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赴蹈湯火

鎖定
赴蹈湯火,是漢語的一則成語,出自戰國·荀況《荀子·議兵》。 [1-2] 
這則成語意思是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氣,不留餘力地前進,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其本身結構為聯合式,在句子中通常作謂語 [2-3] 
中文名
赴蹈湯火
拼    音
fù dǎo tāng huǒ
近義詞
赴湯蹈火
反義詞
貪生怕死
出    處
《荀子·議兵》
語法功能
作謂語

赴蹈湯火成語出處

“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戰國·荀況《荀子·議兵》) [3] 
後人據此提煉出成語“赴蹈湯火”。

赴蹈湯火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皇室衰微,軍閥割據,社會動盪不安。擔任荊州刺史的皇族劉表,對當時的軍閥混戰採取觀望的態度。漢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紹與曹操在官渡爭戰。袁紹派人請求劉表支援劉表口頭答應,實際上按兵不動,對曹操也採取同樣的態度。從事中郎韓嵩認為劉表採取這種態度不妥,對他説:“曹、袁兩公相持不下,將軍的行動舉足輕重,應慎重選擇一方。若是繼續猶豫,後果必然得罪兩方。”韓嵩向劉表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認為勝利必在曹操一方,建認劉表歸附曹操,才是萬全之策,其他將領也贊同韓嵩的建議。
劉表還是猶豫不決,他考慮再三,對韓嵩説:“目前,曹公已經迎天子到了許都,請先生到那裏為我去觀察一下實情如何?”韓嵩嚴肅地説:“我是您的部下,自然應該聽從將軍的命令,就是要我赴蹈湯火,也會奮不顧身,死也不推辭。不過要請將軍鄭重考慮,如果此番能作出上順天子、下歸曹公的決策,那麼我去京都是正確的;如果將軍主意還未定下來,就派我進京,若天子封了我的官,我就成了天子之臣,不能再為將軍效力了。望將軍到時不要使我為難。”
劉表對此沒有明確地表態,就讓韓嵩去京都了。果然不出韓嵩所料,他到京都見到受曹操控制的漢獻帝后,馬上被任命為零陵太守。韓嵩赴任前,去向劉表辭別。劉表知道韓嵩已接受漢獻帝的任命一事後,勃然大怒,認為這是對自己的背叛,當場要將韓嵩處死。文武官員都非常震驚,紛紛為韓嵩求情。韓嵩卻神色自若地對劉表説,他進許都前有言在先,因此劉表現在這樣處置他,是劉表負了他,而不是他負了劉表。接着,他把先前對劉表説的話重説了一遍。劉表只好不殺韓嵩,而將他囚禁起來。 [4] 

赴蹈湯火成語寓意

赴蹈湯火這個成語告訴人們,遇到事情,要有沸水敢蹚,烈火敢踏的精神,不怕犧牲,不避艱難險阻,才能把事情辦成功。 [5] 

赴蹈湯火成語運用

成語用法
赴蹈湯火形容不畏艱難險阻,比喻奮不顧身。這個成語在句子中通常作謂語。 [2-3] 
運用示例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蹈湯火。” [1]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唐懿宗鹹通九年》:“丈夫與其自投網羅,為天下笑,曷若相與戮力同心,赴蹈湯火,豈徒脱禍,兼富貴可求!” [1] 
明·張居正《乞鑑別忠邪以定國是疏》:“臣是顧命大臣,義當以死報國,雖赴蹈湯火,皆所不避。”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