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贈A.S.

鎖定
《贈A.S.》是朱自清於1924年4月26日,寫贈給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鄧中夏的一首新詩。這首詩將革命家與詩人之間在觀念上、感情上的密切關來,形象、具體、生動的寫出來,真實地反映了一代知識分子在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光輝照耀下,在早期共產黨人先鋒模範作用的鼓舞下,他們正在迅速覺醒,克服自身的弱點:並準備追隨黨奮起鬥爭的正直、善良、優美的精神境界。這首詩氣勢磅礴,同所表現的思想內容相諧和。
作品名稱
贈A.S.
作品別名
贈友
作    者
朱自清
作品出處
《中國青年》
文學體裁
新詩

贈A.S.作品原文

贈A.S.
你的手像火把,
你的眼像波濤,
你的言語如石頭,
怎能使我忘記呢?
你飛渡洞庭湖,
你飛渡揚子江;
你要建紅色的天國在地上!
地上是荊棘呀,
地上是狐兔呀,
地上是行屍呀;
你將為一把快刀,
披荊斬棘的快刀!
你將為一聲獅子吼,
狐兔們被靡奔走!
你將為春雷一震,
讓行屍們驚醒!
我愛看你的騎馬,
在塵土裏馳騁——
一會兒,不見蹤影!
我愛看你的手杖,
那鐵的鐵的手杖;
它有顏色,有斤兩,有錚錚的聲響!
我想你是一陣飛沙走石的狂風,
要吹倒那不能搖憾的黃金的王宮!
那黃金的王宮!
嗚——吹呀!
去年一個夏天大早我見着你:
你何其憔悴呢?
你的眼還澀着,
你的發太長了!
但你的血的熱加倍地燻灼着!
雙在灰泥裏輾轉的我,
彷彿被焙炙着一般!——
你如郁烈的雪茄煙,
你如釅釅的白蘭地,
你如通紅通紅的辣椒,
我怎能忘記你呢?
1924年4月15日寧波作 [1] 

贈A.S.創作背景

這首《贈A.S.》寫於1924年4月26日,發表於28期《中國青年》。原題名為《贈友》,至1924 年7月轉載到《我們的七月》時才改名為《贈A.S.》,是寫贈給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鄧中夏的。朱自清雖出身官僚家庭,但家境中落,使他過早地領略了艱難困苦的生活,而國家的危難,又使他增添了憂國優民的愛國主義思想。他在北京大學求學期間,與共產黨人鄧中夏建立了很深的友誼。鄧中夏為民族解放而奔走呼號、英勇頑強的品德和精神,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所以,他離開北大輾轉大江南北,飽嘗民族憂患和人生苦澀滋味以後,寫下了這首《贈A.S.》。 [2]  [3] 

