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鄧青雲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OLED之父)

鎖定
鄧青雲(Ching W. Tang),1947年7月出生於香港元朗,美籍華裔材料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沃爾夫化學獎首位華人得主,香港科技大學賽馬會高等研究院東亞銀行教授、先進顯示與光電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1-2] 
鄧青雲1970年畢業於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獲得化學理學士學位;1975年取得康奈爾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學位,其後進入柯達研究實驗室擔任研究科學家;2003年成為柯達研究實驗室特聘研究員;2006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並擔任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化學工程學系Doris Johns Cherry教授;2011年獲得沃爾夫化學獎;2013年擔任香港科技大學賽馬會高等研究院東亞銀行教授;2015年當選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1]  ;2018年入選美國國家發明家名人堂;2019年獲得京都獎(先進科技)。 [3] 
鄧青雲的研究領域是關於有機半導體為基礎的電子設備,他發明了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被譽為“OLED之父”。 [4] 
中文名
鄧青雲
外文名
Ching W. Tang
國    籍
美國
出生日期
1947年7月
畢業院校
康奈爾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06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2011年獲得沃爾夫化學獎
2015年當選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2018年入選美國國家發明家名人堂
出生地
香港元朗
代表作品
《有機場致發光二極管》

鄧青雲人物經歷

鄧青雲院士
鄧青雲院士(4張)
1947年,鄧青雲出生於香港元朗十八鄉瓦頭村。
1959年,畢業於元朗商會小學。
1965年,畢業於元朗公立中學,後入讀英皇書院 [5] 
1967年,離開香港赴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修讀學士課程。
1970年,畢業於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以一級榮譽取得化學理學士學位,隨後在康奈爾大學Andreas C. Albrecht教授指導下繼續深造研究。
1975年,取得康奈爾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學位,同年加入柯達公司研究實驗室,擔任研究科學家(Research Scientist)。 [1] 
1981年,晉升為高級研究科學家(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
1990年,晉升為助理研究員(Research Associate)。
1998年,晉升為高級助理研究員(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
2003年,晉升為特聘研究員(Distinguished Research Fellow)。 [6] 
2006年至2017年,擔任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化學工程學系Doris Johns Cherry教授,後任該校榮休教授。
2013年,被任命為香港科技大學賽馬會高等研究院東亞銀行教授,同時擔任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工程學系、化學系及物理學系講座教授。 [1] 
鄧青雲院士 鄧青雲院士

鄧青雲主要成就

鄧青雲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鄧青雲院士 鄧青雲院士
鄧青雲以有機光電子學的研究而聞名,其研究領域是關於有機半導體為基礎的電子設備,當中以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的發明最具代表性。
鄧青雲在美國柯達研究實驗室擔任研究員時,於1986至1989年期間發表多篇論文,驅動了有機光電子學的演進,當中包括了發現雙層有機電子發光器件,亦稱為有機異質接面,借當中電荷的相應變化從而製造出高效能的光電子器件。
繼研究出有機太陽能電池後,鄧青雲於1987年在《應用物理快報》(Appl. Phys. Lett.)上發表論文《有機場致發光二極管》(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odes),首次報道了基於具有雙層夾心式結構的高亮度、低驅動電壓、高效率的有機發光二極管 [7]  。他的研究促成OLED技術誕生,而他於1989年開發了調校OLED色彩的技術,亦帶動了全綵色OLED顯示屏的製造與發展。 [4] 
  • 學術論著
截至2011年3月,鄧青雲已發表90多篇論文,論文他引超過15,000次。 [8] 
截至2018年5月,鄧青雲1987年在《應用物理快報》發表的開創性論文被引用15,869次,他在1986年—1997年期間發表的另外五篇最重要論文總計被引用15,064次。 [9] 
代表性論文
Angel, F.A.; Gao, R.; Wallace, J.U.; Tang, C.W.,"Silver-induced Activation of 8-hydroxyquinolinato Lithium as Electron Injection Material in Single-Stack and Tandem OLED Devices," Organic Electronics, 2018, 59, 220-223.
Angel, F.A.; Wallace, J.U.; Tang, C.W., "Effect of Lithium and Silver Diffusion in Single-Stack and Tandem OLED Devices," Organic Electronics, 2017, 42, 102-106.
Dong, S.C.; Xu, L.S.; Tang, C.W., "Chemical 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TAPC as Hole Transport Layer in Blue Phosphorescent OLED," Organic Electronics, 2017, 42, 379-386.
Li, J.H.; Xu, L.S.; Tang, C.W.; Shestopalov, A.A., "High-Resolutio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Patterned via Contact Printing,"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6, 8, 26-16809-16815.
Xu, L.S.; Tang, C.W.; Rothberg, L.J., "High Efficiency Phosphorescent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an Ultra-Thin Red and Green Co-Doped Layer and Dual Blue Emitting Layers," Organic Electronics, 2016, 32, 54-59.
Angel, F.A.; Tng, C.W.,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Triplet Sensitizers in Organic Photovoltaic Devices," Organic Electronics, 2016, 30, 247-252.
Glowacki, E.D.; Marshall, K.L.; Tang, C.W.; Sariciftci, N.S., "Doping of Organic Semiconductors Induced by Lithium Fluoride/Aluminum Electrodes Studied by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and Infrared Reflection-Absorption Spectroscopy," Applied Physics Letter, 2011, 99, 4-043305.
Zhang, M.; Wang, H.; Tang, C.W., "Effect of the 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Energy Level Offset on Organic Heterojunction Photovoltaic Cells," Applied Physics Letter,2010, 97, 14-143503.
Lin,H.; Xia, W.; Wu, H. N.; Tang, C.W., "CdS/CdTe Solar Cells with MoOx as Back Contact Buffer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10, 97, 12-123504.
Zeng, L.; Tang, C.W.; Chen, S.H., "Effects of Active Layer Thickness and Thermal Annealing on Polythiophene: Fullerene Bulk Heterojunction Photovoltaic Devic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10, 97, 5-053305.
Rajeswaran, M.; Blanton, T.N.; Tang, C.W.; Lenhart, W.C.; Switalski, S.C.; Giesen, D.J.; Antalek, B.J.; Pawlik, T.D.; Kondakov, D.Y.; Zumbulyadis, N.; Young, R.H., "Structural, Thermal, and Spect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ifferent Crystalline Forms of Alq(3), Tris(quinolin-8-olato)aluminum(III), an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in OLED Technology," Polyhedron,2009, 28, 4-835-843.
Culligan, S.W.; Chen, A.C.A.; Wallace, J.U.; Klubek, K.P.; Tang, C.W.; Chen, S.H., "Effect of Hole Mobility through Emissive Layer on Temporal Stability of Blu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Adv. Funct. Mater.,2006, 16, 1481-1487. [10] 
VanSlyke, SA; Chen, CH; Tang, CW,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with improved stability,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96), 69(15), 2160-62. DOI: 10.1063/1.117151
Tang, CW; VanSlyke, SA; Chen, CH, Electroluminescence of doped organic thin film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989), 65(9), 3610-16. DOI: 10.1063/1.343409
Tang, CW; VanSlyke, SA,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od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87), 51(12), 913-15. DOI: 10.1063/1.98799
Tang, CW, Two-layer organic photovoltaic cell,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86), 48(2), 183-5. DOI: 10.1063/1.96937 [11] 
  • 發明專利
截至2011年3月,鄧青雲在有機發光、太陽電池、靜電照相等方面擁有95項美國專利。 [8] 

