次上奏籌劃新疆建省的方案,均未得到批准。 [29] 
光緒七年(1881年),《中俄伊犁條約》簽訂,次年(1882年)清軍進駐伊犁。同年四月 [32]  ,新任陝甘總督譚鍾麟又提出新的建省方案:南疆七城各設一官,暫不設置督撫,保留伊犁將軍;將吐魯番作為南路城池,在吐魯番以西以南的七城各設一官,“更於喀什噶爾、阿克蘇兩處各設巡道一員,如北路鎮迪之例,皆歸欽差大臣統轄”。譚鍾麟否定左宗棠所提新疆先設督撫的意見,奏請新疆先設道府州縣,將“遞設總督”一節放在“如果地方日增富庶”之後,實則與當時清廷在新疆建省問題上的遲疑不決有關。 [29] 
劉錦棠曾親率西征軍在新疆征戰一年多,又幫辦、督辦新疆軍務數年,到過新疆大部分地區,對新疆的情形最為了解。他在譚鍾麟上奏後三個月,上《遵旨擬設南路郡縣折》,首指出新疆建省的必要性:“新疆當久亂積罷之後,今昔情形判若霄壤。欲為一勞永逸之計,固舍增設郡縣,別無良策。”同一天,劉錦棠又上了第二道奏摺《規劃新疆郡縣折》,進一步強調説:“現在地利日闢,户口日增,各族漸知向化,諸事均有成效,郡縣之設時不可失。”劉錦棠在兩道奏摺中提出的新疆建省方案是:省會設巡撫一員,駐迪化,受陝甘總督節制;下設三道:鎮迪道由甘肅省鎮迪道所轄各州縣和安肅道所屬哈密合並建成;阿克蘇道,轄阿克蘇、喀喇沙爾(今新疆焉耆)、庫車烏什等南路東四城各地;喀什噶爾道,轄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今新疆莎車)、和闐等南路西四城各地;道以下設府、州、廳、縣。伊犁仍設將軍,僅管伊犁、塔爾巴哈台兩處邊防,不再總統全疆軍務;塔爾巴哈台增設副都統一員。 [32] 
在新疆省級建置問題上,究竟如何設撫,劉錦棠在光緒八年七月初三日(1882年8月16日)上呈清廷的《新疆各道廳州縣請歸甘肅為一省折》中,提出了自己的方案。首先,肯定了在要不要建省這個問題上他與左宗棠、譚鍾麟的意見完全相合。但是,他不同意新疆與甘肅脱鈎的意見,其理由有三:其一,在全國各省中,郡縣最少者莫如貴州、廣西等省,新疆擬設的縣不足二三十處,不及這些省的一半多,“其難自成一省也”;其二,新疆與甘肅唇齒相依,是“秦隴之屏障,燕晉之藩籬”,如果僅“以十餘州縣孤懸絕域,其勢難以自存”;其三,新疆在經濟上向來依靠甘肅,左宗棠督辦新疆軍務期間,凡籌兵籌餉以及置辦轉運等,皆以甘肅為根本。即使劉錦棠接替左宗棠督辦新疆軍務,也需要甘肅督撫的支持,才能“勉強支持”,如果“甘肅大吏稍存畛域之見”,那麼邊事“已不堪問”。以上三點,是他“與左宗棠等不同者也”。 [32] 
至於譚鍾麟將北路鎮迪道及擬設南路各郡縣均歸欽差大臣統轄一議,劉錦棠認為也不妥。他認為欽差大臣不是國家常設的官職,哈密鎮迪道原是他奉旨暫為統轄(劉錦棠時任欽差大臣),現在既議設郡縣,就應“熟籌可久之道,不得作權宜之計”。況郡縣設定後在用人和錢糧、刑名等方面存在許多困難,“窒礙難行之處,未可枚舉”。這是他不同於譚鍾麟之處。 [32] 
譚鍾麟、左宗棠的方案既然都不可行,劉錦棠便提出:“擬仿照江蘇建置大略,添設甘肅巡撫一員,駐紮迪化,管轄哈密以西南北兩路各道廳州縣,並請賞加兵部尚書銜,俾得統轄全疆官兵,督辦邊防。並設甘肅關外等處地方布政使一員,隨巡撫駐紮。”也就是説,新疆設立巡撫,但仍隸於蘭州的陝甘總督。 [32] 
有學者評價劉錦棠的這一方案,相對來説,更具體、更現實,其表現在:第一,較好地處理了新疆與內地的關係。劉錦棠提出的建省方案,既排除了譚鍾麟類似取消新疆設省,完全歸陝甘總督管理的主張,又避免了左宗棠所提出的新疆建省後完全脱離陝甘而孤懸邊陲的可能,更便於新疆省的生存和發展。第二,較好地處理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軍政關係,更加有利於鞏固邊防。劉錦棠提出新疆建省後保留伊犁將軍,但限制在伊犁、塔爾巴哈台兩處邊防,不再總統全疆軍務,這不僅是為了處理好與滿洲親貴、現任伊犁將軍伊爾根覺羅·金順的關係,而且更是為了使新疆軍政分工明確,使伊犁將軍專心於緊鄰沙俄的伊犁、塔爾巴哈台防務,以鞏固西北邊防。與此同時,新疆巡撫統籌全疆軍政,可以致力於建省後百廢待興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建沒,二者可謂相得益彰。 [32] 
儘管劉錦棠提出的是一個折中的方案,但因為它比較切合當時新疆的實際,所以清廷最後批准了他的建省方案。光緒九年(1883年),劉錦棠奉旨委任南疆各道府廳州縣的各級官吏。到光緒十年(1884年)九月,各方籌備皆妥,户部奏請添設甘肅新疆巡撫、布政使,“以劉錦棠為甘肅新疆巡撫,仍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事宜;調魏光燾為甘肅新疆布政使”。至此,新疆建省終成事實。由於沙俄對邊防的壓力,全疆行政中心不得不從伊犁東移,將省會設在迪化。嗣後,又經劉錦棠及其後任諸巡撫的調整、增設,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全省共建4個道,下轄6個府、10個廳、3個州、23個縣與分縣,基本上完成了新疆建省。 [32] 
新疆建省“這一制度革新成了中國邊疆史上的里程碑” [55]  ,而劉錦棠治新時奠定的行政體制,直到清朝滅亡一直未被改變。

