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融分工

鎖定
金融分工是指在金融領域中,微觀經濟單位(個人金融部門或銀行金融機構)將金融生產活動所包含不同職能的操作,不斷地分離細化的決策均衡的過程。金融分工是微觀經濟主體所選擇的不同職能的操作在金融領域不斷深化的過程;反過來看,不同職能的操作尤其是金融專業化職能的不斷創新,則是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中文名
金融分工
類    型
經濟學術語

目錄

金融分工內涵

經濟學家在研究生產活動時,往往將它劃分為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兩個方面。基於這種考慮,通常在研究金融發展時,將金融定位在流通領域中的經濟交易活動,並與生產領域中的實體經濟活動區分開來。如金融媒介論、金融中介論、金融功能論都是從流通領域的活動特徵來分析金融發展的,這種分析方法顯然將金融活動與具體的生產活動區分開來,從而造成難以在統一框架中分析兩種不同性質生產活動的困難。
為此,本文采取了賴賓斯坦-斯蒂格勒關於判斷生產活動的思路。賴賓斯坦(1970)認為,“生產商品的過程是由一組操作構成的,它們是一組相關的生產活動”;而斯蒂格勒(1951)則認為,“分工的過程就是企業的職能不斷分離出去,由其它專業化的企業專門承擔這些職能的過程”。生產活動可以分解為許多最基本的單位———職能或操作,準確地説,“生產活動是不同職能的操作的集合”。綜合起來看,分工就是微觀經濟單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或組織)將原來微觀經濟單位(一個人或組織)生產活動中所包含的不同職能的操作分開進行的過程,是勞動的分割過程。
用S表示一組包含生產過程與流通過程的完整的生產活動集合,它包含了N種不同職能的基本生產操作。根據分工的定義,對一個S的分工,即是將其分割成若干不同的部分。若K為一整數,且K∈(0,N),對S的分工可表示為S/K=S。當K→N時,S→dS,dS表示全社會由分工而分離出來的一個基本生產操作。本文為了研究金融分工及其與社會分工內在聯繫的方便,將生產活動分割為生產過程與流通過程兩大部分。設流通過程與生產過程的生產活動集合分別為S1S2S1S,S。S1S2包含的不同職能的基本操作分別為n1n2,N,N。同上面的分析方法相同,可以得到對S2的分工即金融分工,S1/K1=S1,當K1n1,且足夠大時,S1→dS1,dS1表示從社會分工剝離出來的流通領域的分工即金融分工,而從社會分工中剝離出來的生產過程中的分工為dS2。儘管這是一種近似的表達,但給本文研究帶來了便利。下面對金融分工水平與金融分工演進速率進行推導。
如果將S1分成K1個部分,等價於有K1個基本生產操作從S1中分離出去,即S1/K1S1-dS1。那麼分工程度或分工水平L1,是分離出去的基本生產操作數量K1S1所含基本生產操作數量的比重,即L1=dS1/S1=K1/n1。分工演進是指隨着時間的推移,分工程度和結構的變動。用V1表示分工演進的速率,則V1=,即分工L1對時間t的導數,由於L1=f(K1),V1=df(K1)/dt。
一般意義上的金融分工,主要有靜態和動態兩方面的含義,前者是指金融分工的程度或狀態,後者是指金融分工的演進機制。金融分工是微觀經濟單位在金融領域內,選擇不同職能操作的決策行為,因而它所處的狀態和演進速率是受金融市場範圍限制的。以金融產品創新為例,金融產品創新的過程,就是金融領域新的金融職能操作從原有職能操作中分離的過程,而這一分離過程的完成是依靠金融市場的擴張才得以實現的。假定有一種金融新產品,產生這種新產品需要n種基本技術操作,如果將n種基本操作按最適規模的大小排列起來,可得到金融分工演進與金融市場擴張的動態圖示。
如圖2所示,橫軸表示金融分工,縱軸表示金融市場容量,K0K1分別表示不同金融分工水平下的操作,CD表示由n種操作按金融市場容量大小排列,B是金融市場規模最優點,E是均衡點,表示金融分工產生的金融市場最優規模(其大小為B)。在CE(不包括E點)的金融市場容量小於B,所對應的操作小於K0,意味着在這一區段金融市場的需求不足,金融領域不具備進一步專業化的條件,金融分工也就不可能產生。而在DE(不包括E點)的金融市場容量大於B,意味金融市場需求較大,金融市場容量擴大,金融領域的專業化程度提高,金融分工也就相應地產生了,圖中三角區域DEF表示產生的金融分工。可見,金融分工的產生是受金融市場容量的限制的,金融市場容量或範圍的擴張是金融分工產生的必要條件。上述關於金融分工與金融市場容量的關係的論證,表明了斯密分工思想在金融領域內同樣存在產業的分工深化,金融分工理論是斯密分工思想在金融領域內的延伸與拓展。
金融分工與社會分工之間有着密切的內在聯繫。一方面,金融分工(L1=dS1/S1=K1/n1)是社會分工(L=dS/S1=K/N)的產物,是社會分工在金融領域的具體體現;另一方面,金融分工對社會分工的發展深化起着巨大的推動作用,二者之間形成了一個相互作用的正反饋機制。

