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邏輯實證主義

鎖定
邏輯實證主義 [1]  又稱“邏輯經驗主義”。現代西方最有影響的哲學思潮之一。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包括以石裏克卡爾納普為代表的維也納學派,以萊欣巴赫為首的柏林學派,以塔斯基為代表的利沃夫華沙學派以及艾耶爾等具有與維也納學派相似理論的哲學家。
其基本特徵是把數理邏輯方法與傳統的實證主義經驗主義結合起來,主要目標是取消“形而上學”和建立一種科學哲學。邏輯實證主義認為有意義的命題只有兩類:一類是經驗科學命題,可以由經驗證實;一類是形式科學(數學和邏輯)命題,可以通過邏輯演算檢驗。
經驗證實原則是邏輯經驗主義的基石,它可表述為:除邏輯命題(分析命題)外,任何命題只有表述經驗、能被證實或證偽才有意義。“形而上學”問題,既不是分析命題,也不是經驗命題,因而是毫無意義可言的“虛假問題”,應當從科學中清洗出去。形而上學問題的產生是“亂用語言”所致,因此消除它的方法是語言邏輯分析方法。邏輯實證主義聲稱要把哲學從形而上學中解放出來,把提供一種語言邏輯分析的方法,闡明概念和命題、特別是科學命題的意義,作為自己哲學的任務。 [2] 
中文名
邏輯實證主義
外文名
Logical positivism
別    名
邏輯經驗主義
別名外文名
Logical empiricism
類    別
哲學流派
產生於
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
消亡於
20世紀70年代
所屬學科
哲學

邏輯實證主義基本介紹

邏輯實證主義是藉助現代邏輯對語言進行形式分析並試圖建立起一個形式化的人工語言以及系統理論,以便於更好地進行科學概念和科學陳述的重新構造。它是經驗主義的代表。

邏輯實證主義觀點

邏輯實證主義的基本觀點大體可概括:①把哲學的任務歸結為對知識進行邏輯分析,特別是對科學語言進行分析。②堅持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的區分,強調通過對語言的邏輯分析以消滅形而上學。③強調一切綜合命題都以經驗為基礎,提出可證實性或可檢驗性和可確認性原則。④主張物理語言是科學的普遍語言,試圖把一切經驗科學還原為物理科學,實現科學的統一。
邏輯實證主義的中心問題是意義問題以及通過意義劃分科學和形而上學的界限。他們的綱領:捍衞科學而拒絕形而上學。
邏輯實證主義,它是分析哲學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的奧地利,其核心是以石裏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和卡爾納普(Rudolf Carnap,1891~1970)為代表的維也納學派。該派的主要成員還有紐拉特、魏斯曼、費格爾、克拉夫特(前期)、弗蘭克以及英國的艾耶爾等。1929年卡爾納普等人的《維也納學派:科學的世界觀》的發表,標誌着該派的正式形成。邏輯實證主義是傳統的經驗主義和邏輯分析方法相結合的產物,其思想淵源於休謨哲學、實證主義馬赫主義邏輯原子主義
邏輯實證主義和邏輯經驗主義有很多聯繫和類似之處,最好不要將兩者簡單地混同起來。兩者發展歷程不同,代表人物不同。邏輯實證主義堅持反科學實在論、可證實性,主張用現象主義語言建立統一的科學,反對科學解釋。邏輯經驗主義堅持科學實在論、可檢驗性,主張用物理語言建立統一的科學,支持科學解釋。

邏輯實證主義意義

解釋
哲學不是一種知識的體系,而是一種活動,一種澄清或確定命題意義的活動。石裏克在《哲學的轉變》一文中寫道:我們現在認識到哲學不是一種知識的體系,而是一種活動的體系,這一點積極表現了當代的偉大轉變的特徵;哲學就是那種確定或發現命題意義的活動。哲學使命題得到澄清,科學使命題得到證實。科學研究的是命題的真理性,哲學研究的是命題的真正意義。邏輯實證主義把哲學問題歸結為語言問題,哲學的任務就是對語言進行邏輯分析。卡爾納普指出,哲學只不過是科學的邏輯,藉助邏輯分析,可以得到正反兩個方面的結論:正面的結論是澄清科學的概念、命題的意義;反面的結論是清除形而上學。
