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英

(川軍將領)

鎖定
鄭英(1890-1950),字經武,重慶市榮昌縣人。1906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畢業於四川將弁學校。“二次革命”討袁時,四川討袁軍總司令熊克武任命鄭英為步兵第二團團長,分兵三路進取成都。9月初,討袁失敗,鄭英被迫逃亡。1915年,鄭英冒險回榮昌,密謀革命事宜。1916年2月1日,鄭英等人一度攻佔隆昌縣城,截斷成渝交通,全川震動。隨即宣佈隆昌獨立,自稱四川護國討逆軍第一軍司令。1923年底,劉湘、楊森等在北洋軍支持下向熊克武部進攻,熊克武率部迎戰於潼川、成都等地,戰敗後向川黔邊境及湘西轉移,鄭英等部退至永寧(敍永)。劉湘想以軍長職位拉攏他,他不為所動。1924年2月,鄭英率其精鋭2000餘人隨熊克武赴廣東,準備北伐,至貴州茅台時就任四川陸軍十四師師長。歷時數月,到達廣東連州。後基於蔣介石的壓力,將所部交其下屬率領返四川,自己則隻身去上海。1926年夏,北伐戰爭正式開始,鄭英由上海返重慶,四川督辦劉湘任命鄭英為重慶警衞總司令。1927年,四川軍閥紛紛向“南京政府”納款易幟。鄭英於1929年辭去警衞總司令職。從此,他再也不擔任任何軍政職務。1935年,鄭英回到榮昌。“七七”事變爆發後,鄭英赴重慶請纓殺敵。蔣介石委任鄭英為新兵訓練司令兼補充兵師師長。鄭拒不就職,懷憤還鄉。1944年4月,日寇大舉攻犯河南、湖南、廣西直抵貴州獨山。榮昌等10縣人民有組織抗日誌願軍,以鄭英為軍長之議,但上報後未得答覆。1950年5月,鄭英在家病逝,享年60歲。 [1] 
中文名
鄭英
國    籍
中國
籍    貫
重慶市榮昌縣
出生日期
1890年
逝世日期
1950年
經武

