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近代物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

(2003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近代物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是2003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愛德文·阿瑟·伯特。
中文名
近代物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
作    者
愛德文·阿瑟·伯特
原作品
The Metaphysical Foundations of Modern Science
譯    者
徐向東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3年1月1日
頁    數
325 頁
定    價
22 元 [1]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3010-5908-1

近代物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內容簡介

關於本書的引文我想引文我想説明一下。由於我主要是在處理迄今沒有翻譯過來的原材料,所以我必須對如下作者的著作的翻譯負責:哥白尼(除了致教皇保羅三世的信外,那封信我使用了多蘿西·斯延森小姐在其《對哥白尼宇宙論的逐漸接受》中的譯文);開普勒;伽利略(除了他的《關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和《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和數學論證》外,在那裏我引用了已指出的譯文)笛卡爾,由我翻譯的有關引文均取自庫辛編輯人他的著作;摩爾的《形而上學手冊》;巴羅;牛頓,由我翻譯的有關引文均取自霍斯利編輯的他的著作。

近代物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作者簡介

埃德温·阿瑟·伯特(Edwin Arthur Burtt.1892—1989),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康奈爾大學哲學教授。其主要著作有:《近代物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The MetaphysicalFoundations ofModem Physical Sconce:A Historicaland Critical Essay,1924),《科學時代的宗教》(Religion in an Age ofScience,1930),《正確思考的原則和問題》(Principles and Problems ofRi曲tThinking,1931),《英國哲學家:從培根到密爾》(The English Philosophers,from Bacon to Mill,1939),《宗教哲學的類型》(Types ofReligiousPhilosophy,1939),《慈悲佛陀的教誨》(TheTeachings of the Compassionate Buddha,1955),《人尋求神:宗教史和宗教比較研究》(Man Seeksthe Divine:A Study in the History and Comparison ofReligions,1957),《尋求哲學理解》(In Search ofPhilosophic Understanding,1 965),《人的旅程》(TheHuman Journey,1981)等等。

近代物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近代思想的本性所暗示的歷史問題
第二節 近代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此問題之關鍵
第二章 哥白尼和開普勒
第一節 新天文學的問題
第二節 前哥白尼時代數學進步的形而上學意義
第三節 哥白尼步驟的根本意涵——畢達哥拉斯主義的復興
第四節 開普勒對新世界體系的早期接受
第五節 對新形而上學的最初表述——因果性、量、第一性質和第二性質
第三章 伽利略
第一節 “位置運動”的科學
第二節 自然作為數學秩序——伽利略的方法
第三節 第二性質的主觀性
第四節 運動、空間和時間
第五節 因果性的本質——上帝與物理世界——實證主義
第四章 笛卡兒
第一節 數學作為知識的鑰匙
第二節 對物理宇宙的幾何構想
第三節 “廣延實體”與“思想實體”
第四節 心身問題
第五章 17世紀的英國哲學
第一節 霍布斯對笛卡兒二元論的攻擊
第二節 對第二性質和因果性的處理
第三節 摩爾的作為精神範疇的廣延概念
第四節 “自然精氣”
第五節 空間作為神的在場
第六節 巴羅關於方法、空間和時間的哲學
第六章 吉爾伯特和波義耳
第一節 非數學的科學潮流
第二節 波義耳作為科學家和哲學家的重要性
第三節 對機械世界觀的接受和捍衞
第四節 定性解釋與目的論解釋的價值
第五節 對第二性質實在性的強調——人的觀念
第六節 對人類知識的悲觀看法——實證主義
第七節 波義耳的以太哲學
第八節 上帝與機械世界的關係
第九節 對牛頓之前發展的總結
第七章 牛頓的形而上學
第八章 結論
參考書目
索引
譯後記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