劉錦棠治理全疆

與新疆建省相聯繫的是伯克制度的廢除。伯克制是南疆維吾爾社會長期存在的統治制度。各地以阿奇木伯克為首,下設各種伯克二三十人。他們依仗權勢,對維吾爾族農民進行殘酷的徭役制剝削。維吾爾族農民為推翻封建徭役制度進行了長期的鬥爭。1864年遍及全疆各地的農民起義,對伯克制打擊最為沉重,伯克制已經名存實亡了。
劉錦棠在南疆各地建立善後局後,曾經委派一些不甘投敵的愛國伯克擔任一些差使,卻沒有賦予他們什麼實權。如徵收田賦時,只讓伯克們督催農民直接赴善後局繳納,不允許伯克出面經辦收取,而且以前一向由伯克全權處理的民政事務,也一概由善後局辦理。
劉錦棠順應了歷史潮流,沒有去扶植已經處在沒落中的伯克們的權勢,建省之後也只讓伯克在地方基層政權中擔任書吏和鄉約。這些措施,都為日後伯克制的正式廢除準備了條件。
1887年清廷下令取消伯克制,原先的伯克們的品級和地位大為下降,社會卻安定如常,沒有出現任何波動。隨着新疆省的建立,新疆與內地行政建置的一體化,過去對內地人民遷居新疆的種種限制也都不存在了。為了吸引更多的無地農民到新疆來,加快新疆農業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劉錦棠修改了以往的屯田辦法。新疆,尤其是北疆,是清代移民開墾的重點地區,分佈面廣的主要有民屯、兵屯、犯屯三種。劉錦棠正式奏報了新的屯墾章程,規定兩名男丁為一户,給地六十畝,屯民初到時貸給八個月的口糧及三石籽種,借給七十三兩銀子作為置辦農具、牛隻和築履等費用;頭一年歸還一半,第二年還清,第三年徵收額定田賦的一半,第四年起徵收全額田賦。這種待遇,比一百多年前的乾隆年間差,比起咸豐、同治年間卻好多了。他還諮照內地各省督撫,鼓勵貧苦無地農民來新疆開荒種地。在這以後的一個階段內,移居新疆的農民很多。他還在南疆東部的尉犁一帶開闢了一些新的農墾地區。
劉錦棠奏稿 劉錦棠奏稿
按先前的舊例,這類民屯的剝削還是較輕的,兵屯的剝削就重了,最重的是犯屯。所以,兵屯、犯屯的生產歷來很不景氣。因為勇丁種地都是差使,並不關心收成好壞,各地官員都在哀嘆兵屯耗資太多而收穫無幾。劉錦棠提出變通辦法,不再將老弱兵勇派去種地從事兵屯,而是裁兵分屯,將土地分給裁減下來的老兵,依照民屯辦法,向政府繳納租賦。
在英俄兩國爭霸中亞、覬覦我國帕米爾地區的危急形勢下,劉錦棠加強了在帕米爾的防務,增添了新的關卡,修築了驛站和道路,委派當地首領為千户長、百户長,督率部民保家衞國。
劉錦棠在疆,亦大力發展教育。他“設回疆各城義塾,教育回童”。巡撫新疆後,又“升迪化州學正為府教授”,定迪化府學學額,發展邊疆政教。 [41] 