贈A.S.作品鑑賞

這首詩感情充溢,詩人的愛國主義感情和對革命者的崇敬之情溢於言表。詩人把熾烈的感情,獻給了鄧中夏式的革命者。
詩人在具象描繪中,以寫實的筆法,逼真地刻畫了“A.S”的形象。開始,詩人寫“A.S.”的“手” 、 “眼”、“語言”,僅用了三個簡潔的比喻:“手象火把” 、 “眼象波濤”、“言語如石頭”。這種比喻,不僅形象生動,而且藴含着深刻、豐富的思想內容。從“火把”中不僅使我們聯想到“A.S.”的振臂高呼、揮斥方道的氣魄,而且想象到“火把”的熾熱和燃燒力,它將會點燃起燎原的火海。從像“波濤”的眼睛中,我們不僅真切地體察到“A.S.”閃閃發光的眼神,而且使我們感受到這雙眼睛的深邃、智慧。似石頭一樣的語言,擲地有聲,錚錚作響,顯示着革命者鋼鐵般的意志和戰無不勝的力量。詩人的忠實於現實生活的內驅力,使他不去避諱“A.S.”在艱難奮鬥中容顏的“何其憔悴”,澀着的眼睛,還有那“太長了”的頭髮。但詩人卻以鋭敏的穿透力,看到了在“憔悴”表象後面的勃勃生機和堅強的力量。詩人感受到了革命者熱血的“加倍的燻灼”。詩篇的最後,又連用了三個比喻:“你如郁烈的雪茄煙”,“你如釅釅的白蘭地”,“你如通紅通紅的辣椒” ,從氣、味、色三個方面給人以強烈的印象。與詩篇開始的三個比喻,遙相呼應,使“A.S.”這個革命者的形象,生動地展示在我們的面前。而開頭的“怎能使我忘記呢”,和結尾的“我怎能忘記你呢”,相重複,相對應,加重着詩的感染力,使詩人的感受和讀者的感受相共鳴,產生很強的審美效應。
這首詩雖然是寫贈鄧中夏的,但也是寫贈給更多的革命者的;作者不僅是歌頌鄧中夏一個人的,而且是歌頌千百個鄧中夏式的為革命而獻身的共產黨人的。這首詩雖以鄧中夏的音容笑貌的描繪開篇、作結,但中間的大量描寫,卻就不僅僅限於一個鄧中夏,而是鄧中夏所屬於的那一個偉大的集體了。詩人豐富的想象力,馳騁於天地之間,遊弋於江河湖海。看,滿目荊棘,遍地狐兔,麻木的人們如行屍走肉。而“你”——這大寫的革命者, 像一把利刀,披荊斬棘,開拓着前進的道路;發出獅子般的怒吼聲,驅走野狐狡兔,掃蕩着阻礙前進的邪惡勢力;象轟鳴的春雷,震聾發聵,使麻木的人們清醒過來,振奮起來,走向團結和鬥爭。很明顯,詩人是由對鄧中夏的歌頌,引伸開來,延及到了偉大的革命者的集體,延及到救國救民的整個社會力量。詩人在呼喚着革命的狂飆,“吹倒那不能搖撼的黃金的王宮”。
這首詩氣勢磅礴,同所表現的思想內容相諧和。跌宕起伏的長短句、排比句,一氣呵成、不分章節的結構,具有波濤洶湧、一瀉千里之勢。 [1] 

贈A.S.名家點評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李復威《現代名家袖珍抒情詩賞析》:這不是一首一般的題贈詩。A. S.作為詩人心目中的勇敢的革命者形象,已具有一種理想化的色彩,詩人名為“贈”,其實更大程度上是在自勵。在這首詩中,詩人在修辭上大量運用比喻,這些比喻都十分貼切而具有獨特的魅力。 [4] 
中國散文學會會長林非《朱自清名作欣賞》:詩人朱自清本是沉靜、淡泊之人,但心靈的大波使他選擇了熱烈的意象一火 把、通紅通紅的辣椒與動態的意象一飛渡、獅子吼、飛砂走石的狂風。藉助這些意象與峻急的語調,把詩人心中難以泯滅的高遠理想透露出來。 [5] 
北京市語言學會名譽會長鬍明揚《中外名詩賞析大典》:這首詩將革命家與詩人之間在觀念上、感情上的密切關係,寫得如此形象、具體、生動,真實地反映了一代知識分子在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光輝照耀下,在早期共產黨人先鋒模範作用的鼓舞下,他們正在迅速覺醒,克服自身的弱點;並準備造隨黨奮起鬥爭的正直、善良、優美的精神境界。 [6] 

贈A.S.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東海人,自稱揚州人。1916年畢業於揚州江蘇省立第八中學。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在大學求學期間開始新詩創作,並參加新潮社、文學研究會。1922 年與葉聖陶等組織中國新詩社,並創辦《詩》月刊。1925 年任清華大學國文系教授。1931 年赴歐洲遊歷,1932年回國,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抗戰開始後,任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主任。1946年隨清華大學返回北京。著有詩文合集《蹤跡》《新詩雜話》《朱自清詩文選集》《朱自清全集》等。 [2] 
參考資料
  • 1.    任孚先,任衞青編著.現代詩歌百首賞析[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19-22.
  • 2.    方銘選析. 中國現代文學經典評析 現代詩歌[M]. 2015.30.
  • 3.    李復威等編選.湖上 朱自清詩歌賞析[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106.
  • 4.    李復威主編.現代名家袖珍抒情詩賞析[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5.76-79.
  • 5.    朱自清著;林非主編.朱自清名作欣賞[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59-61.
  • 6.    胡明揚主編.中外名詩賞析大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3.968-970.