拒斥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並非邏輯實證主義的創舉。誠如卡爾納普所説:從古希臘的懷疑派起,到19世紀的經驗主義者為止,有過不少反對形而上學的人,各式各樣的批評都提出過。邏輯實證主義反形而上學有它自己的特點。首先,邏輯實證主義之所以反對形而上學,不是因為它的學説是和我們的經驗相矛盾的,也不是因為它的問題超出了人類理智的界限,而是因為形而上學的命題是無意義的。其次,在怎樣反形而上學問題上,邏輯實證主義不是從心理學的角度,而是從邏輯學的角度出發,主張通過對語言的邏輯分析清除形而上學。
什麼是形而上學?對此,卡爾納普的回答是:我將把所有那樣一些命題叫做形而上學的,即這些命題宣稱表述了某種在全部經驗之上或之外的東西的知識,例如,表述了事物真實本質的知識,表述了自在之物、絕對者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的知識。艾耶爾也把形而上學定義為一種對實在的本性的探索。他指出形而上學主要基於這樣一個基本假設,即哲學能夠給我們提供關於超越於科學世界和常識之外的實在的知識。可見,在邏輯實證主義看來,一切關於世界的本原、本質的命題,一切關於超驗的實在的知識都是形而上學。
邏輯實證主義之所以拒斥形而上學是因為,形而上學命題割斷了和經驗世界的聯繫,在經驗上、理論上,即在認識上是無意義的。所謂形而上學命題沒有經驗意義,它是指這類命題所涉及的對象不在感覺經驗的範圍之內,既不能通過經驗予以證實,也不能通過經驗予以否證。換一句話説,即形而上學命題不能在經驗範圍內確定其真假,而一個沒有真假值的命題由於沒有斷定性的內容,因而不能給我們提供任何知識,即對增進我們的認識毫無幫助。在邏輯實證主義那裏,意義一詞總是從認識性的意義這個觀點上來理解的。據此,形而上學命題都是一些無意義的偽命題。卡爾納普説,我們既不肯定也不否定這些論題,我們是拒斥這整個問題。
那麼,什麼命題是有意義的呢?凡是有真假值的命題就是有意義的。有意義的命題分為兩類,即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分析命題的真假可以藉助邏輯規則推論出來,因為分析命題裏謂詞的含義就包含在主詞中;綜合命題的真假可以通過經驗予以檢驗,因為綜合命題陳述的是經驗事實。如果一個命題既不是真的,又不是假的,那麼它在認識上就是無意義的。形而上學命題既不能根據邏輯規則也不能根據經驗事實判定其真假,它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而是沒有真假值即沒有意義的偽命題。所以,艾耶爾説,形而上學命題沒有意義這一事實,並不僅僅是從它們沒有事實內容這一點推論出來。它是從沒有事實內容這一點結合它們不是先天命題這一點而推論出來的。卡爾納普也説過:形而上學的命題沒有意義,因為它們不涉及任何事實,這個看法,休謨已經表述過了。我們同意休謨的這個觀點,把這個觀點翻譯成我們的術語就是,數學和經驗科學的命題是有意義的,所有其他命題都是沒有意義的。關於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的區分以及這兩類命題都是有意義的觀點,它是邏輯實證主義拒斥形而上學的理論依據。
