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君裏(1911年12月6日—1969年4月23日),曾用名鄭重、千里,出生於上海市,祖籍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三鄉鎮平嵐田堡村),中國內地演員、導演、編劇,畢業於南國藝術學院。
1929年,參演話劇《莎樂美》,這是他第一次登台演出
[1]
。1932年,主演個人首部電影《火山情血》
[2]
。1935年,主演劇情電影《新女性》
[3]
。1937年,翻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體系理論《演員自我修養》第一、二章
[1]
。1940年,拍攝抗戰長紀錄片《民族萬歲》
[4]
。1947年,自編自導劇情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
[5]
。1949年,參加電影劇本《烏鴉與麻雀》的集體創作,並單獨執導了該片,該片獲得中國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一等獎
[6]
,並獲得個人一等獎
[7]
。1951年,自編自導劇情電影《我們夫婦之間》
[8]
。1955年,與孫瑜聯合執導古裝戰爭電影《宋景詩》
[9]
。1959年,執導古裝電影《林則徐》
[10]
。1965年,執導劇情電影《李善子》,該片是他人生最後一部執導的電影
[11]
。
1969年4月23日,鄭君裏因遭到江青反革命集團迫害,含冤逝世,終年58歲
[1]
。1979年,探討導演藝術的著作《畫外音》出版
[12]
。1995年,鄭君裏獲得中國電影世紀獎最佳導演獎
[13]
。2016年,關於他的自傳《鄭君裏全集》出版
[14]
。
鄭君裏人物經歷
編輯1930年,在“摩登劇社”演出莫里哀的話劇《慳吝人》
[1]
;8月,參與左翼劇團聯盟成立的組織工作,並與其他人共同為行動綱領《最近行動綱領——現階段對於白色區域戲劇運動的領導綱領》起草
[15]
。
1931年,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並參與組織“大道劇社”
[1]
。1932年,加入聯華影業公司;同年,與黎莉莉、袁叢美聯合主演愛情電影《火山情血》
[2]
;此外,還出演了勵志電影《奮鬥》。1934年,與金焰、黎莉莉聯合出演戰爭電影《大路》
[16]
;同年,與阮玲玉、林楚楚聯合出演劇情電影《人生》
[5]
;此外,還出演了劇情電影《骨肉之恩》。
1935年,加入新地劇社、業餘劇人協會
[1]
;隨後,與阮玲玉合作主演劇情電影《新女性》
[3]
;同年,與尚冠武、林楚楚聯合主演家庭電影《天倫》
[17]
;此外,還與黎莉莉、阮玲玉聯合主演了劇情電影《國風》。1936年,與陳娟娟、沈浮聯合主演劇情電影《迷途的羔羊》
[17]
;同年,與陳燕燕共同主演劇情電影《孤城烈女》;此外,由其創作的電影史著作《現代中國電影史略》被收入《近代中國藝術發展史》一書
[1]
。
1937年,翻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體系理論《演員自我修養》第一、二章,以《一個演員的手記》為題在《大公報》發表
[1]
;4月,翻譯出版美國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基的體系理論《演技六講》
[1]
;抗戰爆發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三隊,擔任隊長
[1]
;同年,與黎鏗、陳燕燕聯袂主演劇情電影《慈母曲》;此外,還與舒繡文共同主演劇情電影《搖錢樹》。
1938年,與陳燕燕合作主演劇情電影《藝海風光二:話劇團》。1939年,由其創作的論文《論抗戰戲劇運動》出版
[1]
。1940年,還與張瑞芳、王珏聯合主演了戰爭電影《東亞之光》
[1]
;同年,在重慶加入中國電影製片廠,並擔任了新聞影片部主任;隨後,開始斷斷續續地在西北和西南各地拍攝抗戰長紀錄片《民族萬歲》
[4]
。
電影海報(10張)
1944年,鄭君裏得知趙丹、王為一、朱今明等在新疆被反動軍閥盛世才囚禁後,撰寫了《懷人之什》一文,發表在《新民晚報》副刊《電影與戲劇》上
[1]
。1946 年6月,參加組織聯華影藝社,後任崑崙影業公司編導委員會委員、導演
[1]
。
