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送王四十五歸東都

鎖定
《送王四十五歸東都》是五代宋初詩人徐鉉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朋友間的真摯情意,抒寫了離別時的纏綿情思,但傷別之中有勸慰,並不一味消沉。語言平易樸實,情真意摯。
作品名稱
送王四十五歸東都
作    者
徐鉉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宋詩鈔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送王四十五歸東都作品原文

送王四十五歸東都
海內兵方起,離筵淚易垂。
憐君負米去,惜此落花時。
想憶看來信,相寬指後期
殷勤手中柳,此是向南枝。 [1] 

送王四十五歸東都註釋譯文

送王四十五歸東都詞句註釋

⑴王四十五:未知其名,“四十五”是在兄弟(包括從兄弟)中的排行。東都:指江都府(今江蘇揚州)。五代南唐都江寧府(今江蘇南京),稱西都,遂把五代吳的舊都江都府稱為東都。
⑵“海內”句:公元960年,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宋王朝後,先後用兵攻破荊南後蜀南漢等,南唐亦已朝不慮夕。
⑶憐,即愛。負米:《孔子家語·致思》:“子路見孔子曰:‘由也,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實,為親負米百里之外。後以“負米”作為孝養父母的故實。
⑷想憶:指別後思念。看來信:一作“望來信”。
⑸後期:指後會之期。
⑹殷勤:情意懇切。 [2]  [3] 

送王四十五歸東都白話譯文

四海佈滿戰塵兵戈正起,在這令人感傷的離別宴會上,更加容易清淚淋漓。我敬愛你不顧辛勞去侍奉雙親,還要嘆息落花時節送你北去。想念時只有看看寄來的書信,可以寬慰的是畢竟會有重逢日期。我情意殷勤折柳相贈,你須記取這是向南之枝呀。 [2] 

送王四十五歸東都創作背景

徐鉉仕南唐時,曾受命巡撫楚州(治所在今江蘇淮安市楚州區),因得罪“權近”,被以“擅殺”的罪名流舒州(治所在今安徽安慶),又改徙饒州(治所在今江西鄱陽),不久又召回京師。《送王四十五歸東都》即寫於回京師之後。 [1]  [5] 

送王四十五歸東都作品鑑賞

送王四十五歸東都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生離死別,是人生痛苦事。因此,送別之詩大多消沉悽苦,字句顯得沉悶。唐初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擺脱了這種傳統的寫法,成為送別詩中的名篇,徐鉉的這首送別詩,雖不及王勃詩那樣有名,但也別開生面,有其獨到之處。
詩的首聯扣題,寫送別,先寫送別時的形勢。當時南唐偏安江南,其他地區正戰亂不絕。朋友相別,離愁別緒,本來就夠悽苦的了,又值兵亂不絕,更令人焦心。這“海內兵方起”一句,包含甚富,突出了感離傷別的濃重氣氛,帶出下句“淚易垂”之意。
頷聯歸結到王四十五身上,並抒發了詩人的惜別之情。“負米”事見《孔子家語·致思》,王四十三離開相對安定的地區,不辭艱險,回家盡孝。下句作一轉折:“當此落英繽紛之時,我們二人正應把臂同行,賞花飲酒,你要回家盡孝,我只得在此送別,只可惜辜負了春光。”“無可奈何花落去”,惜別之情更見悽婉。送別的氣氛,與王四十五的情誼,至此已抒寫得淋漓盡致了。於是頸聯語氣一轉,由傷離而勸慰。詩人另有一首《七夕應令》詩説:“斗柄易傾離恨促,河流不盡後期長”。“後期”亦同此義。這句是説,一別之後,可以魚雁往來,相互寬慰,終還有相逢之日。末聯“折柳”相贈,則是古代朋友相別時的習慣,以後就成了送別的代稱。《三輔黃圖·橋》即記“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唐代權德輿《送陸太祝》詩亦有“新知折柳贈,舊侶乘籃送”之句。這一聯是説:我情意殷勤,折柳相贈,君須記取,這是向南之枝。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東都江都在江北,江寧則在江南,友人雖北去,然而思念朋友之時,必定會翹首南望的,所似特地説“此是向南枝”。這樣,末聯以折柳相贈,慰藉友人,歸結全詩。
此詩表達了朋友間的真摯情意,抒寫了離別時的纏綿情思,但傷別之中有勸慰,並不一味消沉。詩的語言也平易樸實,頗能感人。在送別詩中,是一首上乘之作。 [1] 

送王四十五歸東都名家評價

陳文華:“徐鉉的詩平易淺切,真率自然,不押險韻,不用奇字。其《貶官秦州出城作》、《送王四十五歸東都》、《寄高郵陳郎中》等詩,均能出自肺腑,情到語流,無生澀雕琢之病。” [3] 

送王四十五歸東都作者簡介

徐鉉(916—991),字鼎臣,揚州廣陵(今江蘇揚州)人。仕南唐,累官翰林學士。歸宋,直學士院,歷給事中、散騎常侍。淳化(990—994)初年,因事貶靜難軍行軍司馬。精通文字學。善詩文。有《徐公文集》。 [4] 
參考資料
  • 1.    霍松林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2
  • 2.    劉永生.宋詩選: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1
  • 3.    張鳴.宋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1-2
  • 4.    霍松林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467
  • 5.    徐鉉《送王四十五歸東都》  .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輿情研究中心[引用日期202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