既然形而上學是無意義的,為什麼古往今來有那麼多的人,其中包括卓越的有識之士,在形而上學上花費那麼多的精力和熱忱呢?對此,卡爾納普指出,形而上學命題雖然在認識上沒有意義,並不意味着它沒有價值,並不排除它有情感上的意義。因為形而上學確實表達了什麼,它們就像笑、抒情詩和音樂一樣,表達了人們的永恆的情感或意志傾向,表達了一個人對人生的總態度。既然如此,那麼邏輯實證主義為什麼不拒斥抒情詩而只拒斥形而上學呢?對此,卡爾納普的觀點是:形而上學和抒情詩之間雖有着巨大的類似性,也有一個決定性的區別,即抒情詩是文學作品,沒有人會到抒情詩裏去尋找科學知識。然而,形而上學家們卻相信,他給人們提供了某種真理性的知識。關於這一點,形而上學家們不僅欺騙了別人,也欺騙了自己。卡爾納普指出,形而上學的非理論的性質本身並非是一種缺陷,所有的藝術都具有這種非理論的性質而並不因此就失去它們對於個人和社會生活的高度的價值。問題在於,形而上學具有一種欺騙和迷惑人的性質,即它給予知識的幻相而實際上並不給予任何知識。卡爾納普説: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拒斥它的理由。邏輯實證主義認為,自古以來,人們都沒有弄清楚形而上學命題的這一性質,都在那裏盲目地無休止的爭論,爭論了幾千年而毫無結果。邏輯實證主義則第一次弄清了形而上學命題的性質,一勞永逸的解決了這一爭論。
那麼,邏輯實證主義是怎樣拒斥形而上學的呢?在這個問題上,卡爾納普的《通過語言的邏輯分析清除形而上學》一文是頗具代表性的。
卡爾納普的論點是:邏輯分析揭示了形而上學的斷言陳述是假陳述。他指出:語言包含詞彙和句法。因此,假陳述有兩類:一類是包含一個被誤認為有意義的詞;另一類是組成句子的詞雖然有意義,以一種違反句法的方式湊在一起,因而並不構成一個有意義的陳述。
我們先來看第一類假陳述,即一個句子包含了一個被誤認為是有意義的詞,而實際上這個詞沒有意義,只是一個假概念。那麼,一個詞的意義是什麼呢?卡爾納普指出:決定一個詞的意義的是它的應用標準(即它的基本句型、真值條件、證實方法所結成的可推關係)。應用標準是決定意義的充分條件。説到底,一個詞的意義就在於它能否為經驗所證實。例如,X是一塊金鋼石。在這個句子裏,X是用來指稱金鋼石的,而金鋼石屬於事物範疇,可以用經驗來檢驗其真假,因而是有意義的。許多形而上學的詞並不能滿足上述條件,因而是無意義的。例如X是世界的本原。在這裏,X是用來指稱本原的,而本原這個詞就是一個無意義的詞。因為形而上學所謂的本原,即起源於、先於,並不是指時間上在先,而是指形而上學方面在先。由於這個形而上學方面又是沒有標準的,因此本原這個詞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假概念,包含這種假概念的句子就是形而上學的假陳述。
再看第二類假陳述。在這類陳述中,組成句子的詞雖然有意義,以一種違反句法的方式湊在一起的,也是無意義的。卡爾納普指出:語言的句法規定了哪些語詞組合是允許的,哪些是不允許的。然而,自然語言的語法句法並不能完全消除一切無意義語詞組合的任務。例如,凱撒是一個質數這個句子雖然符合自然語法規則,但卻顯然是一個無意義的假陳述,因為人的名稱和數的名稱屬於不同的邏輯類型。卡爾納普指出,這一事實説明,從邏輯觀點看來,語法句法是不適當的。如果語法句法準確地符合邏輯句法,假陳述就不會產生了。當然,許多形而上學的假陳述不像上述例子那麼明顯,那麼容易看出來。卡爾納普以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為例,它指出這個命題就包含着兩種基本邏輯錯誤:第一個錯誤在我在這個結論中。因為存在不是一種性質,它只能與謂詞連用而不能與名稱(主詞 專有名詞)連用,不能説我存在、“上帝”存在、神秘力量存在。第二個錯誤在於從我思過渡到我存在。因為,從我思得到的結論不是我在而是存在着思維的東西。通過上述分析,卡爾納普得出如下結論:有意義的形而上學陳述是不可能有的。
拒斥形而上學是邏輯實證主義的一個綱領性口號,是邏輯實證主義的基本出發點和主要目的之一。因為只有拒斥了形而上學,才能使哲學從傳統的知識體系轉變成一種邏輯分析的活動,才能通過邏輯分析澄清有意義的概念和命題,為事實科學和數學奠定邏輯基礎。
經驗主義的意義標準
所謂意義標準,指確定一個命題有無認識意義,即確定一個命題是否為真或為假的可能性的標準。如卡爾納普所説:知道一個句子的意義就是知道它會在哪種可能的情況下是真的,它會在哪種可能的情況下是假的。一個有可能確定其真假的命題就是有意義的,反之則是無意義的。因為一個沒有真假值的命題,沒有斷定性的內容,不能為我們提供任何知識。在邏輯實證主義那裏,意義標準是拒斥形而上學的理論依據,它是區分科學和形而上學的標準。