目錄

鄭英人物生平

鄭英,字經武,榮昌縣安富鎮人,年僅十六歲就加入同盟會,走上了為振興中華而奮鬥的人生旅程。此後,辛亥、護國、護法諸役,無役不與。 [2] 
1911年11月,楊滄白、張培爵夏之時繼武昌起義後,在重慶舉事,成立蜀軍政府。鄭英伺機與同志鄭凱瑞、楊英標等在榮昌積極聯絡各方武裝力量,包圍榮昌縣城,迫使榮昌宣告舉義反正,通告全國,宣佈獨立,擴大了蜀軍政府的力量。此後,鄭英被同盟會報送到四川將弁學堂學習軍事。 [2] 
1912年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進入四川將弁學堂學習快一年的鄭英,奉國民黨重慶黨部之命,以特派員的身份前往江北縣發展黨組織。 [2] 
1913年3月,袁世凱殘殺宋教仁、張培爵等革命人士,通令解散國民黨。7月,孫中山在廣州發起討袁“二次革命”,四川革命人熊克武、楊滄白、餘際唐等在重慶宣佈獨立,發佈誓師文告,成立討袁軍,舉兵討伐袁世凱破壞共和的罪行。熊克武任四川討袁軍總司令,任命鄭英為步兵第二團團長,兵分三路進取成都。討袁軍遭到擁袁軍閥的合力圍剿,終因寡不敵眾失敗。鄭英被迫潛回故里,秘密活動,等待時機東山再起。 [2] 
1915年12月袁世凱在北京稱帝,12月25日,蔡鍔在雲南發起討袁護國運動,宣佈雲南獨立,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當時鄭英等人在榮昌、隆昌等地已經聚集了部分革命力量,計劃在這年的除夕之夜發動榮昌起義反袁。後因事機不密,消息被縣知事偵知,鄭英只好改變主意與張濤、顏雍嗣等人商議,決定提前於2月1日(農曆臘月二十八日)晨率領起義軍百餘人改攻隆昌。經過激烈戰鬥,佔領縣城,宣佈隆昌獨立,自稱四川護國討逆軍第一軍,鄭英任司令,張濤任副司令,隆昌起義截斷了成渝交通要道,全川震動。 [2] 
隆昌失守,北洋政府視隆昌義軍為心腹大患,四川督軍急命北軍一個團1000多人反攻隆昌,鄭英率百餘子弟兵,採用迂迴戰術,避其鋒鋭,2月4日在城郊稍事抵抗後即撤至大足魚口坳、永川西山一帶險峻的叢林中。駐永川周道剛師調兵一團和永、銅、璧、大團防數千人進攻起義隊伍,鄭英率起義軍奮戰一晝夜,斃傷北洋軍200餘人,乘夜突圍到榮昌縣境內雙河鄉清水河一帶。這時榮昌各地反袁的民團紛紛趕來會合,鄭英的起義軍人槍發展到6000餘,遂於2月17日分兵兩路夜襲榮昌縣城,晝夜激戰,奪下縣城,2月18日宣佈榮昌獨立,張濤副司令兼任縣長。當時蔡鍔雖已率雲南護國軍第一軍入川,但反袁軍以強敵壓境,鄭英以孤軍奮戰難以持久,2月24日放棄榮昌縣城向南川轉移,同蔡鍔率領的討袁護國軍先頭部隊在南溪會合,編為護國軍第一梯團,鄭英任團長。 [2] 
此後,四川陷入北洋軍、護國軍、地方軍閥劉湘楊森多方軍閥混戰的局面。1921年,劉湘、楊森暗中勾結,在北洋軍支持下向熊克武的護國軍第一軍進攻,此時,鄭英與劉伯承同屬熊克武帳下,分別擔任第八混成旅和第二混成旅旅長,兩人結下了深厚的戰鬥友誼。此役,在極度艱難的境況下,他們精誠合作,互相馳援,竟扭轉敗局,反將劉湘的舊二軍、楊森的新一軍逐至萬縣、雲陽一帶。 [2] 
1924年2月,川中局勢越發艱難。孫中山電令第一軍開赴廣東,準備北伐。劉湘探知消息,派下屬夜見鄭英,想以軍長職位拉攏他,遭鄭英嚴辭拒絕。1925年10月1日,手握大權的蔣介石竟將熊克武、餘際唐等人扣押,並派張輝瓚白崇禧等親信向川軍進攻。鄭英見狀,心灰意冷,將所部交與下屬,隻身去了上海。 [2] 
1926年夏,鄭英從上海回到重慶,四川督辦劉湘聞訊,任命鄭英為重慶警衞總司令。1929年,因不滿軍閥所作所為,鄭英辭職,不再擔任軍政職務。1935年,鄭英解甲歸田,回到故里榮昌安富,寄居在鄭家祠堂,靠開一家小茶館和朋友接濟艱難度日。 [2] 
1937年“七·七事變”後,東北、華東等地相繼淪陷,國民黨政府遷都重慶。一生憂國憂民的鄭英,目睹祖國山河破碎,人民生活水深火熱,在全民抗戰的怒潮推動下,鄭英曾一度赴重慶請纓殺敵。蔣介石委任鄭英為新兵訓練司令兼補充兵師師長。一腔報國熱情,卻難以施展,鄭英當眾撕毀委任狀,怒斥:“此來系求到前線抗戰殺敵,非求官者,更不欲為此兵販子司令。”1944年4月,日軍佔領貴州獨山,危及大西南,榮昌等周圍十縣愛國人士欲組織一支抗日義軍,公推鄭英為軍長,率兵開赴前線殺敵,呈報後卻杳無音訊。鄭英在這年春節憤筆寫下:“廿年戎馬賦閒居,初服依然,僅有虛聲傳故里。十邑賢侯推破賊,薦書往矣,絕無消息到今朝”的春聯。橫批:“還我河山”。 [2] 
1948年夏天,解放大西南的戰鬥即將打響,地下黨人想利用鄭英在川軍中的崇高威望,出面策反,和平解放大西南,鄭英欣然前往。解放大軍挺進大西南,勢如破竹,不日全川解放,策反工作就沒有必要了,鄭英眼見天下太平,謝絕朋友相勸,悄然回到故里。1950年,因感冒引發肺炎,未及時救治,於5月在榮昌安富病逝,享年60歲。 [2] 
參考資料
  • 1.    重慶市榮昌縣誌編修委員會.榮昌縣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034-1035
  • 2.    辛亥名將——鄭英  .四川大學官網.2014-02-14[引用日期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