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山衞鎮

鎖定
金山衞鎮隸屬於上海市金山區,是上海市的歷史古鎮之一,東與石化街道山陽鎮毗連,西與浙江省平湖市為界,南與上海石化公司相鄰,北與張堰鎮廊下鎮接壤。鎮域南部有規劃面積10.78平方公里的上海第二工業區。
截至2017年,金山衞鎮土地總面積55.06平方公里,轄5個社區和14個行政村,總人口84420人(2017年)。2010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1億元。 [1]  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衞生縣城(鄉鎮)。 [2] 
中文名
金山衞鎮
外文名
Jinshanwei Town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上海市金山區
地理位置
上海市金山區南部
面    積
55.06 km² [3] 
下轄地區
西門等5個社區、金衞等14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金山衞鎮老衞清路288號
電話區號
021
郵政編碼
201515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84420人(2017年) [3] 
車牌代碼
滬C

金山衞鎮歷史沿革

金山衞鎮 金山衞鎮
秦統一六國後,金衞地區屬海鹽縣。歷經分合建廢,至唐天寶十年(751年),改屬華亭縣。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為防倭寇侵擾,建城置金山衞,衞治在金山衞城,仍屬華亭縣。
清初屬婁縣、華亭縣。雍正四年(1726年)分屬金山、華亭縣。
清雍正四年(1726年)至乾隆二十三年(1726—1758年),為金山縣治。
清乾隆三十三年至嘉慶元年(1768—1796年),復作金山縣治。
民國二年(1913年)至三十八年(1949年)四月,屬金山縣。
1957年,西門、大石、新扶、典浦鄉四鄉合併建金衞鄉。
1958年稱金衞人民公社。
1966年山陽公社的農建、金衞生產大隊劃入金衞人民公社。
1984年恢復分建置。
1993年4月,撤鄉建鎮,名為金山衞鎮。
2001年3月,撤銷原金山衞鎮、錢圩鎮,建立新的金山衞鎮,屬金山區下轄鎮。 [4] 

金山衞鎮行政區劃

截至2010年,金山衞鎮下轄西門社區、錢圩社區、東門社區、南門社區、北門社區5個社區,八一村、八二村、永久村、永聯村、橫浦村、衞通村、農建村、金衞村、衞城村、塔港村、橫召村、星火村、八字村、張橋村14個行政村。 [5] 

金山衞鎮地理環境

金山衞鎮位置境域

金山衞鎮位於上海市金山區南部,東與石化街道山陽鎮毗連,西與浙江省平湖市為界,南與上海石化公司相鄰,北與張堰鎮廊下鎮接壤。全鎮版圖總面積55.06平方千米,鎮中心大致位於北緯30°43′,東經121°19′。 [1] 

金山衞鎮地形地貌

金山衞鎮境內地勢平坦,按地貌形態及其成因,分成剝蝕殘丘地形和瀉湖平原;境內地形總趨勢是西南高,東北低,查山東北,傾斜尤為明顯。西南部的八二、永久、永聯、永勝及新聯村地勢最高,平均高層為4.35—4.55米;東部的八一、衞城、金衞、農建和聯豐村,平均高程為4.2—4.28米;北部的新圩、梅園、橫浦、衞北村平均高層在3.93—4.2米;東北部的長春、衞通地勢最低,高層在3.7-3.85米之間,處於高平區向低平區過渡地段。原錢圩鎮(鄉)境內地勢平坦,平均高程為4.30米;西南部的南石村地勢最高,高程為4.30米;西北部的雙圩、塔港村地勢最低,平均高程為3.80米,處於松隱低平區和金衞高平區的過渡地段。 [6] 

金山衞鎮氣候

金山衞鎮近海濱,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温和濕潤,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夏秋季易受熱帶氣旋影響,帶來強勁風力和大量降水。 [6] 

金山衞鎮人口民族

金山衞鎮民族以漢族為主,截至2010年,該鎮總人口7萬餘人,其中户籍人口4.8萬餘人。 [5] 
截止2017年底,常住人口84420人。 [3] 