如前所述,邏輯實證主義把有意義的命題分為兩類:分析命題或數學和邏輯的命題、綜合命題或經驗科學的命題。他們認為,分析命題包括重言式和矛盾式兩種類型。重言式是同語反覆,是永真的,如所有的鰥夫都是男性的;矛盾式是永假的,如有些鰥夫不是男性的。由於分析命題的真假可以通過邏輯規則推論出來,即從邏輯關係上就可以確定其真假,所以分析命題具有邏輯意義或形式意義。綜合命題是經驗科學的命題。由於這類命題是建立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的,其真假可以通過經驗予以證實,因此具有經驗意義。邏輯實證主義把確定綜合命題即經驗科學的命題是否有意義的標準,稱之為經驗主義的意義標準或經驗意義的標準。
那麼,怎樣確定一個經驗科學命題的意義呢?對此,邏輯實證主義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原則,即可證實性原則或經驗證實原則。所謂證實原則,指的就是,一個命題是否有意義,是否是一個經驗科學的命題,就看有沒有辦法用經驗去證實它或否證它。可以證實或否證的命題就是有意義的,反之就是無意義的。據此,一個命題的意義就在於證實它的方法。石裏克指出:陳述一個句子的意義,就等於陳述使用這個句子的規則,這也就是陳述證實(或否證)這個句子的方式。一個命題的意義,就是證實它的方法。證實原則就是確定一個命題是否有意義,是否是經驗科學命題的標準。換一句話説,經驗主義的意義標準就是證實原則。這兩個問題實際上是密切聯繫在一起的。正如卡爾納普所説:認識論的兩個主要問題就是意義問題和證實問題&<33;&<33;在某種意義上,這兩個問題僅僅有一個答案。如果我們知道是什麼事情使一個語句被發現是真的,那麼我們也就曉得它的意義是什麼了&<33;&<33;因此,一個語句的意義在某種涵義上是和我們決定它的真或假的方法相等同的;而且只有當這樣一種決定是可能的時,一個語句才有意義。
此外,證實原則要求的只是原則上的可證實性,即當且僅當一個句子在原則上可以被證實(或否證)時,它才是有意義的。所謂原則上的可證實性,是指證實的邏輯的可能性,而不是指實踐的可能性。石裏克説:必須強調指出,當我們講到可證實性時,是指證實的邏輯可能性,除此以外,沒有任何別的意思。艾耶爾也指出,有一些有意義的論及事實的命題,即使我們想去證實也不能證實,這只是因為條件暫不具備。但是,我們在理論上可以想像到,一旦條件具備,我們就可以證實它。因此,我認為,那個命題如果不是在實踐上可以證實的,那末,它是原則上可以證實的,因此,那個命題就是有意義的。注意,在邏輯實證主義那裏,證實原則只是意義標準,不是真理標準。它不是用來判定一個命題之實際上為真或為假的方法,而是用來確定一個命題之為真或為假的可能的方法。作為意義標準的證實原則是探究真理的必要條件,即首先要確定或澄清一個命題的意義,然後才能判定它是否為真理。
經驗主義的意義標準就是證實原則。根據這一原則,石裏克指出:一個命題的意義,就是證實它的方法。卡爾納普也説過:對於一個既定的命題進行邏輯分析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找出證實那個命題的方法。既然一個命題的意義就在於證實它的辦法,那麼什麼是一個命題的證實方法呢?或者,用什麼方法去證實或否證一個命題呢?在這個問題上,邏輯實證主義提出了許多不同的方案。
卡爾納普在回答什麼是一個命題的證實方法時指出,我們必須區分兩種證實,即真接證實和間接證實。所謂直接證實,就是將待證實的命題與我們當下的經驗作比較。任何一個對於當前的知覺有所斷定的命題(如這朵花是紅的),都可以用我們當前的知覺直接地予以檢驗。所謂間接證實就是指,對於一個不可能直接證實的命題P,只能通過真接證實那些從P以及其他已經證實了的命題推導出來的命題,來予以證實。可見,所謂間接證實,最終還是歸結或還原為直接證實,只不過多了一套邏輯推演的過程。在卡爾納普看來,一切經驗科學的命題都可以通過直接的或間接的方法予以證實(或否證)。
