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獅子章

鎖定
《金獅子章》從萬物由各種條件和合而成的緣起理論,進而闡述無窮無盡、錯綜複雜的緣起關係。全文簡要地表述了華嚴宗的理論體系。
中文名
金獅子章
外文名
Golden lion chapter
特    點
宗教
特    色
中國唐代佛教華嚴宗

金獅子章簡介《金獅子章》

中國唐代佛教華嚴宗創始人法藏的重要著作。《華嚴金獅子章》的簡稱。法藏為武則天《華嚴經》,當講到宇宙萬事萬物處於無窮無盡、無限複雜的相互圓融、相互包含關係時,素以天資聰穎自詡的武則天,也感到不易理解。法藏特以殿前的金獅子作比喻,講解"年盡絕起"的道理。法藏弟子把這次講解的記錄加以整理,稱為《華嚴金獅子章》。
《金獅子章》全文共分十段,"十"是圓數。法藏用"十"表示"十十無盡"、"重重無盡"的奧妙圓滿之義。全文共分四個層次:前五段講緣起色空的理論;第六段依緣起説講華嚴宗的判教;第七、八兩段屬於觀察、分析宇宙萬物的法門"觀法",講十個玄妙的成佛法門和事物的六種形相,以重點發揮華嚴宗教義的核心"事事無礙"、"重重無盡"的思想;第九、十兩段講宗教實踐及其結果,即所謂成就菩提智慧,進入涅槃境界。全文簡要地表述了華嚴宗的理論體系。
《金獅子章》從萬物由各種條件和合而成的緣起理論,進而闡述無窮無盡、錯綜複雜的緣起關係。①採用空與有、性與相、體與用等範疇,解釋緣起的萬物彼此的關係,認為它們既不離、不二,互相依存、變滲,又互相包含,稱之為"相即"和"人";②用"三性"(普通觀察思量的遍計所執性、依其他條件而起的依他起性和圓滿成就諸法實性的圓成實性)同一的觀點來闡明性相融通,無障無礙,説依他起性同時具備遍計所執性和圓成實性,也就是同時具備染污和清淨、虛妄和真實,説明染和淨、妄和真不可分離。文中用"六相"、"十玄"來説明無窮緣起的內容。所謂 "六相" 説是用"總別、同異、成壞"三對相狀範疇,論述現象的構成以及現象與現象的關係,闡明全體與部分、同一與差異、生成與壞滅的錯綜複雜的無盡緣起關係;"十玄"説是從性相、一多、隱顯等角度説明宇宙萬物的互相依存、互相包含,從而形成無窮無盡的關係。《金獅子章》主觀地應用範疇和重要概念來分析本體和現象、現象與現象之間的關係,以構築重重無盡的宇宙圖景和所謂諸佛境界。全文充滿神秘主義內容,但卻富有辯證法因素。
《金獅子章》行世的註釋本有宋承遷《大方廣佛華嚴經金獅子章》、宋淨源《金獅子章雲間類解》,此外,還有日本僧人景雅的《金獅子章勘文》和高辨的《金獅子章光顯鈔》。1983年10月中華書局出版方立天所作《華嚴金獅子章校釋》,集中上述4種註釋,可作參考。

金獅子章作品原文

明緣起第一[一]
謂金無自性[二],隨工巧匠緣[三],遂有獅子相起[四]。起但是緣,故名緣起[五]。
校釋[案]明,闡明。緣起,梵文Pratiyasamutpada的意譯,是佛教學説的基本範疇之一,隨着佛教的發展,它的內涵和外延都有變化。最早出現的是
“業感緣起”説,主要是用以分析説明社會不平等和人生痛苦的原因。後來佛教各派作了很多發揮,成為整個世界觀和宗教實踐的理論基礎。它着重講的是關於世界的起源,世界萬事萬物如何產生的問題。它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眾“因緣”(條件,“因”是主要條件,“緣”是補助條件)和合而生起,也因眾“因緣”的離散而消失,所以叫做緣起。華嚴宗發展了緣起説。法藏緣起説的特色是,認為不變的真如本體與愚痴妄念這個緣相和合而起萬物。
他在華嚴金獅子章中以金、工巧匠和獅子作比喻,説明緣起的理論。“金”即真如本體,“工巧匠”即緣,“獅子”即事物。金與工巧匠和合而產生金獅子。
