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郭侃

(蒙古帝國、元朝將領)

鎖定
郭侃(?-1277年),字仲和,華州鄭縣(今陝西省渭南市華縣)人,蒙古帝國元朝將領,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後代。
其祖父郭寶玉,父親郭德海,皆成吉思汗手下大將。郭侃由史天澤撫養長大,常隨史天澤出入戰陣,極為驍勇。元憲宗三年(1253年),郭侃跟隨旭烈兀西征,在西亞屢破伊斯蘭軍隊一百二十餘城、破十字軍一百八十餘城,討伐了諸多國家其足跡越過喀什米爾,為其征服之地的人們所畏懼,乃至對手驚呼“東天將軍,神人也”。 [8]  結束西征後,郭侃除了向即位的忽必烈獻策建國號與置國都之外,也曾進言制壓南宋之事。累積戰功而達萬户之位,並因制壓江南之功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被任命為寧知州,在職一年餘之後去世。 [10]  [14] 
郭侃隨軍征戰的足跡踏遍了大半個歐亞大陸,一生攻克城池700餘座。他驚人的戰績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也遭到了許多質疑,有學者指出其在《元史》的記載中,存在諸多疑點和不相符之處。 [17] 
全    名
郭侃
別    名
東天將軍
仲和
所處時代
蒙古帝國、元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華州鄭縣(今陝西省渭南市華縣) [16] 
逝世日期
1277年
逝世地
寧海州(今山東省煙台市牟平區) [14] 
主要成就
參與蒙古西征、參與元滅南宋
最高官職
江漢大都督理問官

郭侃人物生平

郭侃名將世家

郭侃是唐朝汾陽王郭子儀的後裔。其祖父為郭寶玉,父親為郭德海,郭侃是其次子。郭侃幼年時被蒙古將領木華黎部下史天澤所收養,在其府中長大,在弱冠之年,獲封百户,常隨史天澤四方征戰,十分驍勇。 [16] 
元太宗四年(1232年),金將伯撒再度攻取衞州,郭侃率軍抵禦,在新衞州擊敗四萬金軍。隨後渡過黃河襲擊金哀宗,行至歸德,在閼伯台擊敗金軍。隨即在速不台的指揮下進攻汴京西門,致使金元帥崔立投降。郭侃因功授總把。跟隨史天澤屯軍太康,再南下攻佔德安(今湖北安陸縣),因戰功而升為千户 [3] 

郭侃隨軍西征

元憲宗二年(1252年),郭侃押送軍械至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被改授抄馬那顏。跟隨宗王旭烈兀西征。攻至木剌夷(在今伊朗),郭侃在敵軍的水源中下毒,殺敵五萬人,攻破城池一百二十八座,斬其將忽都答而兀朱算灘。 [4] 
元憲宗六年(1256年),西征軍攻至乞都卜,城池鑄造在山上,進出城都要依靠懸梯,守軍都是精兵悍卒。郭侃命令軍隊鑄造夾城圍攻,還是不能攻下,又架炮轟城,守將火者納失兒開門投降。旭烈兀遣郭侃去勸説兀魯兀乃算灘來降。其父阿力據守西城,被郭侃攻破。阿力逃往東城拒守,郭侃攻破東城後將其斬殺。 [5] 
西征軍進攻兀裏兒城,郭侃埋下伏兵,下令聽到鉦聲就出動,敵兵果然前來,伏兵起,全殲敵軍,海牙算灘投降。繼續向西方進攻至阿剌汀,擊敗敵軍三萬,禡拶答而算灘投降。進攻乞石迷部,忽裏算灘投降。 [6] 

郭侃破巴格達

元憲宗七年(1257年)十二月,郭侃旭烈兀進攻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達,黑衣大食地方八千里,相傳四十二世,精兵數十萬。郭侃率軍擊敗黑衣大食七萬軍隊,血洗巴格達西城,隨後攻破巴格達東城。東城宮殿都是檀香木建成的,郭侃放火焚城,香聞百里。東西兩城間有大河,郭侃為防敵人逃走,特地在底格里斯河上設浮橋阻攔,並用兵船巡邏,哈里發穆斯台綏木企圖乘舟逃走,見到河上有浮橋阻攔,不得已到郭侃軍營門前請求投降。其將紂答兒逃走,郭侃親領軍追十餘里才止,第二天捕獲紂答兒,斬首示眾。此次用兵,共攻克三百餘城。 [7] 

