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仁基

(隋唐大臣)

鎖定
鄭仁基,字號不詳,豫州滎陽(今河南滎陽市)人。唐朝大臣,隋朝驃騎大將軍鄭權之子。
初仕隋朝,官至通事舍人。貞觀八年,長孫皇后為唐太宗尋訪美女,聽聞鄭仁基的女兒絕色,於是推薦給太宗,聘為充華。魏徵聽説鄭氏已經許嫁士人陸爽,立即上表勸諫太宗,此事遂寢。
本    名
鄭仁基
所處時代
隋唐
民族族羣
漢朝
出生地
豫州滎陽
主要成就
通事舍人

鄭仁基人物生平

鄭仁基之女容色絕姝,貞觀八年,唐太宗應長孫皇后所請,冊封鄭氏充華。魏徵聽説她已經許嫁世族陸爽,立即上表勸阻。太宗手詔自責,下令冊封免行。房玄齡等上奏:“她許嫁過陸氏的事情沒有明證,冊封大禮已經開始實施,不應中途停止。”陸爽也表示沒有婚娶鄭氏女的約定。太宗問魏徵:“眾臣也許是迎合朕意,陸爽本人也表白,這是何故?”魏徵回答:“他認為陛下表面雖表示捨棄,暗地裏或許要責怪,所以不得不如此。”太宗笑着説:“朕説的話這樣不能使人相信嗎?”。 [1] 

鄭仁基家庭成員

祖父:鄭偉,魏龍驤將軍、北徐州刺史、中軍將軍、侍中、滎陽守、襄城公 [2] 
祖母:頓丘李氏
父親:鄭大仕,隋上開府儀同三司、驃騎將軍、渠州刺史、襄城公 [2] 
兄長:鄭乾意
長子:鄭玄毅,安北都護府司馬,子鄭宏任承議郎、隆州司功參軍 [2] 
次子:鄭敞,洛陽縣令,妻皇甫氏
女兒:鄭氏

鄭仁基錯誤

李慎王妃陸氏是鄭仁基的外孫女,紀王妃陸氏和裴行儉原配為親姐妹
1、根據紀國先妃陸氏碑,李慎王妃陸氏祖父名字叫陸立素 [3]  ,根據鄭女未婚夫陸爽的父親叫陸康 [4]  ,也就是
李慎王妃陸氏不是鄭仁基的外孫女。
2、紀王妃陸氏和裴行儉原配不是親姐妹,因為兩個陸爽的官職完全不同。紀王妃陸氏她爹是“尚書庫部、兵部二曹郎中” [3]  ,裴行儉原配她爹是“兵部侍郎”。而且紀王妃死時她爹已經死了,不存在升官問題,所以,除非死後贈官,兩人的官職是不一樣的。

