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輿論道德

鎖定
輿論的定義非常多樣化,人們都意識到輿論的重要性,但是對於什麼是輿論卻從來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就和其它社會科學一樣,輿論學對輿論的定義決定了輿論學的發展。
中文名
輿論道德
本    體
是“意見”還是“態度”
影    響
對輿論的定義決定了輿論學的發展
類    型
輿論學術語

輿論道德定義

輿論是指在一定社會範圍內,消除個人意見差異,反映社會知覺和集合意識的、多數人的共同意見。在輿論的定義中,最關鍵要討論的是,輿論的本體是“意見”還是“態度”。
為了避免在定義上爭論不休,學者開始轉向輿論應該包含的若干要素:其中“議題”、“公眾”和“共同意見”是學者們提出的眾多要素的交集。
態度與意見的區別
無論如何定義輿論,“意見”始終是輿論研究的核心,也就是輿論的本體,輿論傳播所着眼的也是意見的流動問題。意見(opinion)通常是通過與態度(attitude)、信念(belief)和價值(value)尤其是和態度相比較來界定自身的,社會心理學家們把意見定義為:對某種態度、信念或者價值的言語表現 ,拓展開來,意見葉可以勇行為例如憤怒地揮拳或者遊行等方式表現。通常,學者們從兩個方面區別態度和意見之間的差別:
意見一般來説被認為是對於某個具體刺激(某個問題)所作的語言上的或者其它的明顯反應,而態度是更基本的總體傾向,它對於一般性的刺激作出有利或者不利的反應。意見主要是取決於當時的形勢,而態度對於一個人在多種形勢下更持久地發揮作用。其次,意見被認為具有更多的理性,並且在其構成中多少缺乏情感……態度是一種直接的、直觀的定向,而意見是在一個社會母體裏在各種選擇性方案之間經過慎重考慮後產生的理性抉擇 。
簡要地説,態度是反應的傾向,而意見則是某種反應。

輿論道德社會心理學

* 商業心理學:消費者心理學,廣告心理學等。
** 犯罪心理:青少年犯罪心理
** 審判心理 ** 作證心理
* 諮詢心理學 * 跨文化心理學 * 民族心理學 * 宗教心理學 * 前蘇聯社會心理學
* 理論學説
** 角色理論:性別角色,兩性差異等。
** 歸因理論:歸因偏向
** 場論
** 相互作用論:符號相互作用論
** 社會交換理論:公平理論
** 平衡理論 ** 人際關係活動中介理論
* 概念及過程:社會適應,社會化(內部化),社會知覺,人際知覺,人際關係(人際吸引-人際吸引理論,合羣,孤獨),社會促進和社會抑制,自我(自我知覺),態度(態度理論,態度形成和改變,態度測量),信念,價值觀,定型,宣傳,交往,溝通(人際溝通,大眾溝通,溝通網絡),競爭與合作,利他行為,順從,侵犯,旁觀者介入與冷漠,替代體驗,模仿,感染,時尚,暗示,偏見,流言等。
* 羣體心理學:羣體理論,羣體思維,羣體凝聚力,團體動力學,社會心理氣氛,小團體意識,羣眾行為,羣際關係,參照羣體,集體,集體成員自決,價值定向一致,輿論,民意測驗,領導,領導風格,個性消失等。

輿論道德道德

以善惡評價為標準,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貫穿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社會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等。它通過確立一定的善惡標準和行為準則,來約束人們的相互關係和個人行為,調節社會關係,並依法一起對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時專指道德品質或道德行為。