劉錦棠以武職出身而擔當了新疆疆第一任巡撫,雖然任巡撫的時間不長,但也在新疆生活了十多年。從收復新疆到包括新疆建省在內的一切軍事活動和善後事宜,都是他一手經辦的。這些歷史功績是無法抹煞的。

劉錦棠歷史評價

劉錦棠中國

  • 自接統老湘馬步全軍以來,和輯將士,恪遵紀律,謀而能斷,慮以下人。其臨陣身先士卒,英鋭絕倫,實統將中不可多得之才。 [60] 
  • (劉錦棠)出關以來,克復各城,勳績丕著,迭蒙天恩不次擢用,優加賞賚,遐邇聞知,同深感服。其現辦善後事宜,因地施治,寬猛得宜,吏畏民懷,已睹成效,洵一時傑出之才,非臣衰庸所能及也。 [37] 
周德潤:“其餘因時制宜,頭緒紛繁,尤非凡庸所能臆度,如劉錦棠之雄略,張曜之老成,實勝任而愉快。” [49] 
陳啓泰:“劉錦棠所部老湘營,精悍絕倫,所向克捷,該侍郎又勇略過人……劉錦棠壯志勃勃,倘得提勁旅以西來,不僅江左藉壯聲威,即各路有警,均可資其策應,是不可不豫為籌慮也。” [49] 
翁同龢:“齊名曾左無前績,開府疏勒第一人。” [64] 
劉錦棠逝世後,清廷在上諭中説“劉錦棠秉性忠勇,卓著勳勤。遽聞溘逝,悼惜殊深”。 [38]  後又稱讚他“督辦新疆軍務,運籌決策,悉合機宜。於撫輯民間,創辦屯墾事,尤臻妥協。補授甘肅、新疆巡撫。賞加尚書銜,辦理新疆善後及地方事宜,均能悉心規劃,勞瘁不辭”。 [39] 
羅正鈞:論勳遠過姜王(姜維王愆期),鳥盡弓藏,獨有神威留絕域;屬幻猶呼張董(張俊董福祥),人亡邦瘁,不教飛將到遼西。 [57] 
朱孔彰:“公痛忠壯公之亡,誓平金積堡,戎機由斯而順。其善撫循士卒也,當鏖戰冰天雪窖中,月黑風號,軍士多相向而泣;公一巡師,皆如挾纊。故恩威孚於行陣,克奏萬里邊功,方之漢定遠侯,何以加焉?” [58] 
譚嗣同:“西域傳是蘭台一家之書,縣度紀師程,銘石還應邁前古。東漢人行舉主三年之服,深知慚薦剡,灑綿何止為親情。” [42] 
曹鬥宣:“平關外準、回各部萬里河山,軍府刨開,百戰我曾觀壁壘。是吾鄉曾、左諸公一流人物,將星忽隕,中原誰更任艱難。” [42]  [56] 
陶模:“新疆文武員弁僉謂俄兵之來,由臣平日無威望所致,若前撫臣劉錦棠在任,斷不至此。” [35] 
趙爾巽主編《清史稿》:“從左宗棠立功西陲最名者,湘軍中稱二劉(劉錦棠、劉典),豫軍中稱(張)曜。之數人者,投袂攘難,不數月,廓清萬里,雖張騫班超,奚多讓焉!” [20] 
柴小梵:“錦棠任新疆巡撫,實亦將才。有權略,……凡改建行省諸大政,文襄(左宗棠)初立其基,經營部署,率皆錦棠成之。” [65] 

