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鄱陽湖水戰

鎖定
鄱陽湖之戰(1363年8月30日─1363年10月4日)是中國元朝末年的一場重要戰役,朱元璋在此役擊敗並殺死強敵陳友諒,也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陳友諒中流矢死,陳軍於此再喪兩萬士卒,餘五十萬殘部潰散逃敗。陳友諒之子陳理被殘部擁立繼位,後降朱元璋。
名    稱
鄱陽湖之戰
地    點
鄱陽湖, 接近南昌,
時    間
1363年8月30日 - 10月4日,
參戰方
陳漢水師、明水師、步兵
結    果
朱元璋獲得勝利,陳友諒陣亡
參戰方兵力
明:200,000兵;陳漢:650,000兵
主要指揮官
朱元璋、陳友諒

目錄

鄱陽湖水戰背景

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陳友諒襲殺倪文俊,自稱宣慰使,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起兵攻下江西諸路。迎徐壽輝遷都江州(治今江西九江)。
朱元璋 朱元璋
陳友諒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建都江州,國號漢,年號大義。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東伐朱元璋,並在途中殺徐壽輝,自立為大漢皇帝。陳沖破朱元璋長江太平防線,兵臨集慶(今南京)城下。陳朱雙方在集慶城西北的龍灣展開惡戰,不巧江水落潮,百艘鉅艦擱淺,陳友諒大敗,逃走江州(九江)。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陳友諒再出兵圍攻江西洪都(今南昌),水陸兩軍號稱60萬人,陳友諒還動用水陸兩棲作戰,水船使用高大但是遲緩的樓船,卻圍攻洪都不下(守將是朱元璋之侄朱文正),朱元璋在七月親率20萬人救洪都,出身原元軍水師叛軍的陳友諒於是撤圍,在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選擇所擅長水戰迎戰朱元璋 [1] 

鄱陽湖水戰過程

才九天明軍艦隊大軍自南京出發便抵達南昌救援,明軍艦隊分成11隊,大船隊在中央,餘小船隊載步兵至南昌登陸支援南昌守軍,七月二十日(8月29日)兩軍主力在鄱陽湖對峙,次日(8月30日)黎明開始大戰,前三天明軍船小兵少處劣勢,漢軍“樓船”居高放炮石攻低處明軍船艦,朱元璋座艦也中彈攻毀幾乎被漢軍俘虜,幸賴錦衣衞數船奔赴救出朱元璋。
陳友諒之墓 陳友諒之墓
後來朱元璋採納郭興的建議,用火攻、投石機,第四天(9月2日)起燒燬陳軍二十幾艘樓船艦船,漢軍傷亡慘重,至少兩萬五千名漢軍戰歿,陳友諒哥哥陣亡,陳友諒更悲痛不已,陳軍憤而於陣前殺明軍俘虜,導致明軍自覺退無可退、非背水一戰不可;之後陳軍形勢開始不利:鄱陽湖因為秋陽久曬導致水位降低,漢軍樓船大重卻吃水深慢甚至擱淺、不敢靠岸,反觀明軍船小速快可利攻擊,也可以靠岸扎水寨作持久戰。

鄱陽湖水戰結果

八月下旬,明軍陸軍克復南昌,部份明軍艦隊撤出至贛江長江,僅留部份艦隊與陳續戰,等待明步軍來援完成水陸包圍。到了八月二十六日(10月4日),陳軍企圖突圍退回武昌,在湖口受到明軍岸上步兵萬箭遮天連發阻截,陳友諒從船艙中探頭出來,竟中流矢死,陳軍於此再喪兩萬士卒,餘五十萬殘部潰散逃敗。
陳友諒之子陳理被殘部擁立繼位,後降朱元璋。

鄱陽湖水戰影響

朱陳之戰的關鍵戰役鄱陽湖水戰直接導致決戰階段結束,它本身是導致明王朝建立的一系列發展中的關鍵性事件。陳友諒之死和他的大部分艦隊的被毀或被俘,使朱元璋取得了他在1362年的挫折中未曾得到的完全的勝利。在此以前,明軍一直在與在事實上或潛力上佔優勢的漢軍作戰,同時還要對付東面吳軍進攻的危險。現在,由於陳友諒已被消滅,明軍能夠馬上着手吞併江西,並最後拿下湖南和湖北。明的人口因此擴大了兩倍,長江地區在1360年的那種持久不決的勢均力敵的局面就被排除了。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