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酞胺哌啶酮

鎖定
酞胺哌啶酮(反應停 [1]  ),是一種鎮靜劑,對於各型麻風反應如發熱、結節紅斑、神經痛、關節痛、淋巴結腫大等,有一定療效,對結核樣型的麻風反應療效稍差。對麻風本病無治療作用,可與抗麻風藥同用以減少反應。
歐洲的孕婦在服用酞胺哌啶酮後,導致嬰兒出生後酷似海豹,此事就是上世紀50年代著名的“反應停事件”。
中文名
酞胺哌啶酮
外文名
Thalidomide
分    類
鎮靜劑
規    格
片劑:每片25mg

酞胺哌啶酮簡介

反應停,其化學名為“酞胺哌啶酮”,由西德一家制藥公司於1956年開發上市。因該藥具有良好的鎮靜、安眠作用,且服後也沒有其他安眠藥那樣的“宿醉”副作用,故上市後很快受到歐美市場的歡迎。 [1] 

酞胺哌啶酮基礎信息

【用量用法】 口服:每日100~200mg,分4次服。對嚴重反應者,可增至300~400mg(反應得到控制即逐漸減量)。對長期反應者,需要較長期服藥,每日或隔日服25~50mg。
【注意事項】 1.本品有強烈致畸作用,妊娠婦女禁忌。非麻風病病人不應使用此藥。 2.不良反應有口乾、頭昏、倦怠、噁心、腹痛、面部浮腫等。 3.近年發現本品有免疫抑制作用,可用於骨髓移植。

酞胺哌啶酮反應停事件

酞胺哌啶酮由美國一位藥學家發明,當時進入美國市場後臨牀效果非常好,使之變為一種被廣發接受和使用的藥品;但在歐洲卻截然不同,孕婦在服用酞胺哌啶酮後,無數的嬰兒就已在出生前形成畸形,使酞胺哌啶酮在歐洲風然變成了噩夢。原因是酞胺哌啶酮有手性碳結構,分為左旋體右旋體兩種結構。右旋體可以減輕孕婦的嘔吐反應,左旋體則不僅沒有藥用活性,還會導致胎兒在發育時畸形,結果因為當時歐洲藥學家對酞胺哌啶酮的這個旋光異構無知,導致了使其進入市場後造成了不可彌補的災難。嬰兒出生後酷似海豹,此事就是上世紀50年代著名的“反應停事件”。

酞胺哌啶酮被拒在美國上市

美國食品藥物監管局(FDA)的藥物審查員弗朗西斯·凱思琳·奧爾德姆·凱爾西(Frances Oldham Kelsey)因為不允許“反應停”(沙利度胺Thalidomide)在美國銷售而挽救了成千上萬兒童的生命與健康,被譽為女中豪傑,1962年獲得“傑出聯邦公務員總統獎”(President’s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Federal Civilian Service)。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