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君悌

鎖定
張君悌(1910—1971年),河北南宮人。原名張君悌,曾用名田風。當代翻譯家。 [1]  1933年畢業於哈爾濱法學院。1937年後在上海從事文學創作和翻譯工作,曾參加文藝界抗日活動。 [1] 
30年代在上海私立培成女中任教,受魯迅的影響,決心從事文學事業。“九·一八”事變後,經常發表反帝抗日的雜文、小説和詩歌。1934年開始從事翻譯工作,先後在魯迅主編的《譯文》雜誌上發表《少年維特之煩惱》、《退伍》等譯作。
1942年到蘇北解放區,任蘇北行政公署司法處處長,負責《抗敵報》的編輯工作。在近40年的翻譯工作中,翻譯出版了大量俄國和蘇聯的文學作品,而且大都為名家的長篇鉅著。如蕭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1959年初版,1959年再版)、綏拉菲摩維奇的《草原上的城市》(上海文藝出版社1959年出版)、高爾基的《克里姆·薩木金的一生》(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1964年出版)、波列伏依的《斯大林時代的人》(與人合譯,作家出版社1953年出版)和《兩個女伴》(與人合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出版)、柯切托夫的《茹爾賓一家人》(作家出版社1956年出版)、潘菲洛夫的《磨刀石農莊》(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1960年出版)、契訶夫的《契訶夫小説集》(光明書局1949—1953年出版)。 [1] 
中文名
張君悌
別    名
金人
張少巖
張君悌
張愷年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河北省南宮縣
出生日期
1910年4月25日
逝世日期
1971年8月13日
畢業院校
北京師範附小
職    業
文學翻譯家
代表作品
《受傷的靈魂》、《懷人》、《死神的勝利》,雜文《幼稚病》、《慈善家的道德》、《有閒與有錢》
主要成就
翻譯了大量的俄國文學名著
性    別

張君悌人物簡介

金人(1910-1971),原名張少巖,後改名張君悌,又名張愷年,筆名金人。文學翻譯家。直隸(今河北)南宮人。哈爾濱特區法學院肄業。曾任上海培成女子中學教師,蘇北《抗敵報》、蘇中《蘇中報》編輯,蘇中行政委員會法制委員會主任,東北文藝協會研究部副部長、出版部部長、東北行政委員會司法部秘書處處長。建國後,歷任出版總署編譯局副局長,時代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譯。

張君悌人物生平

張君悌早年生涯

金人,原名張少巖,後更名張君悌,筆名金人、田豐。1910年4月25日生於河北省南宮縣。自幼喪母,隨父親輾轉漂泊於蘇、皖、豫、京等地。在讀小學階段,曾在南宮、開封、蘇州、淮陰、北京等地學校就讀。1923年於北京師範附小畢業,1925年考入北京安徽中學。
1927年來哈爾濱,在東省特別區地方法院當僱員,工餘時間同白俄教員學習俄語。1928年任《大北新報》編輯,1930年任東省特別區地方法院檢察處俄文練習翻譯,後任東省特別區檢察廳俄文翻譯。1930年入東省特別區法學院法學系,工作之餘攻讀法學。在此期間,閲讀了一些新文學作品,由於受魯迅倡導的新文學的影響,產生了從事文學創作的願望,開始寫些短文。

張君悌抗戰時期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目睹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北,同胞受奴役的現實,激發了反帝愛國的情感,寫了一些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雜文、小説和詩歌。1933年結識了羅烽金劍嘯姜椿芳舒羣蕭紅蕭軍等青年作家,在他們的影響和啓發下,開始從事俄國古典和現代文學的翻譯工作。曾在國際協報副刊“國際公園”、“哈爾濱公報副刊”、“公園”等報刊,用金人、田豐等筆名發表了詩歌《受傷的靈魂》、《懷人》、《死神的勝利》,雜文《幼稚病》、《慈善家的道德》、《有閒與有錢》,連載小説《出路》、《歸宿》、《懺悔》等作品。1935年經蕭軍介紹,翻譯了蘇聯作家左勤克的短篇小説《退伍》等作品。在上海《譯文》雜誌發表後,與主編魯迅先生建立通信聯繫。此後,又譯出綏拉莫維奇著《荒漠中的城》。這些譯著問世後,引起日偽當局的警覺,派出警特對其進行搜查,幾乎把他的全部譯著都給抄走。從此金人的文學翻譯和創作活動受到日偽的嚴密監視。
1937年,金人離開哈爾濱去上海,先後在上海中華女中、培成女中任教,這一時期他將主要精力投入翻譯工作,成為愛國文化隊伍的一員。在抗戰期間翻譯了肖洛霍夫的長篇小説《靜靜的頓河》,也翻譯了一些俄國古典文學作品。
1942年金人去蘇北,在抗敵報社做編輯工作,後調蘇中行政公署任司法處處長。1943年回上海,以律師的合法職業為掩護,從事革命文學的翻譯工作。在蘇聯衞國戰爭期間,翻譯了索羅維約夫的《俄羅斯水兵——伊萬·尼克林》和《從軍日記》。並翻譯了一些兒童讀物,如《列寧的童年》、《綠野仙蹤》等。

