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平的雨

鎖定
《金平的雨》為雲南作家熊小林所著散文,2021年10月17日發表於《紅河日報》。 [1] 
作品名稱
金平的雨 [1] 
作    者
熊小林
作品出處
紅河日報
發表日期
2021年10月17日

金平的雨作品原文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的一首《飲湖上初晴後雨》道出了西湖雨色的朦朧和幽美。而一到雨天,我便想起了金平。
紅河州南部的金平縣,地處熱帶季風氣候帶,由於地形複雜,加之海拔懸殊,立體氣候十分明顯,陰晴不定是最直觀的感受。金平的雨,雨期很長且雨量充沛,似乎狂熱地戀上了這片土地。金平的雨是豐滿的,空氣裏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似乎哈一口氣就能凝結成水珠掉下來;金平的雨是濃郁的,萬物生長,草木旺盛,青翠欲滴,無不炫耀着強大的生命力。金平的雨很是黏人,下下停停、停停下下,總是讓人捉摸不透,説雨,雨就又來了。
金平並不平。作為山區縣,金平的山地佔到了99%,只因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在這裏設“金河設治局”及“平河設治局”,後又將兩設治局合併立縣,各取首字,故名“金平”。從蒙自下到海拔200米的蔓耗,再陡然攀升到海拔1200多米的金平縣城,這種“過山車”式的體驗,須不時吞嚥口水以緩解耳膜的不適,在建的高速公路則需要繞幾個很大的馬蹄形以降低坡度。
金平的山並沒有名山的雄奇巍峨,金平的水也沒有大川的氣勢磅礴,這山水之間更多是的秀氣和靈動,層巒疊翠,雲霧繚繞。汽車在羣山之間蜿蜒盤旋,對面山上的人家、梯田隨之披上了雲霧,整個村莊像飄在天上一樣,好比天宮仙境,猶如海市蜃樓。如若放晴,這裏的天極藍,陽光巧妙的透過雲層,聚光燈般一束束的映射下來,雲霧萬般靈動,光影變幻無窮,讓人久久為之動容,遲遲不捨離去,這若隱若現、神秘莫測之間的迷人景色,正是金平的魅力所在。
説“白雲生處有人家”,這是一個太常用的形容了,然而説到金平,這個形容還是躲不開的,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至於是“生處”還是“深處”,好像兩種用法皆有,從詩意上看,“生處”可以理解為“白雲形成的地方”,而“深處”則可理解為“雲霧繚繞的深處”,我以為,形容這仙境裏般的金平,兩者結合更有妙趣。
在這裏,雲霧的生成和演變皆盡收眼底:如何在密林間騰起、如何在樹梢上起舞、如何在低空中彙集、如何在山谷裏迴盪……往高處走,甚至可以欣賞到壯觀的雲海,波瀾壯闊,氣勢磅礴,深深震撼心靈。繼續前行,迎頭飄來層層雲霧,不知不覺已置身於雲海之中,真切地體會了霧裏看花的縹緲和朦朧。
雲霧在羣山之間迴旋凝結,總有撐不住的時候,到了臨界點,也便形成了降雨。有時拐過一個彎,天氣就變得截然不同了,忽晴忽雨,形成了金平“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殊氣候。若是偶見身着民族盛裝、豆蔻年華的少女,誰又不會陷入劉禹錫“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思緒裏呢。
雨和霧在山間以不同形態不停的轉換,造就了金平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這裏盛產香蕉、荔枝、龍眼、菠蘿、芒果、柚子、咖啡等熱帶水果,雨後的竹筍、菌子等生長得異常興奮;長壽之鄉天然氧吧的落地掛牌,使金平成為了生態宜居的康養勝地;曲線突出、玲瓏秀麗的梯田展現出獨特的韻味,馬鞍底的蝴蝶谷被譽為大自然的基因庫……金平的雨,温潤了千年梯田, 成就了綠色高地,滋養了一方水土,孕育了生命奇蹟。
