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萬壽寺

(上海寺院)

鎖定
上海萬壽寺,原名萬壽院,為千年古剎,建於宋淳熙六年(1179年),是上海最古老的寺院之一。萬壽寺原為三國時期的東吳大帝孫權賜建。歷史上,萬壽寺曾幾度毀於戰火,又幾度修復。改革開放落實宗教政策,1993年12月,經金山縣人民政府批准移地重建。1995年正式對外開放,寺內有山門、三聖殿、大雄寶殿、伽藍殿、功德堂、鐘鼓樓等建築。幾百年來,始終香火鼎盛,萬民敬仰。
中文名
萬壽寺
地理位置
上海市金山區衞鎮金衞村1148號
建造時間
淳熙六年(1179年)

萬壽寺歷史沿革

萬壽寺初名萬壽院,地處上海市金山區金山衞鎮,是上海最西南角的一座千年古剎。據地方史料記載,初為三國時代東吳大帝孫權賜建。據傳,孫權之母吳龍珍在幼年時失去父母后因不堪受嬸母的冷嘲熱諷,便攜弟妹們投奔康城(金山城)的姑母,得到姑母一家的寵愛,並因此得以學習詩書經論和禮儀。吳黃龍元年(229)孫權稱帝,吳龍珍被尊為皇太后。
為了報答當年落難康城時姑父母的養育之恩,孫母便囑子遣人赴康城,欲接二老至跟前侍奉。不料早已寡居的姑母唸佛度生,不願離鄉北上。於是,孫權便令地方官將其舊宅翻建成佛院。
吳嘉禾元年(232),佛院落成。孫權誥封外祖姑母為“萬壽護國夫人”,並御筆金書“萬壽院”三字,製成巨幅匾額,懸掛在院內長生殿上,讓外祖姑母在院內修身養性。此後,孫權還多次遣其弟妹來萬壽院祝福。護國夫人圓寂以後,萬壽院成為一方佛教信徒朝拜進香的聖地。
萬壽寺在歷史上可謂名聲顯赫,極為輝煌。歷代曾有多位帝王來寺進香留跡,地方史料記載的有:東吳會稽王孫亮、東晉元帝司馬睿、南朝宋武帝劉裕和陳宣帝陳頊、五代吳越王錢謬、南宋高宗趙構、元末吳王張士誠等。
萬壽寺大雄寶,裏面供奉的中間釋迦牟尼佛,在釋迦牟尼佛的左右分別為阿難和迦葉。釋迎牟尼有十大弟子,迦葉和阿難為其中最著名的兩位。佛殿內不能拍照。大雄寶殿後面是三聖殿,三聖殿供奉的是“西方三聖”。正中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左側為觀世音菩薩,右側為大勢至菩薩,也稱“彌陀三尊”。佛教稱世界有穢土即凡人所居住的地方和淨土即聖人所居佛國之分。三聖殿的右側是五觀堂,這是佛家弟子用齋的地方,室內正堂有一個很大的佛字,也有香案,是用齋前頌經時用的,上完香後才能開始用齋,用完齋後碗筷要洗乾淨整齊地放在桌上。觀堂的後面是伽藍殿,伽藍神是寺院的守護神;裏面居住的都是擁護佛法的諸天善神。
隨着歲月的推移,朝代的更替,萬壽院幾經興廢,其名也隨時而易,曾叫過“護國娘娘廟”、“萬安寺”、“萬壽寺”、“祝聖道場”等。歷史上曾有幾次較大的興廢,例如:
南朝陳宣帝太建元年(569),小官鎮(明朝以前,金山曾名為小官鎮)鉅富、刑部都官郎中魏榮卿傾家中資產,又四處募資,重建萬壽院,三年後建成,萬壽寺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據記載,當時的萬壽寺,寺院前後共分六進,山門前,九層寶塔高聳,自地面致塔尖,約十六丈有奇,全寺大小殿堂共二百零八間,僧人達三百餘眾。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錢謬之孫錢朝佐資助重金修飾萬壽寺,重新給佛像妝金,把天王殿上彌勒佛像作了一個重大改變,將其舅祖父浙江奉化“布袋和尚”陳契此的形象塑成彌勒佛,並親自為造像題聯:“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物;開顏便笑人間好笑之事。”橫批是:“笑口常開迎新客”。今天萬壽寺的這副對聯和彌勒造像已成為傳世經典,其勸導人們為人處事要樂觀、豁達、包容、大度。
1861年,萬壽寺在清軍與太平軍的戰火中再次遭破壞。1865年萬壽寺得以重修,恢復後前後三進殿,前進為山門,二進為正殿,三進為方丈室和伙房,各進兩側以廂房連接,如此格局保持到民國初期。
成住壞滅,乃世間萬法之常相,萬壽寺之盛衰亦是如此。千百年來,歲月推移,朝代更替,萬壽寺幾度興廢,但始終沒能保存下來。1958年,在萬壽寺創辦金衞農業中學。1960年,金衞中學與農業中學互調校址,寺院大部分建築被拆除,僅存的一座正殿也於1973年被拆除。