1949年,參加電影劇本《烏鴉與麻雀》的集體創作,並單獨執導了該片,該片獲得中國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一等獎
[6]
,並獲得個人一等獎
[7]
。1951年,自編自導由趙丹、蔣天流合作主演的劇情電影《我們夫婦之間》
[8]
;同年,編寫論文《我必須痛切改造自己》
[1]
。1953年,執導紀錄片《人民的新杭州》
[18]
;同年,執導紀錄片《光榮的創造》
[1]
。
1955年,與孫瑜聯合執導古裝戰爭電影《宋景詩》,該片反映了當時魯西農民起義的真實面貌
[9]
。1959年,與岑範聯合執導由趙丹主演的古裝電影《林則徐》
[10]
;同年,執導由趙丹主演的人物傳記電影《聶耳》
[19]
,影片獲得第12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傳記片獎
[20]
;此外,還執導了劇情電影《旭日東昇》。
1961年,執導由尤嘉、上官雲珠共同主演的劇情電影《枯木逢春》
[21]
。1965年,執導根據朝鮮趙白嶺話劇《紅色宣傳員》改編的劇情電影《李善子》,該片是他人生最後一部執導的電影
[11]
。1979年,探討導演藝術的著作《畫外音》出版
[12]
。1995年,鄭君裏獲得中國電影世紀獎最佳導演獎
[13]
。2016年,關於他的自傳《鄭君裏全集》出版
[14]
。
鄭君裏個人生活
編輯鄭君裏主要作品
編輯鄭君裏導演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1965年 | 《李善子》 | 電影 |
1961年 | 《枯木逢春》 | 電影 |
1959年 | 《旭日東昇》 | 電影 |
1959年 | 《林則徐》 | 電影 |
1959年 | 《聶耳》 | 電影 |
1955年 | 《宋景詩》 | 電影 |
1953年 | 《光榮的創造》 | 紀錄片 |
1953年 | 《人民的新杭州》 | 紀錄片 |
1951年 | 《我們夫婦之間》 | 電影 |
1949年 | 《烏鴉與麻雀》 | 電影 |
1947年 | 《一江春水向東流》 | 電影 |
1943年 | 《求婚》 | 話劇 |
1943年 | 《祖國》 | 話劇 |
1943年 | 《戲劇春秋》 | 話劇 |
《民族萬歲》 | 紀錄片 |
鄭君裏編劇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1961年 | 《枯木逢春》 | 電影 |
1959年 | 《聶耳》 | 電影 |
1951年 | 《我們夫婦之間》 | 電影 |
1949年 | 《烏鴉與麻雀》 | 電影 |
1947年 | 《一江春水向東流》 | 電影 |
《民族萬歲》 | 紀錄片 |
鄭君裏參演電影
鄭君裏參演話劇
時間 | 名稱 |
---|---|
1935年 | 《兄弟》、《娜拉》、《大雷雨》 |
1931年 | 《馬迪迦》、《阿萊城姑娘》、《街頭人》、《血衣》、《亂鍾》、《街頭人》 |
1930年 | 《慳吝人》 |
1929年 | 《莎樂美》、《小偷》、《乞丐與國王》 |
鄭君裏翻譯作品
時間 | 名稱 |
---|---|
1937年 | 《演技六講》(美國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基) |
1937年 | 《演員自我修養》第一、二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1928年 | 《蘇俄演劇左中右三派》 |
1928年 | 《易卜生論》 |
鄭君裏文學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1951年 | 《我必須痛切改造自己》 | 論文 |
1947年 | 《角色的誕生》 | 理論著作 |
1944年 | 《懷人之什》 | 論文 |
1943年 | 《演員與角色》 | 論文 |
1943年 | 《演員自我修養》(第一部) | 表演體系理論 |
1939年 | 《論抗戰戲劇運動》 | 論文 |
1936年 | 《現代中國電影史略》 | 電影史著作 |
1935年 | 《再論演技》 | 論文 |
鄭君裏獲獎記錄
編輯榮譽獎項 |
影視類 |
鄭君裏人物評價
編輯在電影《烏鴉與麻雀》中,人物刻畫、場面調度、鏡頭處理,以至細節運用等方面,都體現出鄭君裏對電影特性的深刻理解和表現能力。他擅長羣眾的場面調度,將人物分佈在銀幕的前、中、後景中,並且配合着攝影機的升降將室內外的場景都拓展得淋漓盡致
[15]
(《電影評介》評)。
