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農學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鎖定
農學(Agronomy)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植物生產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農學學士學位。 [1] 
該專業培養具有堅實的現代生物學基礎知識,熟悉作物生長髮育、遺傳變異和產量品質形成規律,掌握作物育種和良種繁育、農業信息與管理、農業資源開發與利用和作物高產優質與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熟練掌握現代生物技術、作物生產技術、農副產品加工技術和農業標準化與質量認證技術,能夠適應農作物產業化開發、農業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的應用型、複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2] 
中文名
農學
外文名
Agronomy
專業代碼
090101
專業層次
本科
學科門類
農學
專業類別
植物生產類
修業年限
四年
授予學位
農學學士

農學發展歷程

1998年,教育部頒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農學專業位列其中,與園藝植物保護茶學三個專業共同組成植物生產類專業,其中農學專業代碼為090101。 [6] 
2012年,教育部頒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版)》,農學專業與部分農產品儲運與加工教育專業組成新的農學專業,並與園藝、植物保護、植物科學與技術種子科學與工程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共同組成植物生產類專業,其中農學專業代碼為090101。 [7] 
2018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了《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農學專業屬農學植物生產類專業,授予農學學士學位。 [1] 
2020年,教育部頒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版)》,植物生產類專業由農學、園藝、植物保護、植物科學與技術、種子科學與工程、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共六個專業調整為農學、園藝、植物保護、植物科學與技術、種子科學與工程、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茶學、煙草應用生物科學農藝教育園藝教育智慧農業菌物科學與工程農藥化肥共十四個專業。其中農學專業為農學門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90101,屬植物生產類專業,授予農學學士學位,修業年限為四年。 [8] 

農學培養目標

農學專業主要培養具備良好科學文化素養和紮實的生物學基礎,掌握現代作物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瞭解學科前沿,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能在農業及相關領域的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其他行政事業單位或相關企業從事農學專業技術的教學與科研、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等工作的專業人才。 [1] 

農學培養規格

  • 學位與學制
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農學學士
參考總學分或總學時:總學分160學分左右。
  • 培養要求
學生應熟練掌握農學本科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系統進行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的科學思維與實驗技能訓練,具有良好的學術道德規範,一定的教學、科研與管理能力。畢業生應達到以下幾方面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
1.知識要求
(1)工作性知識
具有良好的文字寫作能力,能熟練地運用外語進行交流和閲讀專業文獻,熟悉計算機操作技術。
(2)人文社會科學知識
具有較高水平的文學、歷史、哲學、倫理學、思想道德、政治學、藝術、美學、法學、心理學等方面的通識性知識。
(3)自然科學知識
具有較高水平的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方面的知識。
(4)經濟管理知識
具有初步的經濟學、管理學等方面的知識。
(5)專業知識
具備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基本知識,瞭解和掌握與學科和專業相關的產業發展狀況、學科發展前沿、發展趨勢,掌握較紮實的專業基本理論與實驗技能。
2.能力要求
瞭解農業生物科學、生態科學、農作物或園藝作物生長髮育和遺傳規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掌握農作物或園藝作物新品種選育、裁培管理和產後儲藏與加工等環節的基本技能;具有開展農作物或園藝作物遺傳育種、栽培與耕作、種質資源保護,或植物病蟲草鼠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備面、口頭和運用數字化媒體等視覺技術進行學術交流的能力,以及向社會傳播、普及農學知識和解決農業生產中一般問題的能力。能力結構要求:
(1)獲取知識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自我學習能力、表達與交流能力,有一定的計算機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2)應用知識的能力
具備運用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獨立從事該專業領域的科學研究、產品研發、生產管理、技術推廣、產業經營與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3)創新創業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創造性思維、開展創新性技術研發的能力,具備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與技能從事創業的能力。
3.素質要求
擁有優良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具備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時代意識和國際視野;有社會責任感,掌握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身心健康,達到教育部規定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素質結構要求:
(1)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
具有正確的政治方向,遵紀守法、誠信為人,有較強的團隊意識和健全的人格。
(2)具備較高的文化素質
掌握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知識,具有良好的人文修養、健康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國際化視野。
(3)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
受到嚴格的科學思維和專業技能訓練,掌握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有求實創新的意識和精神;在農學專業領域具有一定的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一定的學術鑑賞能力和水平。
(4)具備良好的身心素質
具備健康的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生活習慣。 [1] 

