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可記

鎖定
金可記(?—858年),又作可紀,唐代新羅人道士。唐宣宗大中年間,在唐登賓貢進士,後隱居終南山子午谷修道。大中十二年(858年)二月二十五日羽化昇天。
本    名
金可記
別    名
金可紀
所處時代
晚唐
民族族羣
新羅人
逝世日期
858年

金可記人物生平

金可記在唐大中年間留學唐朝,以賓貢身份登進士第。 [1]  他“性沉靜好道,不尚華侈,或服氣煉形,自以為樂,博學強記,屬文清麗,美姿容,舉動言談,迥有中華之風”。他登第後,無意仕宦,而是隱居於終南山子午谷,“懷隱逸之趣,手植奇花異果極多,常焚香靜坐,若有思念,又誦道德及諸仙經不輟”。 [2] 
三年後,金可紀返回新羅。 [2]  唐人章孝標贈詩云:“登唐科第語唐音,望日初生憶故林。鮫室夜眠陰火冷,蜃樓朝泊曉霞深。風高一葉飛魚背,潮淨三山出海心。想把文章合夷樂,蟠桃花裏醉人蔘。” [3] 
不久後,他又回到唐朝,穿着道士服,繼續隱居終南山修道。大中十一年(857年)十二月,他突然向唐宣宗上表説:“臣奉玉皇詔,為英文台侍郎,明年二月二十五日當上升。”唐宣宗非常驚異,派中使召他入宮,他堅決推辭。唐宣宗又求玉皇詔辭,他稱是“別仙所掌,不留人間”。唐宣宗遂賜給他宮女四人,香藥金彩,又遣中使二人以伺候他為名專門觀察。金可記獨居靜室,宮女、中使很難接近。每天夜晚,就聽到室內常有客談笑聲,中使偷窺,只見仙官、仙女各坐龍鳳之上,儼然相對,又有不少侍衞。到了大中十二年(858年)二月二十五日那天,春景妍媚,花卉爛漫,果有五雲唳鶴,翔鸞白鵠,笙簫金石,羽蓋瓊輪,幡幢滿空。仙侍極眾,金可記昇天而去。此時圍觀的士庶充滿山谷,莫不瞻禮嘆異。 [2] 

金可記後世紀念

金可記修道的地方是金仙觀。他羽化後,有好道者將他的傳記同杜甫的詩《玄都壇歌寄元逸人》一起刻寫在巨石之上,成為珍貴的摩崖石刻。關於這方石刻的年代,有學者斷定為宋代,也有學者認為在唐末。此石刻已被切割移往長安區博物館收藏。

金可記史書記載

歷代關於金可記傳記,除了沈汾續仙傳》以外,還有北宋《太平廣記》卷五十二、張君房的《雲笈七籤》卷一百一十三和元代趙道一的《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三十八等等。其中《續仙傳》為最早,與《太平廣記》、《雲笈七籤》的內容基本一致。《太平廣記》在“金可記傳”題目後面有個“出續仙傳”的注。朝鮮洪萬宗的《海東異跡》也記載着金可記的事蹟,與《續仙傳》的內容基本相同。
參考資料
  • 1.    金可記傳摩崖石刻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10-04]
  • 2.    沈汾:《續仙傳·金可記傳》:金可記,新羅人也,賓貢進士。性沉靜好道,不尚華侈,或服氣煉形,自以為樂。博學強記,屬文清麗。美姿容,舉動言談,迥有中華之風。俄擢第,於終南山子午谷養居,懷隱逸之趣。手植奇花異果極多,常焚香靜坐,若有思念。又誦《道德》及諸仙經不輟。後三年,思歸本國,航海而去。復來,衣道服,卻入終南。務行陰德,人有所求,初無阻拒,精勤為爭,人不可偕也。唐大中十一年十二月,忽上表言:“臣奉玉皇詔,為英文台侍郎,明年二月二十五日當上升。”時宣宗極以為異,遣中使徵入內,固辭不就。又求玉皇詔辭,以為別仙所掌,不留人間,遂賜宮女四人,香藥金彩,又遣中使二人,專伏侍者。可記獨居靜室,宮女中使,多不接近。每夜,聞室內常有客談笑聲,中使竊窺之,但見仙官仙女,各坐龍鳳之上,儼然相對,復有侍衞非少。而宮女中使,不敢輒驚。二月二十五日,春景妍媚,花卉爛漫,果有五雲唳鶴,翔鸞白鵠,笙簫金石,羽蓋瓊輪,幡幢滿空。仙侍極眾,昇天而去。朝列士庶,觀者填隘山谷,莫不瞻禮嘆異。
  • 3.    《全唐詩》卷五百零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