金山衞鎮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0年,金山衞鎮有土地總面積82395畝,其中耕地面積37061.85畝。 [7] 
農產品資源
截至2010年,金山衞鎮主要的農產品有羊肉、葡萄、桃子、草莓、西甜瓜、砂糖桔、東棗、獼猴桃、枇杷等。 [8] 

金山衞鎮經濟概況

金山衞鎮綜述

2009年,金山衞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33億元,比2008年增長0.3%,財政收入2.76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額7.09億元。 [9] 
2010年,金山衞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1億元,比2009年增長14.88%,財政收入3.26億元,其中税收8.1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額8.84億元。 [10] 

金山衞鎮第一產業

奶牛養殖場 奶牛養殖場
2009年,金山衞鎮種植糧食3133.3公頃(產量2.26萬噸)、油菜773公頃(產量1925噸)、瓜果200公頃(產量5250噸)、蔬菜400公頃(產量3.335萬噸),養殖水產186公頃(產量1500噸),出欄肉豬5.37萬頭,上市家禽123萬羽、鮮蛋133萬公斤、牛奶3300噸。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3.32億元,比2008年增長2.46%。農民農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達到11200元。 [9] 
2010年,金山衞鎮種植糧食3493公頃(產量24863噸)、油菜368.1公頃(產量1000.8噸)、瓜果193.3公頃(產量4151噸)、蔬菜14780畝次(產量3.335萬噸),養殖水產99公頃(產量1650噸),出欄肉豬55299頭,上市家禽120萬羽、鮮蛋145萬公斤、牛奶3300噸。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3.69億元,比2009年增長11.35%。農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達到12100元。 [10] 

金山衞鎮第二產業

工業企業 工業企業
2009年,金山衞鎮引進內外項目17個,計劃投資額15.07億元,其中外資項目投資金額4500萬美元,外貿出口撥交值10.12億元。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87.46億元。 [9] 
2010年,金山衞鎮引進內外資項目13個,計劃投資額8.8億元,外資出口撥交值15.86億元。規模企業數84家,資產總額71.77億元。上海精細化工產業園區有企業136家,總投資119.74億元。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12.27億元。 [10] 

金山衞鎮第三產業

2009年,金山衞鎮有商業、服務業網點721個,農貿市場5家、專業市場7家,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2.42億元,旅遊收入423.22萬元361.72萬元,比2008年增長25.7%。全年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7.5039億元,比2008年增長8.66%。 [9] 
2010年,金山衞鎮有商業、服務業網點1298個,從業人員2826人;有農貿市場4家;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3.5億元,旅遊收入423.22萬元,分別比2009年增長8.68%、17%。全年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8.6532億元,比2009年增長15.32%。 [10] 

金山衞鎮社會事業

金山衞鎮鎮村建設

2009年,金山衞鎮建設鄉村公路20.3千米,村級道路65.16千米,建設橋樑14座。對張橋村100餘户宅前屋後進行環境治理。全年完成老式公房平改坡3萬餘平方米;對萬壽寺等一些老式小區進行污水納管。配合國家西氣東輸項目做好石化線、西二線以及金山衞天然氣儲運站的建設工作。 [9] 
2010年,金山衞鎮新建龍軒路、龍皓路、西靜路(延伸段);污水納管總長16千米;新建停車場3個,面積1.8萬平方米;澆製鎮區混凝土路面積3.6萬平方米;新建綠地11.12萬平方米;安裝交通信號燈2處。 [11] 

金山衞鎮文化教育

截至2010年底,金山衞鎮有初級中學2所,小學2所、幼兒園3所,總班數120個,教職員工516人,學生4356人,小學生、初中生入學率100%。有民工子弟學校1所,班級8個,教職員工20人,學生384人。 [11] 

金山衞鎮醫療衞生

截至2010年底,金山衞鎮有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民營醫院各1所,衞生服務站16所(市級標準衞生服務站7所)、村衞生室11所。 [11] 