金平作為邊境縣,南部地區與越南接壤的邊境線長達502公里,經過丫口邊境檢查站,也就到了縣城——金河鎮了。金平縣礦產豐富,歷史上經濟活動較早,所以金河鎮並不像其它滇南城鎮那樣古香古色,而是一開始就有現代的意味;由於黃金儲量豐富、開採歷史悠久,金平又有“滇金之王”的美稱。金河鎮被羣山環抱,穿城而過的金平河(以前有人在河裏淘金子,當地人稱“金子河”)由北自南,把城市分為新區和老區,老區在河西稍緩的半山上,城市依山勢層層而建,街道在城市中蜿蜒而行;新區沿河東而建,受山地影響,只有一條河東路作為主街。
河東北路的一側緊臨金平河,是比較熱鬧的城區,而另一側倚靠陡峭的山地,地裏的瓜果蔬菜、玉米大豆幾乎要垂到人行道上來。我從未見過如此明確的劃分:一路之隔,一邊是城市、一邊是山地,毫不含糊,也並不違和。不過,這有什麼不好的呢。城市氣息和鄉村生活只在路的一線之間、也在人的一念之間,隨時可以自由切換。
我們單位的駐地在靠山的一側,房東硬是從山腳摳出一塊宅基地來,七層樓的建築背山而建;上了五樓推開門去,就又變成了一樓,再往後又是山地,農家小院散落,一片雞鳴狗吠。
2020年5月底,愛人請了幾天假,帶着剛滿兩歲的女兒來單位看我,下了班的雨後,我們瞬間切換到田園山村之間,帶女兒認識植物瓜果蔬菜,去溪澗吊橋上尋寶探險,到林間小路捕捉蟲子知了,在農家俯瞰城市夜景,還用毛草紮成釦子拉架、晃動芋頭葉看晶瑩的水珠翻滾、用芋頭葉摳三個洞做成面具、戴南瓜尖卷着的絲做成的耳環……自小在城裏長大的女兒,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認知世界。我在金平的時間並不長,有幸留下了一段難忘而寶貴的時光。
金平的雨很隨性,説不準什麼時候下,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停。由於蒸發量小於降雨量,金平的濕度很大,特別是背陰的房間,衣服很難晾乾,放個三五天就會長了黴斑,牀鋪也總是濕漉漉的,得藉助工具加以除濕。
雨後的金平河畔,顯得格外寧靜,到了傍晚,人們紛紛沿着河邊散步,溜畫眉的人們拎着各式精緻的籠子,準時參加每天的盛會, 很是壯觀。據説有人專門養好鬥的畫眉,打架賭博以謀利,一隻戰績突出的畫眉可以賣到好幾萬。我到是沒見到這裏的人組織畫眉打架,只是把鳥籠統統都掛在一處牆上,任其在裏面上躥下跳。
沿步道往前800來米,就到了金平河與白馬河的交匯處,一座橫跨兩河三地的“金商橋”三足鼎立,橋上一座樓閣雕龍畫鳳,與河邊的石碾共同訴説着曾經的繁華與滄桑。過了橋,就是開闊的體育場了,成了人們休閒散步的最佳去處,走上幾圈,神清氣爽,一天的疲倦睏乏隨之煙消雲散。
下過雨的金平,空氣十分清新,總讓人忍不住深深地吸上幾口。雨後,金平河隨之漲了水,潺潺的水聲也大了些;待河水剛準備退去,新一輪的降雨又醖釀得差不多了。於是,雨停了水漲、水退了雨下……雨聲和水聲交替演奏,如母親的搖籃曲,伴着兩岸的人們進入甜甜的夢鄉。
我懷念金平的雨。

金平的雨作者簡介

熊小林,業餘作家,雲南省昭通市威信縣人,畢業於雲南大學,就職於雲南建投集團,現任紅河州元蔓高速公路元綠高速公路蔓金高速公路投資公司黨支部書記、副總經理,在文學天地、散文百家紅河日報、昭通作家等國家、省市級報刊雜誌發表過作品,出版散文集《別夢依稀》。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