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郭預衡

鎖定
郭預衡(1920年11月5日—2010年8月4日) [2] 直隸(今河北)玉田縣石臼窩村,1945年畢業於北平輔仁大學國文系,1947年又畢業於北平輔仁大學史學研究所,195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後,歷任輔仁大學講師,北京師範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中文系副主任、古籍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市文藝學會第一、二屆副會長。 [1] 
中文名
郭預衡
外文名
Guo Yuheng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河北省玉田縣石臼窩村
出生日期
1920年11月
逝世日期
2010年8月4日
畢業院校
北平輔仁大學
職    業
學者
代表作品
中國散文史(三卷本)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四卷本)
主要成就
著名的文學史家
職    稱
教授

郭預衡人物經歷

郭預衡(1920—2010)
郭預衡,教授。直隸(今河北)玉田人。郭先生學識淵博,學術論著自成體系,為人平和耿介,工於書法。因曾被錯劃“右派”,居然未能評上北師大資深教授。 2010年8月4日22時57分,郭預衡教授因病逝世。 [1] 
郭先生稱自己“平生為學,服膺魯迅” [2]  ,幾十年來,他致力於中國文學史研究,其中很重要的思想武器就是魯迅。郭預衡教授的文學史,史料紮實、宏富,史識不凡。與劉盼遂共同主編《中國曆代散文選》,著有《古代文學探討集》、《中國散文史》 [3]  、《歷代散文叢談》等。《中國散文史》(上冊)曾獲北京市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91年);他以一人之力,十九年之功完成的鉅著《中國散文史》三大卷,160萬字,被學界稱為“填補中國文學史研究的空白”,該著作曾獲華東地區古籍優秀圖書一等獎(2001年),又曾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高等教育)一等獎(2001年)。《中國古代文學史》曾獲華東地區優秀圖書特等獎(2000年)。郭預衡是1977年恢復高考北京卷作文《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裏》的命題者。 [1] 

郭預衡學術研究

郭預衡先生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成就斐然。主要著作有《古代文學探討集》(北京師大出版社1981年)、《歷代散文叢談》(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中國散文簡史》(北京師大出版社1994年)、《明清散文精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專門與博識》(華文出版社1998年)、《中國散文史》(三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中國散文史長編》(上下冊,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郭預衡自選集》(山東文藝出版社2007年)等。主編有《中國曆代散文精品》(時代文藝出版社1995年)、《中國曆代散文選注》(六卷本,嶽麓書社1998年)、《唐宋八大家文集》(十卷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7年)、《唐宋八大家文鈔譯註》(四卷本,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等。尤以主編並親自參與撰寫的原國家教委“七五”規劃系列教材影響最為廣泛,它們包括:《中國古代文學史》(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五卷本,首都師大出版社2000年;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中國古代文學史簡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六卷本,湖南出版社1995年;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其中《中國古代文學史》被教育部1999年行文定為向全國推薦教材,同年又獲華東地區古籍特等獎。《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以其新穎而實用的體例獲得業內人士的好評。由以上諸多著作組成的《整體建構多層面中國古代文學史系列教材》2005年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此外還在白壽彝先生主編的二十二卷本的《中國通史》中撰寫了很多有關文學的章節。
郭預衡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史家。他治學勤奮,研究範圍廣泛,在中國古代文學史、特別是散文史研究方面成就卓著,見解精深;在中國現代文學、特別是魯迅研究方面也取得不凡的成就。他治學最突出的特點是能將“舊學”與“新學”加以融會貫通,既有深厚的“舊學”的功底,又有當代新的理論修養。早在餘嘉錫陳垣等先生的指導下,郭先生就非常注重文獻的考證,每涉及到古代作家作品,必儘量全面地翻檢其第一手資料,做到論必有據。後又接受歷史唯物辯證法等新理論,能以此對所掌握的史料進行更深入的闡釋,既不尚空言,又觀點鮮明。從上世紀四十年代,他就開始了以《戰國策》為代表的古代散文的研究。六十年代以後,他和劉盼遂先生共同主編《中國曆代散文選》,陸續發表了《千古文章重白描》、《略談我國的散文傳統》和《漢語文章的兩大特徵》等一系列論文,揭示古代散文的傳統和特徵。又發表《精神解放和文章的變遷》等文章,探討中國散文發展的規律性問題,並對大量的古代作家作品加以研究。在此基礎上,他用十餘年時間撰寫了三卷本150萬字的《中國散文史》,這是我國第一部由個人獨立完成的體大思精的古代散文通史,其體例之精深、觀點之鮮明、思路之縝密、材料之翔實、文字之優美,都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填補了古代散文研究的空白,並於2002年獲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鍾敬文先生譽之為“散文有史,創建首推君”。
在長期的文學研究實踐中,郭先生形成了自己的學術研究風格和學術思想。他強調文學史研究應當具有史識,而不要寫成“文學史資料長編”;文學史編寫應從史的角度出發,注重學科規範,注重各種文體發展變化的脈絡和規律,而不要寫成“作品評論”或“作品賞析”;他主張研究中國散文史要從漢語文章的實際出發,而不要從“文學概論”的定義出發,從而實事求是地確立了古代散文的研究範圍;他注重史學研究和文學研究的結合,注重文學現象的描述與理論體系的建構相結合,特別重視時代政治以及帝王的好尚對文學發展的影響,多次強調劉勰所主張的“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等樸素而深刻的文學觀。這些學術思想和研究風格,在古代文學研究領域產生了廣泛影響。
郭預衡先生從教六十餘年,孜孜不倦地弘文勵教,授業育人。他對學生嚴格要求,耐心指導,悉心關懷。他善於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成果,在課堂上深入淺出,循循善誘,教學效果突出,凡聆聽教誨的學生,無不對他的嚴謹深刻留下難忘的印象。1978年郭先生首次招收碩士研究生,這也是改革開放後第一屆研究生,之後又數次招生。他不僅對研究生在校期間言傳身教,而且在其畢業之後繼續大力扶持,組織他們參加自己主編的各種項目,在實際工作中進一步培養他們的研究能力,使其迅速成為學術骨幹,在各自的研究領域產生較大影響。郭先生為文學院題寫的“弘文勵教,鎔古鑄今”的院訓已成為文學院全體師生的努力方向。總之,郭預衡先生對我國的古代文學教育以至對學生的全面培養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郭預衡先生為人正直忠厚,嚴於律己,寬於待人,他一生追求光明,堅守正義,耿介不屈,原則性強;他勤奮工作,無私奉獻,忠人所託,熱心助人;他謙虛謹慎,平易近人,淡泊名利,生活樸素。凡是到過郭先生家,看到他在堆滿書籍的僅十平方有餘的斗室中,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治學研究情景的人無不為之動容。但他始終保持通達樂觀的情懷,不以個人的榮辱得失為懷。郭先生於書法詩詞也有很高的造詣,書體之瘦硬堅挺,詩詞之嚴謹優雅,恰如其人。郭先生還是孝慈的典範,對雙親長期侍奉左右,對妻子平等尊重,對兒孫疼愛有加。總之,他淵深的學識和崇高的人格真正無愧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因而受到廣大師生的愛戴和敬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