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抗敵報

鎖定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軍部的機關報。1938年5月1日在皖南涇縣創刊。該報在報道新四軍、八路軍的戰績和揭露日偽的侵略罪行方面起了顯著的作用。新四軍的主要領導人葉挺項英陳毅等在報上發表過許多文章和講話。1941年1月皖南事變前夕,新四軍軍部撤離涇縣時停刊。1939年9月1日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曾創辦該報江北版,1940年8月10日蘇北、蘇中抗日根據地又分別創辦了該報的蘇北版、蘇中版。 [1] 
中文名
抗敵報
主辦方
新四軍軍部
創刊時間
1938年5月1日
創刊地點
安徽省太平縣

抗敵報創辦背景

1938年4月初,新四軍第二支隊張鼎丞鄧子恢抵達安徽歙縣巖寺,與先期到達的新四軍第一支隊陳毅部會合。時任新四軍政治部副主任兼民運部部長鄧子恢就提出了創辦報紙,將其作為部隊開展政治工作和對羣眾進行政治宣傳的一個陣地。這樣,軍部在太平縣休整時,便開始辦報,並起名《抗敵報》。那時,軍政治部尚未正式成立,鄧子恢口頭上命令由馬寧暫代宣傳科長,專職辦報,並派許或青、林克多和陳宜作為助手,刻蠟紙印刷,暫出8開1張,3日1期。同年5月1日,《抗敵報》正式創刊。不久,許或青等奉命調走,主要工作由馬寧同志一人包乾(編輯、校對、刻蠟、印刷)。後來在屯溪弄到幾台石印機,就出石印報,但不定期。再後來,直到軍部進駐涇縣雲嶺,由於來稿漸多,軍中命令也常通過報紙傳送到連隊,便改為4開,仍是油印。 [2] 
1938年11月,由上海煤業救護隊為軍部從上海遷來一個小印刷廠,有了自己的排字房和印刷機器,《抗敵報》便改用鉛印了。這個時候軍政治部、宣傳部正式成立,設在離軍部司令部約一華里湯村的“湯氏支祠”內,並由宣傳部長朱鏡我主管這個報紙。宣傳部增加了許多人,如賴少其、呂蒙、汪大模、吳強、劉正興、蔣萊、劉思明等都在宣傳部工作。1939年2月間周恩來來雲嶺視察工作時,應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和政治部宣傳部長朱鏡我的要求,為《抗敵報》題寫了報頭。《抗敵報》於1939年下半年正式改為8開3日刊,馮定、汪海粟先後任主編。 [2] 

抗敵報報刊內容

《抗敵報》以戰士為主要讀者對象;以宣傳國內外形勢、堅持團結抗戰,報道新四軍、八路軍抗戰業績,揭露投降分裂陰謀為宗旨。文字通俗易懂,編排新穎活潑,先後開闢了“文藝”“戰士園地”“抗敵劇場”“新文字”“青年隊”5種副刊。每期的發行量均約有千份。 [2] 
1941年1月4日,新四軍軍部撤離皖南時,《抗敵報》出版“告別”號,發表了題為《臨別贈言》的社論。同時發表的還有葉挺、項英、袁國平、周子昆的《告皖南同胞書》,宣佈終刊。 [2] 
軍部為總結過去一年中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給本軍幹部和一切熱心於抗戰的人士做更進一步的探討和運用的資料,由軍政治部、宣傳部主辦的《抗敵》雜誌於1939年2月在皖南雲嶺創刊,鉛印,32開。名為半月刊,實際上不定期出版,發行的對象是新四軍營以上幹部。編輯委員會由朱鏡我、李一氓林植夫夏徵農、黃源、馮達飛、薛暮橋組成。該刊的宗旨是總結交流建軍、作戰等方面的經驗教訓,為軍隊幹部和熱心於抗戰的人士提供有關資料。該刊設有“社論” “專論”“特輯”“文藝”“戰鬥報告”“調查報告”和“新四軍一日”等欄目,經常轉載或發表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和新四軍領導人葉挺、項英、陳毅、袁國平、鄧子恢等的重要文章,尤其是關於新四軍軍政建設和作戰經驗的文章佔有相當比例。1940年12月停刊。在近兩年的時間裏,共出版2卷19期。 [2] 

