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選調生

(經組織選調到基層重點培養的羣體)

鎖定
選調生,是各省黨委組織部門有計劃地從高等院校選調品學兼優的應屆大學本科及其以上畢業生基層工作,作為黨政領導幹部後備人選和縣級以上黨政機關高素質的工作人員人選進行重點培養的羣體的簡稱。
中文名
選調生
外文名
Selected Graduates
別    名
“優大生”
“調幹生”
漢語拼音
xuǎn diào shēng
培養目標
黨政領導幹部後備人選
執行時間
20世紀60年代至今
身    份
公務員

選調生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哪些人可以報考選調生
根據中組部有關政策規定,主要是全日制普通高校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優秀應屆畢業生,要求是黨員(預備黨員)、一定身份的學生幹部、應屆畢業生,校級以上獎勵,根據中央有關政策,2011年以來,參加基層服務項目、符合選調生條件的往屆高校畢業生(像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員等)也可以報考。
高校畢業生比較適合報考選調生
實踐證明,並不是所有的高校畢業生都適合報考選調生。綜合各方面意見,以下人員比較適合: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人民,具備從事機關工作的基本素質和黨政領導人才的潛質,適應基層艱苦環境,在校期間綜合表現優秀,學習成績良好,羣眾威信較高的高校畢業生。
報考選調生有無户口和生源地限制
一般來説對雙一流重點院校應屆畢業生招考不限户籍(須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不限生源地;對非雙一流重點院校應屆畢業生限制户籍或生源地;對參加基層服務項目、符合選調生條件的往屆高校畢業生(如大學生村官等)限制工作地及服務年限。 [1] 
對研究生實行什麼政策
在考錄計劃上,實行計劃單列。在分配上,博士研究生安排到市直部門掛職鍛鍊;碩士研究生到縣市區工作。以河北為例,原則上,選調生必須進入基層鍛鍊,兩年內關係不準調動。市、縣街道、城關鎮也算基層。

選調生發展歷史

選調生背景

早期選調生 早期選調生
選調生工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當時的選調生是“革命事業接班人”的一部分。從高等學校選調品學兼優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培養鍛鍊,始於上世紀60年代中期。1965年6月,國家高教部黨委根據劉少奇同志建議,就分配一批高等院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問題,向中央遞交報告。中央非常重視,批准了高等教育部黨委根據中央領導同志的建議起草的《關於分配一批高等文科畢業生到縣以下基層單位工作的請示報告》,及時批轉各地研究執行,全國選調生工作由此開始。 [1] 
但“文革”開始後被迫中斷。粉碎“四人幫”後,領導幹部青黃不接。中共元老陳雲提議下,中組部設立青年幹部局,黨中央加大年輕幹部培養選拔力度,選調生制度被拾起,成為幹部培養的重要手段。上世紀八十年代,選調生工作在全國展開。2012年,相當一部分高級黨政幹部是選調生出身。
按照黨中央關於抓緊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的要求,1980年以來,各省區市黨委組織部有計劃地從高等院校選調品學兼優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工作,重點培養。“選調生”到基層工作,重點是培養黨政領導幹部的後備人選,同時為縣級以上黨政機關培養高素質的工作人員。根據習近平同志關於“大力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要堅持和完善選調生制度,精心挑選優秀大學生到基層艱苦崗位和複雜環境去鍛鍊”的講話精神,今後選調生主要從具有基層工作經歷的大學畢業生中招考。