除上述方法外,有的邏輯實證主義者還提出用邏輯推導關係來確定一個命題的意義,即一個命題是否有意義,取決於能否從該命題邏輯地推導出一類可觀察的命題。
例如,魏斯曼提出的可證實性標準的表達式是:任何命題S要在認識上是有意義的,必須有觀察命題O&<33;&<33;O的一個無矛盾的有限集,使S推導出O&<33;&<33;O的合取式,並且由後者推導出S。例如,要確定命題(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是有意義的,必須能從S推導出一系列觀察命題O(這是一隻天鵝,並且是白色的),反之,也能從這些觀察命題O推導出命題S。魏斯曼的這個可證實性標準的表達式顯然要求太高,科學理論中的很多命題都無法達到。於是艾耶爾又提出了一個較為緩和的可證實性標準的表達式,即:任何命題S要在認識上是有意義的,必須有觀察命題O&<33;&<33;O的有限集,使S推導出O&<33;&<33;O的合取式,而O&<33;&<33;O則確證S或給S以一定的概率。這個表達式只要求由S推導出觀察命題,但不要求由觀察命題推導出S,觀察命題只要能確證S,即給S以一定的概率,使S具有或然性,那麼命題S就是有意義的。也就是説,艾耶爾的這個表達式不要求命題S被完全證實。邏輯實證主義認為,科學理論是相對的,永遠不能完全地被證實,否則科學就不能發展了。
艾耶爾的表達式比魏斯曼的顯然要寬緩得多,所以叫弱可證實性標準,魏斯曼的表達式則被稱為強可證實性標準。艾耶爾對可證實的這個詞項的強意義與弱意義的區分作了如下説明:一個命題被認為是在那個詞的強意義上可證實的,如果並且僅僅如果它的真實性是可以在經驗中被確實證實的話。如果經驗可能使它成為或然的,則它是在弱意義上可證實的。
作為意義標準的經驗證實原則,是邏輯實證主義的一個核心理論,是他們用以拒斥形而上學和奠定科學知識基礎的方法論原則。但是,由於證實原則在實際運用中遇到許多難以克服的理論困難以及來自各方面的批評,因此,這一原則被不斷放寬。可以説,邏輯實證主義在證實原則上的分歧和論爭是導致該學派分化和演變的一個重要因素。
語言的邏輯句法
根據經驗主義的意義標準,確定一個命題是否有意義的方法就是把命題同經驗事實相對照。紐拉特、卡爾納普等人很快發現,這個方法存在兩個問題:首先,從理論上説,科學命題是不可能被完全證實的;其次,把命題同經驗事實相比較,仍然帶有唯我論的形而上學遺蹟。於是卡爾納普等人拋開命題的經驗內容,轉向了對語言的邏輯句法的研究。
所謂語言的邏輯句法,指的是關於一種語言的形式的理論。對語言形式的研究就是隻涉及語言的形式,而不涉及其內容,即主要研究語言中的規則、定義、句子及其組成的各個符號的種類和排列等,而不涉及這些符號或句子的意義。卡爾納普指出,形式的語言應被理解為説話的規則系統。一個形式的語言的規則系統包括形成規則和變形規則。形成規則和語法相似,某一系統的形成規則,決定着該系統的句子如何能由各種不同的符號構造出來。例如,一個主詞符號S可以與一個謂詞符號P用系詞是連接起來,組成S是P這樣的句子。變形規則和演繹邏輯相似,它規定如何將給定的句子變形為其他的句子,也就是説,規定了如何從已給定的一些句子推演出其他的句子。例如,從所有的S是P可推出這個S是P,或者從所有的a都是b和所有的b都是c可推出所有的a都是c。卡爾納普認為,形成規則和變形規則是構成一個語言系統的兩類基本規則,某一語言系統的邏輯句法就是由這兩個部分組成的。由於邏輯句法的規則完全不涉及句子的具體含義,而只是用純粹形式的方法來表達,因此,確定了某一語言系統的形成規則和變形規則,就可以確定哪些句子形式是該語言系統所允許的或有意義的,哪些句子形式是該語言系統不允許的或無意義的。
至於一個形式的語言的規則系統是怎樣確定的,卡爾納普主張用容忍原則或語言形式的約定論原則。根據這一原則,任何一個語言系統,只要具有邏輯上的一致性和自足性,就有其存在的權利。人們完全可以任意選擇採用任何一種語言系統,因為不同的語言系統並無正確或錯誤之分,只有相對於某些特定的目的來説,是否方便與合適的問題。
