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達尼埃爾·博韋

鎖定
達尼埃爾·博韋出生於瑞士納沙泰爾,是一位瑞士裔的意大利藥理學家。
中文名
達尼埃爾·博韋
外文名
Daniel Bovet
國    籍
意大利
出生日期
1907年3月23日
逝世日期
1992年4月8日
職    業
藥理學家
主要成就
195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出生地
瑞士納沙泰爾

目錄

達尼埃爾·博韋人物生平

博韋出生於瑞士的納沙泰爾,後加入意大利國籍,他是少數以世界語為第一語言的世界語母語者。他小時候在採用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意大利女教育家)教學法的學校裏學習,獲得了很強的學習與思考能力。中學畢業後考入日內瓦大學生物科學專業,1927年大學畢業獲碩士學位,1929年憑藉一篇《動物比較解剖學》的論文獲日內瓦大學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1929年起,博韋來到法國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工作,一直持續到1947年。他起初擔任助理,在埃米爾·魯克斯教授的指導下開展研究工作,後又師從福諾教授進行化學治療研究,並擔任化學治療實驗室主任。在那裏,他遇到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菲洛梅娜∙尼蒂(Filomena Nitti)和她的弟弟弗雷德裏克(Federico)——一位才華橫溢的微生物學家。於是,他和菲洛梅娜姐弟一起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當時,在南美洲的印第安人中流行一種被稱為“南美洲的神奇毒藥”用於狩獵,它就是箭毒。隨着狩獵者拉弓射箭,蘸着箭毒的箭頭快速射入動物體內,馬上就令動物的肌肉鬆弛而無法動彈,於是就逮住了獵物。那麼,箭毒中究竟含有什麼成分能使動物的肌肉立即鬆弛呢?這個問題極大地引發出藥理學家的興趣,他們紛紛前往南美洲開展研究活動,試圖找出箭毒中真正發揮作用的化學物質,可是許多年過去了卻一直沒有結果。
博韋對此非常感興趣,他也開始了對箭毒的研究。他以巴斯德研究所工作人員的身份,多次來到南美洲給印第安人送醫送藥,對他們關懷備至,與他們交朋友。他的一片真誠終於贏得了印第安人的信任,他們最終將箭毒的配方告訴了他。
筒箭毒鹼 筒箭毒鹼
獲得配方後,博韋對配方的成分進行了長達8年的艱苦研究,終於弄清了箭毒的基本成分——筒箭毒鹼。在此基礎上,他又在實驗室裏日夜工作,合成了400多種化合物,並從中篩選出膽鹼衍生物,並發現了一種類箭毒化合物——琥珀膽鹼。
琥珀膽鹼具有神經肌肉阻斷作用,而沒有嚴重的副作用,只要取適當的量注入人體靜脈,就能迅速達到肌肉麻痹的效果。而且,它不易引起呼吸肌麻痹,也容易分解。用琥珀膽鹼的肌肉鬆弛作用配合麻醉藥的使用,可以在外科手術中降低麻醉深度,有利於手術操作和呼吸控制。
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期間,博韋除了在肌肉鬆弛方面的貢獻外,還有一個更加突出的貢獻,那就是首次合成抗組織胺藥物。
説到博韋合成抗組織胺藥物,還需講一下過敏反應。1903年,德國醫生威廉·鄧巴證明花粉過敏不是由花粉本身引起的,而是因為機體受花粉刺激而釋放出的一種物質引起的。1910年,英國生理學家、藥理學家亨利·戴爾在研究黑麥的毒性時,發現了一種他稱為“組織胺”的物質,16年後他才弄清楚花粉過敏的罪魁禍首正是機體釋放的組織胺,它引起了人體的過敏反應。知道組織胺可以引發多種過敏反應性疾病後,尋找一種能夠治療過敏性疾病的藥物成了科學家們不謝探索的動力。
博韋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期間的一次實驗中,發現了一種具有抗過敏特性的化合物——苯並二惡烷。博韋用苯並二惡烷在豚鼠身上做實驗,發現它具有抗組織胺的作用。在進一步的實驗中,他合成了第一個抗組織胺藥物——哌撲羅生(又名本諾代因)。哌撲羅生的意義非凡,因為後來的第一代抗組織胺藥物如苯海拉明、撲爾敏、異丙嗪等,第二代抗組織胺藥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咪唑斯汀、阿斯咪唑等,第三代抗組織胺藥物如非索非那丁、去甲基阿司咪唑、脱羧基氯雷他定等,都可以看作是它的衍生物。
抗組織胺藥物一經面世,便被廣泛應用於臨牀上,除主要用於治療多種過敏性疾病外,還被用於防止藥物反應和輸血反應,甚至輔助治療某些精神性疾病以及治療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等。 [2] 
1957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在肌肉鬆弛方面的進展和首次合成抗組胺的成就。
博韋是少數以世界語為第一語言的世界語母語者。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