選調生重要發展節點

2000年,中央組織部發布了《中央組織部關於進一步做好選調應屆優秀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培養鍛鍊工作的通知》,對進一步做好“選調生”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
2006年,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緩解西部及貧困地區基層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法官、檢察官短缺問題的意見》的通知指出:進一步做好選調生工作,充實法官、檢察官後備人才。省(區、市)黨委組織部門將為基層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選調法律專業人才納入選調生計劃,會同高級人民法院、省級人民檢察院每年有計劃地選調一批優秀應屆高等院校法律專業畢業生,安排到基層院工作。西部各省(區、市)每年選調的人數一般不少於20名。各級黨委組織部門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要按照選調生工作的有關政策,安排好選調生的工作和生活,保證選調生安心基層,儘早成才。 [2] 
2008年2月,習近平同志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和完善選調生制度,精心挑選優秀大學生到基層艱苦崗位和複雜環境去鍛鍊”,隨着2008年中組部下發《選調優秀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培養鍛鍊工作暫行規定》,截止2012年底全國有近20萬選調生活躍在廣闊的基層大地。
選調生姓“黨” 選調生姓“黨”
進入2009年,隨着中共中央組織部等12部委《關於建立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長效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出台,選調生政策作了重要調整,將由原來的清一色從高校應屆畢業生中招考,轉變為“主要從具有2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的大學生‘村官’及其他到基層工作的高校畢業生中招考。”選調生招考政策的變化彰顯了中央從基層一線培養選拔幹部的用人導向,同時也釋放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用人單位從基層一線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將逐步建立和完善。
2014年,全國大學生村官工作座談會強調,要把選調生工作與大學生村官工作銜接起來,完善相關政策,規範操作辦法,形成良性互動機制。同年,中央機關開始注重遴選優秀選調生。截止目前,全國有20餘萬選調生活躍在廣闊的基層大地。 [3]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大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力度”,並號召“全黨都要關注青年、關心青年、關愛青年”。經過多年實踐,選調生已成為一個優秀“品牌”,越來越受到各級組織和用人單位的歡迎,逐漸成為幹部隊伍的中堅力量。
2018年,中組部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選調生工作的意見》(組通字〔2018〕17號) [4]  ,5月21日,中組部召開新時代激勵幹部新擔當新作為暨加強改進選調生工作座談會。 [5] 

選調生定向選調範圍

各省區市定向選調範圍高校名單
地區
選調類別
選調範圍
北京市
42 所“雙一流”建設高校 [10] 
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蘭州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東北大學、鄭州大學、湖南大學、雲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新疆大學 [11] 
26 所在京“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建設學科 [11] 
北京交通大學:系統科學,北京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北京科技大學:科學技術史、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礦業工程,北京化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林學,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臨牀醫學、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藥學,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首都師範大學:數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文學,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中央財經大學:應用經濟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應用經濟學,外交學院:政治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公安學,北京體育大學:體育學,中央音樂學院:音樂與舞蹈學,中國音樂學院:音樂與舞蹈學,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設計學,中央戲劇學院:戲劇與影視學,中國政法大學:法學,華北電力大學:電氣工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礦業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中國科學院大學: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 [11] 
國(境)外院校
2021年8月1日至2023年7月31日期間取得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國(境)外院校(以2022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為準) [10] 
天津市
部分“雙一流”建設高校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重慶大學、四川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蘭州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2] 
河南省
國內高校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蘭州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東北大學、鄭州大學、湖南大學、雲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新疆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政法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共中央黨校、河南大學(僅報考省轄市市直崗位) [9] 
國(境)外高校
2022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前100名高校(以上海軟科發佈為準) [9] 
廣東省
Ⅰ類高校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蘭州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東北大學、鄭州大學、湖南大學、雲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新疆大學
Ⅱ類高校
Ⅱ類高校: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澳門大學、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Chicago)、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of Technology)、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Angeles)、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Arbor)、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Michigan)、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佐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Technology)、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Francisco)、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Cambridge)、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Edinburgh)、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Science)、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慕尼黑大學(LMU Munich)、海德堡大學(HeidelbergUniversity)、慕尼黑工業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Technology Zurich)、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cole Polytechnique Federale de Lausanne)、蘇黎世大學(University ofZurich)、卡羅琳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悉尼大學(University ofSydney)、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新南威爾士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昆士蘭大學(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Toronto)、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巴黎高等師範學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Paris)、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莫斯科國立大學(Lomonosow State University)、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Singapore)、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Ⅲ類高校
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外交學院、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體育大學、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天津工業大學、天津醫科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華北電力大學、河北工業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內蒙古大學、遼寧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延邊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東北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東華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體育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上海大學、蘇州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南京郵電大學、河海大學、江南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南京師範大學、中國美術學院、安徽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福州大學、南昌大學、河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南師範大學、暨南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海南大學、廣西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石油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西南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貴州大學、西藏大學、西北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長安大學、陝西師範大學、青海大學、寧夏大學、石河子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寧波大學、海軍軍醫大學、空軍軍醫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山西大學、南京醫科大學、湘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南方科技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央黨校
Ⅳ類高校
南方醫科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大學、深圳大學、汕頭大學、廣東醫科大學、廣東海洋大學、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東莞理工學院、廣東藥科大學、廣州美術學院、廣東財經大學、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省社會科學院