郭侃平定西域

攻破巴格達後,西征軍繼續向西進攻,到達天房(今沙特麥加),其將住石致書請降,其他將領都以為住石請降是誠意的,可不設防。郭侃則認為,敵軍多詐,若中其計,是最大恥辱,主張嚴為防備。住石後來果然阻擊蒙古軍,被郭侃擊敗,巴兒蘇丹投降,攻破其城一百八十五座。西征軍繼續西行至密昔兒(今埃及),在軍隊已歇息時,郭侃突然召集他們出發,只留幾個病卒,西行十餘里再紮寨。敵軍不知道,來襲時只殺了病卒,可乃算灘大驚説:“東方的天將軍,真是神人啊。”於是歸降。 [8] 
元太宗八年(1258年),旭烈兀命郭侃渡海,征服富浪(法蘭克),兀都王投降。隨後向西南方向進攻到石羅子,敵軍前來抵抗,郭侃率軍擊敗敵軍,換斯干阿答畢算灘投降。到賓鐵,郭侃以奇兵襲擊,大敗敵軍,加葉算灘投降,又破兀林遊兵四萬,阿必丁算灘大驚,前來歸降,得城一百二十座。向西南走到乞裏彎,忽都馬丁算灘來歸降。至此,已完全平定西域。旭烈兀率領西征軍回師,郭侃至釣魚城蒙哥大汗帳下報捷,適逢蒙哥死於釣魚城,郭侃被派往鄧州,進行屯田。 [9] 

郭侃獻策攻宋

元世祖元年(1260年),忽必烈登基為帝,郭侃上疏陳建國號、築都城、立省台、興學校等二十五事以及平宋的策略,關於平宋的策略,郭侃説:“宋據東南,以吳越為家,荊襄為其要地。今日之計,當先取襄陽,若攻下了襄陽,揚州、廬州諸城只不過彈丸之地,可置之不顧,大軍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勢直趨臨安,而江淮、巴蜀不攻自平。”這些建議都被忽必烈接受,並逐步實施。 [10-11] 
中統二年(1261年),朝廷升郭侃為江漢大都督府理問官。 [12] 
元中統三年(1262年)二月,益都李璮和徐州總管李杲哥叛蒙古,宋將夏貴也進攻元朝。史天澤推薦郭侃前往討伐,他奔襲至徐州,擊斬李杲哥。夏貴遷徙軍民南去,郭侃追擊,過宿遷縣,奪回軍民萬餘人。受賜金符,被封為徐、邳二州總管。李杲哥之弟驢馬,又與夏貴以兵三萬來犯,郭侃出戰,斬首千餘級,奪戰艦二百。 [12] 
至元二年(1265年),有人提出應解除史天澤的兵權,於是將史天澤調任別官,郭侃也調任滕州同知。 [13] 
元至元三年(1266年),郭侃向朝廷進諫:“宋人拘留我使臣,應興師問罪。淮北可以建屯田三百六十所,每屯置牛三百六十具,每屯所產糧食足夠軍隊一日之食。” [13] 
元至元四年(1267年),郭侃調任高唐令,兼管夏津、武城等五縣。 [13] 
元至元五年(1268年),高唐人吳乞兒、濟南道士胡王反叛,郭侃發兵鎮壓。 [14] 
元至元七年(1270年),郭侃改任白馬縣令,僧人臧羅漢與彰德人趙當驢反叛,郭侃發兵鎮壓。忽必烈見郭侃善於軍務,升郭侃為萬户,隨大軍進攻襄陽。 [14] 

郭侃病逝寧海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攻滅南宋後,郭侃受封寧海知州(治所在今今山東省煙台市牟平區)。 [14]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郭侃在寧海病逝。 [14] 

郭侃主要影響

郭侃軍事

郭侃大半生跟隨蒙古軍隊西征,一生攻下了約七百座城,其中有中國式的城、伊斯蘭式的城、西歐式的城。並且參與攻滅了擁有五百年曆史的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回師後擔任元朝地方官員,多次平定各地民亂。 [16]  在結束西征後為維持軍隊需要,負責在鄧州屯田。在至元三年(1266年),郭侃向朝廷進諫,應大規模建立屯田,以供滅宋所需的糧草。 [9]  [13] 

郭侃政治

郭侃不僅軍事能力優秀,在政治上也有極大成就。忽必烈登基為帝后,郭侃就獻上了建國號、築都城、立省台、興學校等二十五事以及平宋的策略,這些建議都被忽必烈接受,並逐步實施。 [16] 

