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釉下五彩瓷

鎖定
釉下彩瓷是傳統的陶瓷裝飾藝術,尤其是湖南醴陵出產的釉下彩瓷,在世界享有很高的聲譽。瓷器中的五彩,一般是指釉上五彩或青花五彩,而釉下五彩是特指清朝末宣統年間創燒的新品種。當時燒製的數量不多,現已屬珍貴之物了。
中文名
釉下五彩瓷
產    地
湖南醴陵
產品類別
清朝末宣統年間創燒的新品種
瓷器五彩
指釉上五彩或青花五彩

釉下五彩瓷醴陵瓷器

湖南醴陵是我國五大陶瓷出口地之一 , 也是重要的陶瓷產業基地之一。醴陵窯是在隋唐五代時期長沙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首創釉下五彩瓷而聞名世界 , 其釉色晶瑩淡雅 , 別具特色。開創了陶瓷裝飾新的一頁。1905 年湖南鳳凰人熊希齡先生 ( 時任民國總理 ) 在醴陵創辦湖南官立瓷業學堂和湖南瓷業製造總公司 , 聘請日本技師和景德鎮師傅 , 引進當時最先進的陶瓷生產工藝和設備 , 開啓了醴陵由粗瓷生產到細瓷開發的新紀元。1915 年在太平洋西岸的舊金山舉行的 “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 , 醴陵釉下五彩瓷扁豆雙禽瓶 ( 現珍藏於湖南省陶瓷研究所陳列館) 一舉奪得此次賽會的金獎 , 被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峯” 自此 , 醴陵陶瓷名揚華夏 , 風靡全球,尤其是釉下五彩瓷成為中國陶瓷的特色、世界陶瓷的一朵奇葩。
醴陵市紅玉紅瓷陶瓷研究中心生產的釉下五彩 醴陵市紅玉紅瓷陶瓷研究中心生產的釉下五彩 [1]

釉下五彩瓷瓷器特點

是瓷化強度高,釉面玻璃化程度強,保護紋飾不被外界磨損、防止和減少彩料中鉛的毒害,是一種比較理想的彩繪瓷器。當時官商合一的新華公司也以此為鑑,燒製了一批釉下五彩瓷器。圖1中的筆筒就是當時的產品,它不僅瓷質亮麗,紋飾也是一幅很精美的山水畫,畫中羣峯逶迤,湖光山色,從林村舍,魚帆垂釣,景觀相映成輝,給人一種塵囂滌盡,心曠神怡之感。此後釉下五彩技術流傳開來,許多窯廠也紛紛燒製。有一件“民國三十四年”(1943年)燒製的雄雞圖洗口瓶。一直到解放初期這種瓷品仍在燒製,而且產地並不僅限於湖南醴陵。
由於釉下五彩的各種彩料的燒成温度和燒成氣氛都各不相同,要燒製成功是極不容易的。在當時燒製的數量就不多,時今若能收藏到清末民初的精品,也屬難得。
圖1 釉下五彩瓷 圖1 釉下五彩瓷
釉下五彩瓷是釉下彩瓷的一個細分類。相對於過去的釉上彩瓷,它具有五彩鮮豔、晶瑩潤澤、永不掉彩三大特點。它的出現比較晚,應是在清代中、晚期以後,現代工藝技術傳入中國之時而產生的。宣統年間湖南醴陵的湖南瓷業公司曾為宮廷燒製過這種釉下五彩器,並曾榮獲世界博覽會金獎。