鄭君裏的藝術經歷和多重身份使他的電影創作富有更加自覺的探索精神。他大膽地調動各種手段探索電影時空的表現,自覺堅韌地探求電影的民族化之路,熱情追尋新時代的電影語言。同時,他終難擺脱舞台的印跡,形成個性化的影像風格,在時代的變化中帶着矛盾和困頓,經歷藝術之途的曲折。鄭君裏是從話劇演員轉到電影演員,先導演話劇後導演電影,所以對話劇和電影都有相當的實踐經驗。而在戲劇和電影理論上的不懈鑽研,使他對戲劇與電影的傳承與差異、電影特性等問題有着更自覺、更深入的把握。而且,鄭君裏非常重視影片佈景和場景的設計與選擇,同時把空間的造型特點與場面調度、景深鏡頭等結合起來,以豐富生動的空間感詮釋影片
[23]
(《當代電影》評)。
鄭君裏後世紀念
編輯1984年,鄭氏族人及家鄉父老在廣東省中山市三鄉鎮下楊村建亭紀念鄭君裏,亭為六柱四角黃色玻璃瓦攢尖頂,亭額刻“鄭君裏紀念亭”。
2011年6月16日,上海電影節“向大師致敬”特別單元舉辦了鄭君裏誕辰100週年回顧展開幕式
[22]
;11月15日,由上海電影家協會聯合中國電影資料館、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資助的“紀念著名電影藝術家鄭君裏先生誕辰週年”活動在上海影城舉行
[24]
。
- 參考資料
-
- 1. 邊靜.鄭君裏生平與年表:當代電影,2005(2)
- 2. “《民族萬歲》和鄭君裏值得重新發現”(圖) .網易[引用日期2018-12-21]
- 3. /.著名導演鄭君裏:世紀,2014(4)
- 4. 王玉良.論抗戰時期的“詩性”紀錄片《民族萬歲》: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6(1)
- 5. 《一江春水向東流》導演鄭君裏:電影民族化探索的先驅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8-12-18]
- 6. 《鄭君裏全集》出版 中國電影界偉大先驅的珍貴手稿面世 .東方網[引用日期2018-12-21]
- 7. 鄭君裏 .上海市總工會[引用日期2018-12-21]
- 8. 我的姑媽蔣天流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8-12-21]
- 9. 《宋景詩》男主角:文化局長掛印演“大帥”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8-12-18]
- 10. 《林則徐》導演拍攝日記:見電影人的酸甜苦辣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8-12-18]
- 11. 王煉.鄭君裏的遺作——《李善子》:大眾電影,1996 (9):40-40
- 12. 鄭君裏:中國電影史上罕見的“全才” .晶報.2009-09-08[引用日期2014-07-03]
- 13. 趙文濤.中國電影“世紀獎”揭曉:大眾電影,1996(2)
- 14. 《鄭君裏全集》出版,回溯“一個人的電影史” .網易[引用日期2018-12-18]
- 15. 楊健.解析鄭君裏的電影風格:電影評介,2013(17)
- 16. 孫瑜.回憶《大路》的創作:電影藝術,1960(5)
- 17. 王煉.我與鄭君裏的創作友誼:電影藝術,1993(5)
- 18. 《鄭君裏全集》在滬首發 .中國青年網[引用日期2018-12-21]
- 19. 方敬東.孕育了影片《聶耳》的藝術家們:上海採風,2015(10)
- 20. 中國電影百年獲獎史 .搜狐[引用日期2018-12-21]
- 21. 專訪中國電影史學者李鎮:鄭君裏生命史映照現實,又暗藏未來 .網易[引用日期2018-12-18]
- 22. 鄭君裏回顧展開幕 黑白片《我們夫婦之間》重映 .1905電影網[引用日期2018-12-21]
- 23. 邊靜.激情表達與矛盾跳躍——鄭君裏導演藝術分析:當代電影,2005(2)
- 24. 上海電影家協會.紀念著名電影藝術家鄭君裏先生誕辰100週年:電影新作,2012(1)
- 25. 鄭君裏 .貓眼電影[引用日期2021-05-16]
- 26. 《民族萬歲》塵封75年後再現 .文匯報[引用日期2021-12-23]
- 27. “有突出貢獻100電影工作者”獲得金揚花獎|金揚花獎|新時代國際電影節 .新浪娛樂[引用日期2022-01-06]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