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鄒(拼音:zōu)是漢語二級通用規範漢字 [2]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古字形從邑(後演變為“阝”),芻(chú)聲。“鄒”本為古國名,原稱邾(zhū),故地在今山東鄒城一帶。後世多用作姓氏。 [3] 
中文名
拼    音
zōu
繁    體
部    首
阝(右)
五    筆
QVBH(86、98) [1] 
倉    頡
NSNL [1] 
鄭    碼
RXY [1] 
筆    順
撇、橫撇、橫折、橫、橫、橫撇彎鈎、豎
字    級
二級(編號:3749) [2] 
平水韻
下平聲·十一尤 [4] 
注音字母
ㄗㄡ
總筆畫
2+5
GBK
D7DE
統一碼
90B9 [1] 
四角號碼
2712₇ [1] 
造字法
形聲字(右形左聲)
字形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體字
𨛃、𨛄、𨜈、𨝮

文字源流

“鄒”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鄒”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形聲字。“鄒(鄒)”,戰國文字作圖1,左部為“芻(芻)”,作聲旁;右部為形旁“”,“邑”可表“國家”“國都”“行政區劃”等,“鄒”的本義是古國名,故從“邑”。發展到隸書(圖4),“邑”旁變化為“阝”。此外隸書“芻(芻)”字中的“屮”偶有寫成“十”字形的。偏旁“芻”簡化為“芻”,“鄒”也據此類推簡化為“鄒”。
“鄒”有異稱異文:也稱“邾婁”,省稱“邾”。漢時寫作“騶”。據段玉裁的解釋,“鄒”、“邾婁”是由於發音緩急不同,因而寫法不同;而“鄒”與“騶”則是古今用字的差異。從古代文獻材料看,他的説法是有根據的。《戰國策·趙策三》:“將之薛,假塗於鄒。”這裏用“鄒”。《荀子·仲尼》:“外事則詐邾襲莒,並國三十五。”這句用“邾”。《公羊傳·隱公元年》:“三月,公及邾婁儀父盟於昧。”此處改用“邾婁”。至於用“騶”作國名的例子,見於《漢書·地理志下》:“騶,故邾國,曹姓。”
鄒是儒家學派“亞聖”孟子的故鄉;魯國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因此人們又用“鄒魯”指稱文化昌盛之地,禮儀之邦。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賦》:“裏為寇蓋,家都鄒魯。”
“鄒”有一個假借用法,指“狹小;有村氣不冠冕者”。據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長沙方言考·鄒陬》,《史記·項羽本紀》:“鯫生説我。”《集解》引漢服虔:“鯫,音淺,小人貌也。”所謂“鄒”,實際當寫作此“鯫”字。“鯫”本指小魚,引申指人的渺小愚陋。“鄒”的上述用法應與聲符“”的意義有關。“芻”本義指割草,引申而有“卑微,淺陋”義。 [3]  [14]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zōu
名詞
(Zōu)周代諸侯國名,原稱邾,故地在今山東省鄒城一帶。
Zou state
《國語‧鄭語》:“曹姓鄒莒,皆為採衞。”
《戰國策‧趙策三》:“將之薛,假塗於鄒。”
(Zōu)舊縣名。秦置,治今山東省鄒城市東南。1992年改鄒城市。
(Zōu)姓氏用字。參看“鄒姓”。
鄒衍(戰國齊人,陰陽家代表人物)
形容詞
狹小;有村氣不冠冕者。
small;narrow
楊樹達《長沙方言續考‧鄒鯫》:“《思益堂日札》卷九雲:‘吾鄉謂有村氣不冠冕者曰鄒,不知何解……’樹達按《史記‧項羽本紀》雲:‘鯫生説我。’集解引服虔曰:‘鯫音淺、鯫,小人貌也。’周説鄒,當作此字。”
-
【顏濁鄒】人名,孔子弟子。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如顏濁鄒之徒,頗受業者甚眾。”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5]  《漢語大字典》 [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六】【邑部】側鳩切(zōu)
魯縣,古邾國,帝顓頊之後所封。從邑芻聲。 [8] 

