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辛巴族

鎖定
辛巴族位於非洲西南部的納米比亞,是納米比亞一個行將消失的原始社會族羣。他們是非洲最後的保持原始生態的民族,為了維護他們的傳統,他們選擇了退守叢林,棲身於納米比亞邊遠的、未被破壞的原始環境中。
辛巴族人數不足兩萬,除了脱離了母系氏族,一切都保留着原始的生活形態。
中文名
辛巴族
類    別
原始社會族羣
地    址
非洲西南部
所屬國家
納米比亞

辛巴族簡介

非洲即將消失的紅泥人
非洲即將消失的紅泥人(11張)
位於非洲西南部的納米比亞(奧普沃納米比亞西北部與安哥拉交界的庫內內河流域科可蘭德地區),是非洲大陸上最後一個獲得獨立的國家,這裏廣袤大地上除了角馬、犀牛、大河馬,還有一個行將消失的特殊原始社會族羣——辛巴族民族獨立。
辛巴族人17世紀從安哥拉高原遷徙至納米比亞,一度成為非洲大草原上最為富庶和強大的遊牧民族之一。

辛巴族生活形態

辛巴族以畜牧種植為生,除了雨水豐沛的雨季,男人一般常年外出放牧狩獵,女人留守。男人們也開始外出打工掙錢了,女人依然在家裏操持家務。辛巴人沒有圖騰,他們崇拜祖先、崇拜火,祖先火是維繫民族的精神核心。一個家族結成一個部落,一個村子基本就是一户人家,數間茅草頂的小泥房,糧倉和畜棚,星點羅列成了一個村落。家族制是唯一的社會制度保障,家族長老,確切的説是長老團,掌管着一切,包括判定懲罰、經濟規劃、行政組織,不過頭領一般都是女人,狩獵是辛巴男子的主要工作。
辛巴人居住的房屋,大多是用樹枝和摻有牛糞的泥巴搭建而成的,屋內面積一般有三四平方米。為防止房屋坍塌,屋內大都會豎起比較粗大的木頭來支撐房頂。房檐房門低矮,僅能彎腰進入,沒有牀沒有桌子沒有椅子,一切都是簡單的擺設,地上一張牛皮,是他們的牀,是他們的飯桌和生息的地方,還有瓦罐、木瓢等一些簡陋的日常生活用品,由於她們身上的紅泥,屋子裏外,門框上,每一間物品上都染上了一層紅色。
辛巴男人的每個妻子和她生育的孩子住在一棟籬笆房裏,有多少籬笆房,就有多少個老婆。父親兄長去世後,其財產包括老婆都由弟弟接手,父母則由兄弟出錢大家供養。
辛巴人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幫助家裏幹活,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放牧,孩子越多,就能放牧更多的畜羣,就意味着能生產出更多的財富。孩子大多都穿得很少,所以有時候很難分得清楚男孩和女孩,僅能從髮式判斷,男孩子的頭髮就是這樣從前往後梳的。
而女孩子的髮辮,則是這樣從後往前梳,在額前形成了牛角一般的髮辮。有的女孩子額前的髮辮,是兩根,有的則是三根,這個代表她們來自於不同的家族。
由於一種神秘遺傳基因的緣故,很多辛巴男孩在15歲之前就夭折了。這導致多數辛巴族部落的男女性別比例嚴重失調(大約1:11)。
辛巴族女子常年袒露上身,最特別的是,她們喜歡把一種紅色石粉和着奶油塗抹在身上,就連頭髮也要用這種紅泥巴裹着。因此,辛巴人的皮膚永遠都是紅色的。
辛巴女子身上的紅色顏料,這種紅石,並不容易取得,是用一種採自數十公里之外的山區的紅石做成的。其製作方法很簡單——把石料磨碎,然後加入水和從牛乳裏提取的脂肪(牛油)。一經抹上用水都很難沖洗掉,能保持一週不退色。她們這麼做,一是為了抵禦烈日暴曬,二是蚊蟲不會叮咬。由於缺水,辛巴女人一生都不洗澡,一輩子都裹在紅泥巴中,因此一般稱之為紅泥人。
辛巴族女子嫁為人婦後依然喜好衣不蔽體,在閒暇之餘會載歌載舞,大跳原始舞蹈 [2] 
辛巴族女子
辛巴族女子(3張)
辛巴女子,沒有穿鞋子的習慣,腳上唯一的裝飾,就是踝部以上膝蓋以下十數道金屬的飾圈,辛巴人把右腳叫做父親腳,左腳是母親腳。從村莊裏走進城市的辛巴人,他們,和城市裏的其他人一樣,逛超市,進餐廳,買賣東西,不同的是,她們執着的堅持着自己對美的標準。通常只要男方有足夠多的牛,他就可以娶足夠多的妻子。辛巴女子在第一次月經之後就可出嫁了。
辛巴女子,當她從女孩子變成女人的時候,就會把原來往前梳的髮辮換成這樣的垂直下來的髮辮,在頭頂上繫上皮製的發冠。
在辛巴人中,女孩變成女人,甚至生子,和結婚是不同的概念,辛巴對性的觀念是比較開放的,沒有結婚的女子,也是能有情人和生孩子的,只是在婚前的孩子,歸屬於她的父系家庭,由這個大家族撫養成人。
不過當她們要結婚的時候,就是一件鄭重的事情,男方家要給女方以牛做為聘禮,這牛要求很高,一定要高大威猛,黑色,牛尾雄偉能夠沾到地,如果女方家裏不滿意牛的外形的話,對不起,這門親就無法締結。
辛巴人的男女關係非常隨意,三頭牛就可以換一個老婆,但是必須是一頭公牛兩頭母牛。這裏的男子一般都要娶三四個妻子來保證人口的繁衍,即使這樣,辛巴人的人口仍然在鋭減。 [3-4] 