選調生選調機制

選調機制
選調機制
概述
選調目的
重點培養黨政領導幹部的後備人選。
選調對象
主要選調本科生、研究生中的共產黨員、優秀學生幹部和三好學生。各省情況差別較大,部分省份只要求滿足學生幹部、三好學生和中共黨員三個條件中任意一個即可。
選調原則
秉持”公平、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採取本人自願報名、院校黨組織推薦、組織(人事)部門考試考核相結合的辦法選調。
選調條件
有志於從事黨政工作並有發展潛力的優秀學生; [6] 
必須通過選調生錄用考試。選調對象事業心和責任感強,志願到基層工作,身體心理健康,能適應基層工作需要,勤奮敬業,樂於奉獻;
中共黨員(含預備黨員);
全國普通高校國家計劃內統招、全日制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應屆畢業生,學習成績優秀,基礎知識紮實,能如期畢業並取得相應的學歷學位證書。2011年來,部分省份參加基層服務項目、符合選調生條件的往屆高校畢業生(像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員等)也可以參加報考;
本科生須是校級以上“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或者二等獎以上“優秀學生獎學金”獲得者,研究生須是校級以上“三好研究生”、“優秀研究生幹部”或者“研究生優秀獎學金”獲得者;
參加基層服務項目、符合選調生條件的往屆高校畢業生(像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員等)報考,年齡方面各省份一般適當放寬。
省委組織部崗前培訓 省委組織部崗前培訓

選調生考試相關

選調生報考事項

報考
相關詳情
報名條件
事業心和責任感強,志願到基層工作,勤奮敬業,樂於奉獻;
中共黨員(含預備黨員);
學習成績優良,具備授予學士以上學位條件;
學習成績優秀,基礎知識紮實,能如期畢業並取得相應的學歷學位證書;
身體心理健康,能適應基層工作需要。
報名方法
選調生考試報名採用網上報名的形式進行,報考人員在規定時間內登錄各地人事考試網進行網上報名。
資格審查貫穿考錄工作全過程。對報考人員在考錄環節中的違紀違規行為,按照《公務員錄用考試違紀違規行為處理辦法(試行)》(人社部發[2009]126號)等有關規定處理。
報考事項
雙一流建設高校與各地聯合成立的分校、下屬獨立二級學院以及分校區,如其入學錄取分數線與雙一流建設高校重點本科一致且報考人員畢業時獲得以雙一流建設高校名義頒發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則其應屆畢業生可以報考,如不符合上述條件,則不能報考。
各雙一流建設高校舉辦的一般本科,如其入學錄取分數線與該校重點本科錄取分數線一致。雙一流建設高校舉辦的成人教育、自學考試、網絡教育等類型畢業生不能報考。
關於職位類別。報考人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上公佈的專業目錄報考自然科學類職位或人文社會科學類職位。如報考人員所學專業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上公佈的專業目錄內,則按所獲學位報考相應職位。
考試用書
選調生考試一般不指定專屬教材。
選調生考試科目為:《行測》、《申論》。
考試題型
一般來説,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和公共基礎知識為客觀性試題,申論為主觀性試題。
面試和專業科目考試由招錄機關確定考試方式和題型。
考試內容
一般為《綜合知識》和《申論》兩門,在綜合知識當中主要考《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和《公共基礎知識》。 考試分為筆試和麪試,筆試採取綜合知識測試、申論等多種方式,考察應試人員綜合素質和發展潛能。面試階段考試包括結構化面談和專業測試,根據單位需要進行,不計入考試成績。選調生考試內容為綜合知識和申論兩門,在綜合知識當中主要考行測和公共基礎知識,申論和國考申論一樣但是相比較要簡單些,主要是綜合知識。