劉錦棠外國

英國人包羅傑驚歎劉錦棠在收復新疆中“非凡的深謀遠慮”,“神速巧妙的攻擊”。 [31] 
曾在清朝總税務司中服務的美國人馬士在《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則認為劉錦棠是“最值得欽佩”的人,他在收復新疆中取得的成績,“可與西方國家統帥們最光輝燦爛的功績相比擬”。 [30] 
美國曆史學家費正清主編的《劍橋中國晚清史》稱讚劉錦棠為“在收復新疆中功績卓著的年輕傑出將領”。 [55] 

劉錦棠軼事典故

劉錦棠字號別名

劉錦棠本名為顯謨,職名為錦棠(通稱),毅齋 [20]  。因作戰勇猛、行軍神速,故有“飛將軍”“劉大闖”之稱。因諡號“襄勤”,故後人稱“劉襄勤” [56]  。新疆本地民眾又稱他為“劉角帥” [66] 

劉錦棠指蛇為鱔

光緒三年(1877年)八月,劉錦棠率湘軍二十四營追剿阿古柏,連克達板城、吐魯番、托克遜,大軍直指喀喇沙爾。軍行不遠,只見前方漫流泛濫,闊達百餘裏,深處沒頂,淺處也及馬背。原來投靠阿古柏的白彥虎殘部,自知無力抵禦清軍,即搶先劫掠百姓糧食,決開都河水以阻清軍。 [28] 
清軍面臨澤國,人困馬乏,軍糧斷絕,將士飢腸轆轆,幾成餓殍。劉錦棠焦憂萬分,徹夜難眠,遂帶幾個親兵巡至河邊,察看水勢,見水泊之中,浮游着許多四五尺長的黑色水蛇。劉錦棠見狀,靈機一動,即令親兵動手捉來幾條,斬頭剖腹,鹽水煮食,其味甚鮮。隨即傳令三軍:“此為西域黑鱔,與湘鄉黃鱔同類,乃天賜軍糧,可迅捕捉。”軍士聞之,一掃愁雲。三湘子弟大多熟習水性,踴躍逮蛇,烹食果腹。由是氣力恢復,兼程進軍,在當地百姓的引導下,渡澤國,繞洪流,於庫爾勒又掘得窖糧數十萬斤。三軍開顏,兵強馬壯,趁勢猛追阿古柏,一鼓作氣,七天之內,連克庫車、拜城、阿克蘇、烏什,南疆東四城全部光復。 [28] 

劉錦棠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祖母
陳氏 [53] 
——
父親
劉厚榮
參加湘軍,在嶽州被太平軍擊殺。
叔父
劉松山(1833-1870)
湘軍將領,官至廣東陸路提督。在鎮壓回民起義時陣亡,贈太子少保,加騎都尉兼一雲騎尉,諡號“忠壯”。
兒子
劉國祉
清末曾任新疆候補直隸州知州。
表格參考資料 [20]  [33] 