農學課程體系

農學總體框架

農學專業課程體系主要由公共基礎、大類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三類課程組成。公共基礎課程除包括外語、數理化、思政課程外,還包含學術與科技活動、文體活動等;大類專業基礎課程是指植物生產類專業學生須全部或大部分修讀的專業基礎課程,為寬口徑培養建立公共專業基礎課平台。由於各培養單位的地區、辦學定位和學科特色等千差萬別,不宜用一個固化的課程體系來確定專業課程,因此,只列出各專業的部分核心課程作為參考。各培養單位在制定培養方案時,應在涵蓋專業核心課程的基礎上增補一些反映學科前沿、學校特色和區域特點的課程或知識單元。最後形成的課程結構,應覆蓋專業知識體系的主要知識單元、知識點。有條件的學校可制定並實施中國國內(外)學生交換計劃、各類形式和層次的聯合培養,以及雙語教學。 [1] 

農學理論課程

  • 公共基礎課
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外語、數理化、計算機基礎與應用、大學體育等課程。
  • 大類專業基礎課程
主要包括植物學、遺傳學、基礎生物化學、植物生理學、土壤肥料學、生物統計學、微生物學、植物生物技術導論、分子生物學導論、農業生態學等課程。
  • 專業核心課程
專業核心課程是指獲得該專業學位必須修讀的專業理論、知識與技能訓練的課程組。農學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如下:
作物育種學、作物裁培學、耕作學、種子學等。 [1] 

農學實踐教學

農學本科專業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專業技能的重要環節,包括課程實驗、教學實習、生產實習、專業綜合實習、畢業實習、社會實踐、科研訓練、畢業論文(設計)等。實踐教學不低於總學時(或學分)的30%。
  • 專業類實訓
學生應完成必要的科研訓練、大學生自主科研活動、專業社會實踐、綜合教學實訓等實踐教學環節。
  • 專業類實習
專業類實習主要包括課程實驗、生產實習、專業綜合實習、創新創業教育、畢業實習等。農學專業實習總時間一般不少於4個月。實習應有實習大綱,明確實習內容和具體要求。
課程實驗應儘量減少驗證性實驗所佔比例,擴大綜合性、自主設計性或探究性實驗的比例,鼓勵將依附於理論課程的多門相關的實驗課程整合為獨立的綜合實驗課程。生產實習、專業綜合實習和畢業實習應根據培養單位所在區域、學科與專業特色,選擇幾種主要農作物或廚藝作物開展生長髮育觀察、生產管理、種子繁育、病蟲草鼠害防控、產品加工等多個環節的實習或實訓。生產實習主要在大田、果菜園或生產大棚完成,專業綜合實習原則上應在校內外實習基地完成,畢業實習可以單獨實施或與專業綜合實習相結合。結合所在學科特色和優勢,開展創新創業教育。
  • 畢業論文(設計)
(1)選題要求
畢業論文(設計)是學生完成專業學習的必要環節。選題應立足於該專業學術研究的前沿或與產業密切相關的領域。學生對選題的目的和相關研究進展有較為全面的瞭解,明確選題的意義,開展選題研究或調研後能獲得完整的實驗結果或調研數據,預期在理論、方法或技術上有一定的創新或改進。學生申報相關選題後,應當與指導教師溝通與討論,經指導老師審定和同意方可正式立項。
(2)內容要求
畢業論文(設計)須建立於對畢業學生自主開展實驗研究(或調研)的原始史料(含調研數據)的闡釋。在實驗研究(或調研)過程中,應有完整的實驗研究(或調研方案),力求獲得完整的原始數據並進行正確的處理。畢業論文(設計)在結構上要求條理清楚,科學嚴謹,合理鋪陳支撐數據或材料;在研究結論上,力求體現在理論、方法、技術或視角上的創新或改進;鼓勵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對獲取的科研數據進行綜合分析。
寫作須規範,章節劃分、圖表註釋、參考書目的格式等應符合科學規範和各培養單位的要求。畢業論文(設計)撰寫必須遵守學術道德規範,杜絕抄襲。
(3)指導要求
為保證和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必須指定教師對學生畢業論文(設計)進行全程指導。指導教師主要職責有:
1.向學生講解選題意義,提出明確要求,指導學生選題或自主擬題,指導制訂工作計劃。
2推薦參書目,指導文獻檢索與綜述。
3.指導畢業論文(設計)的總體方案和實驗方案的制定與實施。
4.為學生提供必需的實驗條件,經常督查畢業論文(設計)的研究或調研工作進展。
5.指導學生對所獲取的實驗或調研數據進行科學分析與整理,指導學生對數據進行解讀和擬定畢業論文(設計)寫作提綱。
6.審閲畢業論文(設計)文,指導學生進行修改。
7.對所指導的畢業論文(設計)做出專業性評價。
8.對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學術誠信進行監督。
9.指導學生做好畢業論文(設計)答辯的準備工作。
10.參加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答辯。 [1] 