輿論道德傳統道德觀念的形成與特點

提起道德,人們總會首先想起老子的《道德經》。但我們如今所説的道德觀念,與老子所提到的“道德”並不是一個概念。《道德經》中的“道德”,分為兩個部分,即“道”與“德”。所謂“道”,是那種“道可道,非常道”的“道”,是整個宇宙和自然界的最本質的屬性和規律。“德”來源於“道”,其產生是由於“道”的缺失,即“失道而後德”。“德”是人的因素,是“道”所反映的自然規律在人的意識中產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這樣看來,我們如今所説的道德,其實更多的是偏重於老子所論述的“德”的成分。
老子的《道德經》,應該是一個關於道德的“總論”,是關於道德最本質的學問。而此後形成的諸子百家的思想,幾乎都與之有牽連,也就相當於一種學術體系的“各論”部分了。從“道”與“德”的關係中,我們可以看出,作為宇宙本質和規律的“道”是客觀的,不會隨着學派觀念的不同而發生變化,而“德”就不同了,它有很強的主觀性。因此,不同的學派,對相同的“道”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於是由此而來的道德觀念自然就不同了。
在諸多的學派當中,儒家思想是幸運的。從漢朝開始,儒家思想幾乎成了一統天下的唯一官方思想。這種幸運與其自身的理論體系有密切的關係,因為它總體上符合了統治階層的利益和需求。於是,二者的相輔相成,就促成了幾千年來“罷默百家,獨尊儒術”的局面。這可能正好應了那句“時勢造英雄”的説法。
儒家思想有其鮮明的特徵。首先,其倫理道德觀念與政治相統一。從西漢以來,儒家學者就將其思想與政治合理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以孝治天下、將家族倫理拓展到整個國家管理的理念,這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這種觀念與中國歷史上那種“以一家治理天下萬家”的事實是完全相宜的。儒家思想最重視的內容,是以家庭為首的倫理道德觀念。孔子説過,“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其中的“孝弟”,就是最基本的家庭倫理道德標準。孟子將家庭的倫理總結為“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東漢政府欽定的《白虎通》不但規定了家庭的倫理道德關係,而且有效地將國家和家庭的關係合理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三綱”和“六紀”。 “三綱”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六紀”為“諸父有善,諸舅有義,族人有序,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總的來看,君臣關係是父子關係的延伸,而朋友關係則是兄弟關係的擴大,因此,這種先以家庭為中心的三種最基本關係即父子、夫婦、兄弟逐漸展開後,就成了整個社會和國家各種社會關係之間的道德規範,也就是所謂的“家國同構”的局面。第二,對禮儀的重視。禮儀是儒家思想重要的特徵,它規定了專制制度下嚴格的等級關係,用孔子的話説,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儒家的“三綱”和“六紀”等關係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對等級制度的重視。這一點,正好符合了統治階級的利益。因此,這可能是其生命力的最直接來源。第三,注重天命。孔子説,君子有三畏,即“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這就是以往大家最喜歡批判的那種“宿命論”。這一點,其實也是非常符合統治階級意願的。
除了上述三種特徵外,儒家思想尚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忽視個人的存在和意義。在這種思想當中,個人的意願首先要符合家庭的意願,而家庭的意願,又必須接受國家意願的制約。這就極其容易形成一種集體主義乃至極權主義。這樣,做為個人來講,其存在的意義就被極大的忽視了。儒家學者對個人存在意義的忽略,很容易就形成了對“利”的偏見,也就是“君子不言利”的觀點。
儒家思想對個人存在意義的忽略或者輕視,與西方的那種道德觀念完全不同。對 “個人主義”產生重大而深遠影響的是柏拉圖的靈魂三元結構學説。柏拉圖認為,人的靈魂由三個部分構成,即“理智、激情和慾望”。“理智”是靈魂的統治者,它對“慾望”起到了支配和控制作用。“激情”則是“理智”本能的輔助者。與靈魂的三元結構相對應,又有三種德性。“智慧”對應“理智”,“勇敢”對應“激情”,“節制”對應“慾望”。如果靈魂的三個部分都能被處理得當,就可以最終產生第四種德性,那就是“正義”。這樣,“智慧、勇敢、節制、正義”就成了柏拉圖津津樂道的“四樞德”。社會是放大的靈魂,但離不開個體靈魂這個根本。因此,在西方的道德觀念中,個人的意志從來都是不能夠被忽視的。而在當前西方那種商品經濟社會里,個人的價值更受到全社會的重視。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是與西方那種以個人為中心的道德觀念截然不同的。這種觀念是一種以家、以國為中心的“大而公”的道德觀念。不可否認,在維護社會正常秩序方面,這種傳統的道德觀念有很強的生命力,而我們不能借此就否認西方那種道德觀念存在的意義。任何一種觀念之所以存在,總有其原因和根基。

輿論道德傳統道德觀念的崩潰

如前文所述,中國傳統道德觀念的形成,與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密切相關。而大家都知道,自從上個世紀初的“五四”運動開始,其實中國社會一直在試圖擺脱儒家思想的束縛。從最初的“打倒孔家店”開始,到後來的對民主、科學的倡導,以及再後來是“批林批孔”運動,人們對儒家思想的認知,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對科學技術的重視,加速了儒家思想的瓦解。在過去的近一百年裏,以往那種只注重人文而忽視科技的局面已經成為歷史。這種對科學技術的重視,使越來越多的人徹底遠離了儒家的經典,以至於不少人連過去幾歲兒童都熟知的儒家經典一無所知,那麼,也就更談不上按照孔老夫子精神行事了。另外,由於近年來對外的開放與交流,越來越多的西方思想對中國的傳統道德觀念產生了影響。特別是注重個人存在價值的個人主義思想,對中國傳統觀念形成了最大的衝擊。這不光反映在人們對名利的追逐,也反映在其他許多觀念的變化。
然而,儘管我們不再把儒家思想當成經典,儘管我們試圖對其進行徹底的批判甚至拋棄,而作為一種統治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傳統思想,不可能一夜之間退出歷史的舞台。在過去很長時間裏,整個社會對儒家思想的拋棄,實際上只是個緩慢的過程,不少人對其是眷戀不已的。而近幾年來,隨着網絡等高科技手段的發展,在全球經濟迅速一體化的同時,思想觀念方面的差異也逐漸被縮小。以重視個人價值與存在為核心的個人主義傾向逐漸盛行,從而加快了儒家思想與傳統道德觀念的解體。這樣,就很容易形成傳統道德體系的崩潰。在新的道德體系出現之前,整個社會表現出的是一種彷徨迷茫的狀態。而人與人之間的感受和觀點截然不同,有守舊的傳統道德觀念的衞道士,有激進的改革者,也有無所事事的旁觀者。
那麼,新的道德觀念將向什麼方向發展呢?由如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道德觀念的發展,將是一種背離傳統觀念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逐漸遠離傳統道德觀念,而趨向西方道德觀念的過程。那麼,西方道德觀念之中的個人存在及其價值,將會得到強調,從而形成一種與以往“為公忘私”的觀念相悖的價值觀念。這種觀念在社會上已經明顯顯露出來,尤其在青年人中,其跡象非常明顯。