劉錦棠主要作品

《劉錦棠疏稿》,稿本現藏新疆大學圖書館 《劉錦棠疏稿》,稿本現藏新疆大學圖書館 [23]
劉錦棠的作品被輯為《劉襄勤公奏稿》16卷(又作《劉錦棠疏稿》 [23]  )。奏稿共計十六卷,涉及大量關於新疆的內容,是研究新疆歷史的重要文獻。 [40] 
此外還有《羅長佑戰績事實》1卷。 [24]  《湘潭歷代楹聯選》收錄有其作品《挽曾國藩》《杭州蔣果敏公祠》。 [22] 

劉錦棠史料索引

中興將帥別傳》卷20《劉襄勤公錦棠》 [58] 
《清史稿》卷454《劉錦棠傳》 [20] 

劉錦棠後世紀念

  • 湖南故居
劉錦棠故居僅存的建築 劉錦棠故居僅存的建築 [25]
劉錦棠故居“公保府”位於湖南省湘鄉市山棗鎮城江村,劉錦棠在這裏出生並度過青少年時代,後回籍養病時居住於此。現尚存靠近後花園的一處偏房。 [25] 
  • 新疆地標
新疆烏魯木齊六道灣山樑上,有一座直徑12米、高8米的圓柱形碉堡,正面拱門上石刻“一炮成功”,它是光緒初年劉錦棠率部擊潰阿古柏,收復烏魯木齊的歷史見證 [23]  。而新疆也有劉公祠以紀念其收復之功 [64] 
參考資料
  • 1.    《清史稿》卷454《劉錦棠傳》:劉錦棠,字毅齋,湖南湘鄉人,松山從子也。從松山討捻,積勳至同知直隸州。從入陝,復同州、朝邑,釋省城圍,擢巡守道。
  • 2.    《清史稿》卷454《劉錦棠傳》:同治七年,左宗棠西征,從克懷遠、鎮邊,還定綏德,賜號法福凌阿巴圖魯。進軍甘肅,攻金積堡,夷旁近七寨,破靈州。九年,擊馬五寨,松山戰死,詔加三品卿銜,接統其軍。軍新敗,偏裨自恃為宿將,滋驕,錦棠禮詘之。喪懸吳忠堡,或請徙它處,錦棠不可,曰:“櫬在軍,可系將士心。”宗棠貽書,為列堅守、退頓二策。錦棠謂:“不力戰,則靈州不保,必效力致死,而後軍可全。”於是一戰擒馬五,再戰破河、狄,軍復振。
  • 3.    《清史稿》卷454《劉錦棠傳》:是時馬化龍焰日熾,三決水困我軍,錦棠三拒之,不獲逞,糧且匱,率其子耀邦乞款附。錦棠曰:“諾。令若先繳馬械。”不應,再引馬連水入湖。會大風從西北起,濤齧堤岸,勢洶湧。錦棠囊土以御,化龍計益窘,哀詞乞耕墾。錦棠知其詐,隱卒下橋、永寧洞,又敗去,乘勢下蔡家橋,克東關。化龍度不得脱,於是三踵軍門乞撫矣。錦棠白宗棠請進止,乃徙陝回化平川,而分置甘回於靈州。論功,予雲騎尉世職,賞黃馬褂。十年,誅化龍父子,生致馬八條,置喪所,臠而祭之,遂輿喪歸。
  • 4.    貝爾斯 著 趙欣 譯.左宗棠傳.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4年:160
  • 5.    《清史稿》卷454《劉錦棠傳》:明年,度隴攻西寧。次碾伯平戎驛,先破小峽,遣軍奪南北兩山,圍解,道員郭襄之率男婦二萬繦負來迎。是役也,提湘軍八十營,扼攻九十里,往往徹夜不休,露立冰天雪窖中,詔嘉之。十二年,克大通,斬叛官馬壽。遴陝回為旌善五旗,餘徙平涼、秦安、清水。白彥虎奔肅州。
  • 6.    王林.大家精要:左宗棠.昆明:雲南出版集團公司 雲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66-68
  • 7.    《清史稿》卷454《劉錦棠傳》:方湘軍之定西寧也,宗棠緣事責錦棠,盛氣辨,銜之,以故徇肅州未下,亦不召。及錦棠至,又大喜,為誇其軍以勵眾。錦棠計誅馬天祿,殺土回、客回立盡,關隴平。權西寧道。
  • 8.    《清史稿》卷454《劉錦棠傳》:明年,破河州,獲閃殿臣,伏誅。乃合諸將蹙回於賈家集、郭家嘴,殲焉。
  • 9.    《清史稿》卷454《劉錦棠傳》:光緒元年,出關。時彥虎走依安集延,帕夏阿古柏助之,勢復熾。二年,至阜康,與金順計事,議先攻古牧。遣將分壁木壘河,而自領軍軍九營街。度戈壁乏水,佯掘井以懈敵,陰遣精騎襲奪黃田,通汲道,收古牧地。錦棠策烏城寇必駭奔,復自將精兵走之,遂復烏魯木齊、迪化,予騎都尉世職。