農學教學條件

農學教師隊伍

  • 師資力量
須有結構合理、相對穩定、水平較高的專任教師隊伍。其中培養單位每個專業應擁有2~3名學術造詣較高的學科帶頭人,承擔專業主要課程的任課教師不少於12人,生師比不高於18:1,承擔專業主要課程的任課教師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比例應不低於80%,其中擁有博士學位的比例不低於30%,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不低於50%。
説明:專任教師隊伍不包括承擔該專業思政、外語、體育、數學、物理、化學和計算機等公共課程教學的教師。 [1] 

農學設備資源

  • 圖書資料和教材
各培養單位必須擁有與所辦專業相關的豐富的圖書資料,包括圖書、期刊、數字化資源和檢索工具等。
1.圖書資料
培養單位公共圖書館應具有數量豐富的專業圖書和專業期刊,專業期刊種類不少於30種,專業圖書生均不少於30冊。圖書中應有一定比例的外文圖書及期刊,圖書的種類可以根據各培養單位的科研情況有所側重。圖書館應提供本科生使用的閲覽室和電子閲覽室,應擁有能夠滿足專業教學和科研的中文數據庫和外文數據庫。學校確保每年有充足經費用於圖書資料建設。
2.教材
選用符合專業規範的教材。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教材應選用中國國內外正式出版的教材,其中國家和省部級規劃教材應占40%以上。鼓勵教師主編、參編或自編反映專業最新進展和學科前沿水平的高質量教材。
  • 實驗室
培養單位應為學生提供基礎實驗室和專業實驗室等。基礎實驗室和專業實驗室應具備良好的實驗條件,儀器設備較為完整,安全措施規範,可以有效保證教學實驗的順利開展,滿足基本教學需要。原則上應具備較為先進的大型分析檢測公用平台,常用的儀器與實驗器材儘量保證學生每人1套或至少兩人1套。設計性實驗、創新性實驗原則上要求學生2~4人有1套設備與器材。培養單位可用於農學專業培養的儀器設備的固定資產總額應達到100萬元以上,並逐年增長。現有儀器設備完好率不低於95%。
  • 實習基地
(1)學校實習基地
各專業應有固定的學校實習基地(含校外長期租賃的固定基地),實習基地應符合該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具有一定面積的大田(或設施大棚),滿足學生開展生產實驗、實習或實訓的需要。學校實習基地應能為參加實踐教學環節的學生提供充足的獨立使用空間,要求提供平均每個班不小於667平方米的實習大田(或果菜園和大棚)。配有專門的指導教師對學生實習和實訓等進行全面指導。
(2)校外實習基地
農學專業須建有長期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可根據需要與科研院所、農場、園藝場、果園、農業管理及推广部門、涉農企業等聯合建設,穩步擴大校外實習基地的數量,使之成為“產學研”有機結合的載體。實習基地應能代表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符合農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滿足專業學生提升專業技能的需要。 [1] 

