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近現代國際關係史

(2008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高等學校國際關係系列教材·近現代國際關係史》是2008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唐賢興。該書比較系統地闡述了1648-1945年以來近現代國際關係形成和發展的歷史。
中文名
近現代國際關係史
作    者
唐賢興
出版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年1月1日
頁    數
413 頁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309032062

近現代國際關係史作者簡介

唐賢興,1968年3月生,浙江嵊州人1989年獲中山大學歷史學學士學位1993年和1997年獲得復旦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任教於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兼復旦大學俄羅斯與東歐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目前主要從事國際關係理論、俄羅斯問題與中俄關系、近現代國際關係史、近現代中國對外關係史、國際法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著作有《尋求秩序、安全與民主:俄羅斯轉型問題研究》(主編,2002年出版),在《政治學研究》、《文史哲》、《歐洲》、《俄羅斯研究》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多篇 。

近現代國際關係史內容簡介

《近現代國際關係史》以國際關係體系的演變為線索,把近現代國際關係史的演變劃分為威斯特伐里亞體系、維也納體系、俾斯麥體系、一戰前的兩極體系和戰後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二戰後的雅爾塔體系等幾個階段史論結合,對每個體系的基本內容、本質特徵、主要矛盾、大國關係的變化以及國際關係基本力量的分化組合等進行了剖析《近現代國際關係史》的敍述和分析詳略得當,結構合理,層次分明,邏輯連貫,在已有的國際關係史研究成果基礎上,對國際關係史中的一些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了獨到的分析和評價。 [1] 

近現代國際關係史媒體評論

唐賢興博士等編寫的《近現代國際關係史》一書,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出發。比較系統地闡述了從三十年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300多年時間國際關係的形成和發展脈絡。古代中世紀當然也有國際關係,但從全球角度看,那時主要是地區性的交往,各大洲之間的聯繫是鬆散的?稱不上真正的國際關係。全球性國際關係的形成是從資本主義時代開始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寫道:“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由於相互依賴的程度不斷加深,國際關係隨着全球化腳步由歐洲向全世界擴張,終於形成了一個囊括全球的國際關係體系。真正的國際關係體系是從近代開始的。三十年戰爭正處於封建時代與資本主義時代交替的階段。這次戰爭的背景較為複雜,戰爭的影響也相當深遠。因此,從三十年戰爭作為近代國際關係的起點是適當的。
本書以國際關係體系的演變為基本線索,對近現代的國際關係進行描述分析。近現代國際關係史前後經歷300多年,時間跨度大,涉及面很廣,千頭萬緒,如果不圍繞一根主線,就會顯得雜亂無章。該書扣緊國際體系的發展變化,從三十年戰爭後的威斯特伐里亞體系拿破崙戰爭後的維也納體系→德意志帝國興起後的俾斯麥結盟體系→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的兩極體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雅爾塔體系,對每個體系的基本內容、本質特徵、主要矛盾、大國關係的變化以及國際關係基本力量的分化組合等進行剖析。這是本書的一個明顯特點。
能夠借鑑和運用有關政治學和國際關係理論的研究成果來對國際關係進行分析,做到史論結合而不是純粹的歷史敍述?這是該書的又一個特點:除了運用國際體系理論對近現代國際關係的體系演變進行較為細緻的分析外,作者們還把均勢理論的分析和運用貫穿於近現代國際關係史的描述中,尤其是在分析戰爭與和平、大國爭霸與鬥爭、軍備競賽與國家安全等方面的內容時,對均勢政策與理論模型作了作者自己的評價。國際關係理論中的一些基本假設和命題,作者也在具體的分析中作了評述。近現代國際關係史是大國爭霸、霸權更替的歷史,在分析這一歷史演變時,作者運用相關的大囤政治發展理論,對各大國的興衰和霸權更替的內外條件進行了剖析,並總結相應的經驗教訓。這對今天我們反對霸權主義,倡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有一定的啓迪作用。
該書還注意研究經濟因素在國際關係中的影響。在分析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時,特別是法西斯產生的根源時,都強調經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並從外交、對外政策、國際鬥爭的角度分析國際經濟關係對國際關係的影響。雖然,在近現代,經濟因素在國際關係中的地位同政治、軍事和外交因素相比還處於次要的地位,與今天經濟、科技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
心不可同日而語。但經濟因素仍然是近現代國際關係變化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該書作者查閲了大量中外文資料。吸收了許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並在此基礎上有所提高,有一些自己獨特的見解。當然,該書也存在一些缺點與不足,其中一個明顯不足是第一手原始資料用得不多。同時,有些部分分析還略嫌不夠深入。相信在再版時會有所改進。從總體上説,作為一本教科書?這是一本詳略得當、層次分明、史論結合、邏輯連貫的好書。瞭解昨天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今天。今天國際關係發生的重大事件大都能從過去找到它的根源。學習近現代國際關係史,可以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把今天的問題處理得更好。相信《近現代國際關係史》的出版對開拓學生的視野,促進創新思維能起到積極作用。
顏聲毅
2002年5月於復旦大學