郭侃歷史評價

可乃算灘:“東天將軍,神人也。” [8] 
宋濂:“侃行軍有紀律,野爨露宿,雖風雨不入民舍,所至興學課農,吏民畏服。” [15] 
屠寄:“然郭侃將種,兼資文武,以偏稗終,未竟其用也。” [18] 

郭侃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長輩
先祖
郭侃先祖,唐朝太師、太尉、中書令、汾陽郡王。
祖父
郭子儀後裔,金朝、蒙古帝國將領,歷任金朝汾陽郡公,蒙古斷事官。
父親
郭寶玉子之,蒙古帝國將領,任右監軍。
子輩
兒子
郭秉仁
郭侃長子。
郭秉義
郭侃次子。
表格參考資料 [1-2] 

郭侃人物爭議

清末地理史學家丁謙讀《元史·郭侃附傳》時,見郭侃的功績遠高於其祖父和父親,於是取《西使記》《元史譯文證補》等書籍中相關內容參互細校,認為有很多可疑之處。丁謙在文章中指出數個疑點: [17] 
1.郭侃隨旭烈兀西征時為千户,在西征將領中位置偏後,功勞卻為西征之首,這是不合理的。 [17] 
2.木剌夷部在當時為小勢力,只能自守。郭侃破其軍五萬、破遊軍三萬等記載有誇大嫌疑。 [17] 
3.《補傳》記載宗王旭烈兀西征,怯的不花率二萬人先行,攻破數座城池,隨後進攻吉爾都苦堡,這些事蹟與《憲宗紀》記載吻合,當時旭烈兀和郭侃都還沒有趕到。 [17] 
4.《報達補傳》記載旭烈兀消滅木剌夷後,就向南方進攻報達,怎麼會這時分兵進攻八九千里外的乞石迷國?而且《憲宗紀》《西域補傳》均記載是撒裏等人徵印度斯單、克什米爾,乞石迷國為撒裏所征服,《元史·郭侃附傳》記載為郭侃所破。 [17] 
5.石羅子在天房密昔兒的東北方向,《元史·郭侃附傳》誤記為西南方。寶鐵城在石羅子的西北方向,《元史·郭侃附傳》誤記為西南方向,方向均相背。 [17] 
7.石羅子投降發生在在蒙古軍征服報達時,在當時皆有明證。 [17] 
8.按照《元史·郭侃附傳》所説的,郭侃一人拓地萬里,那麼封侯也不為過。但是郭侃升萬户後任寧海知州,為什麼會這麼對待功勞深厚的人呢?這是很可疑的。 [17] 
綜上,丁謙認為《元史·郭侃附傳》應是郭侃的子孫以《西使記》為藍本所作的家傳。明初修《元史》正因沒有元太祖西征的資料而苦惱時,恰好得到了《郭侃附傳》,朝廷不知道內容虛假,所以才修入《元史》之中。 [17] 