金融分工演進

從斯密的金融分工思想出發,以分工為線索,可以詮釋金融發展的一般規律,把握發展中國家金融發展的脈絡搏及存在的問題。貨幣資源資本資源商品資源制度資源金融資源的產生,是社會分工與金融分工演進的結果。金融分工與商品交易規模和金融市場容量的擴張有着密切聯繫,是金融新職能不斷創新的過程,是不同職能的操作選擇的決策過程。在這一演進過程中,交易成本的大小起着關鍵性的作用。金融分工的演進過程具體表現為金融資源的貨幣化資本化商品化制度化
1、金融資源的貨幣化
貨幣資源的出現源於社會分工引起的商品交易行為,而“交易貨物服務在兩個技術上可以分離的單位之間的轉移”。交易行為的產生導致了交易媒介新功能的誕生,而貨幣恰恰起着這種媒介新功能的作用,於是貨幣資源在這種充當交易媒介職能的操作細化中產生了。馬克思指出“交換過程同時就是貨幣的形成過程”,“貨幣的根源在於商品本身”。因此,金融資源的基本屬性,就是具有交換和儲藏功能的貨幣資源。
2、金融資源的資本化
貨幣資源的出現,使商品交易行為突破了物質形態和時空限制,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節約又會激活新的金融職能產生,出現貨幣儲蓄功能與投資功能相分離的分工。貨幣資源儲蓄和投資功能的分工與專業化,一方面促進了商品交易行為的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也拓展了金融市場容量。但是,與此同時,潛在的金融交易不確定性凸現,加大了金融交易成本。為了降低金融交易成本與金融交易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客觀上要求金融分化出新的金融職能組織,即專門經營貨幣的專業化組織。金融新職能操作行為的選擇結果,是以銀行為代表的專業金融機構的出現。金融市場容量的擴張與專業金融機構的出現,不僅節約了金融交易費用,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加速了資本的集中,為資本資源的產生、運營創造了條件。由於商品交易規模擴大需要大量的貨幣資源參與經濟活動,於是,資本資源也隨之誕生,這是金融資源的第二個特徵。
3、金融資源的商品化
圖二 圖二
社會化大生產加深了勞動分工的力度和廣度,促進社會分工不斷深化。金融領域中新金融職能的創新層出不窮,金融市場容量不斷擴張,金融資源數量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升,使金融分工進一步深化。為了滿足大生產所需要的鉅額資本,而不引起因資本規模擴大而引起交易費用的增加,金融分工又出現了信用的證券化,以及以股票為載體的直接融資形式。股票是一種標準化的金融合約,它導致了資本資源的產權發生裂變和複合,從而使得資本資源的物質形態的使用價值與虛擬形態的交易價值兩相分離,使得虛擬的交易活動得以單獨進行。虛擬交易活動進一步降低了因資本資源的集中而增加的交易費用,為社會大生產與企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創造了金融條件。然而,虛擬交易活動與實物交易相比較存在一個突出的特點是高風險性。為了降低股票契約中因所有權控制權兩相分離導致的風險,客觀上又需要金融分化出新的金融職能組織,即專門從事股票交易的場所和各種投資中介,如股票市場及股票交易專業化組織。隨着股票交易規模不斷增大,新的金融工具、交易技術不斷改進提高,股票市場的交易費用進一步下降,貨幣資本集中的空間進一步擴展,金融分工就可能向更高水平的層次演進。在這一階段,金融資源的特徵表現是貨幣資源的虛擬化,可謂之為金融商品資源。
4、金融資源的制度化
金融分工是金融新職能不斷創新發展的過程,也是微觀經濟主體不斷選擇新金融職能操作的決策過程。金融資源的產生與發展、金融市場容量的擴張都是社會分工與金融分工演進的結果,在這一演進過程中,交易成本與交易效率的高低起着關鍵性的作用。金融分工不僅是社會分工的產物,同時也受金融市場容量的限制。金融分工的深化不僅降低了金融領域內部的交易成本,而且為社會分工的進一步深化創造了條件。金融分工的深化又充分體現在制度創新上,於是金融資源表現出它的制度資源特徵。金融制度資源實際上是有關金融交易、組織安排、監督管理及其創新的一系列社會通行的規則集合,其創新或變遷的激勵來源於對風險的避和對利潤的追求。研究表明,金融制度既可以促進經濟進步,也可能造成經濟停滯或衰退。因此,只有在金融分工水平適應金融發展時,金融制度才能成為一種金融資源。

