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趕英超美

鎖定
趕英超美這個著名的口號,是中國百年來被壓迫的民族主義感情在1950年代的一次爆發。但它洋溢民族主義的激情,其背後是對於“趕超”的單維度理解和樂觀估計。
英超美的全稱是“(鋼鐵產量)15年內趕上英國,20年內超過美國” [1]  ,加在一起就是著名的“趕英超美”。由於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西方國家在戰爭中體現出的整體國家實力和工業能力的巨大優勢,因此在當時,全國上下都意識到新中國與西方先進國家擁有巨大的差距,因此,到了大躍進時代,國家領導層提出了趕英超美的概念,以此來激勵全國大力發展重工業和鋼鐵產業。
中文名
趕英超美
拼    音
gǎn yīng chāo měi
提出時間
20世紀50年代
全    稱
(鋼鐵產量)15年內趕上英國,20年內超過美國 [1] 

趕英超美提出背景

趕英超美抗美援朝

英超美的口號很大程度上與抗美援朝戰爭有關。1950年,志願軍入朝作戰,毛澤東是這麼説的:“美軍鋼多氣少,我軍氣多鋼少。”那一年,美國鋼鐵產量8700萬噸,是中國的142倍。中國的61萬噸鋼鐵裏大半是鐵匠鋪煉的生熟鐵,如果只比鋼產量,這個差距將達到驚人的368倍。平均到每個人頭上,美國人均鋼產量接近半噸,可以造半輛吉普車,中國只有7兩,連做一把刺刀都不夠。
有沒有足夠的鋼鐵,成了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之間最直觀的差距。在上甘嶺戰役中,美軍每天投擲數十萬發炸彈、炮彈,把上甘嶺的花崗岩山體削低了3米,為了抗住這樣的狂轟濫炸,志願軍的辦法竟然是靠從敵人的啞彈裏拆出炸藥來挖防空洞
炸彈的外殼是鑄鋼,炮彈的外殼是鍛鋼,炸藥更是巨大的聯合化工設備的產品,每一座大型化工廠用掉的鋼鐵數量都相當於當時中國十幾年鋼產量總和。如果考慮到鋼鐵質量的話,隨便一座現代化工廠用到的鋼鐵都有幾百個品種,其中90%的品種,當時的中國連50克都不能冶煉。
在整個人類戰爭史上,鋼鐵產量多的一方多半會贏。所以,儘管志願軍憑着“氣”在朝鮮頂住了帝國主義的進犯,中國人還是認識到了巨大的危機。

趕英超美會議共識

到了1957年11月,社會主義大家庭莫斯科開會。趁着蘇聯剛剛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衞星的熱乎勁,各社會主義國家形成共識,“社會主義正在上升,資本主義正在衰退”。赫魯曉夫在會上提出,要用15年時間趕上和超過美國。作為當時蘇聯的盟國,毛澤東表示,“同志們,我講講我們國家的事情吧。我國今年有了520萬噸鋼,再過5年,可以有1000萬到1500萬噸鋼;再過5年,可以有2000萬到2500萬噸鋼;再過5年,可以有3500萬到4000萬噸鋼。……赫魯曉夫同志告訴我們,15年後,蘇聯可以超過美國。我也可以講,15年後我們可能趕上或者超過英國。因為我和波立特、高蘭同志談過兩次話,我問過他們國家的情況,他們説現在英國年產兩千萬噸鋼,再過15年,可能爬到年產3000萬噸鋼。中國呢?再過15年可能是4000萬噸,豈不超過了英國嗎?那麼,在15年後,在我們陣營中間,蘇聯超過美國,中國超過英國。”同年12月2日,劉少奇在中國工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祝詞中首次在國內公佈了這個目標:“15年後,蘇聯隊工農業在最重要的產品的產量方面可能趕上或者超過美國,我們應當爭取在同一時期,在鋼鐵和其他重要工業產品的產量方面趕上或者超過英國。那樣,社會主義世界就將把帝國主義國家遠遠拋在後面。” [1] 
因為蘇聯老大哥要趕超美國,中國就以趕超英國為目標,這時候還沒有美國什麼事。但是到了1958年,大鍊鋼鐵的戰績似乎不錯,讓中央領導深受鼓舞,也大膽地以趕超美國為目標了。3月,冶金工業部部長王鶴壽在報告《鋼鐵工業的發展速度能否設想得更快一些》中提出,鋼產量10年內能超過英國,再用10年超過美國也是比較現實的。這就是“二十年趕上美國”的由來,與一開始提出的“十五年超過英國”合起來就成了流傳最廣的“十五年趕英,二十年超美”。 [1] 