張君悌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回蘇北,任蘇中報社編輯,後任蘇中行政委員會法制委員會主任。
日本投降後來東北,任中共瀋陽地下市委書記,在瀋陽北關以經營小店鋪為掩護,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46年劉白羽隨國共調處小組去瀋陽看望金人時,被特務盯梢,劉白羽離去後,金人遭敵特逮捕。1947年,以被解放軍俘獲的長春市長趙君邁交換獲釋。回解放區後又來到哈爾濱,任東北文協研究部副部長、出版部長。1948年任東北行政委員會司法部秘書處長,1949年11月任出版總署編譯局副局長。

張君悌建國後

自1951年起,先後在時代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做編譯工作。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與人合譯了《普通一兵——亞歷山大·馬特羅索夫》,這部譯著出版後,在軍隊和青少年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53年至 1958年,翻譯了蘇聯著名作家潘菲洛夫的長篇小説《磨刀石農莊》,柯切托夫的《茹爾賓一家人》,後又重譯了《靜靜的頓河》,把《荒漠中的城》改名為《草原上的城市》。新譯了《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同時也寫些短文在報刊雜誌上發表。

張君悌晚年

金人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名文學翻譯家。一生中,不僅翻譯了大量的俄國文學名著,而且積累了豐富的譯著工作經驗。1957年在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向學員作了關於翻譯工作的報告,詳盡、系統地介紹了他多年從事文學翻譯的經驗,並重點介紹了《靜靜的頓河》的時代背景、人物特點、語言風格、藝術成就及哥薩克人的特徵、風土人情,受到參加講習的文學工作者的讚揚。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金人遭到無端的迫害。1971年8月13日含恨逝世於文化部五七幹校丹江分校,終年61歲。

張君悌人物作品

張君悌代表作

1933年起,始見哈爾濱《國際協報》、《哈爾濱公報》等報副刊。後見《國聞週報》、《譯文》、《魯迅風》等。田風(見1937《光明》)、近仁(見1938《申報.自由談》。出版《第二年》亦署)、高曼(抗戰前在哈爾濱用)、GM(見1934哈爾濱《國際協報.文藝》)。抗戰前在哈爾濱法院任俄文翻譯。1937年初,從東北逃亡到上海。1942年到蘇北,任職於《抗戰報》,後任蘇北行政公署司法處處長。
1946年到東北文協,任東北司法部秘書處處長。解放後參加中國作家協會。譯有《克里姆·薩姆金》、《列寧的童年》等等。
1945年起歷任《東北文學》、《生活報》編輯,北京時代出版社翻譯,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1931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譯著《靜靜的頓河》、《荒漠中的城》、《只不過是愛情》、《契訶夫小説選》、《綠野仙蹤》、《蓋達爾的故事》、《普通一兵——馬特洛索夫》、《磨刀石農莊》、《母親》、《草原上的城市》、《熔鐵爐》、《神聖的人》、《茹爾濱一家》、《列寧的故事》,電影文學劇本《斯大林格勒大血戰》、《同盟國的真面目》等。

張君悌譯作

譯有(蘇)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潘菲洛夫《磨刀石農莊》、柯切托夫《茹爾賓一家人》、茹爾巴《普通一兵——亞歷山大·馬特洛索夫》等。
參考資料
  • 1.    馬良春,李福田.中國文學大辭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10:3719-46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