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拼音:chú)是汉语二级通用规范汉字 [2]。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手持断草的样子。本义是割草,引申为割草的人和割下来的草,还可以引申为吃草的牲畜,如牛羊。也用作谦辞,称与自己有关的东西。 [3]
- 中文名
- 刍
- 拼 音
- chú
- 繁 体
- 芻
- 部 首
- ⺈、彐 [5]
- 五 笔
- QVF [1]
- 仓 颉
- NSM [1]
- 郑 码
- RXB [1]
- 笔 顺
- 撇、横撇/横钩、横折、横、横 [5]
- 字 级
- 二级(编号:3550) [2]
- 平水韵
- 上平声·七虞 [4]
- 总笔画
- 2+3、3+2
- 四角码
- 2717₇ [1]
- 统一码
- 520D [1]
- 笔顺编号
- 35511
- 注音字母
- ㄔㄨˊ
- 造字法
- 会意字
- 字形结构
- 合体字,上下结构
- 异体字
- 𦭍、𦱪、𦱻、𦷝、𠣧、𦮊
文字源流
播报编辑
会意字。从“刍”字的甲骨文字形(图1)来看,它的左边像两株草,右边像一只大手(“又”),表示用手去拔草。其金文(图2)的形体发生了一点变化,由甲骨文的左右结构变成了上下结构,但基本含义没变,仍是用手去拔草的意思。求体捆战国文字所从的“又”或变为“彐”形(图3、4、5),草形或变为“X”形(图3)或“十”形(图4、5)。小篆(图6)的形体发生了讹变,“草”形犹在,但“手”已经变得看不出来了。楷书繁体厚组“芻”的形体是由小篆形体演变而来的。简化字“刍”由草书楷化而来。
《说文解字》里桨她腊说:“刍,刈(yì体姜桨)草也。”所谓“刈草”就是“割草”的意思。它是个动词。当“腿笑刍”用作名词晚恋归时,表示喂辨陵颂篮牲口用的草。也正因为喂牛羊的草叫“刍”,所以我们才称牛羊等动物回嚼时为“反刍”。后来“刍”也引申指割草的人。
古人写论说文常常将自己的言论称为“刍议”,相当于“刍言”,表示是草野之人的浅见,这是一种自谦。现代人学习古人这种谦虚精神,也往往把自己文章的题目定为《××刍剃妹阀议》。这个“刍议”不一定说是草野之人的浅见,而大半是说自己的见解很粗糙浅薄。 [3] [15-16]
详细释义
播报编辑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动词 | 割草;刈割。 | mow | 《北史‧吐谷浑传》:“观等军入拾寅境,刍其秋稼。” | |
用草喂牲口。 | feed | 《周礼‧地官‧充人》:“祀五帝,则系于牢,刍之三月。” | ||
名词 | 喂牲口的草;牲口吃的草。 | fodder | 《孟子‧公孙丑下》:“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 | |
吃草的牲口。 | 《庄子·齐物论》:“民食刍豢。” 《淮南子·时则》:“乃命宰祝行牺牲,案刍豢。” | |||
谷类植物的茎干。 | straw | 《礼记‧祭统》:“士执刍。”郑玄注:“刍,谓槁也,杀牲时用荐之。” | ||
割草的人。 | mower | |||
(Chú)姓氏用字。 | ||||
形容词 | 卑微;浅陋(多用作自谦之辞)。 | 《宋书‧恩幸传‧徐爰》:“先朝尝以刍辈之中,粗有学解,故渐蒙驱策,出入两宫。” 《旧唐书·李绛传》:“陛下不废刍言,则端士贤者必当自效。” | 刍言;刍微;刍见;刍议 |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 [6]《现代汉语词典》 [7]《汉语大字典》 [8])
古籍释义
播报编辑
说文解字
【卷一】【艸部】叉愚切(chú)
刈艸也。象包束艸之形。 [9]
说文解字注
“刈艸也”注:謂可飤牛馬者。
“象包束艸之形”注:叉愚切,古音在四部。 [10]
广韵
測隅切,平虞初 ‖ 芻聲侯部(chú)
芻,芻豢。《説文》云:“刈草也。”俗作蒭。亦姓,出何氏《姓苑》。測隅切。二。 [17]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部】 芻
《唐韵》侧愚切。《正韵》楚徂切,并音初。《说文》:刈草也。《诗·大雅》:询于刍荛。疏:刍者饲牛马之草。《孟子》:犹刍豢之悦我口。《赵注》:草食曰刍。《韵会》:羊曰刍,犬曰豢,皆以所食得名。
又《礼·祭统》:士执刍。注:藁也。《诗·小雅》:生刍一束。笺:苽草刈取以用曰刍,故曰生刍。
又草名。《小雅》:终朝采绿。笺:绿,王刍也。
又梵语谓僧曰苾刍。
又刍尼。《许彦周诗话》:尝作七夕诗,押潘尼字,难于属和,后读《藏经》有呼喜鹊为刍尼。
又姓。见《何氏姓苑》。
又《集韵》葘尤切。音邹。韩愈《驽骥》诗:力小若易制,价微良易酬。渴饮一斗水,饥食一束刍。《六书正譌》:刍象包束草之形,俗作蒭,非。《干禄字书》:通作𦮊、𦱪。
考证:“《孟子》:‘犹刍豢之悦我口。赵注:草牲曰刍。’”谨照原文牲改食。 [11]
字形书法
播报编辑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播报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tʂʰ | i̯u | |
王力系统 | 侯 | tʃʰ | ǐwɔ | |
董同龢系统 | 侯 | tsʰ | uɡ | |
周法高系统 | 侯 | tsʰ | iew | |
李方桂系统 | 侯 | tsh | rjug | |
西汉 | 鱼 | |||
东汉 | 鱼 | |||
魏 | 鱼 | juo | ||
晋 | 鱼 | juo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鱼虞模 | jwo | |
北魏后期北齐 | 鱼虞模 | jwo | ||
齐梁陈北周隋 | 虞模 | ju | ||
隋唐 | 高本汉系统 | tʂʰ | i̯u | |
王力系统 | tʃʰ | ǐu | ||
董同龢系统 | tʃʰ | juo | ||
周法高系统 | tʂʰ | iuo | ||
李方桂系统 | tṣh | ju | ||
陈新雄系统 | tʃʰ | ǐu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3-14])
韵书集成
韵书 |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刍 | 刍 | 遇 | 平声 | 上平十虞 | 初 | 合口呼 | 三等 | 次清 | 测隅切 | tʃʰjuo | |
集韵 | 刍 | 遇 | 平声 | 虞 | 初 | 合口呼 | 三等 | 次清 | 䆫 (窗)俞切 | ʧʰio | ||
邹 | 流 | 平声 | 尤 | 庄 | 开口呼 | 三等 | 全清 | 甾尤切 | tʃiəu | |||
礼部韵略 | 平声 | 虞 | 䆫俞切 | |||||||||
增韵 | 平声 | 虞 | 窻窬切 | |||||||||
中原音韵 | 粗 | 阴平 | 鱼模 | 清 | 合口呼 | 次清 | tsʼu | |||||
中州音韵 | 平声 | 鱼模 | 窓疎切 | |||||||||
洪武正韵 | 初 | 平声 | 五模 | 穿 | 丑 | 次清 | 楚徂切 | tʃ‘u | ||||
分韵撮要 | 初 | 阴平 | 第二十三科火货 | 穿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