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州

(元朝雲南行政區名)

鎖定
元朝時設置的,屬大理路
昔為羅落蠻所居地。南詔蒙氏立國,有十瞼,趙川瞼是其中之一。夷語中,瞼若州。皮羅閣趙郡閣羅鳳改為趙州,段氏大理國改天水郡。元憲宗七年立趙瞼千户,隸大理下萬户。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為趙州,又於白崖瞼建寧縣,隸本州,即古勃弄地。二十五年(1288年),革除建寧縣入趙州,隸大理路。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大理路改為大理府,趙州改趙喜州,不久復趙州。領一縣:雲南縣
趙州城,唐屬河東州,大理國設天水郡,元、明、清均設趙州,民國設鳳儀縣。元代州治即今鳳儀鎮,初無城垣,明弘治二年(1489年),雲南巡撫按副使林俊主持建城垣,周長2.5公里,高4米,厚2米,為四方形夯土城牆,牆外有壕,設四門。現殘存城牆約70米。1985年公佈為大理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趙州
外文名
石家莊市趙縣
面    積
675 km²

趙州基本信息

元朝時設置的,屬大理路。
昔為羅落蠻所居地。南詔蒙氏立國,有十瞼,趙川瞼是其中之一。夷語中,瞼若州。皮羅閣置趙郡,閣羅鳳改為趙州,段氏大理國改天水郡。元憲宗七年立趙瞼千户,隸大理下萬户。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為趙州,又於白崖瞼立建寧,隸本州,即古勃弄地。二十五年(1288年),革除建寧縣入趙州,隸大理路。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大理路改為大理府,趙州改趙喜州,不久復趙州。領一縣:雲南縣
趙州城,唐屬河東州,大理國設天水郡,元、明、清均設趙州,民國設鳳儀縣。元代州治即今鳳儀鎮,初無城垣,明弘治二年(1489年),雲南巡撫按副使林俊主持建城垣,周長2.5公里,高4米,厚2米,為四方形夯土城牆,牆外有壕,設四門。現殘存城牆約70米。1985年公佈為大理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鳳儀地處雲嶺餘脈老君山點蒼山南緣,哀牢山起點北端,屬滇西中山寬谷洪積區。悠悠波羅江自南向北奔流而去,注入高原明珠洱海之中。全境南高北低,呈狹長形,海拔從1980米至3117.9米,總面積307.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7810畝。是大理市的南大門,東與賓川為鄰,西與巍山接壤,南與祥雲、彌渡為界,山區佔81.9%,壩區為18.1%,年平均氣温15.1℃,降雨量為1078.9毫米,日照為2282.1小時。這裏名勝古蹟繁多、氣候宜人、物產豐富,風景秀麗,四季如春,是大理滇西中心城市規劃建設中以新型工業和倉儲物流為主的第一城區和新型工業城。
全鎮有13個村委會,80個自然村,13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9712人,有白、漢、回、彝等12個民族。總户數15825户;距州政府下關11公里,有楚大高速公路320國道、廣大鐵路、鳳太公路、環海公路、新民航路穿境而過,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有19所完全小學,兩所初級中學,一所完全中學,一個衞生院,一個文化站。國有、集體、民營企業達3000多個,年產值達20多億元。
鳳儀鎮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古鎮,它是以農業為基礎,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為主要支柱的新型工業城。氣候濕潤、水資源豐富,有效灌溉率達98%,高效農業, 生態農業穩步發展,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工業發展園區初具規模以汽車製造為龍頭,紡織工業城建成,水泥生產企業不斷壯大,粘土、石材等資源利用率得到提高,建築建材為支柱產業,努力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鎮化步伐,城區面積達2.5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18%,鳳儀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滇西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中心。先後獲得全國創建村鎮工作“先進村鎮”、“省級文明小城鎮”。

趙州參考資料

  • 元史志第十三 地理四》
  • 《明史志第二十二 地理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