近現代國際關係史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與歐洲國際關係
第一節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形成
一、17世紀初的歐洲各國
二、“三十年戰爭“
三、《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
第二節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爭奪海上霸權的鬥爭
一、歐洲國家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態度
二、共和國與護國主期間英國的對外關係(1649-1658)
三、斯圖亞特王朝復辟與光榮革命時期英國的對外關係(1660-1688)
第三節 法國爭奪大陸霸權與歐洲國家的反法鬥爭
一、《比利牛斯條約
二、路易十四對“天然疆界”的追求
四、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與《烏得勒支和約》
第四節 18世紀列強爭奪歐洲及殖民地霸權的鬥爭
一、俄國的擴張與北方大戰
二、普魯士的崛起與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四、兩次俄土戰爭
第二章 法、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國際關係
第一節 美國獨立戰爭與國際關係
一、獨立戰爭的爆發與歐洲各國的態度
二、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與勝利後的外交
第二節 法國大革命與歐洲國際關係
一、法國大革命對歐洲各國的震動與遭致的干涉
二、俄、普、奧第二、第三次瓜分波蘭
三、督政府時期法國對外關係
第三節 拿破崙帝國時期的國際關係
一、拿破崙的霸權圖謀與歐洲的失衡
二、拿破崙帝國的崩潰
三、拿破崙對外政策評價
第三章 維也納體系的建立與瓦解
第一節 維也納體系的建立
二、《神聖同盟條約》
三、《四國同盟條約》
四、對維也納會議及其體系的評價
第二節 維也納體系的最初運轉(梅特湦時代)
第三節 維也納體系的危機
一、歐洲列強對拉美獨立運動的不同反應與門羅宣言
二、歐洲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
三、東方問題的凸現
第四節 維也納體系的瓦解
第四章 德意志的統一和俾斯麥體系
第一節 意大利的統-
一、意大利統一運動的興起
二、普隆比埃協定和法、撒、奧戰爭
三、對中意大利的歸併
四、對南意的歸併和意大利王國的建立
五、意大利的最終統一
第二節 德意志的統-
一、19世紀中葉的普魯士
四、普法戰爭和德意志帝國的建立
第三節 俾斯麥體系的建立
一、1873年三皇聯盟
二、東方問題的再起與俄土戰爭
三、1879年德奧同盟
四、1881年三皇同盟
五、1882年德、奧、意三國同盟
第四節 俾斯麥體系的調整與瓦解
一、保加利亞危機和三皇同盟的終結
二、法德關係危機和1887年《三國同盟續約》
三、兩次《地中海協定》和《再保險條約》
四、德國的外交“新路線”與法俄同盟的建立
第五章 美日的崛起與帝國主義瓜分殖民地的鬥爭
第一節 歐洲列強早期瓜分殖民地的鬥爭
一、列強對非洲的瓜分
二、列強角逐中近東
三、列強入侵亞洲
第二節 美國的崛起
一、門羅主義(1823).
三、美國在拉丁美洲的擴張
第三節 日本的崛起
一、日本的“開國與明治維新
二、在亞洲的侵略活動
第四節 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鬥爭
一、美國的擴張
二、英國的擴張
三、日本的進一步擴張
第六章 歐洲列強的重新組合與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第一節 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一、英德同盟談判的失敗
二、英法協定
三、英俄協定
第二節 一戰前的國際危機與局部戰爭
一、列強的軍備競賽和海牙國際和平會議
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四、第一次和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第三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一、列強的力量對比和矛盾激化
三、七月危機
第四節 大戰期間的戰爭與外交鬥爭
一、交戰國爭取盟邦的鬥爭
二、戰爭的推進和交戰國的和平攻勢
三、遠東局勢
四、美國的參戰
第五節 俄國革命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局
一、十月革命與《佈列斯特和約》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總結:性質及影響
