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鎖定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詞作。此詞通篇言愁,上片描繪出少年涉世未深卻故作深沉的情態,下片寫出滿腹愁苦卻無處傾訴的抑鬱,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之情。全詞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構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回味無窮。
作品名稱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作品別名
採桑子·書博山道中壁
作    者
辛棄疾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出處
稼軒長短句
文學體裁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作品原文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説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説還休。欲説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1]  [2]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註釋譯文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詞句註釋

⑴醜奴兒:詞牌名,又名“採桑子”。雙調四十四字,前後片各三平韻。
⑵博山:在今江西省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峯,故名。
⑶少年:指年輕的時候。不識:不懂,不知道什麼是。
⑷“為賦”句:為了寫出新詞,沒有愁而硬要説有愁。強(qiǎng),勉強地,硬要。
⑸識盡:嘗夠,深深懂得。
⑹欲説還休:內心有所顧慮而不敢表達。休,停止。 [2]  [3]  [4]  [5]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白話譯文

少年時我不懂什麼是憂愁,閒來時喜歡登上高樓。我喜歡登上高樓,為寫新詞無愁也要勉強説愁。
如今我已嚐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説愁而又不説愁。想説愁而又不説愁,卻説“天氣涼爽好一個秋!” [4]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上饒帶湖時期,具體創作時間當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十四年(1187)間。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期間,常到博山遊覽。博山風景優美,他卻無心賞玩。眼看國是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 [1]  [2]  [3]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作品鑑賞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整體賞析

此詞通過回顧少年時不知愁苦,襯托“而今”深深領略了愁苦的滋味,卻又説不出道不出,寫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詞的上片,作者着重回憶少年時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歡登上高樓,憑欄遠眺。少年時代,風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對於人們常説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青少年時代的他,不僅親歷了人民的苦難,親見了金人的兇殘,同時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爭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趕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為“愁”,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一點所謂“愁情”,他是“愛上層樓”,無愁找愁。作者連用兩個“愛上層樓”,這一疊句的運用,避開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帶起了下文。前一個“愛上層樓”,同首句構成因果複句,意謂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麼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後一個“愛上層樓”,又同下面“為賦新詞強説愁”結成因果關係,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説些“愁悶”之類的話。這一疊句的運用,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繫起來,將上片“不知愁”的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
詞的下片,表現自己隨着年歲的增長,處世閲歷漸深,對於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作者懷着捐軀報國的志願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力,共建恢復大業。誰知,南宋政權對他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閒居的境地,“一腔忠憤,無處發泄”,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過片“而今識盡愁滋味”,這裏的“盡”字,是極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許多複雜的感受,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折。接着,作者又連用兩句“欲説還休”,仍然採用疊句形式,在結構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為呼應。這兩句“欲説還休”包含有兩層不同的意思。前句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極度的高興轉而潛生悲涼,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侃。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説愁,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説。後一個“欲説還休”則是緊連下文。因為,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之愁。而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抒發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説,只得轉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這句結尾表面形似輕脱,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在藝術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寫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個“愁”字,並以此為線索層層鋪展,感情真摯委婉,言淺而意深,將詞人大半生的經歷感受高度概括出來,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6-7]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名家點評

明·卓人月古今詞統》:前是強説,後是強不説。 [1] 
現代·夏承燾唐宋詞欣賞》:這首詞上片四句是説少年時沒有嚐到愁的滋味,不知道什麼叫做“愁”,為了要作新詞,沒有愁勉強説愁。這四句是對下片起襯托作用的。下片首句説“而今識盡愁滋味”,按一般寫法,接下應該描寫現在是怎樣的憂愁。但是它下面卻重複了兩句“欲説還休”,最後只用“卻道‘天涼好個秋’”一句淡話來結束全篇。這是吞嚥式的表情,表示有許多憂愁不能明説。 [2]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作者簡介

辛棄疾像 辛棄疾像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於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韓侂冑當政時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8] 
參考資料
  • 1.    吳熊和.唐宋詞彙評·兩宋卷(三)[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458
  • 2.    謝永芳.辛棄疾詩詞全集匯校匯注匯評[M].武漢:崇文書局,2016:440-441
  • 3.    陸林編注.宋詞(白話解説)[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207-208
  • 4.    楊忠註譯.辛棄疾詞選譯[M].成都:巴蜀書社,1991:93-94
  • 5.    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74-175
  • 6.    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1572-1573
  • 7.    李靜 等.唐詩宋詞鑑賞大全集[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356
  • 8.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