辛巴族近代變遷

辛巴人 辛巴人
辛巴人曾經是非洲最富裕的牧民之一。19世紀時,納米比亞的辛巴人遭到四處搶劫的南方族羣襲擊、掠奪牛隻,但仍倖存了下來。大部分人逃到安哥拉,加入葡萄牙軍隊,並組成了他們自己的劫掠隊伍。最後,許多人又回到納米比亞。從1920年代開始,南非統治者便將他們限制在一塊稱為“家園”的指定區域內,正式禁止他們做生意、自由放牧、進行栽種或
採集庫內納河沿岸的野生植物。但他們都熬了過來--即使這代表他們有時得把睡覺用的獸皮拿來果腹。
和平與豐沛的雨水在1990年代降臨於納米比亞,辛巴人因而重建了他們的牲畜羣,並與國際行動人士合作,協力阻止了一個發電水壩的興建。這座水壩若是建成,將會淹沒庫內納河沿岸的祖居地。他們亦受惠於納米比亞獨立政府提供的機會,包括讓辛巴兒童學習英語的流動學校,以及可以讓辛巴人管理他們土地上的野生動物及觀光業的管理委員會。
梵嘉碧·提傑文達是個五十多歲的祖母,親身經歷過辛巴人的重生。1980年代,她還在普羅斯附近為觀光客編織籃子。但她已經重拾農耕與畜養山羊和牛羣的生活:“日子還是一樣,但孩子們會讀書寫字。我是管理委員會的成員之一,而我們又能嚐到野味了。”
在納米比亞西北部,一個辛巴人安逸地在祖傳的土地上清着煙斗。儘管雨水稀少、乾旱嚴重,辛巴人不僅生存了下來,而且還在這半沙漠地帶靠着放牧牛羣、山羊和綿羊、種植作物交換玉米而繁榮昌盛。在納米比亞政府的計劃下,辛巴人已經開始管理他們土地上的觀光業和野生生物,可以賺取觀光利潤,並再次取得獵捕動物的權利。

辛巴族現代影響

辛巴族的女子 辛巴族的女子
偏居世界末端的辛巴人並沒有人們想象中的自我封閉, 辛巴人對到訪的旅遊者的好奇心,一點兒也不亞於旅遊者對他們的好奇心,他們也會滔滔不絕的問很多問題,比如:你來自中國?在哪裏的,有多遠呢?坐飛機,大概要十幾個小時吧!他們對現代社會的很多常識還仍然一無所知。
辛巴人已經開始學會怎麼樣去習慣和應對現代社會。或許,辛巴族傳統社會結構漸將式微,他們的生活狀態終會改變,但屬於族羣的內核,將會代代延續。
辛巴人喜歡砍斷樹皮取樹幹裏的汁液來喝,一種味道酷似可樂,另一種酷似芬達,所以,這兩種樹有了新的名字:可樂樹和芬達樹。現代生活的痕跡,已經慢慢融入了辛巴人的生活裏。
縱使生活在了城鎮裏,他們還是保持着傳統的生活方式,辛巴女子身上塗抹的紅色泥土和油脂的混合物,有封閉毛孔的功效,所以,就算是在涼爽的雨季,相對於穿着長袖的人,半裸着身體的她們,不但不冷,脖子上還出了一圈的汗。若説住在城裏的辛巴人,她們還是慢慢的有着點點的變化,比方説,雖然她們還半裸着上身,用紅泥塗抹着頭髮和身體,但是腰間已經圍着簇新的花布,而不是皮製的小短裙。 [1] 

辛巴族男女情況

辛巴族人數不足兩萬,除了脱離了母系氏族,一切都保留着原始的生活形態。辛巴族人依舊停留在原始狀態,生活在遠離現代文明的偏遠地方,聚集在一個個孤立的小村落裏,維持着500年前的生活方式和習俗。 [5] 

辛巴族對外關係

在納米比亞政府幫助下,辛巴人蔘與式發展的社區計劃,也一點點的在走向成功,他們不僅自我管理着生存的土地,獲取相關利潤,且重獲了捕獵動物的權利。
辛巴人喜歡砍斷樹皮取樹幹裏的汁液來喝,一種味道酷似可樂,另一種酷似芬達,所以,這兩種樹有了新的名字:可樂樹和芬達樹,現代生活的痕跡,已經不動聲色的融入了辛巴人的生活裏。
有一些辛巴人,已經離開了村莊和遊牧的生活,進入了城鎮裏生活,甚至有些人已經到了1000多公里之外的首都温德合克去謀生。
但縱使生活在城鎮裏,他們還是保持着傳統的生活方式,辛巴女子身上仍然塗抹紅色泥土和油脂的混合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