[案]金,比喻本體,法藏華嚴宗以真如或真心(一)為本體。自性,性,通指現象所固有的永恆不變的本質,本體、本原。自性,指一切事物自身固有的真實不變的本性,約相當於事物的內在的質的規定性。“金無自性”,是説金“不守自性”(淨源解)。雖然金體不會失去自身的清淨本性,但是又要“隨緣成諸事法”(承遷注)。當金體不保持自性時,又可以隨緣,即初工巧匠製作成獅子相。
[案]獅子,比喻現象。相,指事物外觀的表相、相狀、即事物外部的形象狀態,如水的流淚,火的焰相,是呈現於人的面前,可以認識和區別的現象。
[案]起但是緣,是説獅子的製成,只是由於因緣的和合。這就是説,各種事物的生起,一切現象的出現,也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
[總繹]這一段的意思是,闡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各種條件和合而生起的道理。由於金體沒有保持自性,隨着工匠精巧製造這個“緣”,遂製造出金獅子的形相。可見,金獅子的形相是靠“緣”生起的,所以叫做“緣起”。
辨色空第二[一]
謂獅子相虛[二],唯是真金[二]。獅子不有,金體不無[四],故名色空[五]。又復空無自相[六],約色以明[七]。不礙約有[八],名為色空[九]。
校釋
[一][遷注]幻法紛然,真空不動。又:第二辨色空者,色者,悲也;空者,智也。觀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生死;觀空即色成大悲,而不滯涅槃,能辯之智,煥然明瞭
[案]辨,辨別。色,梵文Rupa 的意譯。就其主要內涵來説,佛教通常把具有以下二方面特徵、性質的東西叫做“色”,一是具有質礙、變壞之義,即有形質、佔有一定空間而互為障礙,並且會變化壞滅,二是具有示現之義,即呈現出來為人所感觸。指有形質的人感觸到的東西,即物質現象。色與心相對,精神現象稱為心,但是,佛教有時也把部分精神現稱為色。色空,是以色為空。法藏認為一切物質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構成的,本身並不具有任何質的規定性,是不真實的假相,所以主色空。
[案]師子相虛,是説獅子相是虛幻的,即色是空的。
[案]唯有真金,是説只有金子即本體是真實不虛的。
[案]這兩句是説,獅子是幻相,不是真有;金是本體,不是虛無。
[案]“空無自性”與“空無自體”意義相通,而都與“與無自相”有別。“自相”疑為“自性”或“自體”之誤。“空無自體”,指獅子沒有自身的真實本體。這也就是法藏“幻色無體”的觀點。另,學術界也有以“自相”為是,“空無自相”,謂金體沒有自己的相。
[案]“絕色以明”,是説通過獅子相(“色”)以顯明事物自身的無真實本懷。
[案]“幻有”與“幻存”意同。佛教認為一切客觀存在的事物和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假相,本身並不具有任何質的規定性,都不是獨立而真實存在的實體,這種存在只是一種虛幻的存在,再稱幻有。“不礙幻有”,是説色空並不妨礙獅子相作為幻有而存在。[總釋]這一段法藏是從二方面辯明色空的含義:一是金獅子的形相是緣起而有,是虛幻的,只有製造金獅子的金,即作為金獅子的實體才是實有的。由於金體子的形相是“非有”,説明事物現象是空的。“色”不是實有的,叫做“色空”;二是空無自身的真實本性,只有通過物質現象的空來體現,色空並不妨礙虛幻的有,並不是説沒有虛幻的有。也就是説,雖為色空,但不是斷空,不是離開事物另有空,不是絕對的空叫做“色空”。要之,所謂相虛幻有,就是色空。關於色空的思想,法藏在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示三徧門文中對此有較詳細的發揮:謂塵無自性,即空也是,幻想宛然,即有也。良由幻色無體,必不異空;真空具德徹於有表。觀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生死;觀空即色,成大悲而不住涅槃。以色空無二,悲智不殊,方為真實也。實性論雲:道前菩薩,終此真空妙有,猶有三
