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邁克豬籠草

鎖定
邁克豬籠草是蘇門答臘島的潘丘盧保山(Mount Pangulubao)和班達哈垃山(Mount Bandahara)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上位籠和下位籠具有特徵性的黑色斑點。下位籠的基部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為卵形,上部近似圓柱形;上位籠類似於下位籠。該物種與昂嘎桑豬籠草多巴豬籠草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近緣關係。其種加詞“mikei”來源於其共同發現者及正式描述作者——邁克·霍普金斯(Mike Hopkins)。
中文名
邁克豬籠草
拉丁學名
Nepenthes mikei
別    名
麥可豬籠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石竹目
豬籠草科
豬籠草屬
邁克豬籠草
命名者及年代
B.R.Salmon & Maulder 1995

邁克豬籠草植物學史

邁克豬籠草的上位籠
邁克豬籠草的上位籠(15張)
1989年9月,布魯斯·薩蒙(Bruce Salmon)、邁克·霍普金斯(Mike Hopkins)和裏基·毛德(Ricky Maulder)在蘇門答臘島潘丘盧保山(Mount Pangulubao)發現了邁克豬籠草。 [3]  在這次考察中,該團隊還在潘丘盧保山上發現了另外兩個在當時尚未被描述的類羣——卵形豬籠草N. ovata)和似刃豬籠草(N. xiphioides)。 [3]  似刃豬籠草之後被認為是裸瓶豬籠草N. gymnamphora)的一個同物異名。 [2]  [1]  [9] 
1990年刊登於《食蟲植物通訊(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的邁克豬籠草彩色照片是由邁克·霍普金斯、裏基·毛德和布魯斯·薩蒙拍攝的。 [10]  在當時,這些豬籠草僅被簡單的鑑定為“Nepenthes sp. 'New Species'”。 [2]  [10-11]  以下是他們的描述: [10] 
“我們還在高海拔地區發現了一種我們從未見過的豬籠草。它與毛蓋豬籠草N. tentaculata)、多巴豬籠草N. tobaica)和小豬籠草N. gracilis)很相似,但更堅硬、更厚實。捕蟲籠常具有黑色的條紋和類似暗色豬籠草N. fusca)紋路。該物種的差異性很小,所有成年的植株都具有巨大的蓮座狀地面部分和攀援莖。莖可攀爬至7 m的高處,上位籠的顏色和形狀類似下位籠,但也具有上位籠和下位籠之間存在的一般性的差異。包括花梗在內,雄性花序長約20 cm。”
在邁克豬籠草的正式描述發表之前,在豬籠草愛好者之間其被稱為“N. minutissima”。 [3]  [12]  該名稱從未被正式發表過,所以是一個無記述名(nomen nudum)。 [3] 
布魯斯·薩蒙和裏基·毛德所著的邁克豬籠草的正式描述刊登於1995年的《食蟲植物通訊》。 [3]  編號為“B.Salmon & R.Maulder 221719”的標本被指定為模式標本,存放於新西蘭奧克蘭的奧克蘭研究所及博物館(Auckland Institute and Museum,AK)。 [2]  [13]  該標本採集於1995年2月17日,來源於新西蘭人工種植的植株, [11]  其由一個雌性花序、一個下位籠和一個蓮座狀植株組成。 [3]  該種株最初於1989年採集於潘丘盧保山的頂峯非常陡峭的山脊上,其生長於潮濕的苔蘚森林中,海拔約2000 m。 [3]  正式描述的作者形容其生長於“泥炭或高約5~6 m的樹上的苔蘚中”。 [3]  布魯斯·薩蒙和裏基·毛德還在潘丘盧保山相同海拔的地區採集了邁克豬籠草的第二個模式標本。編號為“B.Salmon & R.Maulder 221718”,該標本由2個上位籠、2個下位籠和一段帶捕蟲籠的側芽組成。其也存放於奧克蘭研究所及博物館中。 [3]  邁克豬籠草的其他標本與其模式標本存在細微的差異。編號為“de Wilde & de Wilde-Duyfjes 13190”的標本的捕蟲籠,其籠蔓尾為叉狀,而模式標本的籠蔓尾為叢狀。該標本存放於爪哇茂物的茂物植物園(Bogor Botanical Gardens)標本館中。 [2] 
1997年,馬修·傑布(Matthew Jebb)和馬丁·奇克(Martin Cheek)在其專著《豬籠草(豬籠草科)的框架性修訂(A skeletal revision of Nepenthes (Nepenthaceae))》中,提供了一份邁克豬籠草的修訂描述(emended description),但其中涵蓋了與邁克豬籠草之間存在着近緣關係的物種,即在當時還未被描述的昂嘎桑豬籠草N. angasanensis)。 [2]  布魯斯·薩蒙和裏基·毛德並不認同這個描述,從而在1999年恢復了他們原始的描述並描述了昂嘎桑豬籠草。 [14]  傑布和奇克在其2001年的專著《豬籠草科(Nepenthaceae)》中將昂嘎桑豬籠草認定為是邁克豬籠草的一個同物異名,其寫道“我們猜想昂嘎桑豬籠草可能會被證明其與邁克豬籠草不是兩個獨立的物種,所以在這裏將其列為邁克豬籠草的一個同物異名”。 [11] 