卡爾納普把語言的邏輯句法看做是關於一種語言的形式的理論,因此,對語言的邏輯句法的研究,也就是對作為一個規則系統的語言形式結構進行分析。對一個語言系統進行邏輯句法的分析,首要的一點就是區分兩種不同的説話方式,即形式的説話方式或實質的説話方式。形式的説話方式只涉及語言的表達形式,即詞與詞之間的句法形式,而不涉及語言所表達的對象。形式的説話方式採用的是句法句子,如玫瑰花這個詞是一個事物詞。實質的説話方式從它的表達形式上看似乎涉及的是對象,但嚴格説來,只涉及這個對象的名稱。所以,實質的説話方式採用的句子,看似真對象句子,其實是假對象句子。如玫瑰花是一個事物,這個句子和真對象句子,如玫瑰花是紅的,從表達形式上看似乎都涉及到玫瑰花這個對象,但實際上玫瑰花是一個事物只涉及了玫瑰花這個名稱,而沒有涉及它的任何性質,如顏色、形狀、氣味等。採用假對象句子説話就是實質的説話方式。
卡爾納普指出,使用假對象句子或實質的説話方式,經常會導致誤解、混亂和無謂的爭論,在哲學的領域中尤其如此。傳統哲學中的許多無謂的爭論都是採用實質的説話方式引起的。例如,實證論者主張事物是感覺材料的複合,實在論者主張事物是物理要素的複合,於是就會發生對於事物到底是什麼這個假問題的無休止的爭論。解決這種爭論的辦法就是把實質的説話方式翻譯為形式的説話方式。形式的語言習慣的表達式如下:一個物理對象的名字(例如月亮這個語詞)是可歸約為感覺資料謂詞(或知覺謂詞)的。卡爾納普認為,如果我們把實質的説話方式翻譯成形式的説話方式,就有可能把這兩個對立的命題調和起來,消除關於形而上學假問題的爭論。
這種用形式的説話方式代替實質的説話方式,用句法句子代替假對象句子的方法,即是邏輯句法的分析方法。其具體方法就是,用事物指稱來代替事物,用關係指稱來代替關係,用數字指稱來代替數字,用時間指稱來代替時間,等等。卡爾納普認為,通過這種翻譯成形式的説話方式的方法,我們就使邏輯分析擺脱了一切語言以外的對象本身的提示,因而我們就只管語言表達的形式了。
卡爾納普指出,只要把哲學侷限於對語言的邏輯句法的分析,就可以不涉及與對象有關的問題,從而避免陷入唯我論。同時,確定一個命題是否有意義,也不在於看其是否與經驗事實相一致,而是看其是否處在一個有關的語言系統中。
現象主義和物理主義
現象主義和物理主義是維也納學派邏輯實證主義內部的兩種傾向,也可以説是該派自身演變發展的兩個階段。邏輯實證主義認為,哲學的任務就是對語言進行邏輯分析,邏輯分析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澄清科學的概念、命題的意義,從而為科學知識奠定基礎。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即選擇什麼樣的語言作為一切科學知識的普遍語言,或者換一句話説,作為科學知識基礎的語言究竟應當使用一種什麼樣的語言。正是在這個問題上,邏輯實證主義內部出現了現象主義和物理主義的分歧。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現象主義在邏輯實證主義內部占主導地位。現象主義主張用現象語言作為科學知識的基礎。現象語言是以個人主觀的感覺經驗為基礎的語言。現象主義的基本特徵就在於從感覺、直接經驗、所與出發,把主觀的感覺經驗看做是一切科學知識的基礎。他們認為,主觀感覺、直接經驗是自明的、無可懷疑的,不需要任何檢驗和證明,也不是從什麼命題推論出來的。因此,一切科學命題歸根結底都可以還原為表示主觀的感覺經驗的命題。根據現象主義的觀點,整個世界就是感覺經驗的邏輯構造,一切科學知識都是藉助邏輯在經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科學知識應採用以感覺經驗為基礎的現象主義的語言。
物理主義產生於30年代初,其倡導者是紐拉特,在他的影響下,卡爾納普不久也轉向了物理主義。於是,在維也納學派內部出現了以石裏克、魏斯曼為代表的現象主義和以紐拉特、卡爾納普為代表的物理主義之間的爭論。物理主義主張以物理對象而不是以感覺材料作為科學知識的基礎,主張以表述物理對象的物理語言作為一切科學的普遍語言,並試圖以物理語言為基礎實現科學的統一。