疑:一者,疑空滅色,取斷滅空,二者,疑空異色,取色外空;三者,疑空是物,取空為有
今此釋雲:色是幻色,必不礙空;空是真空,必不礙色。若礙於色,即是斷空;若礙於空,即是實色。
約三性第三[一]師子情有[二],名為徧計[三]。師子似有,名曰依他[四]。金性不變,故號圓成果[五]校釋[案]約,執照的意思。三性,指攝大乘論中的徧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所謂徧計所執性,徧計是周徧計度的意思。
這是説,凡夫出於世俗觀念的驅使,把種種事物周徧計度為其實存在着的東西;而實際上這種徧計所執的存在是“無自性”的、空無所有的虛假現象,所以是一種虛妄的執着。這也就是把相當於所謂人們的錯誤成見稱為徧計所執性。所謂依他起性,“他”指因緣條件依他起就是依種種因緣條件而生起,因而是虛假的。這也就是指現象世界。所謂圓成實性,圓成實是圓滿、成就、真實的意思。圓成實性就是圓滿成就的真實性,也叫真如、法性,也即所謂一切事物的本性、本體,是真實的。佛教常以蛇、繩、麻作比喻説明三性。比如,夜間見到繩以為蛇,實際上繩並沒有蛇的實體,只是妄情迷執以為是蛇,是徧計所執性。繩由麻等種種因級編織而成,是依他起性。繩的實性是麻。是圓成實性。三性的理論,是佛教唯識宗概括分析世界萬物的重要觀點,是講世界萬物怎樣形成,什麼是客觀事物的真實性,以及虛假的現實世界和絕對真實的本體世界的關係問題;在宗教實踐上就是如何由世俗世界進到佛教最高境界的問題,即要去掉徧計所執性,領悟依他起性,體證萬物真實本性——空。約三性,就三性説而論。
[案]情有,即妄執為有。是指所謂凡夫妄情於我及一切法周徧計度,一一執為實有“(淨源解),不懂得一切事物只是作為緣起幻有而存在。這裏指以虛幻的獅子相為真有。名為徧計,是説情有這種錯誤認識和執着,叫做徧計所執性。
[案]似有,是指有相。一切現象表相是有,實證是無。如金獅子相是有,但它是依眾緣而起,並沒有自性,“唯是虛相”、幻想,所以叫似有。這也叫做依他起性。
[案]金性,即金體。金性不變,金體恆常不變,即真如本體圓滿真實、永遠不變。圓成,即圓成實性。
[總釋]這一段是按照三性説來講獅子。意思是,對於金師子存在迷情之見,把實際上沒有實體的金獅子執著為實有,叫做徧計所執性;金獅子不是實有,不是真有。但是,由於因緣和合而起,金獅子的表相還是有的,這種有是似有,叫做依他起性;金獅子不是實有,不是真有。但是,由於因緣和合而起,金獅子的表相還是有的,這種有是似有,叫做依他起性;金獅子雖然是似有,但是造成金獅子的金的本性是不變的不改的、是圓滿成就真實的,叫做圓成實性。這是以金獅子為例,説明把世界萬物看為客觀存在是錯誤的,萬物是依各種條件而起的、沒有自性的形相——似有,只有萬物的本體是恆常不變、圓滿真實的。
顯無相第四[一]為以金收子盡[二],金外更無師子相可得[三],故名無相[四]。
校釋[案]顯,顯示。無相,獅子相是緣起而沒有自性,是虛相,叫做無相。
[案]金收師子盡,是説金體收容一切師子相。
[案]金外更無師子相可得,是説獅子相由金體生起,金體收盡一切獅子相,金體以外並沒有獅子相。