  • 10.    《清史稿》卷454《劉錦棠傳》:年春,逾嶺西南攻達坂。寇引湖水衞城,泥深及馬腹。錦棠周城徼循,誡各營警備。列燧如白晝,轟擊之,彈落爆藥窖,聲砉然,人馬碎裂。乃下令軍中曰:“能縛獻服異服者賞。”於是愛伊德爾呼裏以下皆就俘,愛伊德爾呼裏,猶華言“大總管”也。且釋降回數千,給貲糧縱歸。或請其故,曰:“俾歸為我宣播朝威也,吾欲以不戰勝之。”自是破吐魯番、托克遜,南路門洞開,阿古柏如失左右手,亦被執,飲藥死。賞雙眼花翎。
  • 11.    《清史稿》卷454《劉錦棠傳》:已而彥虎據開都河西岸,覬入俄。師抵曲惠,與餘虎恩分擊,彥虎亦決水以阻。錦棠入喀喇沙爾城,廬舍漂沒,乃徙和碩特帳房河東數百户,實後路,復庫爾勒。會軍中患飢乏,下令掘窖糧,獲數千石以濟。連下庫車、拜城。其南纏回苦安集延淫暴久,重以彥虎奔擾,益不堪命,旦夕望我軍如時雨。比至,各城阿奇木伯克、阿渾玉子巴什各攜潼酪,持牛羊來犒師。抵阿克蘇,錦棠先入城,受降畢,回皆伏服。聞彥虎奔烏什,亟遣旌善旗渡河復其城。於是東四城俱下,詔晉三品京卿。值喀城守備何步雲告亟,遂大舉出師,令虎恩、黃萬鵬分道進取,而自率師徑搗葉爾羌,並克之。彥虎遁入俄。錦棠進定英吉沙爾,遣董福祥收和闐,西四城亦下,錫二等男。
  • 12.    《清史稿》卷454《劉錦棠傳》:四年,錦棠既定喀城,以次巡歷葉爾羌、和闐。凡西人僑居其地者,英乳目阿喇伯十餘人,印度温都斯坦五千餘人,鹹服其勇略,稱為“飛將軍”雲。方彥虎之入俄也,俄人處之阿爾瑪圖。錦棠猶致書圖爾齊斯坦總督,謂將入境搜捕,宗棠勸止之。俄復徙之託呼瑪克。其秋,彥虎又遣黨犯烏什邊,驟入格爾品。錦棠扼之瑪喇爾巴什,別遣將要其歸路,大敗之。未幾,安集延入,又破之玉都巴什。是歲補太常寺卿,轉通政使。
  • 13.    《清史稿》卷454《劉錦棠傳》:五年,安夷復構布魯特內犯,戰烏帕爾,捕斬二千餘級。自是邊寇頗息警。
  • 14.    《清史稿》卷454《劉錦棠傳》:維時俄據伊犁,宗棠疏請崇其秩,資鎮撫,詔佐軍事。俄益增兵守納林河。已,宗棠入都,上以此專屬任錦棠關外事,命署欽差大臣。徙頓哈密,益治軍。逾歲除真。
  • 15.    《清史稿》卷454《劉錦棠傳》:八年,和議成,錦棠策善後,請設新疆行省,省置巡撫、布政使,加鎮迪道按察使銜,道、府、州、縣視內地。立城垣、壇廟、學校、驛傳,又廣屯田,興水利。南疆歲徵賦至二十餘萬石。
  • 16.    《清史稿》卷454《劉錦棠傳》:九年,擢兵部右侍郎,加尚書銜,旋除新疆巡撫,仍行欽差事。
  • 17.    《清史稿》卷454《劉錦棠傳》:先是,錦棠以祖母老病,累疏乞歸省,不許。十三年,申前請,始俞允。錦棠悉召諸部酋長大酺,遂發。所過,黃童白叟望風相攜負以迎,往往擁車數日不得走。
  • 18.    《清史稿》卷454《劉錦棠傳》:十五年,加太子少保銜。明年,晉太子太保。
  • 19.    《清史稿》卷454《劉錦棠傳》:二十年,晉錫一等男。會弟鼒以山西按察使入覲,垂詢近狀,欲強起之。適中日有違言,電旨趣召,未行而病作,朝廷書問日數至。疾革時,猶喃喃呼舊校指述邊事。未幾,卒,年五十一。事聞,震悼,諡襄勤,予建祠。
  • 20.    《清史稿·卷四百五十四·列傳二百四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3-07]
  • 21.    湖南省地名公共服務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湖南歷史博覽 2:中共黨史出版社,2015-11:513
  • 22.    周淵龍 輯注.湘潭歷代楹聯選:湘潭大學出版社,2014-01:174
  • 23.    孫大衞 著.新疆百科圖志 人文地理卷 2: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2014-06:636
  • 24.    尋霖,龔篤清 編著.湘人著述表 1:嶽麓書社,2010-01:238
  • 25.    湖南省文物局 編.湖南名人故居與遺蹟圖典:嶽麓書社,2015-12:124-125