輿論道德網絡輿論道德觀念的特點

在我們研究道德觀念的時候,應該考慮到人羣的差異。對於不同時代的人,這種差異非常明顯。這和其社會閲歷和受教育的內容密切相關。比如離婚這樣的事情,上年紀的人可能非常保守。相比之下,年輕人似乎要坦然的多。又比如對於感情出軌這樣的敏感話題,在老一輩人的道德觀念裏,這簡直就是個禁忌,是絕不好拿出來談論的。而人卻不同了,著名的“3377事件”中“小三”的表現,如果讓上了年紀的人來看的話,那簡直就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但如今,至少“小三”有勇氣站出來承認自己這樣的事實,就顯然與以往任何時候的道德觀念不同。由此也可以看出人們道德觀念發生的巨大變化。除了年齡之外,影響道德觀念的因素尚有許多,比如職業、教育程度、個人的修養等等因素,都對道德觀念的變化有明確的影響。
我們要談論網絡輿論道德觀念的特點,首先要分析這個羣體自身的一些特點。在互聯網剛開始的年代裏,上網還是少數人的特權,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機會上網衝浪。而隨着社會的發展,網絡幾乎成了社會中最主要的交流工具。幾乎每個階層的人都在其中佔有自己的一喜之地。由於“物以類聚”的自然法則,不同的網站可能會會聚不同的人。成人網站,肯定是些對牀笫之事倍感興趣的人。聊天網站或者交友網站,則會聚了一大羣喜歡出牆或者獵豔的人士。至於更專業的網站,聚集的人多半是有特殊興趣的人。相比之下,我總認為,在如天涯雜談這樣的論壇上出沒的人,倒是這個國家或者民族的脊樑。不管大家是憤青、還是五毛,至少都是關心國家或者民族的前途的人。這些人往往比那些沉迷於裸聊的人士更值得我們尊敬。
然而,這部分活動在各種論壇裏的人,本身也是個非常複雜的羣體,應該是三教九流樣樣都有。考察這個羣體的道德觀念,似乎也有一定的難度。但是,經過認真觀察,似乎依然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特點來。
由於網絡自身的特點,在網絡上所反映出來的道德特徵往往與現實社會中不同。但從某種角度來講,也許這正是其最本質的特性。如前所述,當強調“大公”、“忘利”的傳統道德觀念面對外來的以個人為中心的道德觀念的時候,前者必定會受到強烈的衝擊。而在網絡上,這種衝擊似乎更加明顯。這可能與網絡自身的特性有關。我們知道,網絡,對於每個在其中活動的社會人來説,由於沒實際身份的顯露,因此,人們可能更容易表露自己最真實的思想。那麼,對於那種本來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人性來説,網絡便成了一個非常好的發泄和表現的機會。於是,那種極度自私的現象,也就隨處可見了。
網絡上這種道德觀念,主要表現為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對憤怒的宣泄、對名利的追逐以及一種明哲保身的世故。為了達到以上的目的,網絡裏的人們可以採取不同的方法。有文雅一些的,但這明顯是少數。對於大多數個體來講,則經常採取一種偏激的、片面的、甚至有明顯暴力傾向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對於這麼一個羣體,一旦過分注重自我的價值,那麼,就必然對自己的得失過多地計較。這樣一來,對現實社會里的種種醜惡現象自然就恨之入骨,結果就很容易產生一種仇富、仇官、仇恨一切強勢羣體的情緒。在這種情緒的支配之下,以一種偏激的甚至暴力的方式對以往傳統觀念中美好善良的東西進行抨擊,就成了完全可能發生的事。
這種宣泄個人情緒的方式,除了上面所説的有目的的宣泄之外,有時卻是隨意的、漫無目的的。當一個人看到一個帖子的時候,可能隨手寫下了自己的感受。而這種感受有時是未經深思熟慮的,留下來了,可能自己很快就會遺忘。但那帖子的主人就不一定也那麼隨意地對待這個意見,而其他瀏覽者也不會不當回事情。如果一個帖子裏,大家意見趨於一致,我相信那些即使想説些不同意見的朋友,也不敢隨便發言,因為這樣可能會招來無數的磚頭。那麼,這種不負責任的隨意性的評論,其實也是一種只顧個人不考慮他人感受的以個人為中心的表現。
總之,隨着網絡的迅速發展和對外交流的進一步加深,西方的道德觀念對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一種以個人為中心的新的價值觀念正在形成。而活動在網絡這個虛擬空間裏的人們,卻已經形成了一種鮮明的以個人為中心的道德觀念。這是當今網絡輿論道德觀念最明顯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