選調生考試大綱

選調生錄用考試作為各省市領導幹部後備人才的錄用考試自1988年實施以來,至今已經有了32個年頭。在這18個年頭裏其考試的科目基本和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科目相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到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面向社會招考前的一段時期,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科目為《綜合知識》和《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兩科。以天津市為例,這時的《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和目前天津市公務員錄用考試的《行政職業能力測驗》的題型完全相同,也就是説天津市的《行政職業能力測驗》的題型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還沒有過任何的變化。在此期間,選調生錄用考試同樣採用的是《綜合知識》、《行政職業能力測驗》這兩大科目。直到2006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的實施,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的考試科目明確規定為《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和《申論》兩個科目後,部分省市的選調生考試科目開始慢慢的向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科目靠攏,比如:湖北、山東等地,選調生考試科目為《行政職業能力測驗》、《申論》兩科;當然,還有部分省市的選調生考試還沒有和國家的公務員錄用考試完全一致,比如:重慶、天津等地,選調生考試科目為《綜合知識》、《申論》兩科。
《綜合知識》的考試內容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
哲學部分主要考察的知識點有:哲學的基本問題、世界物質統一性問題、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實踐論、認識論、唯物主義的社會歷史觀等內容。
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主要考察的知識點有:市場經濟的基本常識(市場的基本功能、市場經濟結構、市場規則、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宏觀調控(混合經濟)、供給與需求平衡、可持續發展戰略等。
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
主要考察的知識點有: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黨的基本路線、經濟建設的發展戰略、三個代表及其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
四、法律常識
主要包括:《法理學》、《憲法》、《民法》、《刑法》、《民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等。
五、行政管理
主要考察的知識點有:行政管理體制與改革、政府機構與改革、《公務員法》、行政監督等。
六、公文寫作與處理
一般包括:決定、指示、通報、通告、請示、報告、函、會議紀要、簡報等。
七、本地地情及對策
要求考生根據本地情況結合自身所學知識來給予判斷和解答。
《綜合知識》的考試題型一般包括以下六種:
一、填空題
二、選擇題(包括單選和多選)
三、判斷題(是非題)
四、簡答題
五、論述題
六、案列分析題
其中,填空題基本是取消了。論述題和案列分析題納入“黨政機關領導幹部競爭上崗”的考試內容。選調生的考試題型以選擇題(單選和多選)、判斷(是非)題、簡答題為主。從分值上看,單選一般佔65-75分(總分100)、多選題:15-20分(總分100)、判斷(是非)題:10分(總分100)、簡答題:10分(總分100)。 [7] 

選調生選調工作

根據相關政策規定,機關職位選調人選試用期滿後,安排到基層一線鍛鍊不少於2年;鄉鎮(街道)職位選調人選在鄉鎮(街道)工作不少於3年,其間在村鍛鍊不少於2年。選調生試用期1年,試用期滿考核合格的,辦理任職定級手續,並進行公務員登記;不合格的,取消錄用。 [8] 