  • 26.    李德義,於汝波 主編;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 編.中國將師名錄 五代至清代卷:解放軍出版社,2007-02:759
  • 27.    左宗棠 撰;劉泱泱 校點.左宗棠全集 奏稿四(《懇賞劉錦棠父母正二品封典片》):嶽麓書社,2014-08:430-431
  • 28.    陳希明等 主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史研究館 編.崑崙採玉錄(本則故事編者為藺茂奎):上海書店出版社,1993-07:45-46
  • 29.    胡小鵬,李曉英 主編.絲綢之路與華夏文明研究文庫 西北邊疆史地研究叢書 西北邊疆民族研究 政策與法律:甘肅文化出版社,2013-10:218-221
  • 30.    [美]馬士 著;張匯文 譯.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第2冊.北京:三聯書店,1958:363
  • 31.    [英]包羅傑 著;商務印書館翻譯組 譯.阿古柏伯克傳.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271、240
  • 32.    毛公寧 主編.新疆研究文論選:民族出版社,2007-09:403-409
  • 33.    《宣統政紀》卷27:(宣統元年十二月十三日)前新疆巡撫一等男爵劉錦棠之子。新疆候補直隸州知州劉國祉、著以知府仍留原省補用。
  • 34.    《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 卷280:(光緒十六年正月二十六日)甘肅新疆巡撫劉錦棠、著賞加太子太保銜。
  • 35.    杜宏春 編著.陶模行述長編 上:黃山書社,2019-12:210
  • 36.    張一文,施渡橋 主編(本詞條內容取自魏天柱《收復新疆的前敵指揮劉錦棠》).中國近代軍事人物傳:解放軍出版社,1990-11:347-349
  • 37.    左宗棠 著.左宗棠全集 秦稿 7(所引內容取自《請敕令劉錦棠幫辦新疆軍務片》及附錄上諭《諭左宗棠詳細復奏請敕》):嶽麓書社,2009-11:373-374
  • 38.    齊鍾久 主編;中國革命博物館 編.近代中國報道 1839-1919 插圖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06:430
  • 39.    戴良佐 主編.昌吉市史志文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版社,2009:106-108
  • 40.    湖湘文庫編輯出版委員會 編.《湖湘文庫》書目提要:嶽麓書社,2013-09:74
  • 41.    顧明遠 總主編;《中國教育大系》編纂出版委員會 編.中國教育大系 歷代教育名人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07:300
  • 42.    蒙智扉,黃太茂 主編.古今名人輓聯 修訂版:廣西民族出版社,2004-04:52-53
  • 43.    《清史稿》卷23《德宗本紀一》:(光緒)十年……冬十月……癸酉,以劉錦棠為甘肅新疆巡撫。
  • 44.    《清史稿》卷23《德宗本紀一》:(光緒)十三年……三月……甲寅,劉錦棠請解職省親就醫,不許;給假三月,在任調理。
  • 45.    《清史稿》卷23《德宗本紀一》:(光緒)十四年戊子春正月……乙亥,劉錦棠乞疾。慰留,再給假四月。
  • 46.    《清史稿》卷23《德宗本紀一》:(光緒)十六年……八月……己酉,劉錦棠乞歸。仍予假。……十七年……二月……劉錦棠以憂去,以陶模為新疆巡撫。
  • 47.    《清史稿》卷23《德宗本紀一》:(光緒)十八年……十二月……丙寅,召劉錦棠來京。
  • 48.    《清史稿》卷23《德宗本紀一》:(光緒)二十年……六月……戊辰,召劉錦棠來京。……八月……己酉,劉錦棠卒。
