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阜

鎖定
趙阜,1928年-2024年1月3日上海市人。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後,歷任中共瀋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兼《瀋陽日報》總編輯、《遼寧日報》總編輯、遼寧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提倡記者寫微型消息、微型通訊和微型評論。
2024年1月3日遼寧日報社原總編輯、黨委書記趙阜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瀋陽逝世,享年96歲。 [3] 
中文名
趙阜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8年
逝世日期
2024年1月3日
職    業
報人、新聞學家
出生地
上海市
政    黨
中國共產黨

趙阜個人履歷

趙阜簡介

趙阜主辦的《遼寧日報》 趙阜主辦的《遼寧日報》
趙阜,上海市人,著名報人、新聞學家。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趙阜報業生涯

自少年時代參加新四軍起,幾十年來一直從事新聞工作,建國後長期擔任省市黨報總編輯重任,為中國新聞事業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他主辦過優秀的黨報,如《遼寧日報》、《瀋陽日報》等;培養了一些優秀的新聞人才,範敬宜、李洪林、謝懷基等名記者、名編輯,都是從他身邊騰飛的。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新聞改革每上一個台階,每遇疑難問題,不論是在職,還是離休之後,趙阜總有新思路、新見解、新舉措推出。 [1] 

趙阜人物生平

趙阜少年參軍

盧溝橋事變 盧溝橋事變
趙阜,1928年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原懷寧縣附近的餘家圩子村。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日軍佔領了安慶,父親把趙阜接到了上海,繼續念小學。當時的上海也已經淪陷,但由於趙阜家住在租界內,還沒有受到波及。1939年10月,趙阜的大伯父護送三家的六個孩子來到安徽省無為縣。1940年初,趙阜隨大哥一起到了新四軍江北遊擊縱隊司令部所在地的來安縣半塔集,大哥到新四軍江北遊擊縱隊新七團一營三連當連長,趙阜則到一營二連當通訊員,穿上軍裝,成了地地道道的新四軍小戰士。那年趙阜才11歲。 新四軍的生活非常艱苦。趙阜參軍的前半年,沒發過一次津貼,連買肥皂牙粉的錢都沒有,洗衣服都是從皂樹上摘幾片皂樹葉子用來充肥皂。軍裝每人只有一套襯衣、一套外衣,鞋子就是用布條編的草鞋。夏天還可以跳到水塘裏洗個澡,到了冬天就不用洗澡了。由於不能及時換洗衣服,從司令員到戰士,身上都長了蝨子,冬天有閒暇時,大家就鑽進老鄉的稻草垛,脱下棉衣,一邊曬太陽取暖,一邊抓蝨子。為了不打擾老百姓部隊宿營時大多是露營,席地而卧。夏天長江兩岸的氣温都在40℃左右,蚊蟲叮咬,悶熱難耐;冬天冷風呼嘯,夜晚氣温常常降到2-3℃左右,衣被單薄的只好把稻草一層層裹在身上禦寒。

趙阜軍旅生涯

盧溝橋事變 盧溝橋事變
1941年初,日本鬼子用“鐵壁合圍”的方法,對根據地進行大掃蕩,部隊不斷轉移,一直沒穿上棉衣。一天晚上宿營,趙阜凍得渾身發抖,在屋裏摸到了老百姓灶坑邊。灶坑裏的火已經滅了,可灰還是暖的,趙阜迫不及待地把腿先伸進去,接着又把身子一點一點縮進去,只留下半個頭在灶坑外,暖暖地睡過去了。半夜裏緊急集合,由於趙阜睡得正香,根本沒聽見。點名時,發現缺了他,團長命令大家立刻回去找。同志們把老鄉家的各個角落都找遍了,也沒發現。最後,還是一個同志從灶坑邊發現他的一撮頭髮,用手將趙阜抓了出來。 不光生活苦,在敵人的封鎖下,新四軍的醫療條件更差。1943年,趙阜在七師時,胳膊上長了個瘤子,已經膿腫,便去衞生部看。七師衞生部的黃部長是部隊有名的外科醫生,檢查後並要給他動手術。因為部隊的醫療條件相當簡陋,手術室就是普通的民房,四壁糊上紙,再用紗布擋一下。黃部長讓趙阜坐在板凳上,把胳膊抬起來。一邊用碘酒給他消毒,一邊向圍在旁邊的實習醫生講解膿腫是怎麼形成的,應該怎麼治療,趙阜也跟着聽入了神,不防備中,只聽“哧啦”一聲,黃部長的刀已經切下去了,膿血立時“崩”出來,濺了他一身一臉。頓時趙阜疼得出了一身的冷汗。就是在部隊沒有一點麻藥的情況下,這個技術高超、兄長似的外科醫生,用他的手挽救了許多新四軍戰士的生命,他是新四軍的功臣。後來,在日本鬼子的“掃蕩”中,黃部長不幸被俘,新四軍用一百擔糧食才把他從日軍手中換了回來。
部隊裏的大同志對小同志都非常關心照顧。剛參加新四軍時,大家都很不適應部隊的軍事生活。夜裏緊急集合時,戰士們摸着黑抓起褲子就往頭上套,越着急越穿不上,隊長過來巡視時忙給大家把衣服扒下來重穿。行軍時,怕大家掉隊,都是兩個大同志中間夾一個小戰士,有時前面的大同志拉着小戰士的手,後面的大同志推着前面戰士的腰往前走。這種情景,趙阜一生難忘。為了戰士的學習,部隊每到一個地方,有初、高中文化的大同志就去有孩子在城裏唸書的開明士紳家借課本,然後用這些課本教戰士學文化。趙阜的文化水平就是這樣不斷提高的。20世紀80年代,趙阜在遼寧日報社任總編輯時,很多同志都很奇怪他參加革命時才唸到小學四年級,在哪兒學的文化。趙阜就自豪地告訴他們,他的文化都是在革命隊伍中學的。

