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仲華故居

鎖定
金仲華故居是繼茅盾故居、豐子愷緣緣堂之後,又一隻桐鄉名人文化“金鳳凰”,它為青少年增添了一所愛國主義教育的校外課堂。
中文名
金仲華故居
性    質
桐鄉名人文化
用    途
愛國主義教育
特    點
校外課堂

金仲華故居基本信息

金仲華故居 金仲華故居
原上海市副市長、著名的國際問題專家、卓越的新聞工作者金仲華,出生於桐鄉。1999年桐鄉市參照原故居建築結構,遷建故居。重建後的故居位於桐鄉市慶豐南路市文化館東側,陳列有大量珍貴圖片、書籍和資料,形象、生動的展示了金仲華從事革命活動的戰鬥歷程。
金仲華故居 金仲華故居

金仲華故居人物簡介

金仲華 金仲華
金仲華(1907—1968),中國報刊工作者、國際問題評論家。原籍浙江桐鄉,1927年畢業於杭州元江大 學。1934年與胡愈之等創辦《世界知識》雜誌,任主編。1935年任生活書店編輯部主任,同年與鄒韜奮等創辦《大眾生活》週刊。1936年任《永生》雜誌主編,1937年抗戰爆發後,加入“保衞中國同盟”,先後在上海、武漢協助韜奮編輯《抗戰》三日刊和《全民抗戰》三日刊。1938年赴香港編輯《世界知識》和主編《星島日報》,兼國際新聞社的領導工作和香港中國新聞學院的教學工作,並任《大眾生活》編委。解放戰爭時期,曾一度擔任香港《文匯報》主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上海市副市長、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上海《新聞日報》社長、總編輯、中國新聞社社長、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上海市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多次代表中國新聞界參加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國際記者協會會議。“文革”中遭受迫害,於1968年4月3日去世。

金仲華故居編輯生涯

1923年考入浙江大學,畢業後於1928年春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任《婦女雜誌》助編。1932年初, 任《東方雜誌》編輯。同年,任蘇聯塔斯社上海分社的電訊翻譯,開始研究國際問題。1933年底,受聘於福州路開明書店,編輯《中學生》雜誌。1935年金仲華進入生活書店任編輯主任。同年6月,與葉紹鈞、劉大傑、陳望道、老舍等署名發表《我們對文化運動的意見》。12月,與馬相伯、鄒韜奮沈鈞儒、李公樸等署名發表《上海文化界救國運動宣言》。1936年,金仲華赴香港,協助鄒韜奮籌辦《生活日報》,同年夏回上海後任《世界知識》雜誌主編。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金仲華加入上海文化界救國會,為國內外報刊撰文呼籲海外華僑和國際組織支持中國抗戰。在上海、武漢等地參加編輯《抗戰三日刊》與《全民抗戰三日刊》,介紹戰局進展,以通報抗戰消息,並附有金仲華妹妹金端苓手繪的戰局地圖,很受好評。1938年8月到達香港,參 與籌建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香港分會和國際新聞社香港分社,並任《世界知識》、《星島日報》主編。時宋慶齡在香港創辦保衞中國同盟,金仲華任執行委員。1939年春,青記分會創辦中國新聞學院,金仲華兼任副院長,主持院務。1941年12月,日軍佔領香港。1942年初,與夏衍、金山離開離港,來到桂林。1943年,金仲華加入中國民主革命同盟。1944年夏,日軍進攻湘桂,同年年底至重慶,任美國新聞處譯報部主任,常選譯《新華日報》言論、消息,翻譯了毛澤東的《論聯合政府》。  1945年,日本戰敗。金仲華隨美國新聞處遷往上海。同年12月,在上海復刊《世界知識》雜誌。1948年,辭去美國新聞處工作。同年7月,前往香港,接受中共委託,主編新華社香港分社對外英文期刊《東方通訊》。1949年3月,離開香港返回內地。

金仲華故居建國後經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林仲華先後任《新聞日報》、《文匯報》社長、中國新聞社社長(1952年12 月-1968年),英文版《中國建設》雜誌社社長,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會長,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等職。歷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至第四屆上海市政協副主席,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副部長,上海市副市長(1952年11月-1967年2月)。

金仲華故居晚年遭遇

文革開始後,金仲華受迫害。金仲華沒有遵照宋慶齡的囑咐,將其寄來的信件"閲後燒掉",被"造反派"抄家時抄走。金仲華於1968年4月3日,在書房上吊自殺。  1978年,金仲華被平反,骨灰安放於上海市龍華公墓。1989年,清明節前,被遷葬到上海萬國公墓名人墓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