農學教學經費

教學經費教學業務費、教學差旅費、體育維持費、教學儀器設備維修費四項經費不能低於本年學費收入的30%。
每年投入的教學經費應能滿足學生教學實驗、各類教學實習、社會調查、科技創新、畢業論文(設計)等實踐環節以及教師進行教學研究、參加教學研討會等所需的費用。 [1] 

農學質量保障

根據教育部有關規定,制定專業教學質量保障、監控與評估辦法及實施細則。對專業定位、辦學思路、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運行與管理進行評審和接受公眾監督。
  • 教育評價機制
(1)應建立教育評價體系,使培養單位的行政管理人員、教師和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教育評價活動形成有效的教育質量監控運行機制,以確保教學計劃的實施及各個教學環節的正常運行,並能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2)教育評價應覆蓋各個教學環節,重點對教育計劃、教育過程及教育結果進行測評。培養單位應建立切實可行的督導和師生評教體系,定期分析各個教學環節的運行狀況和存在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舉措。
  • 師生反饋機制
(1)注重教師和學生對教學的反饋。建立高效快捷的師生反饋機制,及時準確地收集和分析教師與學生對專業教學質量的反饋意見,以獲得有效的教學管理信息,為改進教學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2)教育評價應有學生參與,考慮學生對教育計劃提出的改進意見,讓全體學生獲知教育評價的結果。
  • 質量保障機制
(1)建立畢業生質量調查制度,廣泛聽取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對改進教育質量的意見和建議。
(2)將畢業生的工作表現、業務能力、職業素質及用人單位的評價等信息,作為調整教育計劃和改進教學工作的主要依據。
  • 質量管理措施
充分發揮各級教學管理機構的作用,建立日常管理、定點管理和定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機制。
(1)日常管理
建立由院(部、系)主管領導為責任人的教務管理機構或教學管理組織,負責對本科教學質量進行日常管理。
(2)定點管理
由專門的質量管理機構或個人對教學質量控制點進行定點管理。實施定點管理的機構主要包括教學指導委員會、督導組等,個人則有教師、學生、學生家長、用人單位代表等。
(3)定期檢查
應由教育部委託專業機構、學校和學院(部、系)組織定期的管理評審、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專業評估(認證)、專項評估等工作。
(4)着重加強教學過程的管理
1.建立領導聽課制度
學校、學院(部、系)各級領導都要不定期地完成聽課任務以便及時掌握教學一線的信息,把好教學質量關。
2.完善專家督導制度
校院(部、系)兩級均應聘請一批教學專家(專職或兼職),不定期隨堂聽課或其他教學督導工作,及時發現問題並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3.建立同行評議制度
教師之間應形成一種相互學習、交流、競爭、促進的圍,每個教師應有一定的聽課工作量。
4..完善學生評教制度
廣泛聽取學生對教師教學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促進教學相長。 [1] 