  • 49.    《道鹹同光四朝奏議選輯》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5-18]
  • 50.    左宗棠 撰.左文襄公全集·札件:嶽麓書社,1986:413
  • 51.    左宗棠 撰.左宗棠全集·札件:嶽麓書社,1986:420
  • 52.    《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卷):收復新疆》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5-18]
  • 53.    《清實錄光緒朝實錄·卷之一百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5-18]
  • 54.    《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卷332:又奉懿旨本年予六旬慶辰在廷臣工業經降旨加恩……前甘肅新疆巡撫劉錦棠著晉封一等男爵。
  • 55.    《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卷):帝國主義在邊疆地區和朝貢國擴張的加速》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5-18]
  • 56.    《對聯話·卷七》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5-18]
  • 57.    徐凌霄,徐一士 著.凌霄一士隨筆 4: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07:1487
  • 58.    朱孔彰 撰;向新陽,朱英士 標點.中興將帥別傳:嶽麓書社,1989-01:219-229
  • 59.    管守新.劉錦棠與清軍收復新疆之戰[J].西北民族研究,1996(10):66-83.
  • 60.    左宗棠 著.左宗棠全集 第1冊-第20冊: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06:5838
  • 61.    《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修訂編輯委員會 編.回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民族出版社,2009-05:9
  • 62.    劉錦棠,李續賓 著.湖湘文庫 劉錦棠奏稿 李續賓奏疏:嶽麓書社,2013-05:556
  • 63.    左宗棠 著;羅文華 校點.左宗棠全集 奏稿 6(所引內容參考《馳抵肅州各軍分起出關折》):嶽麓書社,1992-04:457-458
  • 64.    秦翰才 輯錄.左宗棠逸事彙編:嶽麓書社,1986-03:194
  • 65.    柴小梵 著.民國筆記小説大觀 第4輯 梵天廬叢錄 1:山西古籍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230
  • 66.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編.內蒙古文史資料 第33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8-12:136
  • 67.    德宗景皇帝實錄 卷之一百十三 光緒六年 五月 一日 2  .명·청실록[引用日期2023-10-04]
  • 68.    劉錦棠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10-1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