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辣蓼草

(蓼科蓼屬植物)

鎖定
辣蓼草,是蓼科蓼屬植物柳葉蓼的全草,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多分枝,表面有多數紫紅色小斑點,節稍膨大;葉互生,有短柄或近乎無柄,葉片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微波狀,上面深綠色;託鞘膜質,筒狀;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小,綠白色或粉紅色;瘦果卵圓形,扁平,褐黑色,包於宿存的花被內。花期初夏,果期秋季。 [2] 
辣蓼草主產於中國福建、河南、廣東、江蘇等地。 [3]  辣蓼草喜生於近水地、流水溝中或陰濕處。 [4]  辣蓼草主要以種子繁殖為主。 [5] 
辣蓼草性温、味辛,入心、大腸二經; [6]  《福建藥物志》載:“除濕健脾,利水豁痰。主治腸炎、痢疾、中暑腹痛、瘧疾、小兒疳積。” [7]  辣蓼草可食用,將幼苗和嫩草葉莖洗淨、沸水焯後,去汁,加調料炒食、涼拌或做湯。 [8] 
中文名
辣蓼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蓼科
蓼屬
辣蓼草
亞    綱
石竹目

辣蓼草植物學史

近年來,隨着檢測技術的不斷提高,以及國家對中草藥研究的重視,作為傳統中草藥,辣蓼草有效成分的研究報道也較多。劉信平等人用GC/MS對辣蓼草水蒸餾法提取的揮發油進行了分析,分離並鑑定出了50個組分(佔總峯面積的97.84%),其主要揮發活性成分為:N-(2-乙胺)次乙亞胺、3,4,5,6-四氫鄰苯二甲酸酐、3-己烯-1-醇等;姚祖鳳等人也用GC/MS法對湘西辣蓼提取物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其中含高達52%的萜類化合物,主要為1-菲蘭烯、姜烯、α-苧烯β-石竹烯α-蒎烯、γ-松油烯、香檸檬烯、律草烯、紅沒藥烯等;張國英等人採用聚酰胺柱層析的方法,從江西寧都辣蓼中分離得到5個黃酮類化合物:金絲桃苷蘆丁、斛皮素、異鼠李素山萘酚,採用超臨界二氧化碳技術萃取辣蓼葉中的揮發油,並用GC-MS聯用方法對揮發油的化學成分進行了分離和鑑定,鑑定組分佔揮發油總量的80.66 %。另外,羅傑等人用HPLC測定水辣蓼中蘆丁的含量;賴東美等人用RP-HPLC法測定了辣蓼中沒食子酸量。
因此,綜合近年來有關辣蓼草研究的成果表明,其主要有效成分為以黃酮類萜類物質為主的活性物質,且具有種類多、含量豐富的特點。

辣蓼草形態特徵

辣蓼草
辣蓼草(4張)
辣蓼草,蓼科蓼屬植物柳葉蓼的全草,一年生草本植物。高0.5~2.5米。莖直立,多分枝,表面有多數紫紅色小斑點,被綿毛,節稍膨大。葉互生,有短柄或近乎無柄;葉片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微波狀,上面深綠色,被疏絨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絨毛;託鞘膜質,筒狀。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長2~6釐米;花小,綠白色或粉紅色,密生;花被4~5裂,有脈,無腺點;雄蕊通常6枚;子房卵圓形,花柱2歧。瘦果卵圓形,扁平,兩側面中部微凹,褐黑色而光亮,包於宿存的花被內。花期初夏。果期秋季。 [2] 

辣蓼草產地生境

辣蓼草主產於中國福建、河南、廣東、江蘇等地。 [3]  辣蓼草喜生於近水地、流水溝中或陰濕處。 [4] 

辣蓼草繁殖方法

辣蓼草主要以種子繁殖為主。 [5] 

辣蓼草病蟲防治

防治稻蝨、稻苞蟲等,用辣蓼鮮草100斤,搗爛,加水150斤,浸24小時,過濾後噴施。
防治黃條跳甲,將辣蓼曬乾碾成粉末,在露水未乾時,撒在蔬菜葉上。
辣蓼草
辣蓼草(4張)
杭州市上城區革命羣眾,在每隻糞缸中投入2斤辣蓼草,2天后蠅蛆全部死亡。 [1] 

辣蓼草主要價值

辣蓼草藥用

辣蓼草性温、味辛,入心、大腸二經; [6]  《福建藥物志》載:“除濕健脾,利水豁痰。主治腸炎、痢疾、中暑腹痛、瘧疾、小兒疳積。” [7] 

辣蓼草食用

辣蓼草可食用,將幼苗和嫩草葉莖洗淨、沸水焯後,去汁,加調料炒食、涼拌或做湯。 [8] 
參考資料
  • 1.    浙江《植保員手冊》編寫組編,植保員手冊 農藥使用,浙江人民出版社,1971年11月第1版,第121頁
  • 2.    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中藥大辭典 第2版 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06,第3142頁
  • 3.    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中藥大辭典 第2版 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06,第3142頁
  • 4.    金有錄,魯光祖,姚景才主編,臨夏本草圖錄 下,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8,第768頁
  • 5.    周以良主編;董世林等編著,黑龍江省植物誌 第4卷,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1992.09,第229頁
  • 6.    冉先德主編,中華藥海 下,哈爾濱出版社,1993.08,第2103頁
  • 7.    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中藥大辭典 第2版 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06,第3142頁
  • 8.    杭州市餘杭區鸕鳥鎮志編委會編,鸕鳥鎮志,方誌出版社,2018.02,第1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