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道教教派

鎖定
早期道教沒有所説的“派”。
道教成立之前的方仙道、黃老道等學術性派別,被張道陵吸收為道教內容,後人把他的派稱為教前派。
中文名
道教教派
歷史溯源
曾有方仙道、黃老道等學術性派別
天師道。
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
太平道
張角以《太平經》信仰
道教發展
道法和道術的側重點不一

道教教派初創時期

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也稱做天師道。
張角以《太平經》信仰創立了太平道。
由帛和創立的“俗神禱”信仰稱為帛家道。
以經篆傳授的有茅山上清道、閣皂山靈寶道、陝西周至的樓觀道等。

道教教派道教發展

晉代和南北朝以後,又有上清、靈寶等派別先後出現。
各道派教義思想基本一致,只是道法和道術的側重點不一,或師承系統有別。
直到南宋、金、元時期出現的淨明道、太一道、真大道教、全真教等和與符篆派同時出現的金丹道(包括外丹與內丹派),皆不以“派”稱。

道教教派門户林立

把某某系統稱某某派,是元末明初盛行的。
道教的各種修持方法為了追宗溯源找出自己的傳授系統,遂有了“派”的名稱和世代系統。
同一時期的道教信仰中的兩個修持派別:
全真道重在內丹清修,包括張紫陽一系的皆稱作“全真派”。
正一道重在符篆修持,如茅山上清、閣皂山靈寶,龍虎山天師道、西山明淨道,皆稱做“正一派”;
在這兩大派系之中又各有其分枝小派,這些分枝小派使以其成道祖師為開派始祖,用五言或七言詩體作出一百字或幾十字作為代系,如現存和使用的八十六個派名,就屬於這一類。
用字代傳緒,使人可一目瞭然,某某人是某某派的第幾代傳人。
除此之外,符篆派還有以“法篆”傳授的分派,如上清派、靈寶派、清微派、神霄派、東華派、天心派、北帝派、淨明派等等。

道教教派四大教派

道教教派正一道

道教各符派的總稱。
亦稱正一派,系由天師道長期演變並與上清、靈寶等派逐漸融合而成。
其標誌是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於元大德八年(1304)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
此後,江西龍虎山傳天師法的龍虎宗(正一派),
清江閣皂山主要傳靈寶法的閣皂宗(靈寶派),
江蘇句容傳上清法的茅山宗(上清派),
皆統一於正一派,天師道從此亦名為正一道,其他如淨明、武當等支派均屬之。

道教教派全真道

亦稱全真教。
王重陽創於金大定七年(1167)。
主張三教合一,認為三教同源,以《道德經》、《孝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主要經典,
在修持方法上,重清修,不尚符,不事黃白之術。
在教規上,嚴格要求入道者不娶妻,不茹葷,出家住叢林。
全真道的支派較多:
屬於依託北五祖的有鍾離帝君鍾離權的正陽派,純陽帝君呂洞賓的純陽派,重陽祖師王重陽的重陽派等;
屬於北七真創立的有邱處機的龍門派,劉處玄的隨山派,譚處端的南無派,馬鈺的遇仙派,郝大通的華山派,王處一的嵛山派,孫不二的清淨派。
此外,北宋時張紫陽撰《悟真篇》,傳紫陽派,本不屬全真道,因元末陳致虛兼受王重陽和張紫陽所傳,統歸全真,後稱張紫陽所傳為南宗,王重陽所傳為北宗。

道教教派真大道教

亦稱大道教。
滄州劉德仁創於金初。崇尚《道德經》,並吸收部分儒、釋思想。
不尚符,不重飛昇化煉之術,亦不講長生久視之事,而頗重默禱召劾為人治病,一時信奉者甚多。
元末逐漸衰落無聞。

道教教派太一教

衞州蕭抱珍創於金初。
該派道士須出家,與全真道相類;
以傳“太一三元法之術”名於世,善祈禳術,以符為人治病,則又近天師道。
傳至七祖蕭天佑(嗣教約當元仁宗、英宗之世)後,逐漸與正一道合流,其後事蹟不詳。

道教教派當代道教

在真大道與太一道消失以後,全真與正一便成為道教的兩大宗派,流傳至今。
國內常見到的道教所屬派系,
屬於全真教:邱長春龍門派、郝太古華山派、劉長生隨山派、譚長真南無派、王玉陽玉山派、龍門岔枝孫玄靜金山派,還有一些派的傳人。
屬於正一教:茅山毛真君的清微派和正一天師派。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