[總譯]這一段的意思是説明沒有獅子相。金獅子由金體生起,金體能夠收容攝入獅子的一切相,所以金體以外並沒有金獅子相。也就是説,世界上的七切事物都是本體的體現,一切事物都最終為本體所攝入收盡,歸結為本體,所以本體以外的一切現象都是虛幻不實的,叫做無相。另外,法藏在華嚴義海百門緣生會寂門第一説:“觀無相者,如一小塵圓小之相,是自心變起,假立[注:(一)“無”,據華嚴五教止觀補。]無實。今取不得,則知塵相虛無,從心所生,了無自性,名為無相。”這裏講事物的形相,是眾生自心的產物,事物是無自性的。無相的。
説無生第五[一]
謂正見師子生時,但是金生[二],金上更無一物[三]。師子中有生滅,金體本無增滅
[四],故曰無生[五]。
校釋
[案]説,説明。無生,佛教認為真如本體是無生無滅、湛然常存的。上面講的“無相”,是就形相的角度講一切現象都是無形相的。這裏講“無生”,是就生滅的角度變現現象的本體是無生滅的,由此進而説明現象也是無生的。
[案]謂正見師子生時,但是金生,是説當看見獅子相造成時,實際上它只是金體所生起,是緣生。也就是説現象只是本體的變現。
[案]生滅,佛教認為依因緣和合而產生的事物是生,依因緣離散而使事物歸於無是滅。獅子雖有滅,金體本無增滅,是説金獅子雖然有生和消滅,但是生起獅子的金體並沒有增加滅少,是永恆不變的。
[總釋]這一段意思是説,金獅子有生,但是金獅子是由金體而生起的,金體以外並不存在包括金獅子在內的一切東西。金獅子有生有滅,但是金體是無增滅的,是無生的。這也就是説,事物的有生,是“萬乃緣生”(承遷注),“成事似生”(淨源解),並且由於生起事物的本體是無生的。“此無變現性,即無生甚深理,即師子真性也。”(高辨釋)所以,獅子是有生又是無生。另外,法藏在華嚴義海百門緣生會寂門第一中對無生的解釋則與這個解釋稍有差異,又説:“達無生者,謂塵是心緣,心是塵因。因緣和全,幻想和合,幻相方生。由從緣生,必無自性。何以故?今塵不自緣,必待於心,心不自心,亦待於緣。由相待故,則無定屬緣生。以無定屬緣生,則名無生,則名無生。非去緣生,説無生也。”又説:“塵是自心現。由自心現,即與自心為緣。由緣現前,心法萬起。”“塵”,指萬物,佛教認為事物是染污真性的,稱為“為”。“心法”,相當於心理現象。意思是講,外界客觀事物和眾生主觀的心理現象。意思是講,外界客觀事物和眾生主觀的心相對,萬物是心生起的輔助條件,心是生起萬物的主要條件。只有萬物和心相待才能生起幻相。由於萬物和心和合才生起幻相,產生各種心理現象,所以是緣生。緣生,就説明是不確定、無定、無自性的。這種緣生無定,叫做無生。這和華嚴金獅子章就事物的幻有,本體的無增減滅生滅請無生,在側重點上有所不同。相適應、互相聯繫、互相依存,同時完滿具足的。
[案]“師子眼收師子盡”,是説獅子的眼包容收盡了整個獅子相。
[案]純,純粹,純一。“一切純是眼”,整個獅子的一切都是獅子眼。
[案]諸根,指眼、耳、鼻、舌、身這些器官。佛教認為,眼、耳等對色、聲等能生起感覺,即對識的生起有增上力用,所以叫做根。“諸根同時相收,悉皆具足”,是説眼、耳、鼻、舌、身各個根同時包容收盡整個獅子相。
[案]雜,駁雜不純。“一一皆雜”,是説眼、耳等諸根各各不同。
“一一皆純”是説眼、耳等諸根均能包容整個獅子相,而各顯現為純一無別。圓滿藏,藏是藴積、包容的意思。由於眼、耳、等諸根能同時包容獅子相,圓滿自足,叫做圓滿藏。[案]“諸藏純雜具德門”,是説各種事物純一駁雜互相包容,無障無礙,圓滿自足。就宗教實踐來説,踐行某一法門時純是此一法門,是“純”,踐行不同法門時則含有一切差別,是“雜”,而不論純、雜、,均是自在圓滿具足的。關於“諸藏純雜具德門”,後來法藏改為“廣狹自在無礙門”,所謂“廣狹自在無礙門”,是説每一現象一方面能夠普遍適應一切現象,這可以説是廣;另一方面仍然保持自身的本性,這可以説是狹。每一現象同時具有廣狹兩個不同的方面,自在自足,無障無礙。