物理主義指出,世界上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都是物理的事物和事件。因此構成科學知識的命題不應當是表述個人直接經驗的感覺命題,而應當是表述所有人都能觀察到的物理事件的記錄陳述。感覺命題採用的是現象主義語言,記錄陳述採用的是物理主義語言。所謂物理語言,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或物理學中所使用的描述物理事件的語言。由於物理事件是處在一定的時空之中的,因此物理語言也就是對物理事件的時空點的描述。物理語言的特點是使用度量概念,如温度、速度、體積、比重、壓力等。
卡爾納普指出:物理語言是普遍的和主體間的。這就是物理主義的論點。物理主義之所以主張用物理語言作為一切科學的普遍語言,就在於物理語言具有普遍性和主體間性。所謂主體間性指主體之間可以互相瞭解、互相交流。比如,這塊黑板有多長,不必爭論,只要用尺測量一下就行。現象語言就不具備這一點,因為現象語言是以個人感覺為基礎的,我的感覺別人無法瞭解,反之亦然,所以現象語言是不能相互瞭解、相互交流的私人語言。卡爾納普認為,物理主義語言的最重要的優點之一,就在於這種語言有主體間的交流性,也就是説,它原則上能夠使所有使用這種語言的人都觀察到為這種語言所描述的事件。所謂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可以用物理語言來表述,因為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是物理的事物和事件。物理語言即關於物理事件的記錄陳述不僅適用於物理學,同時也適用於一切其他學科。
與物理主義有密切聯繫是科學的統一這個論題。物理主義主張用物理語言作為一切科學的基礎語言。紐拉特説:統一科學的統一語言就是物理學的語言。卡爾納普也認為:物理學語言是科學的普遍語言,這就是説,科學的任何領域內的語言可以保存原來的內容翻譯成為物理學語言。致力於科學的統一,它是維也納學派邏輯實證主義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卡爾納普在《哲學和邏輯句法》(1934年)一書中指出,各門科學為了實踐的目的,的確可以被分開,它們都立足於同一基礎上,歸根到底,它們構成統一的科學。他還強調,統一科學並不意味着科學的所有分支的對象都是屬於同一種類,而是意味着科學的各個分支的名詞是邏輯的一致的。這就是説,在邏輯實證主義看來,統一的科學應當是建立在統一的語言的基礎之上的。
現象主義和物理主義爭論的實質是,作為一切科學的基礎語言的命題或句子應是表述感覺材料的現象語言,還是表述物理對象的物理語言。紐拉特、卡爾納普等人認為,現象主義是方法論的唯我論,物理主義是方法論的唯物論。當然,從現象主義轉向物理主義並不意味着是從唯心主義轉向了唯物主義,因為現象主義和物理主義的分歧,只是方法論意義而非本體論意義上的,分歧的實質僅在於哪一種語言更適合作為科學的基礎語言。

邏輯實證主義發展和消亡

20世紀30年代末,隨着維也納學派的解體,作為一個學派的邏輯實證主義也就分化瓦解了,該派所倡導的邏輯實證主義精神仍繼續存在。二戰後,邏輯實證主義的中心轉到了美國,以蒯因為代表的邏輯實用主義就是在批判邏輯實證主義的基礎上形成的。
但是上個世紀70年代, 邏輯實證主義運動消亡了(“Logical positivism, then, is dead”, 見《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 [1]  第五章開始)。奎因的論文 [3]  被認為是邏輯實證主義失敗的標識。可證實原則本身既不是分析命題,又不能被經驗證實;那根據可證實原則,它就是沒有意義的。邏輯實證主義的可證實原則是自我挫敗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