鄧青雲人才培養

  • 講座報告
鄧青雲院士
鄧青雲院士(3張)
2017年9月27日,鄧青雲做客“清華論壇”,在清華大學主樓接待廳做了題為“有機發光二極管的發現”(The Discovery of OLED)的報告。 [7] 
2019年4月18日,鄧青雲做客第219期“南科大講堂”,為南方科技大學師生帶來了以“OLED技術發展史”為題的講座。 [12] 
2019年4月22日,鄧青雲做客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大師來啦”講壇,為師生作了題為“The Development of OLED(display) Technology”的報告。 [13] 

鄧青雲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98年
美國物理學會院士
2000年
Eastman Innovation Award
伊斯曼柯達公司
2001年
Northeast Regional Industrial Innovation Award
2001年
Carotheres Award
美國化學會
2001年
Jan Rajchman Prize
美國國際信息顯示學會
2002年
美國國際信息顯示學會院士
美國國際信息顯示學會
2002年
年度發明家獎
羅切斯特知識產權法律學會
2003Ian
美國化學會創新團隊獎
美國化學會
2005年
洪堡研究獎
德國洪堡基金會
2006年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美國國家工程院
2007年
Daniel E. Noble Award
2010年
上海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2011年
羅徹斯特大學終身成就獎
羅徹斯特大學
2011年
沃爾夫化學獎
2013年
德國愛德華·萊茵科技獎
德國愛德華·萊茵基金會
2013年
入選美國消費電子協會名人堂
美國消費電子協會
2014年
Nick Holonyak, Jr. Award
2015年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科學院
2016年
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
香港工程科學院
2017年
Jun-ichi Nishizawa Medal
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 [6] 
2018年
香港大學名譽科學博士學位
2018年
C&C Prize
The NEC C&C基金會 [10] 
2018年
入選美國國家發明家名人堂
美國國家發明家名人堂
2019年
京都獎(先進科技)
稻盛財團 [3] 
2019年
蘇州市榮譽市民
蘇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14] 

鄧青雲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2002年
華南理工大學榮譽教授
2007年
上海大學榮譽教授
2011年
蘇州大學榮譽教授 [5] 
香港科學院董事會成員 [15] 

鄧青雲個人生活

鄧青雲已婚,育有一兒一女。他的太太是紐約羅徹斯特理工學院的教授。鄧青雲個子不高,但是網球打得非常好。他愛好閲讀。 [11] 

鄧青雲人物評價

鄧青雲在有機發光二極管高效化和實用化方面作出了先驅性貢獻。 [16]  (2019年京都獎評語)
鄧青雲的好奇心、熱情、毅力和仁慈,當然還有他的發明創造,不但引領了道路,更為未來許多年裏全新和令人激動的發現照亮了道路。 [9]  (香港大學評)
鄧青雲教授里程碑式的發現推動了以有機發光二極管為代表的有機光電產業的發展。 [7]  (清華大學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