金山衞鎮社會保障

2010年,金山衞鎮共舉辦春、秋兩季用工招聘洽談會,86家招工單位提供就業崗位2031個。輸出勞務1202人。簽訂勞動合同2.19萬人。安置“雙困人員”(就業困難、家庭困難)131人。發放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金4317人1027.23萬元、徵地養老金2204人1798.52萬元、徵地人員生活補貼76.79萬元、老幹部(老居民)生活補貼469人92.05萬元。報銷徵地養老人員醫藥費529人次163.04萬元。辦理失業保險1177人次,支付失業金52.9萬元。 [11] 

金山衞鎮交通

截至2010年,金山衞鎮境內滬杭鐵路金山衞支線、莘奉金高速、同三高速、松金公路、金石公路、滬杭公路、金山大道、呂張公路、漕廊公路,張涇河、新張涇、黃姑塘、紅旗港、山塘河等構成水陸交通網絡。境內建有專用海運碼頭2個。 [1] 

金山衞鎮名勝古蹟

萬壽寺
萬壽寺 萬壽寺
萬壽寺始建於三國時期,東吳孫權因感外祖姑母養育之恩,將其原居宅翻建為佛寺以供靜修唸佛。佛院建成後,孫權誥封外祖姑母為“萬壽護國夫人”,並御筆金書“萬壽院”匾額。護國夫人圓寂後,萬壽院成為一方佛教聖地,歷代帝王多有駕臨敬香禮佛者,千百年間,寺院數度興廢,寺名亦隨之不斷更易,先後有“護國娘娘廟”、“萬安寺”、 “萬壽寺”、“祝聖道場”等名稱。
1993年12月,經原金山縣人民政府批准,萬壽寺重建工程正式啓動。1995年8月,續建法師從上海佛學院畢業後分配到此開展工作,在他的帶領下,先後建造起山門、客堂、鐘鼓樓、大雄寶殿、三聖殿、功德堂、齋堂、伽藍殿等寺院重要建設。2000年陸續建造了放生池、僧寮、客房、居士樓等設施。2012年再次修建天王殿、鐘鼓樓、廂房。新建後的萬壽寺,佔地38畝,建築面積10000多平方米,常住僧人職工40餘名。 [12] 
侵華日軍登陸處
侵華日軍登陸遺址 侵華日軍登陸遺址
1937年侵華日軍在上海發動“凇滬戰爭”,並從金山衞偷襲登陸,沿途燒殺擄掠。日軍侵佔金山衞後,三天內,僅金山衞鎮地區居民就被屠殺1015人,焚燒房屋3059間。1985年9月,原金山縣人民政府建亭立碑,以志紀念。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40週年時,舉行了揭碑儀式。
2004年10月,在金山區委、區政府的倡議下,金山區人民自發捐款近500萬元,歷時近11個月,建成了“金山衞城侵華日軍登陸處遺址”一期工程。新建成的遺址紀念地有1500多平方米。主要內容有:雕塑、“十月初三慘案”紀事牆、浮雕壁畫、被害鄉民紀念牆、古城牆、日軍碉堡、警示鐘亭、侵華日軍登陸處碑、古樹名木奇竹,重修記與捐款名錄碑。遺址為真實記錄金山人民抗戰經歷,教育子孫後代不忘歷史,激發人民羣眾的愛國主義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13] 
李一諤烈士陵園
李一諤烈士陵園 李一諤烈士陵園
李一諤烈士陵園位於金山衞鎮農建村長春10組,主要紀念抗戰革命烈士李一諤同志,陵園佔地約0.5畝,周圍以牆、松柏環繞。內安葬着李一諤烈士遺骸及其胞弟李新民的骨灰。1985年7月,金山縣人民政府批准實施修繕,1988年縣政府決定建陵。1989年1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親筆題寫了“李一諤烈士陵園”的園名。1990年6月,該烈士陵園被定為金山縣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14] 

金山衞鎮獲得榮譽

2020年5月13日,榮獲2018-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鎮榮譽稱號。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