選調生VS公務員

選調生是公務員的一種,錄用後直接為公務員編制。
選調生(公務員編制) 選調生(公務員編制)
選調生是省委組織部的後備領導幹部,放到基層鍛鍊,人事權歸省委組織部管轄,委託接收單位考評。調動範圍是全省建有黨組織的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人民社團。可以理解成一種特殊的幹部身份。
總的來説,選調生提拔速度比公務員快得多,一般本科畢業定科員,碩研定副科,博研定正科。但相應報考條件限制也比公務員高得多,首先是本科應屆畢業生,本科階段要求必須是黨員,學生幹部。相對來説公務員報考條件就松多了,達到條件即可。
選調生培訓 選調生培訓
選調生也屬於公務員系統,但與普通公務員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選調生和公務員的區別
區別
詳情
報名條件不同
選調生的報名條件除符合一般國家公務員的報名條件外,還要求是政治素質好,有志於從事黨政工作並有發展潛力的優秀學生。主要選調本科生、研究生中的共產黨員、優秀學生幹部,本科生大部分省份要求是應屆畢業生、中共黨員、學生幹部,三者缺一不可;研究生條件可酌情放寬,一般只要求中共黨員、應屆畢業生。
培養目標不同
選調生的培養方向主要是黨政領導幹部後備人選和縣級以上黨政機關高素質的工作人員人選;
公務員一般招考的是非領導職務國家公務人員。
選拔程序不同
選調生的選拔採取本人自願報名、院校黨組織推薦、組織(人事)部門考試考核相結合的辦法;而公務員錄用考試採取筆試和麪試的方式進行,不需要院校黨組織推薦。
選調生的面試由各市委組織部組織,公務員面試由當地人事局負責。
培養管理的措施不同
選調生到基層工作採取崗位培訓、脱產輪訓等多種形式,選調生在基層工作期間,至少要脱產培訓一次,時間一般不少於3個月;而公務員主要採取崗位培訓的形式,在工作初期一般不安排脱產培訓。
管理使用有所差別
選調生是省委組織部的後備幹部,放到基層鍛鍊,人事權歸省委組織部管轄,委託接收單位考評。調動範圍是全省建有黨組織的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人民社團,可以理解成一種特殊的幹部身份。
公務員是針對具體職能的職位,人事權一般歸該單位人事機構或上級單位人事機構或人事廳管轄。一般只要有人事權的單位都有管轄權。調動範圍取決於人事歸屬單位,在該單位人事管理範圍內調動。
發展前景有所差別
選調生是省、市、縣委組織部掌握的後備幹部;而招考錄用的公務員,是普通的機關工作人員。
選調生提拔速度比公務員快得多,一般本科畢業定科員,碩士定副科,博士定正科。我國幹部隊伍中,許多年輕有為領導幹部和相當一部分高級黨政幹部都是選調生出身,所以,組織部門一直把選調生工作視為優秀年輕幹部的“源頭工程”。

選調生選調標誌

選調生標誌 選調生標誌
“選調生”新標誌(LOGO),主要以“絲帶”、“星星”、“划槳”等重要元素來體現選調生的整體形象。
標誌將“選調生”拼音首字母“XDS”藴含其中。絲帶下方交叉處為“X”、右弧和“X”右上方組成“D”、下方為橫寫的“S”。飄揚的絲帶寓意心情舒暢,漸變色寓意陽光照耀;星星象徵着黨的領導、中國夢及革命理想信念;右弧寓意選調生之路,即選調生起步基層、激揚青春、放飛夢想,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茁壯成長;標誌下方三條斜線呈現出眾人奮力划槳之勢,右弧寓意風滿帆揚,展現選調生團結一心,艱苦創業,乘風破浪,直掛雲帆的生動形象。標誌對“D”表現最直觀,D也是“地”的拼音首字母,絲帶整體形象宛如俯瞰的草書 “幹”字,又如飄逸的“十”字,結合左上角“星星”,寓意着十餘萬選調生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精於務實,實幹興邦!
標誌歡快、靈動,傳遞着選調生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奮發有為的無限活力,充分展示出選調生“平凡孕育偉大、奉獻譜寫人生、汗水鑄就輝煌”的主題口號。選調生是中國黨政領導幹部後備人選,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青春力量,整個標誌喻示着中國青年運動的時代主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