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鄂倫春族剪紙

鎖定
鄂倫春族剪紙,是中國東北地區鄂倫春族人中流傳的藝術形式。內容多以大自然花草樹木、動物形象及勞動工具為主,觸景生情,在剪紙人心中形成圖案,直接剪裁而成。剪紙作品多數用在服飾和樺皮、獸皮製品上。主要剪紙作品有《白日依可嚴》、《提一沙》等。表現形式繁簡錯落。具有古老渾厚,純樸粗獷的北方狩獵民族風格。列黑龍江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文名
鄂倫春族剪紙
遺產級別
黑龍江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文號
黑政發〔2009〕49號
批准日期
2009年06月10日
項目編號
32
申報單位
黑龍江省呼瑪縣

鄂倫春族剪紙藝術特色

圖2 鄂倫春族民間剪紙 圖2 鄂倫春族民間剪紙 [1]
呼瑪縣白銀納鄂倫春人剪紙,內容多以大自然花草樹木、動物形象及勞動工具為主,觸景生情,在剪紙人心中形成圖案,直接剪裁而成。剪紙作品多數用在服飾和樺皮、獸皮製品上。主要剪紙作品有《白日依可嚴》、《提一沙》等。表現形式繁簡錯落。經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了古老渾厚,純樸粗獷的北方狩獵民族風格。鄂倫春族剪紙藝術為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鄂倫春族傳統服飾中,它作為標誌性圖案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2] 

鄂倫春族剪紙文化淵源

鄂倫春的剪紙藝術,早期用薄樺樹皮和熟好的獸皮剪,後來用紙剪。鄂倫春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剪紙就如同文字符號,每幅剪紙都有着不同的內容,表現生產生活、宗教信仰、婚喪嫁娶等。有人物、動物植物及自然景物;有象徵鄂倫春崇拜的神靈,如天神、山神、火神等。這些剪紙不僅可以用來裝點生活,更表現了鄂倫春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寄託。 [3]  鄂倫春族世代遊獵在大小興安嶺的密林中,擅長在樺樹皮上雕刻各種剪紙圖案,婦女們多用動物小腿骨製成的刻刀,在樺皮製的桶、簍、碗、箱等器具上刻出多種多樣的花紋圖案,塗上顏色,結婚時由女子帶到婆家。在樺樹皮製品上雕刻的花紋和顏色都有一定的含義,如“珠勒都很”花紋象徵夫妻永不分離,紅色象徵姑娘之喜,黃色象徵男人之喜。鄂倫春族的剪樺皮、剪抱皮、剪紙作品反映了鄂倫春人的生活習俗、薩滿教文化、狩獵生產、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
在早期氏族社會里,薩滿是神明者,對其法衣、神帽上刺繡的圖案剪紙,需要非常用心來製作。鄂倫春人相信自然界萬物有靈,剪紙窗花圖案中充分反映了雨神、山神、火神、草神、太陽神等自然神。在生產生活用具方面如袍頭帽、搖籃、袍皮手套、揹包、長袍和仙人柱(住屋)上的覆蓋物“額勒敦”上,花紋樣式還增加了花朵、松樹、植物等,充滿了人們美好的願望與企盼。 [1] 

鄂倫春族剪紙地區分佈

鄂倫春的剪紙因不同流域風格也不同,多布庫爾河流域(即古裏鄉)一帶,風格粗獷豪放、美觀大方;託河流域(即託扎敏鄉)一帶,風格精巧細膩、內涵深刻;甘河流域(即烏魯布鐵鎮)一帶,風格介於前兩者之間。 [3-4] 

鄂倫春族剪紙傳承保護

圖3:鄂倫春族老藝人教授剪紙和刺繡技藝 圖3:鄂倫春族老藝人教授剪紙和刺繡技藝 [5]
為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民俗文化,並使大學生進一步認識這一寶貴文化,吉林省通化師範學院民間藝術協會於2009年舉辦了以“原始思維的活化石——鄂倫春族玩具剪紙”為主題的講座。講座由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的美術系教師王紀主講。講解了鄂倫春族的生存空間,鄂倫春傳統剪紙的基本類型、特徵和使用方法,民間剪紙的使用以及玩具剪紙的未來傳承等,並展示了神奇的神偶剪紙。 [6]  2008年8月24日,首屆鄂倫春民族文化藝術節暨第十七屆篝火節在阿里河鎮舉行,作為展會內容之一的美術書法攝影手工藝品展的鄂倫春族剪紙和刺繡技藝,展出的700餘副(件)各類作品多角度、多側面展現了鄂倫春民族豐富的文化底藴和內涵,向世人展示了鄂倫春人熱愛家鄉、自立自強的精神風貌。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