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眼鶥雀

鎖定
金眼鶥雀(學名:Chrysomma sinense)是鶯科、鶥雀屬小型鳥類。體長16-20釐米。頭頂和上體棕褐色,兩翅表面肉桂紅色,尾褐色具明暗相間橫斑。眼周金黃色,眼先、眼上、眼下、頰以及頦、喉和上胸概為白色,其餘下體茶黃色,腳橙黃色。虹膜金黃色或橙黃色,眼周橙黃色,嘴黑色,腳橙黃色。 [1] 
金眼鶥雀主要棲息於海拔9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區,最高可到海拔1700米左右的平原、村寨、開闊的河谷與溝谷地帶,是一種低山平原灌叢鳥類。除繁殖期多見單隻或成對活動外,其他時候多呈小羣,每羣通常5-6只或10餘隻,很少多至15只以上的。主要以各種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分佈於中國、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老撾、越南。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金眼鶥雀
拉丁學名
Chrysomma sinense
別    名
黃眼嘈雜鳥
外文名
Yellow-eyed Babbler
Oriental Yelllow-eyed Babble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鶯科
鶥雀屬
金眼鶥雀
亞    種
3個 [3] 
命名者及年代
J. F. Gmelin,1789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金眼鶥雀形態特徵

金眼鶥雀
金眼鶥雀(11張)
成鳥:雌雄羽色相似。額、頭頂、枕、後頸以及背、肩等整個上體暗棕褐或棕褐色。兩翅表面棕紅色或肉桂紅色,飛羽褐黑色;尾褐色具隱約可見的明暗相間的橫斑,尾羽基部外緣綴棕紅色。眼周金黃色或橙黃色,耳羽棕褐色,眉紋短而不顯、白色。眼先、眼上白色,先端褐黑色。頰下部、頦、喉和上胸為白色,上胸有時稍沾灰褐色。腹、兩脅和其餘下體茶黃色或皮黃色,翼緣和翼下覆羽淺茶黃色。虹膜金黃色或橙黃色,眼周橙黃色,嘴黑色,腳橙黃色。 [1] 
幼鳥:頭頂較成鳥暗;兩翅表面肉桂紅色淺淡;尾羽亦較淺;整個下體幾純白,僅於胸部和脅部微染茶黃色;覆腿羽淡茶黃;腹部羽呈絨狀。 [4] 
大小量度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峯
跗蹠
雄性
20-29克
163-209毫米
12.5-15毫米
61-72毫米
82-110毫米
25-28毫米
雌性
20-24克
157-195毫米
12-14毫米
65-69毫米
85-103毫米
25-28毫米 [1] 

金眼鶥雀近種區別

相似種紅頂鶥Timalia pileata)頭頂棕栗色,眼先黑色,有一短的白色眉紋從額至眼上,喉、胸有黑色縱紋,腳褐色;寶興鶥雀Moupinia poecilotis)與該種也較相似,但寶興鶥雀體型較小,上體橄欖褐色,腳淺角色,亦可明顯與該種相區別。 [1] 
紅頂鶥 紅頂鶥
寶興鶥雀 寶興鶥雀

金眼鶥雀棲息環境

金眼鶥雀主要棲息於海拔9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區,最高可到海拔1700米左右的平原、村寨、開闊的河谷與溝谷地帶,是一種低山平原灌叢鳥類。喜歡在平原、河谷等開闊地帶的灌叢、竹叢和高草叢中活動,也活動於林緣疏林草地和水域附近的蘆葦叢中,有時甚至進到城郊公園、花園以及農田和地邊灌叢和草叢中活動和覓食。一般不進入森林,也避免無灌木和草本植物生長的荒漠地帶。 [1] 

金眼鶥雀生活習性

行為:留鳥。除繁殖期多見單隻或成對活動外,其他時候多呈小羣,每羣通常5-6只或10餘隻,很少多至15只以上的。性活躍而膽怯,善於藏匿,常在高草、蘆葦或灌木間跳上跳下,時而從頂端下到緊靠地面的底枝上,時而又從下部衝向頂端,時而又在灌木或草叢間穿梭,遇人或受干擾時則鑽入草叢或蘆葦叢深處,一般很少起飛,通常僅在緊迫時或飛越空曠地方時才做短距離飛翔。活動時羣中個體常分散開來,彼此保持一定距離,並通過一種柔軟的叫聲保持聯繫,夜間多集成更大的羣棲息在一起。 [1] 
叫聲:帶刺耳短句的響亮囀鳴聲;一連串哀怨的尖叫聲pui,pui,pui…及破音的嘰喳叫聲。 [5] 
食性:主要以各種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據鄭作新等(1987)剖檢的46只鳥胃,幾全為昆蟲,僅少數幾個胃兼有少量植物果實種子。所吃昆蟲種類主要有蝗蟲毛蟲甲蟲象甲蚱蜢雙翅目膜翅目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等其他昆蟲和昆蟲幼蟲。 [1] 

金眼鶥雀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老撾、越南。在中國分佈於雲南西部瀘水、盈江、保山、景東、潞西、永德、鎮康、西南部雙江、耿馬、滄源、景谷、南部孟定、孟連、思茅、普文、西雙版納、東南部金平、蒙自、河口、富寧,貴州西南部興義、安龍、南部望謨、榕江、中部貴陽,廣西瑤山和廣東西江。 [1] 
金眼鶥雀分佈圖 金眼鶥雀分佈圖

金眼鶥雀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灌叢或蘆葦叢中,巢呈杯狀,主要由竹葉、蘆葦葉、 草葉和纖維等材料構成,有的還圍有蜘蛛網,內墊有細的草莖和根。每窩產卵3-5枚,卵粉白色或淡黃色、被有磚紅色或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6.8-20.3毫米×13.6-16.6毫米。雌雄鳥輪流孵卵,雛鳥晚成性,雌雄鳥共同育雛,留巢期12-13天。 [1] 

金眼鶥雀亞種分化

3亞種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分佈範圍
金眼鶥雀巴印亞種
Chrysomma sinense hypoleucum
Franklin,1831
分佈於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和緬甸西部。
金眼鶥雀斯里蘭卡亞種
Chrysomma sinense nasale
Legge,1879
分佈於斯里蘭卡。
Chrysomma sinense sinense
Gmelin,1789
分佈於中國、尼泊爾、印度(錫金)、不丹等東喜馬拉雅山地區以及緬甸、泰國和中南半島。 [1]  [3] 

金眼鶥雀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6]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