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赫魯曉夫樓

鎖定
在赫魯曉夫當政時期,蘇聯各地興建了一大批5層樓高的小户型簡易住宅樓,久而久之就被人們戲稱為“赫魯曉夫樓”。
1954年,蘇聯曾建立了大批的從法國“廉價社會住宅”的樣板樓移植的簡易住宅,這種被稱為“赫魯曉夫樓”的建築解決了大量莫斯科居民的生活居住問題,讓他們從地下室、工棚危房和過度擁擠的合住房中喬遷了新居。但這種小户型的住房,被赫魯曉夫引以為驕傲的象徵的住房,在20世紀90年代明顯的暴露出了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對舒適生活理解的矛盾與衝突。於是1996年3月,莫斯科開始大規模拆除“赫魯曉夫樓”的運動。曾經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並解決了突出住房危機的社會矛盾的“功臣”而今成為了被淹沒的歷史。
中文名
赫魯曉夫樓
外文名
Khrushchev building
類    型
5層小户型簡易住宅
建造時間
1954年
所在國家
蘇聯

目錄

赫魯曉夫樓計劃

赫魯曉夫在回憶錄中提到,他和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爾加寧早在20世紀30年代,即試圖用大型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把在大波利亞納、莫斯科河南岸地區在建的一所中學裝配出來。試驗以失敗告終,但在此以後,他一直關注這種建築模式。1949年,赫魯曉夫被調往莫斯科後,先是請求索科洛夫批准在莫斯科建兩個試驗性工廠,以便生產用於裝配式住宅的預製板和其他鋼筋混凝土零件的計劃,遭到拒絕。他又去找鋼筋混凝土專家伏謝沃洛德·米哈伊洛維奇·克爾德什,也一無所獲。在此情況下,赫魯曉夫尋求斯大林的支持,斯大林肯定了他的方案。 [1] 
隨着兩家裝配式鋼筋混凝土工廠的投入生產,莫斯科開始了一場房屋建設技術革命,誕生了生產普及型、價格適中的住宅工藝。然而,這種裝配式房屋初期問題不斷。比如,預製板之間,尤其是房屋的角落處,經常出現縫隙。這些縫隙都是用水泥抹上,用專用的膠粘劑粘補。可是水泥脱落,膠粘劑夏季遇熱熔化,從而導致住宅有縫隙,漏風漏水。隨着房屋修得越來越好,隔音差的問題又出現了。 [1] 
1954年,裝配式房屋建築的主要技術問題已經解決。莫斯科的工廠分三班倒,在流水線上製造樓房的牆壁、樓層板和內部隔板,統一的全莫斯科運輸企業的預製板運輸車將它們運到各建築工地。逐步掌握蘇共大權的赫魯曉夫也開始在全國推廣其建築模式。12月1日,莫斯科召開全蘇建築工作者會議,赫魯曉夫在會上要求着手進行大規模住宅建設。他建議數百個部屬的和其他建築與交通事務所聯合成為一個擁有最新設備的建築安裝部門,而它內部的一切也都實行專業化,建成類似工廠中傳送帶的工藝鏈。 [1] 
1955年,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專門就此下發了文件,要求在住宅設計和建設中力行節約,杜絕鋪張浪費。正是根據這份對後來一段時期蘇聯的住宅建設風格產生很大影響的文件,全國開始興建千篇一律的5層標準小户型住宅樓。當時,蘇共中央還特別要求:“加快住宅建設的工程進度,以確保1980年每户家庭都能在屬於自己的住宅裏迎接共產主義的到來”。

赫魯曉夫樓設計

赫魯曉夫樓平面結構 赫魯曉夫樓平面結構
為了降低施工成本和保證工期,住宅樓大部分採用預製板結構,沒有電梯和垃圾通道,取消了斯大林時期盛行的拱門和柱廊等裝飾,並嚴格控制廚房、衞生間、門廳和過道的面積。據説,赫魯曉夫本人當時對小衞生間設計非常得意,他曾炫耀説,只要能容得下我,其他人就都不會有問題。
赫魯曉夫樓內部樓道 赫魯曉夫樓內部樓道
與斯大林時期彰顯民族風格的建築相比,不加任何裝飾的“赫魯曉夫樓”雖説其貌不揚,但功能比較到位,輔助設施也相對齊全。客觀地説,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赫魯曉夫樓”在較短時間內改善了全國居民的住房條件。儘管“20年內建成共產主義”的宏偉目標沒能實現,但此項“居者有其屋”之舉解決了政府面臨的一大社會難題。

赫魯曉夫樓建設

方便快速搭建的赫魯曉夫樓 方便快速搭建的赫魯曉夫樓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蘇聯“赫魯曉夫樓”大興土木的高潮時期。1958年,首個實驗住宅區在莫斯科南郊的切廖姆什基村開工。該項目採用住宅設計競賽的優勝方案,3種主力户型分別為30平方米的一居室、44平方米的兩居室,以及60平方米的三居室,成為此後在蘇聯廣泛應用的樣板式住宅。為照顧蘇聯人民的”審美情趣“,赫魯曉夫下令在樓與樓之間裝點綠植、人造山丘和池塘。 [1] 
1961年,蘇聯的城市人口首次超過了農村人口,達到1.27億。到1964年赫魯曉夫下台時,近四分之一(約5400萬)的蘇聯人住進了新居。1967年,一位美國國家標準局官員表示,”蘇聯人想發明世界上大規模廉價住宅建設模式,他們所做的一切讓人吃驚。“ [1] 

赫魯曉夫樓近況

隨着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對“舒適生活”的理解發生變化,當年急功近利建造的“赫魯曉夫樓”越來越暴露出明顯弊端,加上年久失修、功能退化,已經難以適應現代生活的基本需求,因而成為各地政府部門和居民的“心頭之患”。建築專家們認為,除了少數當年建造的5層磚結構樓的質量好一些以外,其餘預製板結構的“赫魯曉夫樓”大都到了需要拆除或是徹底改造的時候。
頓涅茨克街頭的T-64BV坦克,背景是赫魯曉夫樓 頓涅茨克街頭的T-64BV坦克,背景是赫魯曉夫樓
1996年,時任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就開始着手拆除赫魯曉夫樓。此後20年裏,拆遷工作斷斷續續。2017年初,莫斯科市長謝爾蓋·索比亞寧再次將拆遷計劃作為一個重點市政項目提出,並獲得了總統普京的支持。
2007年11月,普京在軍隊高級將領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請研究一下改變住房建築標準的問題,首先是民居,給軍隊的住房,從遠東開始。我想提醒你們注意,我想讓這件事快點辦好,要和俄羅斯軍官尊嚴相稱,不要讓我們的人繼續住在那些令人噁心的赫魯曉夫樓裏。”
2010年,曾在赫魯曉夫樓長大的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在與大學生座談時説,雖然赫魯曉夫樓不好,面積又小,但應給予赫魯曉夫和他當時的決定應有的評價。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們國家的大部分居民搬進了這種樓房內,雖説居室窄小,舒適度低,但畢竟有了屬於個人的、自己的房子。“ [1] 
參考資料
  • 1.    黃金生.“在屬於自己的住宅裏迎接共產主義” 讓蘇聯人情感複雜的“赫魯曉夫樓”[J].國家人文歷史,2018(13):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