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都一處燒麥製作技藝

鎖定
都一處燒麥製作技藝,北京便宜坊烤鴨集團有限公司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都一處燒麥以皮薄餡多味道鮮美而出名,其製作工藝複雜,需16道工序,其中,走槌壓皮技藝尤其獨到,用走槌壓出的皮呈24個花褶,代表24個節氣,缺一不可。成形的燒麥外觀上獨特,封口露餡不幹,猶如含苞待放的花朵。 [1] 
2008年6月7日,都一處燒麥製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Ⅷ-171。 [9] 
中文名
都一處燒麥製作技藝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技藝
遺產編號
Ⅷ-171
申報單位
北京便宜坊烤鴨集團有限公司

都一處燒麥製作技藝歷史淵源

都一處燒麥館 都一處燒麥館
都一處燒麥館始建於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距今已經近300年的歷史。起初是山西人王瑞福開設的一家小酒店——王記酒鋪。相傳,乾隆十七年(1752年)大年三十晚上,乾隆皇帝微服私訪歸來,當時所有的店鋪都已關門,只有“王記酒鋪”亮燈營業。乾隆感念其除夕夜依然營業,賜名又賜匾“都一處”。從此“都一處”代替了“王記酒鋪”。 [1]  [2]  [3] 
1956年,都一處實現公私合營。 [1] 
1964年,都一處擴建後的新樓為兩層,營業面積達170平方米。同年秋天,郭沫若到店觀賞乾隆御賜的虎頭匾後也為“都一處”題寫了匾額,現掛于都一處一層營業廳內。 [2] 

都一處燒麥製作技藝工藝特徵

都一處燒麥潔白晶瑩,狀如石榴,大小均勻,皺紋整潔,酷似朵朵白花,以皮薄、餡滿、風味獨特而聞名,既鮮美可口,又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觀之:麥穗含食,細腰疊裙,青白透明,亭亭玉立;食之:香而不膩,回味無窮。都一處燒麥餡的種類也十分豐富,並能隨季節變化及時供應不同的品種,如春季賣青韭菜燒麥,夏季賣西葫蘆、茴香等素餡燒麥,秋季賣蟹肉燒麥,冬季賣羊肉大葱燒麥等。在四季燒麥的基礎上,都一處還推出了酥、甜、鹹、香等10個系列30多種燒麥。 [1]  [4]  [5] 

都一處燒麥製作技藝工藝流程

都一處燒麥
都一處燒麥(3張)
都一處燒麥以白麪粉為原料,從和麪到蒸熟,需要16道工序,分為和麪、拌餡兒、揪面、擀皮兒、包制和上鍋蒸等。製作時首先用麪粉和成湯麪團,麪糰得用開水燙麪,夏天水温一般在40至60攝氏度左右,冬季則要在80至90度之間。面和得必須不軟不硬,和好後,壓成寬不到一尺、長約九尺的長片,反覆疊成三十幾折,用模子扣出大小均等的圓皮子,再用特製的擀麪杖擀成中間稍厚、邊上薄,並將圓皮周邊擀出褶,然後包上餡。其中,燒麥皮要求擀製得薄如蟬翼,一張皮的直徑應為2釐米,中心厚度不能超過1毫米,邊上厚度僅為0.5毫米,還要擀成24個花折,包成燒麥花蕊也必須是24瓣,代表24個節氣,對於皮兒和餡兒的分量也有明確的規定,每四隻燒麥用一兩二的餡兒和一兩三的皮兒,以保證燒麥的大小均勻、口感恰到好處。 [1]  [4]  [6-7] 

都一處燒麥製作技藝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傳承人吳華俠 傳承人吳華俠
都一處的發展面臨着資金短缺、發展空間受限、人才培養難度大等問題,這些問題也影響着其燒麥製作技藝的順利傳承。 [5] 
傳承人物
吳華俠,女,漢族,1983年10月出生,都一處燒麥製作技藝第八代傳承人,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 [1]  [8]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北京便宜坊烤鴨集團有限公司獲得“都一處燒麥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0]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北京便宜坊烤鴨集團有限公司獲得“都一處燒麥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2] 

都一處燒麥製作技藝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09年,都一處燒麥先後參加了文化部在農展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活動,中烹協在水立方舉辦的“全國及北京地區餐飲非物質文化傳統技藝及文化展”活動;北京市商務委組織的“北京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京郊巡展”“北京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展”系列活動和“重温奧運輝煌,共享百年名品”老字號精品巡展活動,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