萬壽寺修善歷程

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黨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貫徹落實。廣大信教羣眾要求修復千年古剎萬壽寺的呼聲日漸強烈。1993年12月3日,原金山縣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修復開放金山萬壽寺。
1994年修復工程正式啓動,修復工程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關心和指導,也得到了廣大信眾的大力支持。
2000年12月12日至18日,萬壽寺隆重舉行了修復後第一堂水陸大法會,祈求世界和平安定、國富民強、風調雨順。至此萬壽寺正式對外開放,迎接十方信眾前來朝禮。
如今的萬壽寺殿宇軒昂,結構嚴整。寺院佔地38畝,建築面積達5300多平方米。寺院建築由前至後依次是山門、客堂、僧察、鐘鼓樓、大雄寶殿、三聖殿、功德堂、齋堂、客房、伽藍殿以及放生池等。寺院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糅合了中國古代建築和現代建築的風格,雖全部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卻不失中國佛剎的傳統建築特色。飛檐翹角、黃牆露瓦,顯示出特有的古樸和莊嚴,無不再現了中華民族敦厚、淳樸的文化內涵。寺內環境幽雅,林木葱鬱。花草樹木佈局井然,四季飄香。行在其中,既能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領略建築藝術的美輪美奐,園林景色如詩如畫,簡直令人流連忘返。

萬壽寺發展情況

寺院在年輕的監院續建法師帶領下,先後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各項工作也都已步入正軌。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續建法師本着務實、高效的態度,積極學習和吸收先進的管理方法與經驗,高度重視道風建設,在全寺營造出了良好的宗教氛圍。
萬壽寺一直以提高僧人的整體素質為目的,不斷加強時事政治的學習,還有法務上梵唄、經懺的學習,要求每位法師都必須熟練掌握經懺的唱誦和法器的敲打,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早在2001年,萬壽寺就制定了僧人的學習制度,堅持每週二、五晚上集中學習。
2004年,萬壽寺還專門聘請書畫名師朱白雲對全寺僧人進行書法、繪畫的指導,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此外,還積極組織參加金山區第一屆佛教僧人業餘高中班的學習,組織法師到華東理工大學接受深造。
如今的萬壽寺,可謂宗教活動如法如律,大眾遵循佛律清規,宗風和暢,梵音遠播,四方信眾及遊人至此禮佛絡繹不絕,香火也日趨旺盛。
同時,寺院在續建法師的帶領下還具備了舉辦各類大型宗教活動的能力。2005~E2007年元旦,在金山區旅遊局、區民宗辦、區佛教協會的協調下,萬壽寺連續三年成功舉辦了“迎新年、祈祥和”大型撞鐘活動,撞鐘活動還安排了具有民族、民風色彩的大型歌舞晚會,寓教於樂,使得廣大信教羣眾受益匪淺。
另外,每年還定期舉行清明華嚴法會、冬至水陸法會等大型法務活動。法會的圓滿舉行,在吸引眾多信眾的同時,更得到了廣大信眾的一致好評。
教以才興,寺以才治、法以才宏。佛教事業的發展,以及寺院的發展靠的是人才。萬壽寺清楚地認識到這點,所以今後將繼續加強人才的培養,為佛教事業的發展多作貢獻。
近年來,萬壽寺在各級領導的大力關心和支持下,各方面均得到了快速發展。隨着寺院的發展,各項基礎設施急需進一步完善。本寺計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於2007年正式啓動三期工程。工程包括:
新建上客房、方丈室等。歡迎各方大德善信隨喜樂助,聚沙成塔,同趨菩提,共成佛道。
時值盛世,國運昌隆,本寺在政府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方針政策指引下,將秉着“發揚佛教慈悲精神,推助社會利樂事業”的宗旨,在逐步完善各種硬件設施的基礎上,努力推動佛教文化事業的開展。願不久的將來,將把有着1800多年曆史的萬壽寺建成江南之名剎,名勝之奇葩,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應有的貢獻。
寺院地址:上海市金山區衞鎮金衞村11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