[總釋]這一段話是講,如果用金獅子眼去包容攝盡整個獅子相,那末整個獅子純粹都是眼;如果用獅子耳去包容攝盡整個獅子相,那末整個獅子純粹都是耳。其它鼻、舌、身各根也這樣各各都能包容攝盡整個獅子相。由此,眼、耳等各根互有不同,是一一都雜;眼、耳等各根又可分別包容攝盡整個獅子相,是一一教純。既雜又純,互具功德,圓滿自足,叫做“諸藏純雜具德門”。這一門是講理事相即無礙的教理。任何現象(“事”)都是完整的本體(“理”)的體現,就現象來説,由於與其他現象不同,而表現為雜,就本體通過它所體現出來的現象可以包含其他一切現象來説,又表現為純,這樣即為雜又為純,互不妨礙,互不矛盾。法藏在華嚴義海百門鎔融任運門第四中説:“理不礙事,純恆雜也;事恆全理,雜恆純也。由理事自在,純雜無礙也。”意思也是一致的。
[案]理,指所謂無差別的平等的本體。事,指事相、現象。“於中理事各各不同”,指“性相各別”(淨源解),就是説金體和獅子相融合,而其中無差別的本體(金)和本體(金)和有差別的現象(獅子)是不相同的。
[13案]“各住自位”,是講本體(“一”)和現象(“多”)各不相同,各有自己的分位。
[一四][案]一多相容不同門,是説本體和現象相容成立而又互不相同。從宗教上説是,佛教的各種法門雖然彼此有別,但是任
一種法門都能包含其他法門的內容。
[總釋]這一門是説,本體(理)是一,現象(事)是多。一方面,每一現象都是本體理的體現,所以,多就是一,一就是多。法藏説:“一全是多,方名為一;又多全是一,方名為多。多外無別一,明知是多中一;一外無別多,明知是一中多。良以非多,然能為一多;非一,然能為多一。”(華嚴義海百門鎔融任運門第四)一與多相容無礙。另一方面,一仍是一,多仍是多;本體是本體,現象是現象。金是理,獅子是事;金是一,獅子是多。“各住自位”,各有其相應的地位而互不相同。這就是本體與現象即互相又互不相同的關係。
[案]皆以金收子盡,是説獅子的諸根毛各以其金體包容整個獅子相,也就是説,獅子的各種都是金體的顯現。淨源解:“諸根諸毛,各攝全體。”所言甚是。
[案]一一徹徧師子眼,是説獅子的每一根每一相都具備獅子眼,也就是説獅子眼徧布整個獅子。眼即耳,是説獅子的眼就是獅子的耳。
[案]自在成立,是説眼、耳等根相又彼此分別,各自成立。
[案]相即,不離,不二,不同性質的東西彼此依存,並可以衍化為等同的關係。諸法相即自在門,是説行種現象即彼此相依相即,又各自存在。也就是説,佛教各種法門是圓融自在的。
[總釋]這一段是講,金獅子的眼、耳、鼻等各個根和每一根毛,由於都是金做成的。因而各各都能包容收盡整個金獅子。由此每一個根也都遍佈整個獅子。同樣,金獅子的眼也就是金獅子的耳,金獅子的耳就是金獅子的鼻,金獅子的鼻就是金獅子的舌,金獅子的舌就是金獅子的身。金獅子的各根既互相依存,互相等同,又各自存在,這叫“諸法相即自在門”。前一門“一多相容不同門”,着重請本體(理)與現象(事)的相容和不同的關係,而“諸法相即自在門”則着重講現象與現象與對方合為一體;能攝而包含對方的一方,是“攝他同已”,使對方與自己合為一體。
[案]若看師子,唯師子無金,是説如果專注意獅子形相,就只看到獅子而看不到金體。
[案]顯,顯現。隱,隱沒。
[案]俱隱俱顯,如淨源所解“性相同時,隱顯齊現”,是説獅子和金體都有隱,都有顯,隱或顯同時出現。
[案]秘密隱顯俱成門,是説獅子和金體的秘密顯著同時存在,同時成就。佛教各種法門或隱沒或隱現,也都俱時成就功果。
[總釋]這一門是説,如果注意看到師子(喻現象),那末,師子會顯現出來,而金(喻本體)隱沒,如果注意看金,那末,金顯現出來,而師子隱沒。如果即注意看師子又注意看金,那末,師子和金都有隱沒和顯現。這樣,師子和金,即現象和本體的隱現同時存在,叫做“秘密隱現俱成門”。