農學培養模式

  •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2018年,青島農業大學成為山東省首批承擔農科生公費教育培養任務的高校,招收涉農4個專業的公費農科生。以能力培養為根本,採取“人才定製式”培養方式,強調對社會責任感、人文素養、職業道德規範的要求,培養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急需的專業人才。從2019年起,學校在萊西、樂陵等地建設多個科技小院,農科公費生利用假期在“科技小院”開展大量實習實踐,完成12萬餘字的“科技小院”暑期社會實踐日誌,切實增強學生親農愛農為農的品質與情懷。截至2023年,學校共培養公費農科生682人,其中已畢業的2018級公費農科生,迅速成為紮根鄉村、擔當使命的新型基層農技人才。
學校服務中國農業轉型發展和“走出去”戰略,培養和造就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國際化”的新農科人才。與英國皇家農業大學合作建設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是中國國內最早設立以農科為主的“4+0”本科雙學位的機構,所設置的農學等4個專業聚焦可持續農業與食品安全,圍繞農產品生產加工及銷售全產業鏈,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複合型人才。
代表院校:青島農業大學 [4] 
  • 農學特色“雙創”人才培養體系
開展課程教育,提供動力源泉。優化創新創業課程,打造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與創業”深耕區。建立“學校—企業”課程,承認課程學分,構築“學校+企業”聯合辦學的創新體系。推動科研成果“進課堂”,要求授課教師把最新科研成果、中國國內外研究動向及科學方法引進課堂,為開展創新教育提供動力源泉。
強化校企合作,搭建培育平台。開設企業班,搭建創新創業型人才培育平台,開展暑期職場初體驗,讓學生深入產業一線,全方位提升專業技能,激發創新意識;設立創業導師與學業導師,吸引本科生參與創新創業項目,挖掘科研潛質,培養創新能力;同時,建立學院與企業董事會,共同管理創新創業事業,加強理論與實踐合作,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整合基地資源,打造眾創空間。與政府部門、涉農企業廣泛聯繫,建成40多個“產學研”一體化的科研試驗及教學實踐基地,激發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創新思維。打造“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眾創空間,與陝西康達爾集團共建大學生創新創業空間,為學生創業團隊開展知識培訓、科技創新、模擬訓練、創業實踐、日常辦公和商務洽談提供場所、條件。
培養創新意識,營造濃郁氛圍。自籌經費設立科創項目,支持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工作;設立專項獎學金,鼓勵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每年定期舉辦創新創業論壇、生物化學知識技能大賽、創新創業項目答辯會、“互聯網+”大賽經驗交流會等活動,激發創新創業靈感;在學校、學院網站、微信平台大力宣傳創新創業政策及學生優秀典型,營造濃郁創新創業氛圍。
代表院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5] 

農學發展前景

農學人才需求

該專業培養具有堅實的現代生物學基礎知識,熟悉作物生長髮育、遺傳變異和產量品質形成規律,掌握作物育種和良種繁育、農業信息與管理、農業資源開發與利用和作物高產優質與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熟練掌握現代生物技術、作物生產技術、農副產品加工技術和農業標準化與質量認證技術的應用型、複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2] 

農學考研方向

生物學、生物與醫藥、作物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 [2] 

農學就業方向

事業單位人員、遺傳育種栽培技術人員、土壤肥料技術人員、公務員(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省級機關)、助理/秘書/文員、公務員(區縣級及以下機關)、考研、科研人員、遺傳育種栽培技術人員、銷售代表、公務員(地市級機關)。 [2] 

農學開設院校

地區
開設院校
北京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農學院


天津
天津農學院



河北
河北工程大學
河北農業大學
河北北方學院
石家莊學院
河北科技師範學院



山西
山西農業大學



內蒙古
內蒙古農業大學
內蒙古民族大學
呼倫貝爾學院
河套學院
遼寧
瀋陽農業大學
瀋陽工學院


吉林
吉林大學
延邊大學
吉林農業大學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
黑龍江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東北農業大學
綏化學院

江蘇
南京農業大學
淮陰工學院
揚州大學

浙江
浙江大學
浙江農林大學


安徽
安徽農業大學
安徽科技學院


福建
福建農林大學
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


江西
江西農業大學
宜春學院


山東
山東農業大學
青島農業大學
魯東大學

河南
河南科技大學
河南農業大學
河南科技學院
南陽師範學院
信陽農林學院



湖北
長江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湖北工程學院

湖南
湖南農業大學
湖南文理學院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廣東
中山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廣東海洋大學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廣西
廣西大學



海南
海南大學



重慶
西南大學
重慶三峽學院


四川
西南科技大學
四川農業大學
西昌學院
宜賓學院
貴州
貴州大學
安順學院


雲南
雲南農業大學
西南林業大學
普洱學院
保山學院
紅河學院
玉溪師範學院


西藏
西藏農牧學院
西藏大學


陝西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安康學院


甘肅
甘肅農業大學
隴東學院
河西學院

青海
青海大學



寧夏
寧夏大學



新疆
塔里木大學
新疆農業大學
石河子大學

2023年12月12日摘錄 參考資料: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