郭侃史料索引

《華縣誌》 [11] 
《新編陝西省志·人物誌(上冊)》 [16] 
《元史·卷一百四十九·列傳第三十六》 [1] 
《新元史·卷一百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三》 [2] 
參考資料
  • 1.    《元史·卷一百四十九·列傳第三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5]
  • 2.    《新元史·卷一百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5]
  • 3.    《元史·卷一百四十九·列傳第三十六》:壬辰,金將伯撒復取衞州,侃拒之,破其兵四萬於新衞州。遂渡河,襲金主,至歸德,敗其兵於閼伯台,即從速不台攻汴西門,金元帥崔立降。以功授緫把。從天澤屯太康,復以下德安功為千户。
  • 4.    《元史·卷一百四十九·列傳第三十六》:癸丑,至木乃兮。其國塹道,置毒水中,侃破其兵五萬,下一百二十八城,斬其將忽都荅而兀朱筭灘。筭灘,華言王也。
  • 5.    《元史·卷一百四十九·列傳第三十六》:丙辰,至乞都卜。其城在擔寒山上,懸梯上下,守以精兵悍卒,乃築夾城圍之,莫能克。侃架砲攻之,守將火者納失兒開門降。旭烈兀遣侃往説兀魯兀乃筭灘來降。其父阿力據西城,侃攻破之,走據東城,復攻破殺之。
  • 6.    《元史·卷一百四十九·列傳第三十六》:丁巳正月,至兀裏兒城,伏兵,下令聞鉦聲則起。敵兵果來,伏發,盡殺之,海牙筭灘降。又西至阿剌汀,破其遊兵三萬,禡拶荅而筭攤降。至乞石迷部,忽裏筭灘降。
  • 7.    《元史·卷一百四十九·列傳第三十六》:西戎大國也,地方八千里,父子相傳四十二世,勝兵數十萬。侃兵至,破其兵七萬,屠西城。又破其東城,東城殿宇,皆搆以沉檀木,舉火焚之,香聞百里,得七十二絃琵琶、五尺珊瑚燈檠。兩城間有大河,侃預造浮樑以防其遁。城破,合裏法筭灘登舟,睹河有浮樑扼之,乃自縛詣軍門降。其將紂荅兒遁去,侃追之,至暮,諸軍欲頓舍,侃不聽,又行十餘裏,乃止。夜暴雨,先所欲舍處水深數尺。明日,獲紂荅兒,斬之,拔三百餘城。
  • 8.    《元史·卷一百四十九·列傳第三十六》: 又西行三千里,至天房,其將住石致書請降,左右以住石之請為信然,易之不為備,侃曰:「欺敵者亡,軍機多詐,若中彼計,恥莫大焉。」乃嚴備以待。住石果來邀我師,侃與戰,大敗之,巴兒筭灘降,下其城一百八十五。又西行四十里,至密昔兒。會日暮,已休,復驅兵起,留數病卒,西行十餘裏頓軍,下令軍中,銜枚轉箭。敵不知也,潛兵夜來襲,殺病卒,可乃筭灘大驚曰:「東天將軍,神人也。」遂降。
  • 9.    《元史·卷一百四十九·列傳第三十六》:西南至石羅子,敵人來拒,侃直出掠陣,一鼓敗之,換斯干阿荅畢筭灘降。至賓鐵,侃以奇兵奄擊,大敗之,加葉筭灘降。己未,破兀林遊兵四萬,阿必丁筭灘大懼,來降,得城一百二十。西南至乞裏彎,忽都馬丁筭灘來降。西域平。侃以捷告至釣魚山,會憲宗崩,乃還鄧,開屯田,立保障。
  • 10.    《元史·卷一百四十九·列傳第三十六》:世祖即位,侃上疏陳建國號、築都城、立省台、興學校等二十五事,及平宋之策,其略曰:「宋據東南,以吳越為家,其要地,則荊襄而已。今日之計,當先取襄陽,既克襄陽,彼揚、廬諸城,彈丸地耳,置之勿顧,而直趨臨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淮、巴蜀不攻自平。」後皆如其策。
  • 11.    《華縣誌》卷二十七·人物誌·第一章·第一節  .陝西省地方誌辦公室[引用日期2023-11-26]
  • 12.    《元史·卷一百四十九·列傳第三十六》: 中統二年,擢江漢大都督府理問官。三年二月,益都李璮及徐州緫管李杲哥俱反,宋夏貴復來犯邊。史天澤薦侃,召入見,世祖問計所出,曰:「羣盜竊發,猶柙中虎。內無資糧,外無救援,築城環之,坐待其困,計日可擒也。」帝然之,賜尚衣弓矢。馳至徐,斬杲哥。夏貴焚廬舍,徙軍民南去,侃追貴,過宿遷縣,奪軍民萬餘人而還。賜金符,為徐、邳二州緫管。杲哥之弟驢馬,復與夏貴以兵三萬來擾邊境,侃出戰,斬首千餘級,奪戰艦二百。
  • 13.    《新元史·卷一百四十六·列傳四十三》:至元二年,有言當解史天澤兵權者,天澤遂遷他官,侃亦調同知滕州。三年,侃上言:「宋人羈留我使,宜興師問罪。淮北可立屯田三百六十所,每屯置牛三百六十具,計一屯所出,足供軍旅一日之需。」四年,徙高唐令,兼治夏津、武城等五縣。
  • 14.    《元史·卷一百四十九·列傳第三十六》:五年,邑人吳乞兒、濟南道士胡王反,討平之。七年,改白馬令,僧臧羅漢與彰德趙當驢反,又平之。帝以侃習於軍務,擢為萬户,從軍下襄陽,由陽羅上流渡江。江南平,遷知寧海州,居一年,卒。
  • 15.    《元史·卷一百四十九·列傳第三十六》:侃行軍有紀律,野爨露宿,雖風雨不入民舍,所至興學課農,吏民畏服。
  • 16.    《人物誌(上冊)》第六編 ·第三章·第一節·郭侃  .陝西省地方誌辦公室[引用日期2023-11-26]
  • 17.    《元秘史考證》「辯《元史·郭侃傳》之虛偽不足據」
  • 18.    《蒙兀兒史記·六十卷》:然郭侃將種,兼資文武,以偏稗終,未竟其用也。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