趕英超美詳細內容

但這個目標很快就變了。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討論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各項指標。國家計委主任李富春做《趕上英國,再趕上美國,第二個五年計劃是關鍵》的報告,提出“二五計劃”以7年趕上英國、15年趕上美國為目標。王鶴壽在會上發言,認為鋼產量5年就可以超過英國,15年趕上美國。5月18日,毛澤東在會議印發的一份報告上寫的批語中採用李富春的説法,提出了“我國七年趕上英國、再加八年或者十年趕上美國的任務”,所以這時候的“趕英超美”已成了“七年趕上英國、十五年趕上美國”。 [1] 
但是這還沒完。一個月後這個目標又顯得保守了。6月21日,毛澤東在軍委擴大會議上講話,説:“我們3年基本超過英國,10年超過美國,有充分把握。”第2天,毛澤東繼續縮短“趕英超美”的時間,對薄一波起草的彙報提綱作的指示稱:“趕超英國,不是15年,也不是7年,只需要2年到3年,兩年是可能的。這裏主要是鋼。只要1959年達到2500萬噸,我們就在鋼的產量上超過英國了。”
彼時,英國年產鋼量約為2000萬噸,中國的年產量為535萬噸。為了兑現願景,中國決定1958年的年產量為 1070萬噸——依照如此速度,只需兩年就可以趕上英國了。全國各地都是土法煉鋼的小鍊鋼爐,大批黑不溜秋的大疙瘩被當成鐵塊送到了北京。一些地方甚至連 鍋都扔進了鍊鋼爐裏。餘華的小説《活着》生動逼真地還原了這一悲情。但盲目的計劃讓國民經濟瀕臨崩潰。中央政府最終意識到這不是一個短期內能夠實現的願 望。問題在於當時某些領導頭腦發熱,急於幹出一番事業,突破了15年“趕英超美”的本來目標,試圖5年超英,結果釀成悲劇。
從全國來看,形成“大躍進”運動熱潮是在1958年5月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之後。而問題的產生和發現就在短短的幾個月之內。正當全國人民沉浸在“全民鍊鋼”和“人民公社化”等興奮之中時,浮誇虛假、經濟失衡等問題也很快暴露出來。許多中央領導包括毛澤東意識到經濟建設的過熱現象必須剎車。1958年11月,黨中央召開第一次鄭州會議,首先表明了這個動向。與此相聯繫,“趕超英美”的思想也隨着這個降温的過程而冷了下來。
毛澤東在第一次鄭州會議上的講話體現了由熱到冷的急轉彎。他説:10月鋼產量720萬噸,還差400萬噸,真是逼死人了,腦筋裏頭就是鋼了,農業沒人抓了,現在開的支票太大了,恐怕不好。人們的想法是一回事,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是另一回事。在談到“十年規劃”的鋼鐵指標時,毛澤東主張把時間延長一點,認為不要急着去趕超美國,強調現在只趕英國就可以了,還風趣地對李富春、王任重説:我就比你差四年,我就比較右傾一點。 [1]  這裏,毛澤東雖然沒有根本改變“趕超”的思想,但提法上已經退了許多。在隨後召開的武昌會議上,毛澤東又明確指出:我們現在吹得太大了,我看不合事實,沒有反映客觀實際,所謂速度,所謂多快好省,是一個客觀的東西,客觀説不能速,就是不能速。我看,我們中國人大概包括我在內是個冒失鬼,我們在這一次唱個低調,把腦筋壓縮一下,把空氣變成固體空氣,把指標降低,我在這裏反冒進。破除迷信,不要把科學破除了。 [1]  在毛澤東和黨中央的降温努力下,經過第一次鄭州會議、武昌會議、八屆六中全會、第二次鄭州會議、上海會議和八屆七中全會,急劇膨脹起來的“左”傾錯誤初步得到糾正和遏制,1959年的鋼產量指標從原定的3000萬噸降到1800萬噸、1650萬噸,最後降到1300萬噸,壓縮比例達56%以上。1959年7月廬山會議前夕毛澤東甚至對完成1300萬噸的指標都信心不足,他説:“今年鋼的產量是否定一千三百萬噸?能超過就超過,不能超過就算了。”“去年做了一件蠢事,就是要把好幾年的指標在一年內達到。” [1]  (p77)這個調子與一年前“大躍進”時期的講話相比,已經全然沒有那種“只爭朝夕”的口氣了。正是在降温、壓縮的空氣下,“超英趕美”的思想也悄然消退。翻閲1959年上半年的報刊,已找不到“超英趕美”的公開號召。
很明顯,從第一次鄭州會議開始的糾“左”進程,是毛澤東和黨中央頭腦暫時冷靜的結果。就認識而言,毛澤東和黨中央在摔了斤斗、發現問題以後,對社會主義建設不能急於求成是有切膚之痛的。降温和壓縮就是要調整急躁的心態,放慢過猛的速度,因此,趕超英美也受到影響。以上資料可以證明毛澤東在思想上對短時間趕超英美有所動搖,但這樣的動搖十分有限,具體説就是將趕超英國的時間延長,重新返回到原先15年的提法,將趕超美國問題暫時擱置起來。但降温管降温,“路線還是那個路線,精神還是那個精神”,“要壓縮空氣,不是減少空氣。” [1]  (p445),毛澤東對超過英國仍然抱有信心,因為英國的鋼產量與中國實際相差不多,只要稍微努一把力就可以趕上,至於美國的鋼產量則要比中國高出八、九倍,近期趕上它有點懸。所以,在降温、壓縮階段,毛澤東不再強調要趕超美國,只提趕超英國。直到1959年6月29日、7月2日召開的廬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上,毛澤東還是重申:“十五年內主要工業產品的數量趕上和超過英國的口號還要堅持” [1]  (p77),“明年鋼的指標是一千七百萬噸,形成一個馬鞍形。今年是一千三百萬噸,比去年多四百多萬噸。後年二千萬噸,大後年二千一百萬噸到二千三百萬噸,可以趕上英國。” [1]  (p79)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樣估算鋼產量的增長速度仍然高了一些,但比1958年的翻番勁頭要理智得多。然而,暫時的冷靜很快就被打破了。廬山會議後的第二次“大躍進”,使趕超思想再次被激發起來。 [1] 
中國的鋼產量後來的確先後超過英國和美國了,只不過一個用了18年,一個用了38年,並非當初的計劃。而且與五、六十年代不同,後來鋼產量不再被視為是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不只是鍊鋼,發達國家的製造業都在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鋼產量乃至整個製造業實現“趕英超美”已經不是什麼值得誇耀的事。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