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郊區農業

鎖定
郊區農業是城市行政轄區內的市區外圍地區,以提供蔬菜、副食品滿足城市居民需要為主要目的的農業。一般大、中城市都有近郊和遠郊區之分,而其農業生產也有近郊農業和遠郊農業之別。
中文名
郊區農業
概    念
城市行政轄區內的市區外圍地區
簡    介
以生產蔬菜、肉、乳、禽等為主
特    點
直接供應城市居民及所需的副食品

郊區農業定義

前者以生產蔬菜、肉、乳、禽、蛋、水產品、果品、花卉等為主;後者以生產糧食、經濟作物等居多。郊區農業一般具有農產品種類多,生產週期短,運輸量大,易損耗,集約化程度高,商品量大,商品率高等特點,需根據城市規模的不同,選擇範圍不等的城近郊區和遠郊區,建立合理規模的蔬菜和各種副食品生產基地,以便保質保量、及時均衡地滿足城市居民生活和部分生產需要。

郊區農業特點介紹

郊區農業 郊區農業
城市周圍以生產直接供應城市居民及加工工業所需的副食品為主的農業類型。它是一種特殊的農業地域類型。1826年德國學者 J.H.von杜能首次研究了城市和郊區農村的關係,提出了郊區農業環狀佈局的特點。郊區農業是伴隨城市的出現和發展而形成的。郊區農業地域的大小,往往取決於城市人口規模。一般來説,大、中城市才有一定規模的郊區農業。郊區農業受到自然、經濟、技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在生產力水平和交通運輸比較落後、食物保鮮技術水平較低的條件下,郊區農業的結構和特點顯著,通常以城市為依託,主要生產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數量大而又不易貯藏和運輸的蔬菜、瓜果、牛奶、禽蛋、花卉等農副產品。

郊區農業佈局原則

郊區農業的佈局原則一般為:就近安排蔬菜生產地;易損易腐需要保鮮保活的副食品生產的安排優先於糧食;外貿出口農產品生產擇優安排;糧食生產以內涵發展為主。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交通運輸高度發達、農副產品貯運保鮮技術水平較高的市場經濟國家或地區,由於城郊非農業工作機會增多、土地費用高昂、控制污染的要求和費用的提高,促使城市需要的蔬菜等副食品生產脱離郊區,選擇在生產條件最適宜、單位產量成本最低的地區進行高度專門化生產。從而使郊區農業地域範圍逐漸縮小、作用逐漸減弱。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