第七章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第一節 戰勝國對戰後世界“新秩序”的設想
一、戰爭對各協約國力量的影響
二、威爾遜的“十四點”綱領
第二節 巴黎和會與凡爾賽體系的建立
一、巴黎和會的召開及列強在和會上的爭奪
二、《凡爾賽和約》
三、國際制度的實驗:國際聯盟的建立
四、凡爾賽體系的實質及其矛盾
五、美國拒絕《凡爾賽和約》
第三節 華盛頓會議和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一、華盛頓會議的召開
二、《四國條約》
三、《五國海軍條》
四、《九國公約》
五、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內部矛盾
第八章 德國問題與歐洲安全
第一節 德國賠款問題
一、列強在德國賠款問題上的分歧
二、魯爾危機.
三、《道威斯計劃》
四、《楊格計劃》
五、胡佛《緩債宣言》與洛桑會議
第二節 歐洲安全問題
一、歐洲安全保障問題的提出
二、《洛迦諾公約》
三、國際聯盟的裁軍活動
四、《非戰公約》
五、《倫敦海軍公約》
第三節 20世紀20年代蘇聯對外關係的發展
一、蘇俄粉碎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
二、熱那亞國際經濟會議
三、《拉巴洛協定》
四、蘇俄對華政策與1924年《中蘇協定》
五、資本主義國家承認蘇聯的高潮
第九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民族解放與民族獨立運動
第一節 中東地區的民族獨立運動
一、土耳其民族解放戰爭
二、北非地區民族解放和民族獨立運動
三、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和發展
第二節 中國及其周邊地區的民族解放鬥爭
一、中國反帝革命運動
二、朝鮮民族解放鬥爭
三、印度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
第三節 拉丁美洲人民的反美鬥爭
一、墨西哥維護國家資源的鬥爭
二、美國武裝干涉尼加拉瓜
三、泛美會議
第十章 全球性資本主義危機對國際秩序的衝擊
第一節 資本主義世界金融體系的危機及影響
一、金融危機的爆發及其特點
二、經濟民族主義的加強與金本位體系的瓦解
三、戰債問題和洛桑會議
四、經濟危機對西方大國的政治影響
第二節 羅斯福新政外交
一、新政經濟外交
二、睦鄰政策與美洲國家關係的發展
第三節 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一、希特勒上台及其對外擴張政策
二、德國的擴軍備戰活動
第四節 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一、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的加強及其擴張政策
二、“九·一八”事變及其對中國侵略的開始
三、日本退出國聯和廢棄海軍裁軍條約
第十一章 法西斯侵略擴張加深與各國的對策
第一節 德、意、日侵略擴張的加深
一、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亞
二、德國進佔萊茵河區
三、武裝干涉西班牙
四、西方的“不干涉”政策
五、日本的全面侵華和中國的抗日戰爭
第二節 大戰前各大國的對外政策
一、英法的“綏靖政策”
二、美國的孤立主義與《中立法》
三、《慕尼黑協定》及其後果
四、蘇聯的集體安全政策
第三節 大戰前夕的國際關係
一、德意軍事同盟的建立
二、英法反德陣線形成
三、英、法、蘇三國同盟談判
第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國際秩序的重大變革
第一節 戰爭的歐洲階段:大戰的爆發與大國的政策調整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和性質
二、德國進攻波蘭
三、西線戰爭和法國的淪亡
四、英、美、蘇對外政策的調整
五、大戰初期的遠東國際關係
第二節 戰爭的全球性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新階段
一、蘇德戰爭的爆發
二、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三、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及其影響
第三節 大戰的戰略轉折階段:軍事戰略的轉折和大國間的外交鬥爭
一、斯大林格勒戰役
二、盟軍北非戰役的勝利
三、會議外交:從卡薩布蘭卡到德黑蘭
四、“霸王計劃”與第二戰場的開闢
第四節 法西斯集團的崩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勝利
一、雅爾塔會議
二、德國的無條件投降
三、聯合國的成工
四、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後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