説文解字注

魯縣,古邾婁國,帝顓頊之後所封。魯國騶、二《志》同。二《志》作“騶”,許作“鄒”者,蓋許本作魯騶縣。如“今汝南新息”、“今南陽穰縣”之比,淺者乃刪去騶字耳。周時或雲“鄒”,或雲邾婁者,語言緩急之殊也。周時作鄒,漢時作騶者,古今字之異也。邾婁,各本無“婁”,今依《韻會》所據正。《左》《榖》作“邾”,《公羊》、《檀弓》作“邾婁”,婁如字,邾又夷也。邾婁之合聲為鄒,夷語也。《國語》《孟子》作鄒,三者鄒為正,邾則省文,故邾篆下不言春秋邾國,此必依公羊作邾婁國也。漢時縣名作騶,如《韓勑碑陰》“騶韋仲卿”,足證。《鄭語》曰:“曹姓鄒莒。”韋雲:“陸終第五子曰安,為曹姓,封於鄒。”《杜諩》雲:“邾,曹姓。顓頊之後。有六終,産六子。其弟五子曰安,邾即安之後也。周武王封其苗裔俠為附庸,居邾。”《前志》曰:“騶故邾國,曹姓,二十九世為楚所滅。”按《左傳》顓項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祝融之後八姓,妘、曹其二也。然則上文“鄶祝融之後,妘姓所封”,此雲“帝顓頊之後”,互文錯見也。今山東兗州府鄒縣縣東南二十六里有古邾城。趙氏岐曰:“鄒本春秋邾子之國,至孟子時改曰鄒。”此未知其始本名鄒也。
從邑,芻聲。側鳩切,三部。 [7] 

廣韻

側鳩切,平尤莊 ‖ 芻聲幽1部
鄒,縣名,屬兗州。又姓,漢有鄒陽。側鳩切。十四。 [10] 

康熙字典

【備考·酉集】【邑部】 鄒;康熙筆畫:12;部外筆畫:5
《龍龕》:俗鄒(鄒)字。
【酉集下】【邑部】 鄒;康熙筆畫:17;部外筆畫:10
(zōu)《唐韻》《正韻》側鳩切。《集韻》《韻會》甾尤切,音騶。《説文》:魯縣,古邾婁國,帝顓頊之後所封。徐曰:《孟子題辭》邾國,至孟子時,魯穆公改曰鄒。
又通作騶。《史記·孟軻傳》:孟子,騶人也。
又姓。《廣韻》漢有鄒陽。
(jù)又《字彙補》從娶切,音聚。《史記·孔子世家》:如顏濁鄒之徒。正義:鄒,音聚。俗省作鄒。互詳前鄧字注。 [9]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王力系統
ǐɔ
董同龢系統
ts
李方桂系統
ts
rjug
西漢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jou
北魏後期北齊
尤侯幽

jou
齊梁陳北周隋
尤侯幽

jou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ǐəu
擬音/董同龢系統

ju
擬音/周法高系統

iəu
擬音/李方桂系統

tṣ
jə̆u
擬音/陳新雄系統
ǐou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2-13]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八尤

開口呼
全清
側鳩切
tʃju
集韻
平聲
下平十八尤

開口呼
全清
甾尤切
tʃiəu
禮部韻略

平聲





側鳩切

增韻

平聲





側鳩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尤侯

開口呼

全清

tʂəu
中州音韻

平聲
尤侯





之搜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九尤


全清
側鳩切
tʃou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五修叟秀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1-12]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12]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1-01]
  • 3.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631
  • 4.    平水韻 十一尤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01-01]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746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040
  • 7.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012-1013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888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262;1267
  • 10.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208
  • 11.    鄒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1-01]
  • 12.    鄒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1-01]
  • 13.    鄒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1-01]
  • 14.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59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