邁克豬籠草形態特徵

邁克豬籠草為藤本植物,其可攀爬至7 m的高處。莖可分枝, [1]  直徑可達0.4 cm,圓柱形至三稜柱形。節間距可長達9 cm。來自班達哈垃山(Mount Bandahara)的植株會從地下短根莖中生出側芽。邁克豬籠草可迅速的從蓮座狀過渡到攀援狀。 [2] 
邁克豬籠草的葉片無柄革質,呈線形,可長達10 cm,寬至2 cm。葉片末端為急尖或鈍尖,基部急劇收縮,包住約莖部周長的二分之一。在中脈的兩側各有1~2條縱脈,羽狀脈呈不規則的網狀。 [2]  葉片的上表面通常為綠色,但若暴露在陽光下則會呈紅色。 [1]  籠蔓可長達15 cm。 [2] 
邁克豬籠草的下位籠
邁克豬籠草的下位籠(20張)
邁克豬籠草下位籠的基部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為卵形,上部近似圓柱形,接近籠口處呈漏斗形。其體型都較小,高僅可達12 cm,寬僅可達3 cm。腹面的籠翼可寬至4 mm,翼須可長達8 mm。部分下位籠的籠翼退化為一對隆起。下位籠內表面的腺體區僅限於捕蟲籠卵狀的部分。 [2]  腺體較小,直徑約0.2~0.3 mm,密度為每平方釐米150~180個。 [3]  唇為圓柱形,寬可達4 mm。唇肋高約0.1 mm,間距約0.2 mm,唇齒可長達0.4 mm。籠蓋為卵形,基部呈心形。其可長達3 cm,寬至2.5 cm,無附屬物。籠蓋下表面均勻的分佈着凸起的小蜜腺,直徑約0.1~0.2 mm,密度為每平方釐米40個。 [3]  籠蓋基部後方的籠蔓尾為叉狀或叢狀 [1]  ,可多達12個分叉,其可長達7 mm。 [3] 
邁克豬籠草上位籠的基部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為卵形,上部為圓柱形,唇下部呈漏斗形。其較下位籠更小,高僅可達8 cm,寬僅可為2 cm。籠翼通常退化成為一對隆起。其他形態特徵類似下位籠。 [1] 
邁克豬籠草的花序總狀花序,其可長達18 cm,寬至1.8 cm。雌性花梗可長達8 cm,寬至1 mm;雄性花梗可長達3 cm。 [1]  花軸可長達8 cm。 [2]  每個次級花梗帶1朵花,其可長達6 mm,可能具小苞片 [2]  花被片為長圓形至披針形,可長達4 mm [2]  。果莢可長達22 mm。 [1] 
邁克豬籠草植株的大部分無毛被。其籠蔓和花序的部分通常具有白色或黃色的短毛被。 [1]  其混合了簡單的和性狀的毛被。其捕蟲籠和植株的其他部分具有早落的毛被。 [2] 

邁克豬籠草生長環境

發自老莖的側芽及其下位籠 發自老莖的側芽及其下位籠
邁克豬籠草的模式產地為山頂灌木植被區,以及低地和高地山地苔蘚森林。 [2]  [1]  其通常陸生於開闊處,如山脊頂部和懸崖邊,這類具陽光直射的地區。 [2]  在潘丘盧保山可能很難找到邁克豬籠草, [4]  因為其與裸瓶豬籠草、卵形豬籠草和顯目豬籠草(N. spectabilis)的分佈區重疊。 [3]  在本達哈拉山,其生長於海拔2400 m以上的地區, [2]  其與上位豬籠草N. diatas)的分佈區重疊。 [5]  已發現邁克豬籠草與這些豬籠草物種之間的自然雜交種。 [2]  在其他的地區(由於保護的原因而未公佈具體地點),邁克豬籠草與杏黃豬籠草N. flava)的分佈區重疊。 [6] 

邁克豬籠草分佈範圍

邁克豬籠草是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兩座山——北蘇門答臘省(North Sumatra)潘丘盧保山和亞齊省(Aceh)班達哈垃山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 [2]  其出現於海拔1100~2800 m的地區。 [2]  [1] 