釉下五彩瓷燒製過程

傳統的醴陵釉下五彩瓷採用“三燒製”製作工藝,其生產工藝過程是:首先將已成型而未經施釉的坯胎經過低温素燒,然後彩飾,再把已經彩飾的素燒坯進行第二次低温素燒,最後施蓋石灰釉入高温窯在先氧化後還原的氣氛中燒成。“三燒製”的工藝最明顯的優點,就是由於石灰釉的流動性能好,透明度高,釉面光潤瑩徹,表面清亮、平坦、色彩沉着典雅。五十年代末開始,醴陵釉下彩除特殊產品仍採用“三燒製”外,大部分改用兩次燒成,其生產工藝過程是:首先將已施有長石釉的坯胎,經低温素燒,然後進行彩飾,再在其表面噴一層薄釉,即可入高温窯燒成。因為長石釉的始熔温度較高,表面張力較大,這就使顏料髮色相對穩定,也不會像石灰釉那樣容易產生煙燻缺陷。長石釉比傳統石灰釉白度高,釉下色料的豔度也明顯提高,裝飾效果更加清新、明快。
醴陵釉下五彩裝飾不拘一格,花鳥、翎毛、山水、草蟲、人物走獸、圖案、書法無所不包,裝飾手法也是多種多樣,但在眾多的裝飾手法中,最為廣泛的也是醴陵釉下彩中最為突出的手法是“雙勾分水”法。線條的出色運用是醴陵釉五下彩紋飾美的重要原因。畫工的勾線表現出很高的技巧和豐富的經驗,並富有濃厚的裝飾特徵。其紋飾線條有勾線和印線兩種,象高檔陳設瓷的一些邊腳圖案往往用印線,主題花鳥紋飾則用手工勾線。線條又分墨線和色線兩種,色線根據預設的顏色燒成後呈現鮮豔的色調,墨線則在一定温度下消失,呈現空白線條,這是醴陵釉下五彩瓷獨有的一種藝術效果。
獨具魅力的醴陵釉下五彩瓷,曾經有過燦爛輝煌的歷史,到21世紀仍魅力不減,倍受人們關注、讚美、喜愛和收藏。陶瓷是瓷城醴陵的支柱產業,然而,在醴陵從事釉下五彩瓷研究和生產的人不多,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手工藝術已是我們這一代熱愛和從事釉下彩瓷人的光榮使命,我們有責任將醴陵釉下五彩瓷這一民族傳統工藝發揚光大,讓醴陵釉下五彩瓷這朵陶瓷藝苑中的奇葩更加絢麗多彩,永不凋謝。

釉下五彩瓷主要特徵

釉下五彩瓷第一

無毒、耐酸、耐鹼、耐磨損,永不褪色。它的這一特點是燒造工藝和顏料性能兩個因素所決定的。釉下五彩的基礎顏料,是用各金屬氧化物或它們的鹽類為着色劑,摻合一定量的硅酸鹽原料所製成。這種顏料不像釉上顏料那樣需要採用含鉛的熔劑來幫助髮色和降低焙燒温度。也不需要用低温熔劑為結合劑而使彩料固着在製品上。釉下彩料之所以能牢固地附着在瓷器釉層的下面,是因為在高温燒成的過程中,彩料中的熔融物與已熔融的坯釉互相粘合着,同時也是釉層覆蓋的作用。這樣不僅不存在鉛毒和其它毒性物對人體的危害,而且由於釉層的保護作用,還能抵抗自然酸鹼的侵蝕,同時在使用中又能耐磨損。只要瓷器聽釉層不受到強力破壞,花色就能永保清晰、鮮豔和明亮。故釉下彩瓷是一種理想的日用瓷器。

釉下五彩瓷第二

畫面平滑光亮、晶瑩潤澤、清雅明快,具有飽滿的水份感;亮晶晶、水靈靈,能給人一種美感享受。這種富於韻味的裝飾效果,除彩飾技巧外,也是釉層的作用。覆蓋在紋飾上的這層釉,通過高温燒成後,變成了一種玻璃質薄層。由於這個薄層具有瑩潤、光潔、透明的特點,色彩繽紛的畫面就能通過它而顯現出來。所以紋樣平坦光滑,有玉一般的潤澤和光彩。

釉下五彩瓷第三

紋樣五彩繽紛,豔而不俗,淡而有神,色彩變化豐富。這個特點是釉下五彩瓷器在色彩效果上的獨特性,也是這種瓷器適應性最為廣泛的主要因素。廣大人民羣眾對裝飾的色彩各有所好,隨着不同的客觀要求和造型、紋飾的需要、它既可以清雅明快、也可以古樸深沉;它可繪製色彩斑斕的紋樣,又能表現各種效果;既瑰麗,又淡雅;淡妝濃抹,無不相宜。作為家庭選用,它能適用羣眾的不同愛好;進入高級餐廳、賓館,又能適用各種氣氛所需要的色彩要求。構成這一特點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諸如色料品種繁多,構圖色不拘一格,裝飾方法各不相同,裝飾效果就必然多彩多姿;而各種顏料的組成和釉層的覆蓋,則是“豔而不俗,淡而有神”,的主要因素。正如上述,釉下五彩顏料(尤其是複合色料)的組成,除着色金屬化合物外,還摻有大量的無色氧化物(如石英、長石等),這就提高了彩料的明亮度,降低了它的飽和豔度,經釉層覆蓋和高温燒成,其色彩就顯得格外調和、雅緻、温柔。因此即使用紅與綠等量相配,也不會產生強烈的刺激;運用淡彩或多色的裝飾,以容易獲得清雅、富麗、和諧的藝術效果。