抗敵報報刊影響

軍部的一報一刊無論是在新四軍當中,還是在上海、安徽、江西、江蘇等新四軍力量所及的羣眾當中,都起了有力的宣傳作用。對華北八路軍的抗日戰績亦做了大量的報道,因為華北八路軍部隊的戰鬥和華中新四軍的江南戰鬥已經密切聯繫起來。這個報紙歷經艱辛萬難(把報紙剪成許多紙條夾在別的東西里面帶進去),傳送到上海,使已成為“孤島”的上海的人民瞭解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正活躍在自己的周圍,從而受到極大的鼓舞。 [2] 
從此,上海民眾瞭解了新四軍,支援新四軍的活動也積極開展起來。據統計,上海在1938-1941年期間共輸送學生、職員、工人等五六千人蔘加新四軍,並向新四軍輸送了大量軍用物資。同時,這也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進一步擴大和鞏固。 [2] 
《抗敵報》登載的埃德加·斯諾的《新四軍印象記》。它報道了新四軍英勇抗擊日寇的戰績:“新四軍成立一個月後,它的部隊就在成千上萬的地方民眾和傷兵員的歡送下,從巖寺挨次出發了。”“兩個月後,捷報就像雪片一樣飛到它的軍部裏去。”“新四軍的武器,在勝利中換取了敵人的優良武器來了。”“新四軍成立3個月內,已經和敵人作戰過100多次……”“新四軍戰鬥的勝利,使向來懷疑新四軍不能作戰的人,漸漸信服起來,因為新四軍是在服從政治的戰略上克服了所有的困難,所以它的戰術也就一天天地堅強起來了。” [2] 
《抗敵報》還登載了美國著名作家史沫特萊寫的《新四軍優秀的傷兵醫院》和《史沫特萊在皖南》,報道史沫特萊在皖南新四軍軍部駐地的活動情況。這些文章和報道,通過外國作家和記者的筆和口,生動而形象地介紹了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英勇抗敵的事蹟,對堅持抗戰的各界民眾確實是一個莫大的鼓舞,推動了抗戰救亡運動的深入開展。
陳毅對新四軍轉戰江南後的軍事和政治形勢的精闢分析、鄧子恢在元旦大會上的報告等通過報刊傳達到廣大指戰員和民眾手中,使廣大讀者從新四軍領導的報告、講話和總結中受到了極大的教益,看到了抗日戰爭勝利的前景,樹立了必勝的信念。 [2] 

抗敵報《抗敵報》蘇北版

1939年下半年,劉少奇決定辦一張中原局的機關報。為避免國民黨頑固派的干擾,就用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的名義出版,報名叫作《抗敵報》(江北版)。劉少奇還對報紙的任務做了這樣的指示:當前中原地區的主要任務,是廣泛發動羣眾參加抗日戰爭,向廣大羣眾揭露日寇的誘降陰謀,加強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反對漢奸汪精衞、親日派、反共頑固派的投降、倒退、分裂活動,為堅持抗戰、團結和進步而奮鬥。《抗敵報》(江北版)要圍繞這個主要任務,把中共中央和中原局的方針、政策,向根據地廣大羣眾進行宣傳。 [2] 
該報於1939年11月20日正式出版,是油印4開小報。國際、國內新聞消息主要依靠抄收新華社、中央社(有時加以改寫)播發的新聞,報紙主要篇幅刊登黨中央、中原局以及軍隊和地方黨政機關的重要言論和文章及發動和組織根據地廣大人民羣眾參加到抗日戰爭中來,擴大抗日武裝部隊,發展與建立黨的組織和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減租減息,改善僱工工資,改善人民生活……這些都經常在《抗敵報》(江北版)有所反映。無論是在部隊還是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希望看到《抗敵報》(江北版)。在實際工作中它就好比一盞指路燈。 [2] 
在皖東津浦路西地區,《抗敵報》(江北版)集中宣傳新四軍游擊隊武裝力量日漸壯大、敵偽在津浦南段鐵路交通不斷遭到破壞的情況,及時報道戰鬥情況,這些都有力地激發了羣眾抗日鬥爭的熱情。
報社由王闌西任主任兼編輯,林檎、甘柏、呂瑩任編輯兼記者,劉一村、方言負責印刷出版,陶一波負責圖書資料,後劉少奇又把中原局電台台長及報務人員20餘人派到報社。報社當時設在定遠縣山黃家附近的一個小村莊,和中原局、江北指揮部靠得很近。 [2] 
參考資料
  • 1.    尚海.民國史大辭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538
  • 2.    海南省文化交流促進會編.紅色記憶 43 鐵骨錚錚新四軍.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