邁克豬籠草保護

根據2000年的評估,邁克豬籠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2006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等級為易危(Vulnerable)。 [7]  在2001年,查爾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就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標準將邁克豬籠草非正式的列為易危物種。但卡拉克指出,由於邁克豬籠草的大部分種羣因保護的原因未公佈,所以其“在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內不太可能成為瀕危物種”。 [2]  據此,他建議將其保護狀況修訂為依賴保育(Conservation Dependent)。 [2]  邁克豬籠草面臨着原生地喪失和破壞,以及過度採集的威脅。 [8] 

邁克豬籠草相關物種

邁克豬籠草(左)與杏黃豬籠草同域分佈 邁克豬籠草(左)與杏黃豬籠草同域分佈
邁克豬籠草與蘇門答臘島昂嘎桑豬籠草N. angasanensis)和多巴豬籠草之間存在着最密切的近緣關係,其可能與這兩者其中的一種為同一個物種。 [2]  [1] 
在布魯斯·薩蒙和裏基·毛德關於邁克豬籠草的描述中指出了其與昂嘎桑豬籠草之間區別,但此已被認為是不可靠的。 [2]  例如,其寫道昂嘎桑豬籠草會從地下根莖發出側芽,而邁克豬籠草不會; [3]  但已發現產自班達哈垃山的種羣也會出現這樣的特徵。 [2]  [1]  還寫道,昂嘎桑豬籠草無叢狀的籠蔓尾, [3]  但實際上叢狀的籠蔓尾會出現於其下位籠上。 [2]  除開這些不準確的差異外,這兩個物種間只剩下了少量穩定存在的差異。首先,邁克豬籠草的唇齒較短,但這個差異不是主要的,兩者的唇齒都很小型。 [2]  其次,邁克豬籠草的花序具簡單的苞片,而昂嘎桑豬籠草沒有。 [2]  最後,昂嘎桑豬籠草捕蟲籠內表面腺體的密度更大。 [2] 
因昂嘎桑豬籠草和邁克豬籠草所處的不同生態環境,可更容易的將其區分開來。昂嘎桑豬籠草一般陸生或附生於陰暗的苔蘚森林中,而邁克豬籠草通常陸生,且更喜歡強光的環境。 [2]  昂嘎桑豬籠草會出現較長的莖,常在葉腋處伸出分枝, [2]  但這些特徵也同樣出現於邁克豬籠草身上。 [1] 
多巴豬籠草與邁克豬籠草在花序和營養組織方面存在着許多差異。邁克豬籠草的花序短,每個次級花梗具一朵花,而多巴豬籠草的具兩朵花。此外,多巴豬籠草的捕蟲籠無叢狀的籠蔓尾和豐富的條紋。 [2]  [1]  [15] 
豬籠草進化樹“第6分支” 豬籠草進化樹“第6分支”
布魯斯·薩蒙和裏基·毛德也將邁克豬籠草與寬葉豬籠草N. adnata)和毛蓋豬籠草進行了對比。 [3]  安德烈亞斯·維斯圖巴(Andreas Wistuba)指出,邁克豬籠草在捕蟲籠的形狀上與真穗豬籠草N. eustachya)很相似。 [1] 
2001年,查爾斯·克拉克對來自蘇門答臘島和西馬來西亞豬籠草進行了分支系統學分析,利共用了70個形態特徵。昂嘎桑豬籠草與邁克豬籠草的相關性達79%。如圖《豬籠草進化樹“第6分支”》所示。 [2] 
查爾斯·克拉克認為“這些物種間的關係非常複雜,有些東西現在還難以解釋。” [2] 

邁克豬籠草自然雜交種

已發現了4種關於邁克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 [2]  [1] 

邁克豬籠草自然雜交種

邁克豬籠草與卵形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
邁克豬籠草與卵形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2張)
上位豬籠草僅存在於班達哈垃山,所以該自然雜交種也僅限於此。 [2]  該自然雜交種常見於海拔2300~2700 m,兩者分佈區重疊的地區。 [2]  [5]  其首次報告於1998年。 [5] 
該自然雜交種的形態類似於邁克豬籠草,其下位籠大多為黑色。不同之處在於其捕蟲籠的基部更寬大。且植株的體型也更大,其莖、葉片和唇都寬於邁克豬籠草。 [2] 
僅發現上位豬籠草與邁克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出現於班達哈垃山山頂地區的森林邊緣。 [2] 

邁克豬籠草其他自然雜交種

其他與裸瓶豬籠草卵形豬籠草和顯目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也已被發現。布魯斯·薩蒙和裏基·毛德於1995年報告了這三種自然雜交種。 [3]  其中裸瓶豬籠草與邁克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在1996年被非正式的命名為潘丘盧保山豬籠草(N. × Pangulubauensis)。 [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