[案]一,指金體。多,指師子諸相。
[類解]此主彼伴,交光互參。
[案]即此即彼,就此和就彼。關於主伴,法藏在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起六觀門中説:
“謂以自為主,望他為伴;或以一法為主,一切法為伴;或以一身為主,一切身為伴。”
比如,人們注意於獅子,那末獅子就為主,其餘一切都為伴。雖然有如此的不同,但是又
互不相礙,兩者是交相輝映的。
[案]理事齊現,是説本體和現象一齊顯現。
[案]微細成辦,如“一塵中有無量剎”,是説極微細的事物都能包容其他一切事物。
[案]微細相容安立門,是説微細的事物可以包容一切事物。佛教的一切法門,也都於一念中具足。
[總釋]這一段是講,金獅子的金和獅子,或者隱沒或者顯現,或者是一或者是多,定為純定為雜是有萬有力是無力,或為此為為彼,為主為伴,交相輝映。本體(理)和現象(事)一起顯現,互相容納,互不妨礙彼此的成立,就如極微細的事物也能包容其它一切事物,叫做“微細相容安立門。”
[案]一一毛處,各有金師子,是説金獅子每一根細小的毛都各各包含有金獅子的全體。
[案]一一毛處師子,同時頓入一毛中,是説所有毛中的獅子同時立即包容於一根毛裏頭。
[案]一一毛中,皆有無邊師子,是説金獅子的每一根毛都具有無數的金獅子。
[案]又復一一毛,帶此無邊師子,還入一毛中,是説金獅子的每一毛中,是説金獅子的每一毛又帶着無數的獅子進入一毛之中。
[案]無盡,佛教講無盡有兩種含義:一是指離開生滅的事物,一是指因緣和合而起的事物,是一我相即的。一即是多,多即是
一,無窮無盡。這裏指後一種合義。重重無盡,就是一重一重地包含而沒有窮盡。天帝綱,印度神話説,帝釋天宮殿裝飾的珠綱,綱線由珠玉交織而成,每顆寶珠都能照見全部其他寶珠的影子,而影子又照見影子,交相輝映,彼此互攝,重疊無盡。這是説明現象與
一現象之間的相互交滲,錯綜複雜的普遍聯繫。
[案]因陀羅綱,即帝釋天的寶綱,因帝釋天梵天梵名釋迦提桓因陀羅,故名。法藏用來比喻事物的從橫交織、重重無邊;也比喻佛教各種法門之間互相映現,無窮無盡。因陀羅綱境界門,是説悟解萬物互相包含,層層疊疊,融成一體境界的法門。
[總釋]這一段是講金獅子的眼耳和四肢關節,凡有毛的地方,每一根毛都各有金獅子;無數根毛中的獅子,同時包容於一根毛中。這樣,每一根毛中又都有無數的獅子;再是,每一根毛中又有帶着其他毛中所攝有的無數師子還歸於一根毛中。如此,每一事物中有無數事物,交互涉入,重重無盡,叫“因陀羅綱境界門”。這一門也是説,現象和世界中每一個事物都是本體理的完整體現,本體理包含一切事物,所以可以説每一事物都包含一切事物。不僅如此,更進一層,這一事物,不但包含一切事物,還包含了一每一事物中所包含的一切事物。同樣,其他任何一個事物中所包含的一切事物,也各各包含一切事物。為了説明這種觀點,據宋高僧傳法傳載:“(法藏)又為學不了者設巧便,取鑦十面,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一丈餘,面面相對,中安一佛像,然一炬以照之,互影交光。學者因曉剎海涉入無盡這義。”
每一境中,不止有其他鏡的影,而且有其他鏡中的影的影。因陀羅綱也如此,珠綱上的每一珠中現一切珠,又現一切珠中之一切珠,形成重重無盡的關係,這也就是所謂因陀羅綱的境界。
[案]無明,梵語Avidya的意譯,意思是指對真如、般若等佛教真理愚昧無知。此指沒有了解事物的真實,一味執著現象的生滅,卻不覺悟其虛妄,也叫做愚痴無明。説此師子,以表無明,是説獅子比喻有生滅的現象,通過塑造虛妄的獅子相,從而表示無明。金體,真金實體,這裏比喻真如本體。真性。真性,本體的不生不滅的真實本性。語其金體,具影真性,是説,以金體比喻真如本體,來彰明本體的不生不滅的本性。這正如光顯鈔所説:“謂師子即無明生滅分,金體即真如不生滅分也。”