趙阜光榮入黨

盧溝橋事變 盧溝橋事變
趙阜參加革命時年紀很小,對共產黨知之甚少。他參加革命後讀的第一本書,是劉少奇同志的《論共產黨員修養》。認真讀過這本書之後,趙阜才瞭解了共產黨,並開始自覺地用共產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但那個時候,黨還是不公開的,趙阜不知道該向誰去彙報自己的思想,只知道努力做好組織上分配給自己的工作,不怕吃苦,不怕犧牲。1940年3月,趙阜在新四軍二師的宣教團工作,當時的團長張澤易,指導員叫趙迪,團裏的黨支部開會研究發展黨員,和趙阜同一個班的一個黨員叫梁俊,他向領導推薦趙阜。但趙阜當時只有13歲,還不到入黨的年齡,可是5年對於他來説實在太長,見況團長只好先讓他遞交入黨申請書。 張團長是個劇作家,那時丁玲在延安《解放日報》上發表了一個短篇小説,題目叫《一顆沒有出膛的子彈》。團長把這個短篇小説改編成一個獨幕劇,要選一個團員演紅小鬼,最終選中了趙阜。就這樣,趙阜當上了獨幕劇《一顆沒有出膛的子彈》中的男主角——紅軍小戰士。排練的時候趙阜表現地還不錯,但到了正式演出的時候,趙阜看到台下的場景卻緊張了起來。眼看就要輪到他上場了,團長看他還在那兒哆嗦,就把他拽起來,一把推上了台。趙阜一站到台上,面對那兩個端着刺刀的“國民黨兵”,馬上來了勁頭,想像中自己就是那個英勇不屈的紅軍小戰士,表演得慷慨激昂。觀看演出的新四軍官兵老百姓都站了起來,全場掌聲雷動。
演出結束後,新四軍二師的政委鄧子恢,政治部主任張勁夫等領導都走上台,爭着搶着擁抱趙阜,並連連誇讚他是新四軍的“童星”!這個獨幕劇給部隊和駐地的老百姓一連演了數十場,趙阜也由此而出了名,走到哪兒都知道宣教團有個“小趙阜”。由於表現得好,在黨支部研究趙阜入黨的會上,全體通過,團長張澤易和梁俊是他的入黨介紹人。但是因為趙阜年齡太小,剛滿13歲,屬於少共黨員,團裏無權批准,就將趙阜的材料報到區黨委(相當於現在的省委一級),區黨委很快就批下來了。14歲那年,又是經區黨委批准,趙阜光榮地轉為中共正式黨員(按規定應該18歲轉正)。

趙阜死裏逃生

盧溝橋事變 盧溝橋事變
1943年春夏之交,日偽軍又發起了對根據地的大掃蕩,那次“掃蕩”是最殘酷的一次。為了減少犧牲,組織上把一些小同志送到敵佔區去保護起來。那時趙阜已經15歲了,當組織上找他談話,徵求意見時,趙阜堅決不同意回上海。領導看他態度這麼堅決,經過研究,決定把他從條件比較艱苦的新四軍二師所在地調到七師去,七師當時在和含地區,相對來説部隊裝備、供給都要好一些。沒想到在七師,趙阜經歷了兩次死裏逃生。 趙阜去做宣傳,住在一個小山村裏,恰好七師的師部也駐紮在這兒。那天早上,他和老鄉一樣,正端着飯碗蹲在門口吃飯,就聽見有人喊:“敵人來了”。原來,鬼子不知從哪兒得到情報,拂曉時分就把村子周圍的山頭佔領幷包圍了整個村子。剛開始時,穿的都是便衣,到了八點鐘,竟然把便衣脱掉,刺刀、小鋼炮都亮了出來。趙阜馬上把飯碗一扔,讓老鄉趕快轉移。隨後,跟上一個營的部隊就往外衝。整整一天的時間,趙阜和這個營的戰士在槍林彈雨中,擋住了敵人一次次的進攻,終於殺出一條血路衝出去了。戰鬥十分殘酷。還有一次,趙阜和一個同志穿着便衣,帶着駁殼槍,正走在路上,突然發現日本鬼子的大隊人馬從對面過來了,離他們只有三百米左右。這時,趙阜發現路邊的稻田裏,有幾個老鄉正在薅草,於是他急中生智和那個同志挽起褲腿,下田裏去。到了老百姓堆裏,他告訴一個十七八歲的小青年他們是新四軍,小青年立即明白了,馬上把他手裏的工具遞給趙阜。於是,趙阜兩個人跟老百姓一樣,彎腰薅起草來。鬼子從他們身邊走過去,一點破綻也沒發現。待鬼子走後,老鄉們放下手裏的活兒,帶領他們兩個人穿過幾個小山坡,到了目的地。
日本投降的第二年,組織決定由趙阜帶領17名同志到東北航校學習空軍。但是,當他們歷經千辛萬苦到達哈爾濱時,蔣介石挑起了全面內戰,中央決定航校停辦,他們就地分配工作。既然不能飛上藍天與敵機對陣,那麼就安心做好地方工作。所以,當組織徵求趙阜的意見,願意去哪兒工作時,趙阜要到最北邊的黑龍江去。1946年11月,趙阜到黑龍江貿易總局龍南分局當了副局長。從此,徹底離開了生活、戰鬥了七年的新四軍。

趙阜人物逝世

2024年1月3日遼寧日報社原總編輯、黨委書記趙阜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瀋陽逝世,享年96歲。 [3] 

趙阜相關詞條

鄧子恢

趙阜所獲榮譽

2022年9月,入選100餘位優秀報人名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