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鄧宏魁

鎖定
鄧宏魁,男,畢業於武漢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分子遺傳學系理學博士 [1]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成員,北京大學幹細胞研究中心主任 [4] 
中文名
鄧宏魁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武漢大學
研究領域
生物醫學
職    稱
教授

鄧宏魁個人簡介

鄧宏魁,2010-2016年當選為國際幹細胞生物學學會(ISSCR)理事會理事,擔任 Cell及Cell Stem Cell等雜誌的編委。在Nature、Science、Cell、Cell Stem Cell等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 論文被引用1萬餘次。在幹細胞研究領域做出多項開創性的貢獻,尤其在小分子化合物誘導細胞命運轉變方面在國際上做出了一系列開拓性工作:1、利用化學小分子建立了一種全新的具有全能性特徵的幹細胞(Extend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EPS細胞)(Cell 2017);2、首次實現完全使用小分子化合物逆轉“發育時鐘”,讓小鼠體細胞重新獲得多潛能性(Science 2013),該成果開創了全新的體細胞重編程體系;3、了一套更高效的利用小分子化合物誘導化學多潛能幹細胞(CiPSC)的方案(Cell 2015),揭示了化學重編程不同於傳統重編程的分子機制; 4、實現小分子化合物誘導小鼠體細胞成為功能性神經元(Cell Stem Cell 2015),通過結合信號通路和染色質結構調節實現對細胞命運的操縱成為細胞重編程研究的新範式; 5、發現促進分化的關鍵基因可以替代多潛能性關鍵基因,實現體細胞重編程,並由此提出細胞命運決定的“蹺蹺板模型”(Cell 2013),為研究細胞命運決定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鄧宏魁人物經歷

鄧宏魁 鄧宏魁 [5]
2001-,北京大學特聘教授。1998-2001,美國麻省Viacell Inc. 公司,分子生物學主任。
1997-1998,美國麻省Antigen Express,Inc. 公司,免疫生物系部主任。
1995-1997,美國紐約大學醫學中心Skirball Institute,博士後研究。
1989-1995,美國UCLA大學,博士研究生,博士學位。
1984-1987,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免疫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碩士學位。
1980-1984,武漢大學生物學系,學士學位。 [5] 
自2000年9月受聘以來,鄧宏魁博士在生命科學學院建立了細胞分化與幹細胞研究室。
2019年9月11日,鄧宏魁等中國科研人員完成了世界首例基於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艾滋病和白血病的案例。 [2] 
2019年12月17日,鄧宏魁教授入選英國《自然》雜誌發佈2019年全球十大科學人物。 [3] 

鄧宏魁研究方向

主要進行幹細胞增殖分化的分子機理以及抗體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1. 體細胞重編程。
2. 人胚胎幹細胞定向分化。
3. 通過遺傳修飾的手段建立疾病動物模型。

鄧宏魁主要貢獻

發現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人體巨噬細胞所需的共受體CCR5,此項成就是這一領域的重大突破(該論文發表在Nature 381,1996,第1作者,已被引用3000餘次);建立了表達克隆基因的新方法,並克隆了2個趨化因子的受體基因,發現這兩個受體可以介導HIV病毒感染人體細胞(Nature 388,1997,第1作者);最近從基質細胞的cDNA文庫中克隆了人體血液幹細胞體外擴增所需的分化抑制因子。先後申報4項專利,發表學術論文15篇,SCI檢索被引用4000餘次。2013年7月18日,Science雜誌(Science Express)刊登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鄧宏魁教授和趙揚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在生命科學領域的一項革命性的研究成果——用小分子化合物誘導體細胞重編程為多潛能幹細胞。該成果開闢了一條全新的實現體細胞重編程的途徑,給未來應用再生醫學治療重大疾病帶來了新的可能。鄧宏魁教授1995年獲美國UCLA免疫學博士學位,後於紐約大學DAN LITTERMAN院士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曾發現了HIV的病毒受體CCR5(NATURE 1996,1997,文章引用2000餘次)。
2019年9月11日,鄧宏魁等國內多名生命科學、醫學學者在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的新研究顯示:利用CRISPR/Cas9技術,科學家對人造血幹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基因編輯後的幹細胞在動物模型中可長期穩定重建造血系統,並且其產生的外周血細胞具有抵禦艾滋和白血病能力。“中國科研人員首次完成了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艾滋病和白血病患者。此次研究成果,利用CRISPR基因編輯可能實現“功能性治癒艾滋病”,本質上汲取了當今國內外防治艾滋病的成果,也利用了先進的基因編輯技術取得了治療艾滋病的突破。但這項成果並不是徹底治癒了艾滋病,而可能是對個別病例的功能性治癒。即便如此,該療法的意義也堪稱巨大,是一種創新型的突破。 [2] 
研究重點:如何通過調控細胞命運獲得多潛能幹細胞和各種功能性細胞 [4] 生命的本質是化學過程,化學小分子調控細胞命運理論上是最有效的方式。建立了化學小分子調控細胞命運的技術手段,利用化學小分子將小鼠體細胞誘導成為多潛能幹細胞和功能性神經元,不僅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細胞命運決定和轉變機制,而且為未來再生醫學治療重大疾病帶來新的可能。利用化學小分子首次在體外建立了具有全能性特徵的幹細胞(EPS細胞),該細胞具有更強的發育潛能,為體外製備各種功能成熟的細胞類型提供了更好的來源。我們將利用EPS細胞通過定向分化製備功能性的血液細胞、胰島細胞、肝臟細胞,並結合基因編輯技術製備新型抗腫瘤的CAR-T細胞,為治療重大疾病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鄧宏魁研究成果

2022年4月,北京大學鄧宏魁團隊經多年努力,成功開發化學小分子誘導技術使人成體細胞逆轉為多潛能幹細胞。 [7] 

鄧宏魁獲獎記錄

2019年12月17日,英國《自然》雜誌發佈2019年全球十大科學人物,中國北京大學的鄧宏魁教授憑藉在人類幹細胞基因編輯領域取得的成果入選 [6] 
1995 Aaron Diamond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2000 Cheung Kong Scholarship
2001 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
2005 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Grand Challenge Grant
2006 Lilly-Asian Scientific Excellence Award
2010 Sanofi-Aventis / Cell Research Outstanding Paper Award
2013 Wuxi PharmaTech Life Scienc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Awards
2014 譚家幀生命科學成就獎
2015 Innovation Award,CSSCR-Leica
2017 WuJieping-Paul Janssen Medical & Pharmaceutical Award
2023年9月,獲得第八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成就獎”。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