[案]理事全論,是説通過事(現象)領會理(本體)。況,比如的意思。阿賴識,阿賴耶識的略稱,梵文Alayavijnana的音譯。或譯作阿黎耶識,又名心、藏識、本識、根本識、種子識、異熟識、第八識等,義譯為藏、含藏,有能藏、所藏和執藏三義。能藏是指能藏攝一切事物的種子,所藏是指一切事物把自己的種子藏在阿賴耶識中,執藏是指第七識把它執以為我,而第八識藏此我執。阿賴耶識含藏着一切現象的種子(濳在功能),有着決定現象世界的存在和發展的作用,是產生一切事物的本原。它也是所謂眾生輪迴業報的主體,它含藏的善惡種子,在成熟時就能招感各種不同的果報,從本質上説,大體上相當於靈魂。法藏根據起信論的思想,認為阿賴耶識有生滅和不生滅兩個方面,有覺和不覺兩種含義,眾生可以通過覺而產生對事物真性的瞭解,克服無明。正解,正確的悟解。令生正解,使人們有真正的悟解。
[案]託事顯法生解門,是説假託現象顯示本體,令人產生真正的悟解。也就是説,佛教是通過不同事情表現為不同法門,而不同的法門都體現了共同的教義,使人產生正解。
[總釋]這一段是講,以金獅子為比喻,有生滅的獅子(事、現象)是虛幻的,這是表示無明;説金獅子有真金的實體(理、本體),這是彰明本體的無生滅的真性。把理事這兩方面合起來講,就如生滅與不生滅、不覺與覺和合的阿賴耶識一樣,可以通過生滅把握無生滅,由不覺轉為覺。這也就是“觀萬法相,用顯真理”(承遷注),通過現象以顯示本體,從而使人產生真正悟解的法門。
[案]有為之法,即有為法,同“無為法”相對。為,造作的意思,法,指一切事物。佛教稱由因緣造作而生的有生的有滅的一切事物為“有為法”。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如電,應作如是觀。”念念,金師子章光顯鈔説:“念念者,一剎那也。”
[案]剎那,梵文Ksana的音譯,意思是最短暫的時間。佛教著作中有説一彈指間有六十剎那,如法藏華嚴經探玄記説:“剎那者,此雲念頃,於一彈指頃有六十剎那”。有説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又有九百生滅,如仁王護國般若經説:“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經九百生滅。”有説剎那是譬喻所不能表達的短暫時間。這個佛教名詞現已成為常用口語。三際,即三世。
[案]九世,是説現象界的任何事物都分過去、現在和未來,而每一過去、現在和未來,又各分過去、現在和未來,共為九世。束,約束。法門,佛説的教義是法,這種法是眾生進入佛境的通道,猶如進屋的門,稱為法門。即束為一段法門,是説現象界的一切事物都受九世約束。
[案]一念,即一剎那,指極短暫的時間。融通無礙,同為一念,是説九世各各不同,又相互聯繫,相繼成立,圓融相通,無障無礙,同在一念之中,即“不離於當念”。
[案]十世,此指九世加一念。法藏説:“即此一葉(指蓮華葉)既具遍一切處,亦復該一切時,謂三世各三,攝為一念,故為十世也。以時無別體,依華以立,華既無礙,時亦如之”(華嚴經探玄記卷一)十世隔法異成門,是説一念中有九世,九世又同為一念,事為十世,十世相互有別,又相由成立。也就是説,一切法門遍佈於“十世”之中。