金融分工狀態

由於金融分工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考察金融分工的“兩極及其中介點”,用自給自足金融分工、局部金融分工和完全金融分工來刻畫金融分工的三種典型狀態。金融分工演進總是與伴隨着金融市場擴張、金融新產品和金融組織形式不斷出現相伴隨的,金融市場範圍的擴張及金融新產品的出現又是與貿易緊密相連的。其基本路線是:地方區域性市場→長距離貿易和集市→越洋貿易→全球市場的形成與發展,金融產品創新的基本路線是:貨幣→基礎金融產品→金融衍生產品。從簡單的金融市場到現代複雜多樣化的金融市場網絡,從最初的貨幣到現代多種多樣的金融衍生產品,從單一的金融組織形式到覆蓋全球的金融組織網絡,無一不是金融分工演進的產物。因此,我們可以把金融市場範圍擴張、金融新產品的出現以及金融組織形式的創新,作為衡量金融分工專業化程度、金融分工演進水平的指標
我們依據這些指標來分析金融分工的三種典型狀態,圖3給出了金融分工演進過程中的三種典型狀態的示意圖。
1、自給自足金融分工狀態
在一個封閉的金融經濟系統中,不存在市場,也不存在交易,每個人自己生產,自己消費。因此,最初的貨幣、金融市場和金融組織機構還沒有出現,金融專業化程度為零,金融分工處於自給自足的分工狀態,金融發展表現為最初的零發育度。如圖3(a)所示,A、B兩人同時各自生產、消費兩種1,2產品(C,D同理),相互之間不存在交易(用虛線表示),金融市場尚沒有出現,金融分工處於自給自足狀態。
事實上,社會分工形式經歷了中世紀中期作坊式的家庭手工業,到中世紀晚期的工場手工業,再到近現代的資本主義工業化大生產的變遷。中世紀中期的家庭手工業時代基本上是一種自給自足經濟,貿易範圍相當有限,金融專業化程度極低,金融分工幾乎處於這種自給自足金融分工狀態。
2、局部金融分工狀態
在圖3(b)中,A專業化生產產品1,B專業化生產產品2,A、B各自賣出一種產品並向對方購買一種產品(C,D同理)。表示社會中每個人專業化生產某一種產品,並用自己生產產品去交換其所需的其它產品。貿易成為最為普遍的經濟活動,金融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銀行存貸款、證券保險等基礎性金融產品創新紛紛湧現,貨幣流通活躍,金融市場較為發育,金融分工進入局部分工狀態。
圖三 圖三
從歷史上看,自九世紀初期起,歐洲各地出現地區性小市場並逐步增多,貨幣流通活躍與自給自足經濟解體幾乎同時進行,到十二世紀,自給自足經濟在交易經濟的衝擊下逐漸消亡,貨幣支付成為交易中最為普遍的現象。十二世紀後期歐洲出現商業復興,商品交易規模日益擴大,長距離貿易往來日益頻繁,貨幣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在商品交易中的全部需求,於是以銀行為中介的存貸款和債券開始出現。十四世紀初金融發展幾乎進入停滯階段,其原因在於金融分工結構已到達了社會穩定和進化的最大限度,金融市場停止擴張,金融產品創新失去原有的推動力。直到十五世紀中,地理大發現又一次激活了金融分工,金融市場範圍隨着越洋貿易的拓展而顯著擴張,金融資源進一步集中,金融市場從區域市場金融市場擴展為世界金融市場,金融衍生產品的雛形開始出現。到十七世紀時銀行存貸款、債券、股票、保險合同商品期貨合約等主要的基礎金融產品均己出現;而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湧現出金融期貨期權、互換、資產證券化等大量新的金融衍生產品。
3、完全金融分工狀態
圖3(c)描述了完全金融分工結構。在完全分工狀態下,金融專業化、金融市場高度發育,金融衍生產品不斷湧現,金融發展達到最高水平。完全金融分工狀態是一種理想化的分工狀態。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