鄭仁基鄭女事件

最大的疑問在於鄭女的未婚夫陸爽的問題上,在小李下詔書停止鄭女為充華,讓鄭女嫁給陸爽,但是陸爽卻上書表示他跟鄭女並沒有訂婚。 [5]  而且史料也沒有記載陸爽和鄭女是否完婚。 [6] 
參考資料
  • 1.    隋通事舍人鄭仁基女,年十五六,有容色。文德皇后請備嬪御,太宗乃聘為充華,詔已施行,冊使將行,公聞已許嫁陸氏,遽進諫曰:“陛下為人父母,子愛萬姓,當憂其所憂,樂其所樂。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心為心,故君處台榭,則欲人有棟宇之安;食膏梁,則欲人無飢寒之患;願嬪御,則欲人有室家之歡。此人主之常道也。今鄭氏之女,久已許人,陛下取之而無顧問,播之四海,豈為人父母之義乎臣所傳聞,或未指的,恐虧盛德,情不敢隱。君舉必書,所願特留神慮。”太宗聞之,大驚,乃手詔答之,深自克責,遂停冊使。左僕射房玄齡、中書令温彥博、禮部尚書王珪、御史大夫韋挺等內外羣官奏稱:“許適陸氏,無顯然之狀,大禮既行,不可即止。”陸爽又抗表雲:“其父存日,與鄭家還往,時相贈遺資財,無婚姻交涉。”
  • 2.    第六房:鄭連山有四子。他性嚴暴,撾撻僮僕,酷過人理,與長子思慶同時為奴所害,斷首投馬槽下。次子鄭徹字思明、三子思和並以武功自効,驍勇善騎射。殺害其父兄的兇奴乘馬北逝,鄭思明披髮率村民馳馬窮追,趕到黃河。兇奴騎馬投水渡河,思明“止將從放矢,乃自射之,一發而中,落馬隨流,眾人擒執至家,臠而殺之。”南北朝文學的集大成者庾信(513—581)撰《周兗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鄭常)神道碑》載:“公諱常,字子元,豫州滎陽人也。……祖思慶,建威將軍、山陽太守。建威取曹仁之號,可以定名;……考頊,銀青、金紫,方於温羨、傅祗;鎮南、徵東,比於劉弘、荀ダ。”庾信《周大將軍上開府廣饒公鄭常墓誌銘》則曰:“考頊,儀同三司、豫州刺史。……(公)大統三年,起義華陽,授永安縣開國男。……魏後二年,授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車騎用郭淮之勳,儀同取王沈之貴,公之此授,僉曰得人。進爵廣饒縣公,邑千户。保定三年,授使持節、都督遷州諸軍事、遷州刺史。即總領金州兵馬之兵開拓北戎。……上開府,增邑五百户,賜姓宇文。……乃為使持節、都督東徐州諸軍事、徐州刺史。尋遷南兗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以大象元年(579)薨於州鎮,時年六十三。”《周書》和《新表》記載有誤,當以墓誌銘為準。但《周書》將鄭常父子附於《鄭偉傳》後,説明他們是同宗近支,這一點應該是對的,不像《新表》將其列於南祖。鄭思明官至北魏驍騎將軍、直合將軍,後贈冠軍將軍、濟州刺史。思明子鄭先護(?-531)起家外散騎侍郎,以武略見稱,是平定劉舉等人叛亂,迎北魏莊帝還京復位的功臣。後官至大都督、驃騎將軍,去世後追贈為青齊濟兗四州都督、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青州刺史。先護子鄭偉(514-571)字子直,西魏大統(535—551)中封襄城郡公,官至北周大將軍、宜州刺史、華州刺史,去世後追贈本官,加少傅,都督司、豫、洛、相、冀五州諸軍事,司州刺史。其後裔在隋代較有聲望的還有鄭偉的三個兒子:鄭大仕、鄭大濟、鄭大志等。鄭大仕名權,官至驃騎大將軍,鄭大濟官至蒲陽太守,鄭大志為秘書郎。《彙編·證聖015》“大周故承議郎行隆州司功參軍鄭府君(宏)墓誌銘並序”載:“公諱宏,……曾祖大仕,隋任驃騎將軍使持節渠州刺史、襄城郡開國公;祖仁基,隋任通事舍人;父玄毅,唐任天官郎中、安北都護府司馬;並文雅縱橫,風流籍甚。”大仕長子鄭仁基,仕隋官至通事舍人。仁基長子鄭玄毅,仕唐官至安北都護府司馬,次子鄭敞官至洛陽縣令。玄毅子鄭宏,武則天時歷任承議郎、隆州司功參軍等職。鄭敞妻為外戚皇甫氏,生有五子:鄭諝、鄭青、鄭諶(651—734)、鄭諤、鄭欣(660—735),分別官至洛州刺史、豫州刺史、青州刺史、婺州刺史和開州刺史。大濟之子鄭乾獎,官至荊州刺史,乾獎之子鄭侑為唐中散大夫、淄州司馬,《全唐文》卷228有《大唐中散大夫行淄州司馬鄭府君(侑)神道碑》載:“有子曰博古,曰博雅,曰嘉徵,曰嘉慶,曰嘉重”,其中鄭博古官至鹽鐵司殿中御史,次女鄭瓊(809—841)為大理評事楊牢妻,有墓誌銘。大志之子鄭乾瓚為荊州松滋令,乾瓚長子鄭孝本(632—698)官至安西都護、滄貝二州刺史,有三子:暉之、倩之、偘之。鄭暉之,蘇州長史;倩之子鄭洵官至監察御史,生五子:鋒、錪、鏞、鍊、釭。乾瓚次子鄭元久為隨州刺史,孫鄭澍為尚書倉部員外郎。《唐故昭義節度衙前先鋒兵馬使滎陽鄭府君(仲連)墓誌銘》記載:“七代祖諱偉府君,後魏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僕射、平南將軍、廣州刺史,襲襄城公。高祖諱玄敏,皇朝散大夫、蘄州長史、司農丞。曾祖諱由古,朝散大夫、河清縣令、宣州司馬。王父諱廣嗣,左司御率府兵曹參軍。烈考諱楚卿,杞王府司馬,贈殷州刺史。公即殷州府君之長子。……有子四人:長曰揆,試左清道率府兵曹參軍、上護軍;孟曰振;仲曰授,衙前散將;季曰據。”據《彙編·天寶 239》“大唐故襄陽郡襄陽縣令滎陽鄭府君(逞)墓誌銘並序”載:“公諱逞,字逞,滎陽原武人也。北齊開府儀同三司魏州刺史襄城公偉五代孫,湘陰府君第四子,……嗣子詵、璋、觶”。又《唐故泉州剌史李府君夫人鄭氏(700—759)墓誌銘》:“曾祖處亮,唐朝蒲州長史。祖昭慶,唐朝嶽州湘陰縣令。父逞,唐朝襄州襄陽縣令。”《彙編·貞元005》“唐贈尚書左僕射嗣曹王(李戢)故妃滎陽鄭氏(中)墓誌銘並序”和《嗣曹王墓誌銘》載:鄭中(711—782)字正和,嗣曹王李戢妃,襄城公之曾女;祖文恪,恆州司馬;父休睿,彬州司户。又《彙編續集·元和022》“大唐故鄭府君(紹方)墓誌銘”載:“君諱紹方,字統正,滎陽人也。……七代祖先護,魏中書令□襄城公;由是稱襄城公房,挺為着望。高祖乾瓚,皇京兆府金城令,生監察御史、隨州刺史元久;隨州生皇鴻臚寺丞、贈左贊善大夫景之。贊善生烈考皇尚書倉部員外郎澍。”
  • 3.    《紀國先妃陸氏碑》 祖立素,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太子右庶子。材膺半古,道亞鄰幾,更生九流之藝,惠施五車之學。緝容(闕二十三字)多榮秩。〇〇井〇,寔允官賢之寄;護駕銅闈,深諧正人之舉。父爽,尚書庫部、兵部二曹郎中。渾金在器,華璋表質。齊臣守境,非照乘(闕二十一字)伏奏丹墀
  • 4.    《貞觀政要卷二 直諫》 貞觀二年,隋通事舍人鄭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絕姝,當時莫及...... 又陸氏抗表雲:“某父康在日,與鄭家往還,時相贈遺資財,初無婚姻 交涉親戚
  • 5.    《貞觀政要卷二 直諫》 太宗聞之大驚,手詔答之,深自克責,遂停策使,乃令女還舊夫.......又陸氏抗表雲:“某父康在日,與鄭家往還,時相贈遺資財,初無婚姻交涉親戚。”並雲:“外人不知,妄有此説。
  • 6.    全唐文 卷二百二十八  .中文百科在線[引用日期201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