[總釋]這一門是從時間上講事事無礙的道理。金獅子是因緣和合而生的事物,時時刻刻在生滅過程中,在極短短暫的剎那間都分過去、現在、未來三際,過去、現在、未來每一際又分過去、現在和未來,共為九世,一切事物都受九世的約束。法藏在華嚴海百門鎔融任運門第四中説:“融念劫者……由一念無體,即通大劫,即通大劫,大劫無體,即該一念。由念劫無體,長短之相自融,乃至遠近世界,佛及眾生,三世一切事物,莫不皆於一念中現。何以故?一切事法,依心而現,念既無礙,法亦隨融。是故一念既見三世,一切事物顯然。經雲:‘或一念即百千劫,百千劫即一念。’雖是九世,各各不同,但又相由成立,融通無礙,同為一念。九世和一念共為十世。這樣,十世時移世異是相隔,而每一事物又能遍十世,同時成就,雖異而成,稱為十世隔法異成門。
[案]心,指真心。法藏在五教章中説:“唯心迴轉善成門,此上諸義,唯是一如來藏,有自性清淨心轉也”真心,即自性清淨心,約相當於絕對的精神本體。迴轉,是轉變、變化的意思。由心迴轉,由真心轉變生成。
[案]善成,完善圓滿的成就。唯心迴轉成門,是説一切都隨“真心”轉變生成,佛教一切法門唯是“真心”所起。
[總釋]這一門是講,金(喻本體)與獅子(哈現象),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各無自性,隨真心迴轉生起,這樣,理(本體)和事(現象)都各有成立,一切都是真心的變現。後來法藏把這一門改為主伴圓明具德門,説“此圓教法理無孤起,必眷屬隨生。……又如一方為主,十方為伴,餘方亦爾是故主主伴伴,各不相見,主伴伴主,圓明具德。”(華嚴經探玄記卷一)一種現象生起,是為主,其他現象也必然伴隨着生起,這樣就形成了互為主伴的關係,因而任何一種現象也都圓滿具足一切功德.
括六相第八[一]師子是總相[二],五根差別是別相[三],共從一緣起是同相[四],眼、耳等不相濫是異相[五];諸根合會有師子是成相[六],諸根各住自位是壞相[七]。
校釋[一][遷注]法無定相,舉一即多。
[類解]雲華(即智儼)十玄,根於觀門。剛藏(一)
[注:“剛”,疑係“康”字之訛。剛藏,疑為康法藏之誤。]六相,源乎在經。經觀融通,相玄交徹,故第八括六相。
[案]括,包括、包容。六相,指事物的六種相狀,即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和壞相。括六相,是講一切事物都包容有六種相狀,也就是從哲學上論述部分和整體各種關係。
[二]此句[遷注]“師子”上有“謂”字。
此句[勘文]、[顯鈔]“師子”上有“言一”二字。
[類解]一即具多為總相。
[案]總相,指獅子的全體,即事物的整體。
[三][類解]多即非一名別相。
[案]五根,指眼、耳、鼻、舌、身。別相,不同的五根各為獅子的一部分,唯指事物整體的各個組成部分。
[四]此句[遷注]無“從”字。
此句[勘文]、[顯鈔]“共從”作“共成”。
[類解]多類自同成於總。
[案]同相、眼、耳等到時緣起而形成獅子,也就是組成為整體的各部分的共同性。
[五]此句[遷注]作“眼耳各不相到是為異相”,[勘文]作“眼耳各不相是異相”,[顯鈔]作“眼耳各不相是異相”。案:以金師子章雲間類解本為勝。
[類解]各(一)[注:(一)“各”原作“名”據華嚴五教改。]體別異現於同。
[案]不相濫,不相同。異相,眼、耳等各不相同,也就是事物整體各部分的差別。
[六]此句[遷注]作“諸根合會是成相”,
[勘文]作“諸根合會復有師子是成相”,[顯鈔]作“諸根會得有師子是成相。”
[類解]一多緣起理妙成。
[案]成相,是説眼、耳等諸根和合而成獅子,即各部分共同組成為整體。
[七]此句[遷注]“諸根”作“諸緣”。案:“諸緣”應為“諸根”。
[案]壞相,是説眼、耳等各自獨立而不和合,則無獅子相。也就是各部分只停留在各自本位上,不共同組成為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