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邙,漢語二級字 [3]  ,讀作邙(máng),是形字聲。字從邑,從亡,亡亦聲。該字基本字義是指山名,在今河南洛陽市北。
中文名
邙máng
部    首
倉    頡
YVNL
部外筆畫
3
總筆畫
5
五筆86
YNBH
五筆98
YNBH
筆順編號
41552
四角號碼
07727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9099
筆順讀寫
捺橫折折豎

基本字義

1.〔北~〕山名,在中國河南省。

詳細字義

〈名〉
1.古邑名[Mang village]。也作“亡”、“芒”。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北
2. 山名[Mang mountain]。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北。山連偃師、鞏縣、孟津3縣地,綿亙400餘里。山上多古代帝王陵墓。
3.作姓氏“邙”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莫郞切《集韻》《韻會》《正韻》謨郞切,音忙。《説文》河南洛陽北土山上邑。《正字通》貴人冢多在北邙山
又《廣韻》《集韻》武方切,音亡。義同。 [1] 

説文解字

邙【卷六】【邑部】
河南洛陽北亡山上邑。從邑亡聲。莫郎切

説文解字注

(邙)河南雒陽北雒各本作洛。誤。今正。河南雒陽、二志同。芒山上邑。芒、宋本或作亡。或作土。玉篇、集韻、類篇作土。今定作芒。左傳昭卄二年杜注曰。北山、洛北芒也。文應休璉與從弟君苗君胄書曰。登芒濟河。李注引説文。芒、洛北大阜也。今説文雖無此語。然所據為唐以前書。郡國志雒陽下亦引皇覽。縣北芒山。道西呂不韋冢。水經注榖水篇曰。廣莫門北對芒阜。是則山本名芒。山上之邑則作邙。後人但云北邙。尟知芒山矣。亡者、譌字也。土者、淺人肊改之也。北芒山在今河南河南府府北十里。山連偃師、鞏、孟津三縣。綿亙四百餘裏。左傳昭二十二年王田北山、卽此。按周書所謂郟山者、北邙山也。王城謂之郟者、以山名之。桓七年王遷盟向之民於郟、襄二十四年齊人城郟、周語晉文公旣定襄王於郟、皆謂王城也。然則雲郟鄏者、謂郟山下?溽之地。郟古字容當作夾。從邑。亡聲。亦從芒省。會意。莫郎切。十部。 [2] 

邙的書法

方言集匯

◎客家話:[海陸豐腔] mong2 [台灣四縣腔] mong2 [寶安腔] mong2 [客英字典] mong2 [客語拼音字彙] mong2
粵語:mong4

上古音系

字頭
聲符
韻部
對應廣韻小韻
擬音
註解
maːŋ
-
maŋ

廣韻

字頭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調
韻系
韻攝
廣韻目次
高本漢
王力
李榮
邵榮芬
鄭張尚芳
潘悟雲
蒲立本
推導現代漢語
古韻羅馬字
有女羅馬字
註解
武方
陽合
平聲
三等
合口
下平十陽
miwaŋ
mĭwaŋ
miuaŋ
miuɑŋ
mʉɐŋ
mʷiɐŋ
muaŋ
wang2
myang
mvang
縣名在沛郡又洛北山名又音忙
莫郎
唐開
平聲
一等
開口
下平十一唐
mɑŋ
mɑŋ
mɑŋ
mɑŋ
mɑŋ
mɑŋ
maŋ
mang2
mang
mang
北邙山名又武方切

蒙古字韻

字頭
八思巴字
八思巴字
修正
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
音譯
音譯
修正
音譯
其他形式
擬音
聲調
註解
ꡏꡃ
-
-
mang
-
-
maŋ
平聲
-

中原音韻

字頭
小韻
聲母
韻母
韻部
聲調
四呼
寧繼福
註解
江陽開
江陽
陽平
開口呼
maŋ
-

洪武正韻牋

字頭
小韻
反切
韻目
韻部
聲調
謨郎
十七陽
平聲

分韻撮要

字頭
小韻
聲母
韻母
韻部
聲調
註解
第十剛講降角
陽平
北邙山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