釉下五彩瓷主要產地

釉下五彩瓷最著名的是醴陵釉下五彩瓷,醴陵的釉下五彩瓷被選為國家禮品瓷。
另外景德鎮也生產釉下五彩瓷器

釉下五彩瓷歷史發展

釉下五彩瓷 釉下五彩瓷
瓷器釉下彩的發展史也是源遠流長的,早在三國時期的吳國墓中出土了一件青釉下彩盤口壺,胎上通體用毛筆繪褐黑色紋飾,外罩青黃釉一次燒成。它證明了三國時期已有燒製釉下彩繪的工藝,開創了釉下彩繪之先河,為後世的釉下彩瓷打下基礎。到了唐代,在四川的邛崍和湖南的長沙窯中,釉下彩繪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用彩以多色為主,以含有銅、鐵、鈷、猛等元素的礦物質為着色劑,繪出所需紋樣,罩上透明釉一次燒成,呈現出褐紅、褐黑、蘭、綠、黃、紫等色彩。裝飾紋樣有人物、動物、植物、花卉、雲氣山水和圖案畫等。
另從楊州唐城遺址和浙江龍泉金沙塔基、紹興翠環塔基中出土的青花瓷片看,證明我國在唐、五代、宋已燒製出釉下青花瓷。
上述種種,只屬釉下彩繪瓷,還不屬釉下五彩瓷,所謂釉五彩瓷,按古代陶瓷辭典解釋為色彩繁多、色澤濃豔、五彩繽紛者。

釉下五彩瓷國內發展

我國的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是在燒好的白瓷或某些紋飾用青花代替的白瓷上加飾彩繪,再次入窯燒成的。它創燒於明代宣德年間,經成化、萬曆到清初的康熙朝都很盛行,後被粉彩所代替。
醴陵是一座古老而充滿現代氣息的江南城市,享有"瓷城"美譽,是舉世聞名的釉下五彩瓷原產地。進入二十一世紀,醴陵陶瓷產業抓住機遇,重整旗鼓,開拓出一片新天地.瓷器是中國獨創的發明之一,至今英文仍把瓷器稱之為"china"。
釉下五彩瓷 釉下五彩瓷
醴陵陶瓷生產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遠在東漢時期,醴陵就有較大規模的作坊,專門從事陶器製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開始燒製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醴陵瓷業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而使醴陵響譽世界的釉下五彩瓷便誕生於此時。1904年,湖南鳳凰人熊希齡(辛亥革命後擔任北洋政府總理)與曾參與"公車上書"的醴陵舉人文俊鐸,本着實業救國的思想通過多方考察,並結合醴陵的技術優勢與實際情況。在醴陵提出了"立學堂、設公司"等主張,大力振興醴陵瓷業。得到了湖南官府的大力支持。當年,湖南官立瓷業學堂在醴陵正式開辦,次年,湖南瓷業製造公司在醴陵成立,熊希齡任公司總經理,文俊鐸任學堂監督。公司聘請日本技師和景德鎮技術工人,引進了當時日本最先進的生產工藝和設備,開啓了醴陵由粗瓷生產到細瓷開發的新紀元。獨具特色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研製出來的。採用自制釉下色料,運用國畫雙勾分水填色和"三燒製"法,生產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釉下五彩瓷器瓷質細膩,畫工精美,清新雅麗,別具一格,釉層下五彩繽紛,呈現出栩栩如生的畫面,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使用價值。它的問世,立即得到業內人士和國內外輿論的極大關注和好評。1909年到1911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別參展武漢勸業會、南洋勸業會和意大利都朗國際賽會,連續獲得金牌獎,醴陵瓷器開始名揚華夏,走向世界。"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就是醴陵瓷在當時贏得的良好評價。
真正的釉下五彩瓷,是清末宣統年間由湖南醴陵窯創燒成功的新式瓷器,它是將多種着色劑繪畫在瓷胎上再罩一層透明釉,入窯一次高燒成功。這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又一個新成就。它的問世受到國內外人士的一致歡迎。在1907-1912年間,曾兩次參加過世界博覽會,均獲得一等金牌獎章。

釉下五彩瓷總結

以上是釉下五彩瓷器三個最突出的特點,正由於有這些特點,這種瓷器才一直被人們所重視。另外,瓷質的美也是人們喜愛釉下彩瓷的原因之一。傳統的釉下彩瓷,採用石灰釉和“三燒製”的製作工藝,因此釉面瑩潤光潔,顯得質樸古豔。建國以後一些較高級的釉下彩瓷,用精選的高嶺土、石英、長石作為原料,因而胎質堅細,透明潔白,釉面光潤,襯托着各種彩料更加豔麗鮮明。兩種不同的質地,雖白度不同,但在色調上各有千秋,這對於提高釉下五彩瓷的欣賞價值,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參考資料
  • 1.    醴陵市紅玉紅瓷陶瓷研究中心生產的釉下五彩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