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重齒毛當歸

鎖定
重齒毛當歸是傘形科當歸屬的 [2]  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 [3]  根圓柱形,深褐色,有香氣;莖中空,帶紫色,有糙毛;葉小裂片長橢圓形,側裂片具短柄或無柄,莖頂部葉成囊狀葉鞘;花序梗密被糙毛,苞片長錐形,早落,傘形花序多花,小總苞片寬披針形,花瓣倒卵形,白色,花柱基盤形。花期8-9月,果期9-10月。 [2] 
重齒毛當歸主產自中國四川、湖北、陝西、浙江等地。 [4]  重齒毛當歸耐寒,喜涼爽濕潤氣候,不耐廕庇,宜深厚、肥沃、疏鬆、富含腐殖質的黑色灰泡土或夾沙土。重齒毛當歸主要為種子繁殖。 [5] 
重齒毛當歸乾燥根可入藥,味辛、苦,性微温,有祛風除濕、通痹止痛的功效,主治風濕痹痛、外感風寒兼濕證。 [6] 
別    名
香獨活
獨活
績獨活
大活
山大活 展開
別名
香獨活
獨活
績獨活
大活
山大活
川獨活
肉獨活
資邱獨活 收起
中文學名
重齒毛當歸
拉丁學名
Angelica biserrata (Shan et Yuan) Yuan et Shan
植物界
傘形目
傘形科
當歸屬
分佈區域
浙、安徽、鄂、川、陝、江西

重齒毛當歸形態特徵

花序梗密被糙毛,苞片長錐形,早落,傘形花序多花,小總苞片寬披針形,花瓣倒卵形,白色,花柱基盤形。花期8-9月,果期9-10月。 [2] 
重齒毛當歸植株外形圖
重齒毛當歸植株外形圖(6張)
多年生高大草本 [3]  。根類圓柱形,深褐色,長至15釐米,徑1-2.5釐米,有特殊香氣。莖高1-2米,粗至1.5釐米,中空,常帶紫色,光滑或稍有淺縱溝紋,上部有短糙毛。葉二回三出式羽狀全裂,寬卵形,長20-30(40)釐米,寬15-25釐米;葉小裂片長橢圓形,莖生葉葉柄長達30-50釐米,基部膨大成長5-7釐米的長管狀、半抱莖的厚膜質葉鞘,開展,背面無毛或稍被短柔毛,末回裂片膜質,卵圓形至長橢圓形,長5.5-18釐米,寬3-6.5釐米,頂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不整齊的尖鋸齒,或重鋸齒,齒端有內曲的短尖頭,頂生的末回裂片多3深裂,基部常沿葉軸下延成翅狀,側生的具短柄或無柄,兩面沿葉脈及邊緣有短柔毛。序托葉簡化成囊狀膨大的葉鞘,無毛,偶被疏短毛。
復傘形花序頂生和側生,花序梗長5-16(20)釐米,密被短糙毛;總苞片1,長鑽形,有緣毛,早落;傘輻10-25,長1.5-5釐米,密被短糙毛;傘形花序有花17-28(36)朵;小總苞片5-10,闊披針形,比花柄短,頂端有長尖,背面及邊緣被短毛。花白色,無萼齒,花瓣倒卵形,頂端內凹,花柱基扁圓盤狀。果實橢圓形,長6-8毫米,寬3-5毫米,側翅與果體等寬或略狹,背稜線形,隆起,稜槽間有油管(1)2-3,合生面有油管2-4(6)。花期8-9月,果期9-10月。 [1] 

重齒毛當歸分佈範圍

重齒毛當歸主產自中國四川、湖北、陝西、浙江等地。 [4] 

重齒毛當歸生長習性

重齒毛當歸耐寒,喜涼爽濕潤氣候,不耐廕庇,宜深厚、肥沃、疏鬆、富含腐殖質的黑色灰泡土或夾沙土。 [5] 

重齒毛當歸繁殖方法

重齒毛當歸主要為種子繁殖。 [5] 

重齒毛當歸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重齒毛當歸乾燥根可入藥,味辛、苦,性微温,有祛風除濕、通痹止痛的功效,主治風濕痹痛、外感風寒兼濕證。 [6]  根略呈圓柱形,下有2-3或更多個分支,長10-30釐米。根頭部膨大,圓錐形,多橫皺紋,直徑1.5-3釐米,頂端有莖、葉殘基或凹陷,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具縱皺紋,有橫長皮孔樣突起及稍突起的細根痕。斷面皮部灰白色,有多數散在的棕色油室,木部灰黃色至黃棕色,形成層環棕色。質較硬,受潮則變軟。有特異性香氣,味辛、苦、微麻舌。
【別名】香獨活、獨活(浙江)、績獨活(安徽)、大活、山大活(湖北)、川獨活、肉獨活(四川、陝西、藥材名)、資邱獨活巴東獨活恩施獨活(湖北藥材名)、玉活(江西)
【採收加工】春初苗剛發芽或秋末莖葉枯萎時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烘至半乾,堆置2-3天,發軟後再烘至全乾。
【性味歸經】辛、苦,微温。歸腎、膀胱經。
【功效主治】祛風除濕,通痹止痛。用於風濕寒痹,腰膝疼痛,少陰伏風頭痛。
【用法用量】3-9克,外用適量
【貯藏】置乾燥處,防黴,防蛀。
鑑別用藥:羌活與獨活均能祛風濕,止痛,解表,以治風寒濕痹,風寒挾濕表證,頭痛。但羌活性較燥烈,發散力強,常用於風寒濕痹,痛在上半身者;獨活性較緩和,發散力較弱,多用於風寒濕痹在下半身者。若風寒濕痹,一身盡痛,兩者常配伍應用。
化學成分:本品含蛇牀子素,香柑內酯,花椒毒素二氫山芹醇當歸酸酯等。
藥理作用:獨活有抗炎、鎮痛及鎮靜作用;對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並有降壓作用,但不持久,所含香柑內酯、花椒毒素等有光敏及抗腫瘤作用。
參考資料
  • 1.    重齒毛當歸 
  • 2.    重齒當歸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4-13]
  • 3.    秦路平著,易混淆藥用植物圖鑑,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04,第39頁
  • 4.    趙中振肖培根,當代藥用植物典 1 第2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8.09,第146頁
  • 5.    劉合剛主編,藥用植物優質高效栽培技術,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1.08,第301頁
  • 6.    彭欣,王均寧主編,中藥方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02,第90,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