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越窯秘色瓷

鎖定
越窯秘色瓷,秘色瓷,就是通常所説的越窯,泛指東漢至宋一脈相承的青瓷體系,窯址主要分佈在今浙江上虞餘姚紹興、寧波等地。這裏原是古越族人居住地,東周時為越國政治中心,唐時稱越州,越窯因此得名。唐代中朝,餘姚縣上林湖窯產品因質地超眾被朝廷錄為貢瓷,並置官監燒。此後,品質愈發晶瑩的越窯備受文人雅土推崇,有“類玉”、“類冰”及“千峯翠色”等讚譽。晚唐起,越瓷中的貢品又得了一個堪稱千古絕唱的稱謂———秘色瓷。
法門寺地宮未開啓之前,秘色瓷在世人眼中一直是個謎。人們只能從記載中得知,它是皇家專用之物,由越窯特別燒製,從配方、製坯、上釉到燒造整個工藝都秘而不宣,其色彩只能從唐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峯翠色來”等描寫中去想象。
中文名
越窯秘色瓷
外文名
Yue secret color porcelain
時    代
晚唐
別    名
類玉,類冰,千峯翠色

越窯秘色瓷秘色瓷的質地

唐越窯秘色瓷 唐越窯秘色瓷
“秘色”:據古籍,似應指稀見的顏色。關於秘色瓷的質地和色澤,清代時有説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過之”。從出土的典型秘色瓷看,其質地細膩,原料的處理精細,多呈灰或淺灰色;胎壁較薄,表面光滑,器型規整,施釉均勻。從釉色來説,五代早期仍以黃為主,滋潤光澤,呈半透明狀;但青綠的比重較晚唐有所增加。其後便以青綠為主,黃色則不多見。

越窯秘色瓷歷史傳承

唐越窯秘色瓷 唐越窯秘色瓷
越窯青瓷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經考古調查證明,它的主要產地是在浙江省的寧紹地區。(即唐代明州慈溪縣上林湖,五代時劃歸越州,唐代亦稱越州)是中國主要的青瓷發源地。在這片古窯廠中,保留着豐厚的陶瓷遺存。當時的陶瓷不但堅固耐用,而且質量較高,有耐酸鹼,盛食不變味,易洗滌等特點。瓷器表面細膩光滑,滋潤似玉,呈半透明色,極富美感。因此,六朝時期有“陶瓷時代”的美譽。東漢後期,燒製青瓷的技術已基本成熟,在迅速發展和工藝長進的基礎上,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青瓷的燒製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制瓷業的地域由南向北,幾乎遍及全國。因此促使它不斷髮展,呈現豐富多彩、欣欣向榮的局面。六朝青瓷的造型,一般説來比較單純而相對穩定,變化不是太大,樣式也不算太多。早期的瓷器因襲兩漢舊制,顯得拙樸規整,淳厚穩重,只有西晉青瓷造形豐富,承前啓後,藝術性又特別強,設計方面做到了在實用的條件下適當注意美觀大方。總體感覺清新典雅、柔和輕巧。
到了唐代,各個藝術門類都得到了高度的發展。越窯青瓷在唐代輝煌璀璨文化的影響下,又有了突出的成就。唐代的“秘色瓷”是越窯的代表作品。隋唐五代的越窯可以説是一個大發展的時期,窯場擴大、作坊激增。僅上虞縣就有28處。官府設立貢窯,其產品地位空前提高,大大促進了生產工藝和技術水平,並躋身於社會上層的生活領域。也由於越窯產品與金銀、寶器、絲綢、珍品並列,使越窯成為全國六大青瓷名窯之首。許多文人紛紛吟賦作詩來讚美越窯。如顧況的“舒鐵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甌”;孟郊的“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施肩吾的“越碗初盛蜀茗新”;許渾的“越甌秋水澄”;鄭谷的“茶新換越甌”;陸龜蒙的“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峯翠色來。”反映了越窯瓷的釉色特點。或碧玉般晶瑩、或嫩荷般透翠、或層巒疊翠般舒目、等等。
所以,越瓷作為茶具風氣很是盛行。陸羽在其名著《茶經》中認為“越州上”,因為它“類玉”、“類冰”瓷青則茶色綠。這雖是從飲茶的角度來議論,卻反映了越瓷青色微淺,釉色透明又具幽美感,實屬工藝與設計結合的完美佳品。唐王室墓出土的青瓷,證實青綠釉或是青黃釉都是秘色瓷的範疇。釉色中當以青綠色及湖綠色為上,這也反映了“千峯翠色”的詩句。

越窯秘色瓷現身張家口

根據《中國茶文化》、《茶經》在內的很多資料以及宣化遼墓壁畫中的茶道圖,在公元1031年之前,張家口就有了喝茶的歷史。
張家口出土的越窯秘色瓷碗 張家口出土的越窯秘色瓷碗
《張家口地區公路運輸史》的第二章第二節中寫到:“在五代十國期間,張家口地區絕大部分為契丹所轄,在後唐天成二年,遼天顯二年(公元927年),契丹曾向後唐商洽互市。當時規定在雲州(今赤城縣雲州)之北的野固口為互市地點即"榷場"。契丹輸出的物品主要有羊、馬、皮毛,輸入的物品則為茶葉絲織品貴金屬和手工業品。張家口地區是契丹通往中原的必經大道,又因"居庸可行大車"所以互市貿易繁華,物品的運輸也非常頻繁。”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